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创 — NO.71
造芯的战场早已不限于京沪。
作者 | 辰壹
出品 I 芯潮 IC
ID I xinchaoIC
图片 I 创客贴
当“造芯”成为国家命题,战场早已不限于京沪。
成都高新区内,中微公司的研发及生产基地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座总投资30.5亿元的半导体设备西南总部,正在为2025年刻蚀设备销售增长提前布局产能。
而在合肥,长鑫科技的DRAM晶圆产线全速运转,月产晶圆的规模已逐渐站在世界前端。
无锡、杭州、合肥、成都、重庆......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崛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地理版图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重构,更多二线城市开始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挺起脊梁。今天芯潮IC就带大家来盘盘,在这些举足轻重的地区,藏着哪些半导体神仙大厂。
01 无锡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初期,几乎全部的半导体人才都源自无锡。
这个城市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国内半导体完整产业链,先看无锡: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再到装备材料、支持服务等环节,这里已搭建起一条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更汇聚了华润微、长电科技、SK海力士、华虹无锡、中环领先、卓胜微等众多龙头企业,共同绘制出一幅半导体产业的宏伟蓝图。
2023年,无锡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达24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其中设计业实现产值328.7亿元,规模排名全国第5;晶圆制造业实现产值555.07亿元,规模全国第3;封装测试业实现产值498.45亿元,规模全国第1。到2025年,无锡计划实现集成电路产业产值2800亿元。
落地无锡·设计企业
力芯微、芯朋微、扬贺扬微电子
落地无锡·设备企业
吉姆西半导体、连城凯克斯、微导纳米
落地无锡·材料企业
中环领先、雅克科技、江化微、帝科电子
落地无锡·封测与制造企业
SK海力士、卓胜微、华虹无锡、
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
华润上华、海辰半导体、中微晶园
02 杭州
杭州致力于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的“一核一廊多点”空间格局:“一核”即滨江创新核,“一廊”即城西科创大走廊,“多点”即钱塘区、富阳区、萧山区、桐庐县、余杭区等地。
从区域上看,滨江区力争在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产业链基本贯通;钱塘区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是国内唯一具备5英寸到12英寸晶圆制造能力的区县;西湖区在模拟芯片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萧山区培育了华澜微、浙江创芯等特色优势企业。
从产业体系上看:杭州已搭建起涵盖设计、制造、封测以及材料、设备在内的产业链条,并在模拟芯片和数模混合芯片上有突出优势——矽力杰是亚洲最大的独立模拟芯片设计公司,主要产品为电源管理及信号链芯片;富芯半导体12英寸晶圆生产线,是行业领先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
落地杭州·设计企业
士兰微、中天微、杭州国芯
平头哥半导体、华澜微电子
联芸科技、毫微米科技、瑞盟科技
杭州晟元、万高科技、广立微
中科微电子、臻镭科技、地芯科技
立昂微电子、杭州晟元、国芯微
嘉楠科技、微纳科技、进迭时空
落地杭州·封测与制造企业
富芯半导体、海康威视、矽力杰
中芯晶圆、西风半导体、长川科技
落地杭州·设备和材料企业
立昂微电子、海纳半导体、派恩杰半导体
03 合肥
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现已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产业链最全的城市之一。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围绕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4个特色芯片产业板块,已完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全产业链覆盖,并分别在高新区(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经开区(存储、装备)、新站高新区(显示驱动、材料)形成产业集聚,合肥高新区已多次入选“中国十大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特色园区”。
当前,合肥已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到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数百家。
落地合肥·设计/IDM企业
联发科、君正、奕斯伟
长鑫存储、四维图新、兆芯电子
工大先行微电子、格易集成(兆易创新)
芯海电子、松豪电子、恒烁半导体
菲特微电子、龙迅半导体、芯谷微电子
安胜智能、华语信息、合芯科技、京东方
落地合肥·制造企业
晶合集成、方晶联合半导、
中车时代半导、中恒微、海康威视大唐存储、富芯微
落地合肥·材料企业
世纪金芯、先导薄膜材料
落地合肥·设备企业
芯碁微装、御微半导体、克洛诺斯、亚笙半导体
落地合肥·封装企业
通富微电、华测蔚思博、欣中科技
矽迈微电子、新汇成、沛顿存储
04 成都
在“芯、屏、端、软、智、网、安”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几个主要方面同时发力,成都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长卷,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成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多个细分赛道。
继2020年规模突破万亿元之后,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达到1.3万亿元;2024年前8个月达到7926亿元,同比增长5.6%。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400余家,包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推动34个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加速建成投产。
落地成都·设计企业
华大九天、中电九天、成都华微
亚光电子、华光瑞芯、卓胜微
华为海思、汇顶科技、国科微
紫光半导体、中兴微电子、艾为电子
摩尔线程、安路科技、翱捷科技
芯原微、海光信息
落地成都·制造企业
德州仪器、华虹成都、海威华芯
落地成都·封测企业
宇芯、成都奕成、成都集佳、达迩
落地成都·设备和材料企业
兴胜半导体、硅宝、凯威特斯、空气化工
05 重庆
魅力山城,全“芯”重庆。重庆半导体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一代代人的建设与发展,重庆半导体产业已构建起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生态积极向好。
从招商成果来看,目前,重庆功率半导体的产能已步入全国前三,并有望在2025年内打造全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和特色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为下游产业园区带来发展机遇。
而作为产业重镇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也拟定到2027年底,要实现IC设计企业新增82家,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封测模组企业新增22家,年产值达200亿元。
落地重庆·IDM企业
万国半导体、华润微
落地重庆·设计企业
西南集成、睿创微纳、紫光展锐、中电科芯
落地重庆·封测与制造企业
国芯微、SK海力士、三安意法半导体
落地重庆·设备和材料企业
臻宝科技、超硅半导体、奥特斯科技
你还想看哪些城市的产业链盘点?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为芯潮IC原创,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资料,我司对所引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2、本文未经许可,不得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原文标题 : 5个半导体二线城市,藏着124家半导体神仙大厂
“芯”原创 — NO.71
造芯的战场早已不限于京沪。
作者 | 辰壹
出品 I 芯潮 IC
ID I xinchaoIC
图片 I 创客贴
当“造芯”成为国家命题,战场早已不限于京沪。
成都高新区内,中微公司的研发及生产基地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座总投资30.5亿元的半导体设备西南总部,正在为2025年刻蚀设备销售增长提前布局产能。
而在合肥,长鑫科技的DRAM晶圆产线全速运转,月产晶圆的规模已逐渐站在世界前端。
无锡、杭州、合肥、成都、重庆......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崛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地理版图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重构,更多二线城市开始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挺起脊梁。今天芯潮IC就带大家来盘盘,在这些举足轻重的地区,藏着哪些半导体神仙大厂。
01 无锡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初期,几乎全部的半导体人才都源自无锡。
这个城市是当之无愧的榜首。
国内半导体完整产业链,先看无锡: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再到装备材料、支持服务等环节,这里已搭建起一条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更汇聚了华润微、长电科技、SK海力士、华虹无锡、中环领先、卓胜微等众多龙头企业,共同绘制出一幅半导体产业的宏伟蓝图。
2023年,无锡集成电路规上产业产值达2400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其中设计业实现产值328.7亿元,规模排名全国第5;晶圆制造业实现产值555.07亿元,规模全国第3;封装测试业实现产值498.45亿元,规模全国第1。到2025年,无锡计划实现集成电路产业产值2800亿元。
落地无锡·设计企业
力芯微、芯朋微、扬贺扬微电子
落地无锡·设备企业
吉姆西半导体、连城凯克斯、微导纳米
落地无锡·材料企业
中环领先、雅克科技、江化微、帝科电子
落地无锡·封测与制造企业
SK海力士、卓胜微、华虹无锡、
华润微电子、长电科技
华润上华、海辰半导体、中微晶园
02 杭州
杭州致力于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的“一核一廊多点”空间格局:“一核”即滨江创新核,“一廊”即城西科创大走廊,“多点”即钱塘区、富阳区、萧山区、桐庐县、余杭区等地。
从区域上看,滨江区力争在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产业链基本贯通;钱塘区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是国内唯一具备5英寸到12英寸晶圆制造能力的区县;西湖区在模拟芯片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萧山区培育了华澜微、浙江创芯等特色优势企业。
从产业体系上看:杭州已搭建起涵盖设计、制造、封测以及材料、设备在内的产业链条,并在模拟芯片和数模混合芯片上有突出优势——矽力杰是亚洲最大的独立模拟芯片设计公司,主要产品为电源管理及信号链芯片;富芯半导体12英寸晶圆生产线,是行业领先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
落地杭州·设计企业
士兰微、中天微、杭州国芯
平头哥半导体、华澜微电子
联芸科技、毫微米科技、瑞盟科技
杭州晟元、万高科技、广立微
中科微电子、臻镭科技、地芯科技
立昂微电子、杭州晟元、国芯微
嘉楠科技、微纳科技、进迭时空
落地杭州·封测与制造企业
富芯半导体、海康威视、矽力杰
中芯晶圆、西风半导体、长川科技
落地杭州·设备和材料企业
立昂微电子、海纳半导体、派恩杰半导体
03 合肥
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现已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产业链最全的城市之一。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围绕存储、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4个特色芯片产业板块,已完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装备材料全产业链覆盖,并分别在高新区(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经开区(存储、装备)、新站高新区(显示驱动、材料)形成产业集聚,合肥高新区已多次入选“中国十大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特色园区”。
当前,合肥已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到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数百家。
落地合肥·设计/IDM企业
联发科、君正、奕斯伟
长鑫存储、四维图新、兆芯电子
工大先行微电子、格易集成(兆易创新)
芯海电子、松豪电子、恒烁半导体
菲特微电子、龙迅半导体、芯谷微电子
安胜智能、华语信息、合芯科技、京东方
落地合肥·制造企业
晶合集成、方晶联合半导、
中车时代半导、中恒微、海康威视大唐存储、富芯微
落地合肥·材料企业
世纪金芯、先导薄膜材料
落地合肥·设备企业
芯碁微装、御微半导体、克洛诺斯、亚笙半导体
落地合肥·封装企业
通富微电、华测蔚思博、欣中科技
矽迈微电子、新汇成、沛顿存储
04 成都
在“芯、屏、端、软、智、网、安”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几个主要方面同时发力,成都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长卷,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成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多个细分赛道。
继2020年规模突破万亿元之后,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2023年达到1.3万亿元;2024年前8个月达到7926亿元,同比增长5.6%。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400余家,包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家,推动34个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加速建成投产。
落地成都·设计企业
华大九天、中电九天、成都华微
亚光电子、华光瑞芯、卓胜微
华为海思、汇顶科技、国科微
紫光半导体、中兴微电子、艾为电子
摩尔线程、安路科技、翱捷科技
芯原微、海光信息
落地成都·制造企业
德州仪器、华虹成都、海威华芯
落地成都·封测企业
宇芯、成都奕成、成都集佳、达迩
落地成都·设备和材料企业
兴胜半导体、硅宝、凯威特斯、空气化工
05 重庆
魅力山城,全“芯”重庆。重庆半导体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经过一代代人的建设与发展,重庆半导体产业已构建起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产业生态积极向好。
从招商成果来看,目前,重庆功率半导体的产能已步入全国前三,并有望在2025年内打造全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和特色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为下游产业园区带来发展机遇。
而作为产业重镇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也拟定到2027年底,要实现IC设计企业新增82家,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封测模组企业新增22家,年产值达200亿元。
落地重庆·IDM企业
万国半导体、华润微
落地重庆·设计企业
西南集成、睿创微纳、紫光展锐、中电科芯
落地重庆·封测与制造企业
国芯微、SK海力士、三安意法半导体
落地重庆·设备和材料企业
臻宝科技、超硅半导体、奥特斯科技
你还想看哪些城市的产业链盘点?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为芯潮IC原创,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所引用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资料,我司对所引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2、本文未经许可,不得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原文标题 : 5个半导体二线城市,藏着124家半导体神仙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