C轮融资资金将专项用于全球首条吉瓦级钙钛矿产业基地的量产建设与科研攻坚,推动全尺寸(1.15米×2.4米)钙钛矿叠层组件商业化落地。
钙钛矿领跑者
协鑫光电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厦门惟华光能),2016年被协鑫集团收购重组,专注钙钛矿太阳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公司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博士范斌为技术带头人,团队拥有76项授权专利,覆盖原料制备、工艺设计等核心环节。作为全球唯一实现大尺寸钙钛矿组件量产的企业,其产品效率与稳定性连年刷新行业纪录,稳居产业化“第一梯队”。
在产能方面,协鑫光电昆山吉瓦级产业基地于2023年12月奠基,2025年6月24日正式投产。该基地集全球研发总部、生产中心与上市主体于一体,先期布局1GW钙钛矿组件生产线,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圈。
在技术层面,协鑫光电实现了三项核心瓶颈的突破。尺寸与效率上,公司于2025年1月将大尺寸组件的效率极限提升至新高度,2048平方厘米的单结组件效率达到了22.43%,填充因子为82.30%;同年6月,叠层组件的效率更是攀升至29.51%,认证面积为1.71平方米,均为当前全球最高认证纪录。稳定性上,公司的组件成功通过了TüV莱茵3倍IEC加严老化测试,为行业扫清可靠性障碍。
在成本方面,钙钛矿组件的生产成本相较于晶硅电池降低了50%。结合协鑫集团的“FBR颗粒硅+BC背接触+钙钛矿”技术组合,这一突破有望重塑产业链的性价比格局。
背靠协鑫集团,盈利拐点或显现
业绩方面,从其母公司的财报来看,协鑫科技2024年营收151.00亿元,同比下滑55%;净亏损47.50亿元,主要受硅料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价格从每吨7万元骤降至4万元。
不过,其核心亮点在于颗粒硅业务:2025年1至2月的现金制造成本已降至每公斤27.14元(约每吨2.71万元),成本较改良西门子法低30%。此外,该业务的碳足迹仅为14.44kg CO?e/kg,助力下游组件减碳关税0.1元/W。
随着欧盟碳关税(CBAM)2026年实施及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低碳评价要求》生效,低碳组件成出海刚需。协鑫钙钛矿组件碳足迹仅41kg CO?e/kWp(摇篮到大门),远低于415kg CO?e/kWp的出口门槛。
公司管理层预计,2025年三季度将实现月度盈利,四季度达成季度盈利。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提出,未来协鑫科技将转型为“硅基公司”,以60万吨硅烷气体产能为基础,横向拓展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硅碳负极(电池材料)等高端领域,覆盖光伏、半导体、储能三大赛道。
从实验室的毫米级样品到吉瓦级产线的米级组件,协鑫光电以近7亿元融资为燃料,正式点燃钙钛矿商业化引擎。当效率突破29.51%的叠层组件下线,光伏产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钟声已然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