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眼中的中国创新:从H20到电动汽车

智车科技

2周前

无论是CUDA的兼容性容忍度,还是对中国开源AI和电动汽车的赞赏,都折射出一位产业领导者在复杂地缘博弈背景下的理性判断和技术导向。...中国开源生态的崛起,背后是教育体系、工程师文化和强劲应用市场的共同推动。...在终端应用层,中国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是黄仁勋本次访华最大的感性惊喜。

芝能智芯出品

黄仁勋在其2025年第三次中国之行中,围绕AI芯片、产业合作、中美关系、开源生态、H20芯片重返市场、电动汽车等议题,展开了系统阐述,传递出全球科技供应链相互依存下的合作逻辑。

无论是CUDA的兼容性容忍度,还是对中国开源AI和电动汽车的赞赏,都折射出一位产业领导者在复杂地缘博弈背景下的理性判断和技术导向。

在不断演化的全球AI版图中,中国正在从模型到系统再到应用层全面展开,与之相应的是英伟达H20等产品的本地化调整与再度推向市场。

Part 1

H20、RTX Pro与中国市场:

产品技术与路径选择

此次访华交流的核心之一,是英伟达H20芯片重新获准销售中国市场,以及围绕其在大模型推理场景中的定位。

H20采用Hopper架构,配备高内存带宽,是英伟达为受限出口环境下特别定制的产品,相较于原始A100、H100系列有所降规,但其高带宽特性仍非常适合中国当前流行的中等规模语言模型(如DeepSeek、千问等),尤其是在推理效率与延迟控制方面有天然优势。

H20最突出的技术参数是其内存带宽,相较于一般AI加速卡在推理阶段“吃内存”但未必充分利用浮点运算资源的场景,H20的配置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数据流输入能力,从而降低模型推理过程中的瓶颈。

此外,英伟达并未以此为终点,而是继续推广Blackwell架构产品,为未来架构升级留足技术过渡空间。

与H20并行布局的,是RTX Pro平台。这款专为数字孪生与机器人仿真设计的产品,构建在Omniverse生态基础之上,强调在数字空间中训练实体系统,如智能制造、工业仿真、交通系统模拟等。

其核心技术包括实时光线追踪、复杂场景建模支持,以及跨平台的交互式可视化。RTX Pro首次将图形处理器从视觉渲染工具延伸至智能制造与虚实结合的核心节点,正对接中国在智能工厂和工业软件上的结构性需求。

在硬件层的技术配置之外,黄仁勋还特别提及CUDA生态的“开放性”。

他指出,只要不违反架构限制,CUDA文档是公开的,开发者可以在其之上构建兼容平台。

这种技术态度,既保留了生态主导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GPGPU替代者构成压力——要做到兼容,门槛不低;不兼容,则失去开发者社群。CUDA的开放,不是授权,而是生态强制绑定的“技术锁”。

黄仁勋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一方面鼓励竞争和兼容,另一方面也在通过生态壁垒捍卫自身在AI计算领域的主导权。这种“你可以模仿,但我不担心”的技术自信,在全球AI计算架构尚无根本性替代的当下,依旧具备现实支配力。

H20与RTX Pro的推出,是英伟达在出口受限与本地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策略体现;而CUDA兼容态度的宽容,实质上是建立在成熟生态和技术门槛基础上的开放,是“开放但不易替代”的现实博弈。

Part 2

开源AI、电动汽车

与中国创新的系统性崛起

黄仁勋对中国AI生态的观察不仅停留在芯片层面,中国AI产业在“计算-模型-应用”三大维度均已形成闭环。从芯片制造和系统集成,到模型训练与部署,再到下游应用创新,中国的技术栈完整性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开源大模型方面,黄仁勋特别强调DeepSeek R1的意义——作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它的效率、灵活性和可适配性使得无数中小开发者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进而实现商业闭环。

黄仁勋明确表达:“模型是否最聪明不重要,更关键的是是否有用。”这种“工具性导向”的AI哲学,与当前全球从单点模型精度比拼转向端到端产品化的趋势高度一致。

中国开源生态的崛起,背后是教育体系、工程师文化和强劲应用市场的共同推动。数据显示,全球大约一半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意味着模型算法层的“人力红利”在中短期内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这一趋势也解释了为什么黄仁勋多次强调,“AI最重要的是使用方式,而不是谁拥有最多模型参数。”

在终端应用层,中国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是黄仁勋本次访华最大的感性惊喜。

他特别提及小米、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认为这些车型不仅技术先进,空间利用也极具人性化,甚至称其为“轮子上的客厅”。

这不仅是设计思维的胜利,更是AI与整车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从座舱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算法,再到能量管理系统,AI能力已深入嵌入车辆定义过程,构成完整的智能出行体验。

这类智能电动车正成为AI算力的“消费级出口”。不同于传统服务器部署,车规AI需要低延迟、能效比高、稳定性强的软硬件结合方案,这对芯片公司也提出新要求。

英伟达未来如果希望在智能汽车市场进一步拓展,可能需要在专用计算平台之外,加强与整车厂系统集成商的深度合作。

在这一点上,小米的战略就成为有趣的样本——自建操作系统、自研部分AI模型,在云、端、车三层架构中进行系统整合。这种从底层操作系统到芯片接口全面掌控的模式,与黄仁勋所推崇的“从基础设施到模型到应用”的AI产业逻辑形成呼应。

中国AI创新的系统化推进,正在通过开源模型和智能电动汽车两个典型场景,外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成果。这些成果也让英伟达意识到,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技术源头的培育地,值得重新理解和系统性对接。

小结

黄仁勋的此次访华,表达了对中国AI、制造与应用能力的尊重与欣赏,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英伟达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应变逻辑——通过不断的产品本地化、生态开放、合作延展来应对不确定性。

技术最终需要落地于应用,而应用的土壤就是市场。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监管博弈频发的当下,保持技术敏捷、生态包容、产品务实,是少数能穿越周期的企业战略能力。

原文标题 : 黄仁勋眼中的中国创新:从H20到电动汽车

无论是CUDA的兼容性容忍度,还是对中国开源AI和电动汽车的赞赏,都折射出一位产业领导者在复杂地缘博弈背景下的理性判断和技术导向。...中国开源生态的崛起,背后是教育体系、工程师文化和强劲应用市场的共同推动。...在终端应用层,中国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是黄仁勋本次访华最大的感性惊喜。

芝能智芯出品

黄仁勋在其2025年第三次中国之行中,围绕AI芯片、产业合作、中美关系、开源生态、H20芯片重返市场、电动汽车等议题,展开了系统阐述,传递出全球科技供应链相互依存下的合作逻辑。

无论是CUDA的兼容性容忍度,还是对中国开源AI和电动汽车的赞赏,都折射出一位产业领导者在复杂地缘博弈背景下的理性判断和技术导向。

在不断演化的全球AI版图中,中国正在从模型到系统再到应用层全面展开,与之相应的是英伟达H20等产品的本地化调整与再度推向市场。

Part 1

H20、RTX Pro与中国市场:

产品技术与路径选择

此次访华交流的核心之一,是英伟达H20芯片重新获准销售中国市场,以及围绕其在大模型推理场景中的定位。

H20采用Hopper架构,配备高内存带宽,是英伟达为受限出口环境下特别定制的产品,相较于原始A100、H100系列有所降规,但其高带宽特性仍非常适合中国当前流行的中等规模语言模型(如DeepSeek、千问等),尤其是在推理效率与延迟控制方面有天然优势。

H20最突出的技术参数是其内存带宽,相较于一般AI加速卡在推理阶段“吃内存”但未必充分利用浮点运算资源的场景,H20的配置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数据流输入能力,从而降低模型推理过程中的瓶颈。

此外,英伟达并未以此为终点,而是继续推广Blackwell架构产品,为未来架构升级留足技术过渡空间。

与H20并行布局的,是RTX Pro平台。这款专为数字孪生与机器人仿真设计的产品,构建在Omniverse生态基础之上,强调在数字空间中训练实体系统,如智能制造、工业仿真、交通系统模拟等。

其核心技术包括实时光线追踪、复杂场景建模支持,以及跨平台的交互式可视化。RTX Pro首次将图形处理器从视觉渲染工具延伸至智能制造与虚实结合的核心节点,正对接中国在智能工厂和工业软件上的结构性需求。

在硬件层的技术配置之外,黄仁勋还特别提及CUDA生态的“开放性”。

他指出,只要不违反架构限制,CUDA文档是公开的,开发者可以在其之上构建兼容平台。

这种技术态度,既保留了生态主导权,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GPGPU替代者构成压力——要做到兼容,门槛不低;不兼容,则失去开发者社群。CUDA的开放,不是授权,而是生态强制绑定的“技术锁”。

黄仁勋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一方面鼓励竞争和兼容,另一方面也在通过生态壁垒捍卫自身在AI计算领域的主导权。这种“你可以模仿,但我不担心”的技术自信,在全球AI计算架构尚无根本性替代的当下,依旧具备现实支配力。

H20与RTX Pro的推出,是英伟达在出口受限与本地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策略体现;而CUDA兼容态度的宽容,实质上是建立在成熟生态和技术门槛基础上的开放,是“开放但不易替代”的现实博弈。

Part 2

开源AI、电动汽车

与中国创新的系统性崛起

黄仁勋对中国AI生态的观察不仅停留在芯片层面,中国AI产业在“计算-模型-应用”三大维度均已形成闭环。从芯片制造和系统集成,到模型训练与部署,再到下游应用创新,中国的技术栈完整性已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开源大模型方面,黄仁勋特别强调DeepSeek R1的意义——作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它的效率、灵活性和可适配性使得无数中小开发者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进而实现商业闭环。

黄仁勋明确表达:“模型是否最聪明不重要,更关键的是是否有用。”这种“工具性导向”的AI哲学,与当前全球从单点模型精度比拼转向端到端产品化的趋势高度一致。

中国开源生态的崛起,背后是教育体系、工程师文化和强劲应用市场的共同推动。数据显示,全球大约一半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意味着模型算法层的“人力红利”在中短期内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这一趋势也解释了为什么黄仁勋多次强调,“AI最重要的是使用方式,而不是谁拥有最多模型参数。”

在终端应用层,中国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是黄仁勋本次访华最大的感性惊喜。

他特别提及小米、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认为这些车型不仅技术先进,空间利用也极具人性化,甚至称其为“轮子上的客厅”。

这不仅是设计思维的胜利,更是AI与整车系统深度融合的产物。从座舱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算法,再到能量管理系统,AI能力已深入嵌入车辆定义过程,构成完整的智能出行体验。

这类智能电动车正成为AI算力的“消费级出口”。不同于传统服务器部署,车规AI需要低延迟、能效比高、稳定性强的软硬件结合方案,这对芯片公司也提出新要求。

英伟达未来如果希望在智能汽车市场进一步拓展,可能需要在专用计算平台之外,加强与整车厂系统集成商的深度合作。

在这一点上,小米的战略就成为有趣的样本——自建操作系统、自研部分AI模型,在云、端、车三层架构中进行系统整合。这种从底层操作系统到芯片接口全面掌控的模式,与黄仁勋所推崇的“从基础设施到模型到应用”的AI产业逻辑形成呼应。

中国AI创新的系统化推进,正在通过开源模型和智能电动汽车两个典型场景,外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成果。这些成果也让英伟达意识到,中国不只是市场,更是技术源头的培育地,值得重新理解和系统性对接。

小结

黄仁勋的此次访华,表达了对中国AI、制造与应用能力的尊重与欣赏,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英伟达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应变逻辑——通过不断的产品本地化、生态开放、合作延展来应对不确定性。

技术最终需要落地于应用,而应用的土壤就是市场。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监管博弈频发的当下,保持技术敏捷、生态包容、产品务实,是少数能穿越周期的企业战略能力。

原文标题 : 黄仁勋眼中的中国创新:从H20到电动汽车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