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政策传递了哪些信息之主要新兴行业篇

招商证券

5天前

核心观点

针对新兴行业,本轮“反内卷”政策重点是治理“低价无序竞争”,通过稳价格为产业升级争取空间。并非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的简单延续,从“单一上游行业”到“全产业链覆盖”进行行业扩展,是国内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标志性政策。

光伏行业:1)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光伏行业恶性竞争。各地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隐性补贴,导致多个省份同质化建设光伏产业园,加剧产能无序扩张。2)我们在此做相对乐观假设,若“反内卷”政策使多晶硅整体产能减少20%,实际有效产能将从350万吨/年降至28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从55%提升至68%。按2025年全球需求190万吨计算,理论供需缺口约90万吨,需消耗现有库存(45万吨)后,预计在2025年Q4或出现供应平衡拐点。短期来说,减产消息将驱动市场情绪回暖,期货价格率先反弹。参考2025年1月行业自律减产后价格走势,多晶硅价格有望回升至现金成本线。中期而言,随着库存去化(每月约3-5万吨),价格可能继续突破,接近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线,头部企业实现盈利。但当前行业自律减产仅覆盖头部企业,若20%减产需中小产能同步退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阻力。

锂矿:1)2024年,锂矿储能行业已逐渐铺开反内卷治理行动,但全社会锂矿产能仍在攀升,产能出清效果不佳,锂矿价格也未明显上涨,继续低位震荡。2)短期来看,我们以氢氧化锂为例,如果反内卷政策带动上游产能去化20%的话,叠加与下游排产改善会明显支撑价格作用,预计三季度价格震荡上行;随着供需逐渐平衡,锂价中枢可能继续攀升,但锂价要涨到10万以上或仍需要促需求政策的大力加持。

新能源汽车:1)2017年至2019年期间的新能源汽车调控取得较好效果,供需基本维持均衡态势,当时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不足15万辆,且自2018年3月起,同比增速不断下滑,2019年Q4转入负增长。2)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销量逐渐趋于均衡,单月来看,今年5月、6月产、销绝对量缺口连续为负,合计缺口值为-9.8万辆,录得2024年以来连续两个单月合计最小缺口值,或表明此前“反内卷”治理效果正逐渐显现。但从整个行业利润率上看,当前汽车行业内卷或仍在加剧,内卷治理效果“从量到价”会有一定滞后性。3)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为696.8万辆,而累计销量有693.7万辆,供需缺口为3.1万辆,已经较今年前5个月缺口出现明显下滑。短期来看,如果年内新能源汽车供需差持续收窄至0以下,那么对应行业PPI反弹力度会更大。

互联网电商:1)去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逐步落实反内卷相关措施,涵盖低价机制调整、退款规则改革、成本减免、中小商家扶持四大方面。2)往后看,治理内卷将推动电商从“流量竞争”转向“效率竞争”,具备技术壁垒、供应链效率或跨境能力的企业将获持续溢价。

正文

我们在《反内卷不仅仅是产能去化》报告中对反内卷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本篇报告主要从近期政策部署与行业实践中,对“反内卷”行动主要聚焦的四大类新兴行业进行供需关系和资产价格分析,这些领域因产能过剩、价格战恶性循环或制度性竞争扭曲而被列为整治重点。

一、光伏行业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多晶硅环节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多晶硅总产能超过350万吨/年,而全球年需求量仅170-19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5%。2022-2024年,跨界资本涌入光伏领域,超108家上市公司扩产,导致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产能均突破1100GW(2024年末数据),而2025年全球需求仅600GW,中国需求约250GW,产能利用率继续下跌。2024年产业链价格全面崩盘:多晶硅跌39%、硅片跌50%、组件最低报价0.6元/W(低于行业现金成本0.68元/W),全行业陷入“越卖越亏”困局。

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光伏行业恶性竞争。各地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隐性补贴,导致多个省份同质化建设光伏产业园,加剧产能无序扩张。“僵尸企业”依赖地方输血存活,挤占优质企业资源,另外,2024年光伏行业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1%,企业为保现金流削减创新支出。低价竞争迫使企业聚焦成本压缩而非技术升级。

光伏行业低价倾销引发反制。欧美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为由,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如美国反倾销税曾经最高达254%),出口摩擦进一步加剧国内产能淤积。

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演进如下:

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将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从20%提至30%,限制低效产能扩张。2024年1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33家头部企业签署自律公约,要求“限产+限价”,并设立违约金机制(违约扣罚资金),但执行力度不足。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并剑指地方盲目招商。2025年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龙头光伏企业座谈,部署三大整治工具:1)行政限产控价: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低于成本销售将重罚;十大光伏玻璃企业即日起集体减产30%。2)技术标准卡位:酝酿淘汰P型电池、182mm以下小尺寸硅片等落后产能,拟将电池转换效率门槛提至25%以上。3)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协鑫、通威等筹建“产能收储平台”,通过并购整合闲置产能。

光伏“反内卷”本质是通过法律约束(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干预(强制减产)+市场机制(兼并重组)三力齐发,扭转“增产不增利”的负向循环。

多晶硅当前涨势核心驱动来源于政策强干预与行业自律。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组织头部企业座谈,要求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推动产能出清。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施行)明确禁止低价倾销,强化价格托底预期,市场预期成本定价中枢大幅上移至40,000元/吨附近。头部企业(如通威、协鑫)重新核算完全成本并上报,形成“价格同盟”,十大光伏玻璃企业联合减30%,硅料企业开工率降10%-15%。N型复投料单日上调3000元/吨至39000元/吨,期货贴水扩大引发基差修复行情。

往后看,我们在此做相对乐观假设,若“反内卷”政策使多晶硅产能整体减少20%,实际有效产能将从350万吨/年降至28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从55%提升至68%。按2025年全球需求190万吨计算,理论供需缺口约90万吨,需消耗现有库存(45万吨)后,预计在2025年Q4或出现供应平衡拐点。短期来说,减产消息将驱动市场情绪回暖,期货价格率先反弹。参考2025年1月行业自律减产后价格走势,多晶硅价格有望回升至现金成本线。中期而言,随着库存去化(每月约3-5万吨),价格可能继续突破,接近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线,头部企业实现盈利。但当前行业自律减产仅覆盖头部企业(通威、大全能源等),若20%减产需中小产能同步退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阻力。

二、锂矿行业

2020年至2023年期间,在“新三样”高歌猛进的推动下,储能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在市场供应端的狂飙突进之中,需求不足也带给市场极大的“内卷”压力,锂矿价格较2022年历史高位已经大幅下探至2019年同期历史低位水平。

伴随去年7月政治局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锂矿储能行业逐渐铺开反内卷治理行动。2024年10月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了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锂电池就是三大重点整治对象之一,接着当月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召开闭门研讨会,近三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了防止行业内卷式竞争措施的讨论。今年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截至目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度强调“反内卷”,锂矿行业治理内卷仍在路上。

从治理效果来看,全社会锂矿产能仍在攀升,产能出清效果不佳。一是,全社会来看,2024年在供需错配下中国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25年受宁德复产和宏观扰动影响,锂矿主要产量仍在持续增加,但是同比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或表明锂矿行业内卷程度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二是,上市公司来看,Wind锂概念板块的27家上市公司的存货自去年Q1开始不断累积,由去年Q1的1734亿元增至今年Q1的2410亿元,显示上市公司并没有主动减产。

2024年以来,反内卷并未带动锂矿价格明显上涨,仍在低位震荡。其中,截至6月末,碳酸锂现货价中枢较1月下降23.28%,期货收盘价中枢较1月下降19.89%。就目前而言,伴随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着重强调治理反内卷、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锂电池以及部分锂产品价格开始回暖。截至7月9日,碳酸锂期货收盘价较6月下旬低位共计上涨了近5000元,这表明当前锂类产品的资产价格对反内卷政策迅速做出了反应。

短期来看,我们以氢氧化锂为例,如果反内卷政策带动上游产能去化20%的话,叠加与下游排产改善会明显支撑价格作用,预计三季度价格震荡上行;中长期来看,锂价中枢可能继续上移,但由于本轮碳酸锂供给端产能严重过剩,锂价涨至10万以上仍需要促需求政策的大力加持。

三、新能源汽车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全年新能源新车降价车型降价幅度达9.2%,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8万元;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较2023年下跌0.7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6%的水平。最新数据显示,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升至56.6%,72.5%经销商上半年销量不达标,行业流动性警报拉响,行业正面临着“库存高压与利润绞杀”局面。事实上,早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已经就当时低效产能进行调控改革,截至2019年末,行业整体产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进入2020年后,在新一轮供需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汽车迎来大爆发,截至2024年末,尽管期间政府部门也进行过调控,但是整体产量不断创新高,期间价格战也异常激烈。

新能源汽车行业治理内卷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在2017年至2019年,第二阶段分布大体是从2022年开始的,但主要集中在2024年至今。就第一阶段而言,当时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不足15万辆,且自2018年3月起,同比增速不断下滑,2019年Q4转入负增长,显示政策对产能调控起到良好效果。整体而言,该轮产能调控使得供需重回均衡态势,基本缓解了2016年供大于需格局。第二阶段表现来看,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销量逐渐趋于均衡,今年5月、6月产、销绝对量缺口连续为负,合计缺口值为-9.8万辆,录得2024年以来连续两个单月合计最小缺口值,或表明此前“反内卷”治理效果正逐渐显现。另外,电车制造行业PPI同比近期也保持在较高增速,特别是去年12月以来,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治理电动汽车内卷化,电车制造业各种反内卷化举措逐渐铺开,带动电车行业PPI大幅反弹。但从整个行业价格、利润率上看,当前汽车行业内卷或仍在加剧,我们认为内卷治理效果“从量到价”会有一定滞后性。

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为696.8万辆,而累计销量有693.7万辆,供需缺口为3.1万辆,已经较今年前5个月缺口出现明显下滑。短期来看,如果年内新能源汽车供需差持续收窄至0以下,那么对应行业PPI反弹力度会更大。

四、互联网电商行业

2021年起,电商平台进入高频内卷阶段,刷单、补贴、压价机制全面渗透至供给端,为治理电商行业内卷乱象,2021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政府在不同层面通过政策法规完善、监管执法强化等系统性举措,逐步构建“法律约束—监管纠偏”的综合治理体系,但真正意义上的反内卷治理始于2024年。

去年以来,面对行业过度竞争与增长瓶颈,中国电商及外卖平台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下,系统性推进“反内卷”改革,核心目标是通过规则重构、成本减压、技术赋能与生态开放,推动行业从“低价消耗战”转向“质量效率战”。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一是,不再一味追求最低价,比如2024年618大促后,淘宝宣布弱化“五星价格力”的搜索权重;二是,改良“仅退款不退货”规则,比如2024年12月,快手终止“仅退款不退货”服务;三是,进行运费险减免等,直接为商家减压,2024年9月,淘天上线“退货宝”服务,能降低商家10%至30%的退换货费用;四是,降低商家经营成本,减少佣金、保证金等,比如2024年9月,拼多多宣布可以为全部商品的退款订单自动返还技术服务费。

当前各大电商平台正逐步落实反内卷相关措施,但是当前电商市场整体进入存量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传统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增速均有所下滑,电商市场增长压力愈加凸显,反映当前内卷压力仍然很大,根据艾瑞咨询《中国电商市场研究报告》,2022年至2024年618综合电商销售额增速逐年下滑,一度跌至负区间,录得-6.9%。此外,随着供给侧改革以及反内卷行动持续推进,电商行业指数在2023年、2024年下半年开启两次反弹,截至目前,电商行业指数已回升至2023年末水平区间。

往后看,治理内卷将推动电商从“流量竞争”转向“效率竞争”,具备技术壁垒、供应链效率或跨境能力的企业将获持续溢价。

风险提示:

国内刺激内需政策超预期。

核心观点

针对新兴行业,本轮“反内卷”政策重点是治理“低价无序竞争”,通过稳价格为产业升级争取空间。并非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的简单延续,从“单一上游行业”到“全产业链覆盖”进行行业扩展,是国内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标志性政策。

光伏行业:1)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光伏行业恶性竞争。各地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隐性补贴,导致多个省份同质化建设光伏产业园,加剧产能无序扩张。2)我们在此做相对乐观假设,若“反内卷”政策使多晶硅整体产能减少20%,实际有效产能将从350万吨/年降至28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从55%提升至68%。按2025年全球需求190万吨计算,理论供需缺口约90万吨,需消耗现有库存(45万吨)后,预计在2025年Q4或出现供应平衡拐点。短期来说,减产消息将驱动市场情绪回暖,期货价格率先反弹。参考2025年1月行业自律减产后价格走势,多晶硅价格有望回升至现金成本线。中期而言,随着库存去化(每月约3-5万吨),价格可能继续突破,接近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线,头部企业实现盈利。但当前行业自律减产仅覆盖头部企业,若20%减产需中小产能同步退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阻力。

锂矿:1)2024年,锂矿储能行业已逐渐铺开反内卷治理行动,但全社会锂矿产能仍在攀升,产能出清效果不佳,锂矿价格也未明显上涨,继续低位震荡。2)短期来看,我们以氢氧化锂为例,如果反内卷政策带动上游产能去化20%的话,叠加与下游排产改善会明显支撑价格作用,预计三季度价格震荡上行;随着供需逐渐平衡,锂价中枢可能继续攀升,但锂价要涨到10万以上或仍需要促需求政策的大力加持。

新能源汽车:1)2017年至2019年期间的新能源汽车调控取得较好效果,供需基本维持均衡态势,当时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不足15万辆,且自2018年3月起,同比增速不断下滑,2019年Q4转入负增长。2)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销量逐渐趋于均衡,单月来看,今年5月、6月产、销绝对量缺口连续为负,合计缺口值为-9.8万辆,录得2024年以来连续两个单月合计最小缺口值,或表明此前“反内卷”治理效果正逐渐显现。但从整个行业利润率上看,当前汽车行业内卷或仍在加剧,内卷治理效果“从量到价”会有一定滞后性。3)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为696.8万辆,而累计销量有693.7万辆,供需缺口为3.1万辆,已经较今年前5个月缺口出现明显下滑。短期来看,如果年内新能源汽车供需差持续收窄至0以下,那么对应行业PPI反弹力度会更大。

互联网电商:1)去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逐步落实反内卷相关措施,涵盖低价机制调整、退款规则改革、成本减免、中小商家扶持四大方面。2)往后看,治理内卷将推动电商从“流量竞争”转向“效率竞争”,具备技术壁垒、供应链效率或跨境能力的企业将获持续溢价。

正文

我们在《反内卷不仅仅是产能去化》报告中对反内卷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本篇报告主要从近期政策部署与行业实践中,对“反内卷”行动主要聚焦的四大类新兴行业进行供需关系和资产价格分析,这些领域因产能过剩、价格战恶性循环或制度性竞争扭曲而被列为整治重点。

一、光伏行业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多晶硅环节尤为突出。截至2024年底,多晶硅总产能超过350万吨/年,而全球年需求量仅170-190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5%。2022-2024年,跨界资本涌入光伏领域,超108家上市公司扩产,导致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环节产能均突破1100GW(2024年末数据),而2025年全球需求仅600GW,中国需求约250GW,产能利用率继续下跌。2024年产业链价格全面崩盘:多晶硅跌39%、硅片跌50%、组件最低报价0.6元/W(低于行业现金成本0.68元/W),全行业陷入“越卖越亏”困局。

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光伏行业恶性竞争。各地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隐性补贴,导致多个省份同质化建设光伏产业园,加剧产能无序扩张。“僵尸企业”依赖地方输血存活,挤占优质企业资源,另外,2024年光伏行业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1%,企业为保现金流削减创新支出。低价竞争迫使企业聚焦成本压缩而非技术升级。

光伏行业低价倾销引发反制。欧美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为由,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如美国反倾销税曾经最高达254%),出口摩擦进一步加剧国内产能淤积。

光伏行业“反内卷”政策演进如下:

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将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从20%提至30%,限制低效产能扩张。2024年12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33家头部企业签署自律公约,要求“限产+限价”,并设立违约金机制(违约扣罚资金),但执行力度不足。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并剑指地方盲目招商。2025年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龙头光伏企业座谈,部署三大整治工具:1)行政限产控价: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低于成本销售将重罚;十大光伏玻璃企业即日起集体减产30%。2)技术标准卡位:酝酿淘汰P型电池、182mm以下小尺寸硅片等落后产能,拟将电池转换效率门槛提至25%以上。3)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协鑫、通威等筹建“产能收储平台”,通过并购整合闲置产能。

光伏“反内卷”本质是通过法律约束(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行政干预(强制减产)+市场机制(兼并重组)三力齐发,扭转“增产不增利”的负向循环。

多晶硅当前涨势核心驱动来源于政策强干预与行业自律。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组织头部企业座谈,要求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推动产能出清。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施行)明确禁止低价倾销,强化价格托底预期,市场预期成本定价中枢大幅上移至40,000元/吨附近。头部企业(如通威、协鑫)重新核算完全成本并上报,形成“价格同盟”,十大光伏玻璃企业联合减30%,硅料企业开工率降10%-15%。N型复投料单日上调3000元/吨至39000元/吨,期货贴水扩大引发基差修复行情。

往后看,我们在此做相对乐观假设,若“反内卷”政策使多晶硅产能整体减少20%,实际有效产能将从350万吨/年降至280万吨/年,产能利用率从55%提升至68%。按2025年全球需求190万吨计算,理论供需缺口约90万吨,需消耗现有库存(45万吨)后,预计在2025年Q4或出现供应平衡拐点。短期来说,减产消息将驱动市场情绪回暖,期货价格率先反弹。参考2025年1月行业自律减产后价格走势,多晶硅价格有望回升至现金成本线。中期而言,随着库存去化(每月约3-5万吨),价格可能继续突破,接近行业平均完全成本线,头部企业实现盈利。但当前行业自律减产仅覆盖头部企业(通威、大全能源等),若20%减产需中小产能同步退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阻力。

二、锂矿行业

2020年至2023年期间,在“新三样”高歌猛进的推动下,储能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在市场供应端的狂飙突进之中,需求不足也带给市场极大的“内卷”压力,锂矿价格较2022年历史高位已经大幅下探至2019年同期历史低位水平。

伴随去年7月政治局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锂矿储能行业逐渐铺开反内卷治理行动。2024年10月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了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锂电池就是三大重点整治对象之一,接着当月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召开闭门研讨会,近三十家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了防止行业内卷式竞争措施的讨论。今年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截至目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度强调“反内卷”,锂矿行业治理内卷仍在路上。

从治理效果来看,全社会锂矿产能仍在攀升,产能出清效果不佳。一是,全社会来看,2024年在供需错配下中国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25年受宁德复产和宏观扰动影响,锂矿主要产量仍在持续增加,但是同比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或表明锂矿行业内卷程度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大。二是,上市公司来看,Wind锂概念板块的27家上市公司的存货自去年Q1开始不断累积,由去年Q1的1734亿元增至今年Q1的2410亿元,显示上市公司并没有主动减产。

2024年以来,反内卷并未带动锂矿价格明显上涨,仍在低位震荡。其中,截至6月末,碳酸锂现货价中枢较1月下降23.28%,期货收盘价中枢较1月下降19.89%。就目前而言,伴随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着重强调治理反内卷、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锂电池以及部分锂产品价格开始回暖。截至7月9日,碳酸锂期货收盘价较6月下旬低位共计上涨了近5000元,这表明当前锂类产品的资产价格对反内卷政策迅速做出了反应。

短期来看,我们以氢氧化锂为例,如果反内卷政策带动上游产能去化20%的话,叠加与下游排产改善会明显支撑价格作用,预计三季度价格震荡上行;中长期来看,锂价中枢可能继续上移,但由于本轮碳酸锂供给端产能严重过剩,锂价涨至10万以上仍需要促需求政策的大力加持。

三、新能源汽车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全年新能源新车降价车型降价幅度达9.2%,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8万元;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较2023年下跌0.7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6%的水平。最新数据显示,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升至56.6%,72.5%经销商上半年销量不达标,行业流动性警报拉响,行业正面临着“库存高压与利润绞杀”局面。事实上,早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已经就当时低效产能进行调控改革,截至2019年末,行业整体产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进入2020年后,在新一轮供需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汽车迎来大爆发,截至2024年末,尽管期间政府部门也进行过调控,但是整体产量不断创新高,期间价格战也异常激烈。

新能源汽车行业治理内卷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在2017年至2019年,第二阶段分布大体是从2022年开始的,但主要集中在2024年至今。就第一阶段而言,当时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量不足15万辆,且自2018年3月起,同比增速不断下滑,2019年Q4转入负增长,显示政策对产能调控起到良好效果。整体而言,该轮产能调控使得供需重回均衡态势,基本缓解了2016年供大于需格局。第二阶段表现来看,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销量逐渐趋于均衡,今年5月、6月产、销绝对量缺口连续为负,合计缺口值为-9.8万辆,录得2024年以来连续两个单月合计最小缺口值,或表明此前“反内卷”治理效果正逐渐显现。另外,电车制造行业PPI同比近期也保持在较高增速,特别是去年12月以来,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治理电动汽车内卷化,电车制造业各种反内卷化举措逐渐铺开,带动电车行业PPI大幅反弹。但从整个行业价格、利润率上看,当前汽车行业内卷或仍在加剧,我们认为内卷治理效果“从量到价”会有一定滞后性。

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为696.8万辆,而累计销量有693.7万辆,供需缺口为3.1万辆,已经较今年前5个月缺口出现明显下滑。短期来看,如果年内新能源汽车供需差持续收窄至0以下,那么对应行业PPI反弹力度会更大。

四、互联网电商行业

2021年起,电商平台进入高频内卷阶段,刷单、补贴、压价机制全面渗透至供给端,为治理电商行业内卷乱象,2021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政府在不同层面通过政策法规完善、监管执法强化等系统性举措,逐步构建“法律约束—监管纠偏”的综合治理体系,但真正意义上的反内卷治理始于2024年。

去年以来,面对行业过度竞争与增长瓶颈,中国电商及外卖平台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下,系统性推进“反内卷”改革,核心目标是通过规则重构、成本减压、技术赋能与生态开放,推动行业从“低价消耗战”转向“质量效率战”。主要分为以下四方面:一是,不再一味追求最低价,比如2024年618大促后,淘宝宣布弱化“五星价格力”的搜索权重;二是,改良“仅退款不退货”规则,比如2024年12月,快手终止“仅退款不退货”服务;三是,进行运费险减免等,直接为商家减压,2024年9月,淘天上线“退货宝”服务,能降低商家10%至30%的退换货费用;四是,降低商家经营成本,减少佣金、保证金等,比如2024年9月,拼多多宣布可以为全部商品的退款订单自动返还技术服务费。

当前各大电商平台正逐步落实反内卷相关措施,但是当前电商市场整体进入存量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传统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增速均有所下滑,电商市场增长压力愈加凸显,反映当前内卷压力仍然很大,根据艾瑞咨询《中国电商市场研究报告》,2022年至2024年618综合电商销售额增速逐年下滑,一度跌至负区间,录得-6.9%。此外,随着供给侧改革以及反内卷行动持续推进,电商行业指数在2023年、2024年下半年开启两次反弹,截至目前,电商行业指数已回升至2023年末水平区间。

往后看,治理内卷将推动电商从“流量竞争”转向“效率竞争”,具备技术壁垒、供应链效率或跨境能力的企业将获持续溢价。

风险提示:

国内刺激内需政策超预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