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再创同期新高

上海证券报

16小时前

截至5月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有直接参与者174家、间接参与者1509家,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可通过49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财经上海7月17日电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3万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6.38万亿元、1.92万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货物贸易进出口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9%,创下21.79万亿元的历史同期新高。同期,外资增持境内股票以及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份额也处于上升通道。

外贸活、金融稳,数据增长的背后,彰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坚挺与韧性。

更多跨境贸易企业青睐人民币结算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连创新高。”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分析称:一方面,在贸易额创新高的背景下,企业出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等原因自主选择结算货币;另一方面,在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等场景下,一些企业在离岸换汇后以跨境人民币进行境内结算,通过比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更合适的结售汇价格。

“随着在国际市场上声量提升,人民币结算交易量不断加大,对于跨境贸易企业来说,可以利用人民币更好地控制风险。”农行上海市分行国际金融部总经理林莹说,不少客户主动找到该行,探讨如何用好人民币满足跨境业务的需求。

据悉,用好跨境人民币结算,已成为不少企业应对汇率波动、提升资金效率的重要手段。

“人民币结算可以稳定汇率,减少汇兑差异,帮助企业稳定利润,加速结算速度和简化收款流程,有利于改善公司资金流,帮助企业尽快回笼资金、提高运营能力。”开润股份CFO刘凯表示,公司在东南亚开展业务时优先采用人民币结算。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半年,企业套期保值率和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均提升至30%左右,企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提升。最新一期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信心连续2个月回升。

海关总署同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已经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10万亿元以上,今年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了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在拔萃资本高级副总裁谭旷明看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的具体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元的结算选择,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52万亿元,较2012年1月增长超10倍。其中,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达4100亿元。

服务贸易结算金额高企的背后,是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和期待。数据显示,5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330亿美元。其中,外资增持境内股票较4月进一步增加。另有数据显示,5月新增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维持在超4万亿元的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也离不开其全球清算服务网络高速公路的支持。截至5月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有直接参与者174家、间接参与者1509家,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可通过49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6月,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阿布扎比第一银行、吉尔吉斯斯坦Eldik Bank、大华银行、泰国盘谷银行等6家外资机构签约成为CIPS直接参与者,标志着其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

推动跨境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

王志毅表示,在跨境贸易增长、企业出海等背景下,相关的海运费、海外工程劳务收入、利润的跨境收付等结算量也有望继续增长,成为服务贸易项目等结算的潜在增长点。

为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业务的实际需求,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服务方式。2024年,农行上海市分行运用FT账户优势,以“FTE+FTN”模式办理全国首单国产大飞机跨境租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丰富了FT账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服务场景。“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跨境清算机构的合作,扩大数字货币桥业务场景,探索人民币在跨境电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林莹表示。

“跨境人民币结算进程提速,依托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资产的吸引力。”谭旷明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截至5月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有直接参与者174家、间接参与者1509家,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可通过49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财经上海7月17日电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3万亿元,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6.38万亿元、1.92万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货物贸易进出口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今年上半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9%,创下21.79万亿元的历史同期新高。同期,外资增持境内股票以及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份额也处于上升通道。

外贸活、金融稳,数据增长的背后,彰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坚挺与韧性。

更多跨境贸易企业青睐人民币结算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连创新高。”跨境金融研究院院长王志毅分析称:一方面,在贸易额创新高的背景下,企业出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兑成本等原因自主选择结算货币;另一方面,在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等场景下,一些企业在离岸换汇后以跨境人民币进行境内结算,通过比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更合适的结售汇价格。

“随着在国际市场上声量提升,人民币结算交易量不断加大,对于跨境贸易企业来说,可以利用人民币更好地控制风险。”农行上海市分行国际金融部总经理林莹说,不少客户主动找到该行,探讨如何用好人民币满足跨境业务的需求。

据悉,用好跨境人民币结算,已成为不少企业应对汇率波动、提升资金效率的重要手段。

“人民币结算可以稳定汇率,减少汇兑差异,帮助企业稳定利润,加速结算速度和简化收款流程,有利于改善公司资金流,帮助企业尽快回笼资金、提高运营能力。”开润股份CFO刘凯表示,公司在东南亚开展业务时优先采用人民币结算。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半年,企业套期保值率和货物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均提升至30%左右,企业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明显提升。最新一期中国海关贸易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出口企业和进口企业信心连续2个月回升。

海关总署同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已经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10万亿元以上,今年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了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在拔萃资本高级副总裁谭旷明看来,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提速的具体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元的结算选择,有利于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52万亿元,较2012年1月增长超10倍。其中,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达4100亿元。

服务贸易结算金额高企的背后,是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和期待。数据显示,5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330亿美元。其中,外资增持境内股票较4月进一步增加。另有数据显示,5月新增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维持在超4万亿元的高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也离不开其全球清算服务网络高速公路的支持。截至5月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有直接参与者174家、间接参与者1509家,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可通过49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6月,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阿布扎比第一银行、吉尔吉斯斯坦Eldik Bank、大华银行、泰国盘谷银行等6家外资机构签约成为CIPS直接参与者,标志着其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

推动跨境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

王志毅表示,在跨境贸易增长、企业出海等背景下,相关的海运费、海外工程劳务收入、利润的跨境收付等结算量也有望继续增长,成为服务贸易项目等结算的潜在增长点。

为更好满足企业跨境业务的实际需求,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创新服务方式。2024年,农行上海市分行运用FT账户优势,以“FTE+FTN”模式办理全国首单国产大飞机跨境租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进一步丰富了FT账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应用服务场景。“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跨境清算机构的合作,扩大数字货币桥业务场景,探索人民币在跨境电商、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林莹表示。

“跨境人民币结算进程提速,依托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资产的吸引力。”谭旷明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