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李天锐 凉山观察 李思行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
【回访看变】
“远处就是200亩红梨,今年已经开花了,这是我们村的新产业。”7月10日,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一处观景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指着对面的成片梨树告诉记者。
三河村新貌。王荣升 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4年多来,凉山始终牢记嘱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组织不散、机制不乱,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近日,川观新闻记者回访三河村和火普村,看新村,访农户,了解这里近年来的新变化。从两个村落的新鲜事,发现凉山彝乡巨变。
新产业
红梨、蓝莓等特色水果陆续挂果,林下还种起中药材
在三河村,刘国富为记者提供了一组重要数据:2024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已达19850元,而2020年刚脱贫时,这一数据为8934元,翻了一番。支撑这一数据的,是种植养殖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还有村民的外出务工收入等。
其中,搞好养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哞——”随着一阵阵低沉的牛叫声,记者在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合作社负责人洛古有格正在牛舍里和工人们一起为牛添加“口粮”。“现在这里养殖了400多头牛。在宁波驻凉山工作队等帮助下,我们正和成都、宁波等地的客商洽谈销售。”他说。
三河村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在喂牛。李思行 摄
洛古有格是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致富带头人,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之路。不久前,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总书记在我们村时,我向他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梦’‘致富梦’以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历。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村里看看。”洛古有格说。
如今,三河村全村养殖西门塔尔牛1500多头,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三河村旧址暖心路。何勤华 摄
不光是畜牧业。大凉山的气候、土壤也适宜特色水果种植。三河村发展红梨,不远处的火普村则瞄上了蓝莓。
当天,记者来到火普村,一个冷库正处于建设扫尾阶段。“建设完成后,日处理量可达1吨,可以有效保证蓝莓的新鲜。”驻村第一书记严菲说。
火普村蓝莓基地。凉山观察 李思行 摄
记者入村时看到,道路两旁的山坡上,都种满了蓝莓,这几天,一株株蓝莓正在挂果。4年前,火普村仅有50亩蓝莓,至2022年9月,该村建成了1000亩蓝莓产业基地,后进一步巩固提升蓝莓特色产业,配套建设500平方米冷库,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鲜果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
严菲介绍,今年预计产量2.5万公斤(平均单价15元/公斤)。预计丰产期在2027年,平均产量达600公斤/亩以上,平均产值达3.6万元/亩以上,总产值达到3600余万元。
火普村。何勤华 摄
除了蓝莓,火普村还在探索林下经济——在茂密的松林下,200亩西洋参和滇黄精长势正好。原来,2022年村上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在林地里种上了中药材,其中100亩西洋参生长期为3到4年,预计2026年就能销售了。
新身份
村民成了网络主播,自制腊肉卖到大山外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2018年2月11日,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时,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吉好有果唱起这首歌曲。如今,吉好有果已经是一名“准高中生”了。
当天,记者来到吉好有果家中,她换上了一套干净整洁的彝族服装迎上前来。今年9月即将开启高中学业的她,已网购了一批书籍,准备趁暑假好好学习和预习。暑假里,她还常作为三河村的“向导”,为前来支教、研学的高校团队等做彝汉双语翻译。
问及今后打算,吉好有果说:“高中是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我一定会认真努力学习,今后争取考上一所好大学。”
近几年,三河村走出了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学子,为吉好有果做了榜样。今年,村里有5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刘国富说,现在,村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比孩子的成绩好已成为常态。
多了新身份的不只是吉好有果。三河村村民郑吃合和妻子有了一个新身份——网络主播。前几年,郑吃合返乡养猪创业,去年一年出栏700多头,今年来,他们依托网络,将自家晾制的腊肉销售出去,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妻子的抖音“大凉山阿依莫”已有4800多个粉丝。“下半年,我和妻子还计划在网上卖乌洋芋、酸菜、土鸡等,扩大销售的种类。”他说。
“很快就适应了。”在火普村,村民吉勒次子从多年的村民小组长变身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如今,他管理着村里的14.7亩大棚。和他走进大棚,他为记者介绍上个月才种下的辣椒、番茄等蔬菜。“预计10月底就上市。”他的眼里充满了希望。
火普村的蔬菜大棚。李思行 摄
今年5月,严菲来到火普村,解锁了新身份——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才驻村两个月,但他对村情村貌已了然于胸。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心里记挂的除了派出单位东方电气在火普村建设的1兆瓦分布式光伏,还对正在推进中的火普村农文旅融合项目格外上心,被村干部戏称为“监工”。
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严菲介绍情况。李思行 摄
“项目包括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平台等,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严菲说,“等你们下次再来时,应该就能一一解锁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李天锐 凉山观察 李思行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
【回访看变】
“远处就是200亩红梨,今年已经开花了,这是我们村的新产业。”7月10日,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一处观景平台,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指着对面的成片梨树告诉记者。
三河村新貌。王荣升 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4年多来,凉山始终牢记嘱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组织不散、机制不乱,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近日,川观新闻记者回访三河村和火普村,看新村,访农户,了解这里近年来的新变化。从两个村落的新鲜事,发现凉山彝乡巨变。
新产业
红梨、蓝莓等特色水果陆续挂果,林下还种起中药材
在三河村,刘国富为记者提供了一组重要数据:2024年,村里的人均纯收入已达19850元,而2020年刚脱贫时,这一数据为8934元,翻了一番。支撑这一数据的,是种植养殖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还有村民的外出务工收入等。
其中,搞好养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哞——”随着一阵阵低沉的牛叫声,记者在三河村富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合作社负责人洛古有格正在牛舍里和工人们一起为牛添加“口粮”。“现在这里养殖了400多头牛。在宁波驻凉山工作队等帮助下,我们正和成都、宁波等地的客商洽谈销售。”他说。
三河村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在喂牛。李思行 摄
洛古有格是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致富带头人,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振兴之路。不久前,他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总书记在我们村时,我向他汇报了自己的‘大学梦’‘致富梦’以及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历。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真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村里看看。”洛古有格说。
如今,三河村全村养殖西门塔尔牛1500多头,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三河村旧址暖心路。何勤华 摄
不光是畜牧业。大凉山的气候、土壤也适宜特色水果种植。三河村发展红梨,不远处的火普村则瞄上了蓝莓。
当天,记者来到火普村,一个冷库正处于建设扫尾阶段。“建设完成后,日处理量可达1吨,可以有效保证蓝莓的新鲜。”驻村第一书记严菲说。
火普村蓝莓基地。凉山观察 李思行 摄
记者入村时看到,道路两旁的山坡上,都种满了蓝莓,这几天,一株株蓝莓正在挂果。4年前,火普村仅有50亩蓝莓,至2022年9月,该村建成了1000亩蓝莓产业基地,后进一步巩固提升蓝莓特色产业,配套建设500平方米冷库,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鲜果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
严菲介绍,今年预计产量2.5万公斤(平均单价15元/公斤)。预计丰产期在2027年,平均产量达600公斤/亩以上,平均产值达3.6万元/亩以上,总产值达到3600余万元。
火普村。何勤华 摄
除了蓝莓,火普村还在探索林下经济——在茂密的松林下,200亩西洋参和滇黄精长势正好。原来,2022年村上开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在林地里种上了中药材,其中100亩西洋参生长期为3到4年,预计2026年就能销售了。
新身份
村民成了网络主播,自制腊肉卖到大山外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2018年2月11日,总书记来到三河村时,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吉好有果唱起这首歌曲。如今,吉好有果已经是一名“准高中生”了。
当天,记者来到吉好有果家中,她换上了一套干净整洁的彝族服装迎上前来。今年9月即将开启高中学业的她,已网购了一批书籍,准备趁暑假好好学习和预习。暑假里,她还常作为三河村的“向导”,为前来支教、研学的高校团队等做彝汉双语翻译。
问及今后打算,吉好有果说:“高中是一个新的重要阶段,我一定会认真努力学习,今后争取考上一所好大学。”
近几年,三河村走出了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学子,为吉好有果做了榜样。今年,村里有5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刘国富说,现在,村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比孩子的成绩好已成为常态。
多了新身份的不只是吉好有果。三河村村民郑吃合和妻子有了一个新身份——网络主播。前几年,郑吃合返乡养猪创业,去年一年出栏700多头,今年来,他们依托网络,将自家晾制的腊肉销售出去,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妻子的抖音“大凉山阿依莫”已有4800多个粉丝。“下半年,我和妻子还计划在网上卖乌洋芋、酸菜、土鸡等,扩大销售的种类。”他说。
“很快就适应了。”在火普村,村民吉勒次子从多年的村民小组长变身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如今,他管理着村里的14.7亩大棚。和他走进大棚,他为记者介绍上个月才种下的辣椒、番茄等蔬菜。“预计10月底就上市。”他的眼里充满了希望。
火普村的蔬菜大棚。李思行 摄
今年5月,严菲来到火普村,解锁了新身份——驻村第一书记。虽然才驻村两个月,但他对村情村貌已了然于胸。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心里记挂的除了派出单位东方电气在火普村建设的1兆瓦分布式光伏,还对正在推进中的火普村农文旅融合项目格外上心,被村干部戏称为“监工”。
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严菲介绍情况。李思行 摄
“项目包括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特色餐厅、传统工坊、枫林书舍、观景平台等,形成集旅游、接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严菲说,“等你们下次再来时,应该就能一一解锁了。”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