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难了?26年恐难量产,只因四大核心问题难解决

智车科技

10小时前

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本身的成本已经很高,电池研究机构BatteryIntelligence发布的研究报告透露,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1200元/kWh,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3倍多。

固态电池的“饼”还要再吃一阵子。

集能量密度高、补能速度快、性质稳定等多重优势的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新能源时代的理想能源方案。为了抢占更有利的市场地位,部分企业已经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甚至有企业计划在 2026 年将固态电池量产上车。

然而,企业需要克服的技术瓶颈,可能要比想象中更大。

在日前举办的「2025 中国汽车论坛」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直言,固态电池仍存在四个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核心问题:离子传导通道不够明确、生产工艺复杂、安全控制未到位、大规模量产难度高。

说白了,固态电池的技术、材料和成本,在短期内很难有太大突破。

87b4f9e2acec4e2da3d7509a89ea96a0.jpg

图源:智己汽车官网

不可否认,固态电池在理论上确实拥有足够全面的优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距离 2027 年也不过短短两年时间,能不能按照量产时间表下线似乎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还有没有机会开上固态电池车。

固态电池,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全面

国内主流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公布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经过不完全统计,大多数企业将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时间集中在 2026-2030 年这一范围内。

不只是国内,丰田、日产等日本企业已经进入全固态电池的试制阶段,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截屏2025-07-16 22.38.22.png

制表:电车通

王芳非常直接地说出固态电池现阶段的能力上限:「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确实要比液态电池更宽,但一旦突破这个边界,所承受的后果要比液态电池更严重」。

互联网传播速度飞快,电动车自燃起火很容易获得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自燃事件」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动车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因而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看得很重。

新能源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体现更多的诚意,车企对电池安全的要求可谓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还用「超国标」测试矩阵来拉开与其他车企的差距,各种挤压测试、底部电池装机、泡水测试、外部火烧测试、枪击/极端穿透等测试结果直接在新车发布会上公布。

f6e1fd9dad544017a321092ec13c372e.png

图源:极氪汽车官方

今年 5 月 22 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分界。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车企拿「全固态」「半固态」等概念来炒作。

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足够宽,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卖点,但如果让消费者要接受 1% 可能性的更严重后果,电车通认为愿意选择固态电池的消费者不会多,而且有良心的企业,也不愿意打造出这样的产品。

由于固态电池还没有量产上车,关于固态电池的安全能力仅限于车企的「口头话术」中。其中,上汽集团在回答投资者时透露,「全新一代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更好,在针刺以及 200 摄氏度热箱场景下,能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

国轩高科发布的金石全固态电池,「历经 365 天极限验证,单体容量提升 150%,预紧力下降 90%,无惧针刺、热箱、外短、过充等考验」。

422f5d274a494006bdc6ebe4afd7081f.jpg

图源:广汽集团

企业对固态电池的口径高度一致,但现阶段只是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标准体系,暂时还没有建立全固态电池的安全要求。

要知道,实验室成绩不等于量产上车的真实表现。如果想要全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后能被更多消费者信任,不仅需要车企本身设定足够高的要求,还需要相关部门尽早设定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标准,有标准可依,才能完全避免消费者相信某些车企的「自嗨」。

纯电和混动「野蛮生长」,固态电池需求不急了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新能源时代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技术。一方面,混动车不过是「过渡动力方案」,纯电动车才是未来趋势,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新能源车所采用的液态锂电池,都没有完全解决极端温度下电池衰退严重等问题。

但现在,车市环境不一样了。

首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去年年底提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车企进一步加强了混动新车的推出力度,光是混动SUV,今年就已经推出了零跑 C16、方程豹豹 8、腾势 N9、问界 M8、领克 900 等全新重磅产品。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2025 年 6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今年上半年插混车和增程混动车分别呈现出 31.5% 和 16.5% 的同比增长,可见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已经认可了混动车型带来的高能效优势。

c7c4edc32e7a5dec2ad7656f8b22f2a9.png

图源:乘联会

换而言之,混动车是当下市场的主流选择之一,内燃机不会那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针对混动系统中的混动发动机或者增程器进行投入研发,已经成为车企的盈利之道。

其次,虽说液态锂电池的续航衰退快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但现如今的纯电动体系足够丰富,消费者还有闪充技术和换电技术可选,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解决续航衰退快的问题,甚至还延缓固态电池的发展速度。

今年 3 月 17 日,比亚迪发布了超级e平台,其中的闪充电池更是可以达到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闪充 5 分钟,畅行 400 公里。不仅如此,极氪和华为数字能源紧随其后,发布了 1.2MW 全液冷充电桩和最大功率为 1.5MW 的充电产品。

诚然,这些闪充技术还没有形成庞大的体系,但这也表明,液态锂电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家车企如果要在攻坚难度极大的固态电池以及液态锂电池「闪充技术」中进行投入选择,已经有友商实现的「闪充技术」更有可能成为主要投入对象。

4a99efa180954738ba8bab3fc2110cc6.jpg

图源:蔚来汽车官网

不仅如此,比闪充技术补能速度更快的换电技术,也是当下主要的发力点。蔚来现在的换电体系比较庞大,光是换电站就已经拥有超 3000 座,甚至比理想、小鹏的超充站数量还要多。

当电池技术逐步进步,换电站需要考虑支持多种规格电池包,设计新车时也需要让电池兼容更多换电站,或许这会牵制新车的升级,成为换电车型的短板之一,但从体系来看,短期内蔚来的换电站不会倒下,而且随着乐道 L90 的大火,消费者对换电站的依赖程度只会更高,换电站会成为与超充站、闪充站抗衡的补能体系之一。

当混动技术、闪充技术、换电技术足以填饱市场的情况下,主打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电池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可选品」,车企的发展重心肯定会围绕高利益的方向发展,完全有可能把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节点一拖再拖。

写在最后

理论上来说,固态电池的综合能力肯定强于液态锂电池,但固态电池要想量产上车需要克服的问题确实有些多,技术、原材料、性能稳定性、安全以及补能实施都需要得到保证。

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本身的成本已经很高,电池研究机构 Battery Intelligence 发布的研究报告透露,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 1200 元/kWh,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 3 倍多。

另外,加上固态电池在研发过程中已经消耗了不少成本,前期量产的固态电池车必然会贵,这就意味着固态电池车前期很难实现大规模量产。

对于车企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电车通持有怀疑态度,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这就已经需要企业花费数年的时间,更何况现在全固态电池还在量产上车的「前夜」。真正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投入,乐观估计可能要等 5 年左右的时间。

(封面图源:智己汽车官网)

来源:雷科技

本文图片来自:123RF 正版图库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固态电池难了?26年恐难量产,只因四大核心问题难解决

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本身的成本已经很高,电池研究机构BatteryIntelligence发布的研究报告透露,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1200元/kWh,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3倍多。

固态电池的“饼”还要再吃一阵子。

集能量密度高、补能速度快、性质稳定等多重优势的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新能源时代的理想能源方案。为了抢占更有利的市场地位,部分企业已经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甚至有企业计划在 2026 年将固态电池量产上车。

然而,企业需要克服的技术瓶颈,可能要比想象中更大。

在日前举办的「2025 中国汽车论坛」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直言,固态电池仍存在四个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核心问题:离子传导通道不够明确、生产工艺复杂、安全控制未到位、大规模量产难度高。

说白了,固态电池的技术、材料和成本,在短期内很难有太大突破。

87b4f9e2acec4e2da3d7509a89ea96a0.jpg

图源:智己汽车官网

不可否认,固态电池在理论上确实拥有足够全面的优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距离 2027 年也不过短短两年时间,能不能按照量产时间表下线似乎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还有没有机会开上固态电池车。

固态电池,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全面

国内主流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公布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经过不完全统计,大多数企业将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时间集中在 2026-2030 年这一范围内。

不只是国内,丰田、日产等日本企业已经进入全固态电池的试制阶段,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截屏2025-07-16 22.38.22.png

制表:电车通

王芳非常直接地说出固态电池现阶段的能力上限:「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确实要比液态电池更宽,但一旦突破这个边界,所承受的后果要比液态电池更严重」。

互联网传播速度飞快,电动车自燃起火很容易获得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自燃事件」加深了消费者对「电动车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因而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看得很重。

新能源作为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体现更多的诚意,车企对电池安全的要求可谓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还用「超国标」测试矩阵来拉开与其他车企的差距,各种挤压测试、底部电池装机、泡水测试、外部火烧测试、枪击/极端穿透等测试结果直接在新车发布会上公布。

f6e1fd9dad544017a321092ec13c372e.png

图源:极氪汽车官方

今年 5 月 22 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 434-2025),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分界。这样一来,就能有效避免车企拿「全固态」「半固态」等概念来炒作。

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足够宽,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卖点,但如果让消费者要接受 1% 可能性的更严重后果,电车通认为愿意选择固态电池的消费者不会多,而且有良心的企业,也不愿意打造出这样的产品。

由于固态电池还没有量产上车,关于固态电池的安全能力仅限于车企的「口头话术」中。其中,上汽集团在回答投资者时透露,「全新一代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更好,在针刺以及 200 摄氏度热箱场景下,能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

国轩高科发布的金石全固态电池,「历经 365 天极限验证,单体容量提升 150%,预紧力下降 90%,无惧针刺、热箱、外短、过充等考验」。

422f5d274a494006bdc6ebe4afd7081f.jpg

图源:广汽集团

企业对固态电池的口径高度一致,但现阶段只是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标准体系,暂时还没有建立全固态电池的安全要求。

要知道,实验室成绩不等于量产上车的真实表现。如果想要全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后能被更多消费者信任,不仅需要车企本身设定足够高的要求,还需要相关部门尽早设定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标准,有标准可依,才能完全避免消费者相信某些车企的「自嗨」。

纯电和混动「野蛮生长」,固态电池需求不急了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固态电池被认为是新能源时代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技术。一方面,混动车不过是「过渡动力方案」,纯电动车才是未来趋势,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新能源车所采用的液态锂电池,都没有完全解决极端温度下电池衰退严重等问题。

但现在,车市环境不一样了。

首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去年年底提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车企进一步加强了混动新车的推出力度,光是混动SUV,今年就已经推出了零跑 C16、方程豹豹 8、腾势 N9、问界 M8、领克 900 等全新重磅产品。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2025 年 6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今年上半年插混车和增程混动车分别呈现出 31.5% 和 16.5% 的同比增长,可见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已经认可了混动车型带来的高能效优势。

c7c4edc32e7a5dec2ad7656f8b22f2a9.png

图源:乘联会

换而言之,混动车是当下市场的主流选择之一,内燃机不会那么快就退出历史舞台,针对混动系统中的混动发动机或者增程器进行投入研发,已经成为车企的盈利之道。

其次,虽说液态锂电池的续航衰退快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但现如今的纯电动体系足够丰富,消费者还有闪充技术和换电技术可选,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解决续航衰退快的问题,甚至还延缓固态电池的发展速度。

今年 3 月 17 日,比亚迪发布了超级e平台,其中的闪充电池更是可以达到全球量产最快充电速度——闪充 5 分钟,畅行 400 公里。不仅如此,极氪和华为数字能源紧随其后,发布了 1.2MW 全液冷充电桩和最大功率为 1.5MW 的充电产品。

诚然,这些闪充技术还没有形成庞大的体系,但这也表明,液态锂电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家车企如果要在攻坚难度极大的固态电池以及液态锂电池「闪充技术」中进行投入选择,已经有友商实现的「闪充技术」更有可能成为主要投入对象。

4a99efa180954738ba8bab3fc2110cc6.jpg

图源:蔚来汽车官网

不仅如此,比闪充技术补能速度更快的换电技术,也是当下主要的发力点。蔚来现在的换电体系比较庞大,光是换电站就已经拥有超 3000 座,甚至比理想、小鹏的超充站数量还要多。

当电池技术逐步进步,换电站需要考虑支持多种规格电池包,设计新车时也需要让电池兼容更多换电站,或许这会牵制新车的升级,成为换电车型的短板之一,但从体系来看,短期内蔚来的换电站不会倒下,而且随着乐道 L90 的大火,消费者对换电站的依赖程度只会更高,换电站会成为与超充站、闪充站抗衡的补能体系之一。

当混动技术、闪充技术、换电技术足以填饱市场的情况下,主打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电池不再是「必需品」,而是「可选品」,车企的发展重心肯定会围绕高利益的方向发展,完全有可能把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节点一拖再拖。

写在最后

理论上来说,固态电池的综合能力肯定强于液态锂电池,但固态电池要想量产上车需要克服的问题确实有些多,技术、原材料、性能稳定性、安全以及补能实施都需要得到保证。

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本身的成本已经很高,电池研究机构 Battery Intelligence 发布的研究报告透露,固态电池的单位成本高达 1200 元/kWh,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 3 倍多。

另外,加上固态电池在研发过程中已经消耗了不少成本,前期量产的固态电池车必然会贵,这就意味着固态电池车前期很难实现大规模量产。

对于车企发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电车通持有怀疑态度,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这就已经需要企业花费数年的时间,更何况现在全固态电池还在量产上车的「前夜」。真正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投入,乐观估计可能要等 5 年左右的时间。

(封面图源:智己汽车官网)

来源:雷科技

本文图片来自:123RF 正版图库       来源:雷科技

原文标题 : 固态电池难了?26年恐难量产,只因四大核心问题难解决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