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拖成胃癌?很多人都忽视了关键的阶段!

医学论坛网

3周前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癌变风险极高。...因此,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一直位居恶性肿瘤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胃癌的形成并非瞬间发生,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通常会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的胃黏膜,到慢性浅表性胃炎,再到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最终发展为浸润性胃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因此,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常胃黏膜

正常胃黏膜是胃癌发展的起始状态,其细胞排列整齐,腺体结构正常,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能够正常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在正常状态下,胃黏膜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抵御外界的轻微刺激。然而,当胃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可能会逐渐发生病理改变。这些刺激因素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从而为后续病变埋下隐患。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长期刺激后的一种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嗳气等。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基本正常。这种炎症反应通常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酗酒)等因素引起的。如果不加以控制,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治疗上,以去除病因为主,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饮食习惯等,同时可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定期复查胃镜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腺体发生萎缩,导致胃黏膜变薄。其病理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黏膜层变薄,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其发生胃癌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显著增加。这种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或者长期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治疗上,除了去除病因外,还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对于伴有胃酸减少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胃蛋白酶等,以改善消化功能。此外,一些抗氧化剂和维生素也可能有助于延缓病变的进展。

四、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替代。根据化生腺体的结构和功能,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肠化生和不完全性肠化生。完全性肠化生相对稳定,癌变风险较低;而不完全性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癌变风险较高。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引起重视。这种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能与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但通过定期胃镜检查和活检,可以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可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癌变风险极高。这一阶段的病变可以通过内镜下活检确诊,及时发现和处理上皮内瘤变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定期随访观察;而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胃癌。

六、浸润性胃癌

浸润性胃癌是指癌细胞突破胃黏膜肌层,浸润到胃壁的更深层次,甚至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其病理特征为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形态异常,核分裂象增多。浸润性胃癌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消瘦、贫血、黑便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一旦发展到浸润性胃癌阶段,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也会明显降低。治疗上,通常需要综合应用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

胃病到胃癌的发展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多个阶段的演变。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胃部病变至关重要。如果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等必要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高盐和腌制食物、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此外,定期体检和健康筛查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重视早期筛查和干预。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16): 1169-1189.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癌变风险极高。...因此,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一直位居恶性肿瘤的前列,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胃癌的形成并非瞬间发生,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通常会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的胃黏膜,到慢性浅表性胃炎,再到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最终发展为浸润性胃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因此,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预防胃癌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常胃黏膜

正常胃黏膜是胃癌发展的起始状态,其细胞排列整齐,腺体结构正常,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能够正常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在正常状态下,胃黏膜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抵御外界的轻微刺激。然而,当胃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可能会逐渐发生病理改变。这些刺激因素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从而为后续病变埋下隐患。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长期刺激后的一种炎症反应。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饱胀感、嗳气等。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基本正常。这种炎症反应通常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酗酒)等因素引起的。如果不加以控制,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治疗上,以去除病因为主,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饮食习惯等,同时可使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定期复查胃镜也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腺体发生萎缩,导致胃黏膜变薄。其病理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黏膜层变薄,固有层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之一,其发生胃癌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显著增加。这种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或者长期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治疗上,除了去除病因外,还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对于伴有胃酸减少的患者,可适当补充胃蛋白酶等,以改善消化功能。此外,一些抗氧化剂和维生素也可能有助于延缓病变的进展。

四、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替代。根据化生腺体的结构和功能,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完全性肠化生和不完全性肠化生。完全性肠化生相对稳定,癌变风险较低;而不完全性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癌变风险较高。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引起重视。这种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而来,也可能与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逆转肠上皮化生,但通过定期胃镜检查和活检,可以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异型增生,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可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癌变风险极高。这一阶段的病变可以通过内镜下活检确诊,及时发现和处理上皮内瘤变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定期随访观察;而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胃癌。

六、浸润性胃癌

浸润性胃癌是指癌细胞突破胃黏膜肌层,浸润到胃壁的更深层次,甚至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其病理特征为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形态异常,核分裂象增多。浸润性胃癌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消瘦、贫血、黑便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一旦发展到浸润性胃癌阶段,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率也会明显降低。治疗上,通常需要综合应用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结

胃病到胃癌的发展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多个阶段的演变。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胃部病变至关重要。如果出现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等必要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避免高盐和腌制食物、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此外,定期体检和健康筛查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重视早期筛查和干预。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2, 102(16): 1169-1189.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