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到了,你“剁手”了吗?

银行界网

5天前

今年“618”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这段时间同事每天晚上捧着手机轮流逛各个电商平台,不停地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加到购物车。...就像每天都买一箱苹果的人,不会觉得丢掉一颗苹果特别可惜。

今年“618”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这段时间同事每天晚上捧着手机轮流逛各个电商平台,不停地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加到购物车。为了能省点钱,她不断加入会员、领券、领国补、各种凑单……试图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一两点。事后她发现自己连澡也没洗、牙也没刷,突然觉得很心累:怎么我并没有因为买买买而感到心满意足,反而觉得很空虚呢?而且她每天下班还要去驿站拿一堆快递回家,又没精力拆快递,索性放在角落,导致最后很多东西都放到过了售后期。更糟心的是,她发现过度消费之后带来的,不只是囤积了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还有触目惊心的信用卡账单,刚发的工资都根本不够还。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产生了瞬间的满足感,就能拥有快乐了吗?并不一定。这是因为:

1、你以为的“即时快乐”,可能正在悄悄拖垮你。

1957年,学者凯瑟琳·蒙塔古在大脑中发现了“多巴胺”,后来的学者围绕多巴胺展开了漫长的研究,发现:当多巴胺让参与者体验到愉悦和享受,TA们会不遗余力地激活产生多巴胺的细胞。《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中,将这些细胞称为“当下神经递质”。无论是大热天喝一杯奶茶、吃一个冰淇淋,还是买一件能取悦自己但不实用的奢侈品,都源于“当下神经递质”在产生作用。它看似能让人获取短暂的快乐,但研究者发现,它跟快乐一点关系都没有——沉迷于激活“当下神经递质”,只会让我们因为过度品尝快感导致适应不良、认知失调,从而陷入迷失、焦虑、不安与痛苦中。 

2、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只会更难满足。

有些东西会“冒充”快乐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往往难以察觉。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中提到:人们往往会将已经得到的好处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那些无需过多费力就能得到的好处,例如食物。正因为我们从不缺少它们,自然不会去想“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有”。就像每天都买一箱苹果的人,不会觉得丢掉一颗苹果特别可惜。一旦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会遗忘、贬低这一需要,导致我们再想从中得到快感,就得付出双倍的力气。于是,欲望顺应而生:小时候吃一个冰淇淋就很快乐,长大后要买各种各样的冰淇淋才能激活快感。即使吃不完,但就是想占有,这份动机使我们看不见已拥有的、而是热衷于追求想要的。欲望,诞生于“贪婪”。我们并不需要很多,但需要通过“占有很多”,来激活“当下神经递质”,好让自己不断得到浅层的愉悦感。慢慢地,人就过上了高欲望生活,越来越难感到满足。

心理学中有一个“饿鼠实验”:研究者在实验中放了一个按钮,老鼠每按一下都能得到食物,不多不少,刚好能满足老鼠的生存需求。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在食物里加入会令老鼠上瘾的物质,老鼠尝到甜头后一顿狂按,最终把自己吃撑死了。适度的欲望,能给我们提供动力;过度的欲望,会让我们迷失真实的自我。很多高欲望生活者,正是因为不知不觉上了欲望的“瘾”,错把满足无止境的欲望,当成获取快乐、缓解压力、取悦自己的唯一方式。

当一个人欲望很小的时候,只要一点小小的期望被满足,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可当欲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非但不会相应提升,反而会迅速跌入谷底。人一旦陷入难以填满的欲望深渊,就会不断消耗自己。真正的爱自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欲望。学会舍弃,懂得满足,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守得内心的清欢。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看见内心的真正需求,说不定你会发现:你现在拥有的东西,已经足够让你快乐。愿我们都能学会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今年“618”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这段时间同事每天晚上捧着手机轮流逛各个电商平台,不停地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加到购物车。...就像每天都买一箱苹果的人,不会觉得丢掉一颗苹果特别可惜。

今年“618”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这段时间同事每天晚上捧着手机轮流逛各个电商平台,不停地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加到购物车。为了能省点钱,她不断加入会员、领券、领国补、各种凑单……试图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一两点。事后她发现自己连澡也没洗、牙也没刷,突然觉得很心累:怎么我并没有因为买买买而感到心满意足,反而觉得很空虚呢?而且她每天下班还要去驿站拿一堆快递回家,又没精力拆快递,索性放在角落,导致最后很多东西都放到过了售后期。更糟心的是,她发现过度消费之后带来的,不只是囤积了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还有触目惊心的信用卡账单,刚发的工资都根本不够还。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产生了瞬间的满足感,就能拥有快乐了吗?并不一定。这是因为:

1、你以为的“即时快乐”,可能正在悄悄拖垮你。

1957年,学者凯瑟琳·蒙塔古在大脑中发现了“多巴胺”,后来的学者围绕多巴胺展开了漫长的研究,发现:当多巴胺让参与者体验到愉悦和享受,TA们会不遗余力地激活产生多巴胺的细胞。《贪婪的多巴胺》这本书中,将这些细胞称为“当下神经递质”。无论是大热天喝一杯奶茶、吃一个冰淇淋,还是买一件能取悦自己但不实用的奢侈品,都源于“当下神经递质”在产生作用。它看似能让人获取短暂的快乐,但研究者发现,它跟快乐一点关系都没有——沉迷于激活“当下神经递质”,只会让我们因为过度品尝快感导致适应不良、认知失调,从而陷入迷失、焦虑、不安与痛苦中。 

2、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只会更难满足。

有些东西会“冒充”快乐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往往难以察觉。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这本书中提到:人们往往会将已经得到的好处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那些无需过多费力就能得到的好处,例如食物。正因为我们从不缺少它们,自然不会去想“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拥有”。就像每天都买一箱苹果的人,不会觉得丢掉一颗苹果特别可惜。一旦某些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会遗忘、贬低这一需要,导致我们再想从中得到快感,就得付出双倍的力气。于是,欲望顺应而生:小时候吃一个冰淇淋就很快乐,长大后要买各种各样的冰淇淋才能激活快感。即使吃不完,但就是想占有,这份动机使我们看不见已拥有的、而是热衷于追求想要的。欲望,诞生于“贪婪”。我们并不需要很多,但需要通过“占有很多”,来激活“当下神经递质”,好让自己不断得到浅层的愉悦感。慢慢地,人就过上了高欲望生活,越来越难感到满足。

心理学中有一个“饿鼠实验”:研究者在实验中放了一个按钮,老鼠每按一下都能得到食物,不多不少,刚好能满足老鼠的生存需求。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在食物里加入会令老鼠上瘾的物质,老鼠尝到甜头后一顿狂按,最终把自己吃撑死了。适度的欲望,能给我们提供动力;过度的欲望,会让我们迷失真实的自我。很多高欲望生活者,正是因为不知不觉上了欲望的“瘾”,错把满足无止境的欲望,当成获取快乐、缓解压力、取悦自己的唯一方式。

当一个人欲望很小的时候,只要一点小小的期望被满足,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可当欲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非但不会相应提升,反而会迅速跌入谷底。人一旦陷入难以填满的欲望深渊,就会不断消耗自己。真正的爱自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欲望。学会舍弃,懂得满足,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守得内心的清欢。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看见内心的真正需求,说不定你会发现:你现在拥有的东西,已经足够让你快乐。愿我们都能学会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