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AI Agent公司Manus“出逃”?

财经早餐

3周前

今年3月,Manus凭借一段演示视频火遍全球,许多观众惊呼“AI 真的来了”。

3月6日凌晨,Manus正式上线,其名称取自拉丁语“Mens et Manus”,意为“大脑+双手”。Manus发布3日内,等待名单已突破200万,由于是邀请制内测,其邀请码一度炒至10万元,甚至还出现了大批“代申请邀请码”的账号,资本市场亦出现了与其相关的概念股。

图片来源:官网

Manus定位于“通用AI Agent”,能通过浏览网页、操作工具来独立完成繁杂任务,产品通过虚拟机界面向用户实时展示其分步执行过程,试图打通“构思-执行”的鸿沟。

Manu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AI模型与自动化执行系统结合,省去了人工大量干预。换言之,借助Manus,许多工作可以通过调用AI直接完成。

2025年3月11日,阿里通义千问与Manus平台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

就是这么一家“AI 顶流”,如今却显得颇为狼狈。

Manus离开中国为哪般?

有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将迁往新加坡总部外,其余员工全部裁撤,裁员补偿待遇优厚,被裁人员能拿到N+3或2N的赔偿。

图片来源:微博

对于裁员,Manus官方回应媒体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如此大规模的变动,让市场对其后续发展心存疑虑。

有观点认为,Manus此次迁移,主要是出于合规性考量。

今年4月下旬,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完成了一笔重磅融资:由硅谷知名风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5亿美元。B轮融资所筹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际市场。

另据香港媒体报道,今年1月份生效的美国新规要求,“美国资本和高端技术流向境外AI行业等关键领域,必须进行报备审查”。Benchmark所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也因此进入美国财政部的安全审查流程,介于此原因,投资方曾要求Manus将总部迁离中国,以规避审查并融入国际生态。

除此之外,另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算力瓶颈,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高端算力存在瓶颈。目前,国内的算力总量不少,但算力的质量仍略逊一筹。

一方面,各地兴建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搞万卡集群,实打实的把算力总量推高了,但因卡脖子,我们难以获取到最先进的算力设备。

简单说,两张算力为1的卡,实际运行的效果会远差于一张算力为2的卡,这种差别,随着总算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放大。

因此,迁移到新加坡后,Manus有希望更高效地获取算力资源。

二是数据合规性问题。Manus自始至终定位全球市场,因而就会涉及数据出入境问题,在这一点上,中美欧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对数据出入境做了诸多限制,所以如果Manus继续在中国运营,将会影响到其业务的全球化布局。

所以,新加坡相对宽松的数据合规框架,为Manus服务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夹缝生存的Manus

据Xsignal(奇异因子)数据,今年3月,Manus月活跃用户(MAU)峰值突破2000万。

然而,5月开放注册后,其月活数据骤降至约1000万(Xsignal),用户留存率面临严峻挑战。

用户数据的大幅萎缩背后,是体验上的落差。自Manus横空出世以来,其最重磅的更新是在6月推出免费的Chat模式和一个名为Playbook的模板库,后者让用户可以直接套用现成的工作流程。Manus还优化了架构——据说成本降低了5倍,速度提升了2倍。

许多使用评测结果显示,Manus已能较好处理标准化任务,但随着任务复杂性提高,出错率也大大增加。对实时数据敏感性不足等问题愈发明显。

产品表现不及预期,大大限制了Manus的发展。

除了产品表现外,商业化能力催迫着Manus快速发展。Manus的商业模式是分级订阅制:基础版每月16美元,Plus版每月33美元,Pro版每月166美元,按年起订。放在全球市场来看,这个价格中规中矩。

但Manus没有自研的底层大模型的产品,主要依赖调用其他大模型厂商的API。为了处理复杂任务,Manus需要同时调用多个大模型的API。因而Manus运营成本,高于一般的大模型厂商。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初创和巨头布局AI Agent,如前百度副总裁创立的Genspark短期内营收迅速突破3600万美元,而Manus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仍不到1000万美元,流量也呈下滑态势。

Genspark宣称在45天内就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年化经常性收入(ARR),而且是在零广告投入的情况下,仅凭20人的核心团队就实现了这样的成绩。

与Manus不同,Genspark主要专注于文档分析和知识提炼,这类任务相对标准化。

综合来看,Manus如今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态。一方面,其运营成本高于拥有自研大模型的厂商,另一方面,因为Manus野心更大,但实际情况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相比更垂、功能更具体的AI应用盈利能力更差。

所以,当前的Manus多少有些“夹缝生存”的意味。

结语

发展至今,商业化变现始终困扰着AI行业的发展,头部互联网厂商仍处于不计代价投入的阶段。SpaceX向xAI投资20亿美元,谷歌以约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核心人才与相关授权资产,Meta以超过140亿美元收购了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49%的股权……

创业公司,若想发展下去,要么尽快通过商业化实现“自给自足”的良性发展循环,要么就只能“委身”于互联网巨头。

以Manus为代表的AI应用企业将如何破局,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今年3月,Manus凭借一段演示视频火遍全球,许多观众惊呼“AI 真的来了”。

3月6日凌晨,Manus正式上线,其名称取自拉丁语“Mens et Manus”,意为“大脑+双手”。Manus发布3日内,等待名单已突破200万,由于是邀请制内测,其邀请码一度炒至10万元,甚至还出现了大批“代申请邀请码”的账号,资本市场亦出现了与其相关的概念股。

图片来源:官网

Manus定位于“通用AI Agent”,能通过浏览网页、操作工具来独立完成繁杂任务,产品通过虚拟机界面向用户实时展示其分步执行过程,试图打通“构思-执行”的鸿沟。

Manu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AI模型与自动化执行系统结合,省去了人工大量干预。换言之,借助Manus,许多工作可以通过调用AI直接完成。

2025年3月11日,阿里通义千问与Manus平台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

就是这么一家“AI 顶流”,如今却显得颇为狼狈。

Manus离开中国为哪般?

有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将迁往新加坡总部外,其余员工全部裁撤,裁员补偿待遇优厚,被裁人员能拿到N+3或2N的赔偿。

图片来源:微博

对于裁员,Manus官方回应媒体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如此大规模的变动,让市场对其后续发展心存疑虑。

有观点认为,Manus此次迁移,主要是出于合规性考量。

今年4月下旬,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完成了一笔重磅融资:由硅谷知名风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5亿美元。B轮融资所筹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际市场。

另据香港媒体报道,今年1月份生效的美国新规要求,“美国资本和高端技术流向境外AI行业等关键领域,必须进行报备审查”。Benchmark所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也因此进入美国财政部的安全审查流程,介于此原因,投资方曾要求Manus将总部迁离中国,以规避审查并融入国际生态。

除此之外,另有两点不容忽视。

一是算力瓶颈,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的高端算力存在瓶颈。目前,国内的算力总量不少,但算力的质量仍略逊一筹。

一方面,各地兴建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搞万卡集群,实打实的把算力总量推高了,但因卡脖子,我们难以获取到最先进的算力设备。

简单说,两张算力为1的卡,实际运行的效果会远差于一张算力为2的卡,这种差别,随着总算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放大。

因此,迁移到新加坡后,Manus有希望更高效地获取算力资源。

二是数据合规性问题。Manus自始至终定位全球市场,因而就会涉及数据出入境问题,在这一点上,中美欧都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对数据出入境做了诸多限制,所以如果Manus继续在中国运营,将会影响到其业务的全球化布局。

所以,新加坡相对宽松的数据合规框架,为Manus服务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夹缝生存的Manus

据Xsignal(奇异因子)数据,今年3月,Manus月活跃用户(MAU)峰值突破2000万。

然而,5月开放注册后,其月活数据骤降至约1000万(Xsignal),用户留存率面临严峻挑战。

用户数据的大幅萎缩背后,是体验上的落差。自Manus横空出世以来,其最重磅的更新是在6月推出免费的Chat模式和一个名为Playbook的模板库,后者让用户可以直接套用现成的工作流程。Manus还优化了架构——据说成本降低了5倍,速度提升了2倍。

许多使用评测结果显示,Manus已能较好处理标准化任务,但随着任务复杂性提高,出错率也大大增加。对实时数据敏感性不足等问题愈发明显。

产品表现不及预期,大大限制了Manus的发展。

除了产品表现外,商业化能力催迫着Manus快速发展。Manus的商业模式是分级订阅制:基础版每月16美元,Plus版每月33美元,Pro版每月166美元,按年起订。放在全球市场来看,这个价格中规中矩。

但Manus没有自研的底层大模型的产品,主要依赖调用其他大模型厂商的API。为了处理复杂任务,Manus需要同时调用多个大模型的API。因而Manus运营成本,高于一般的大模型厂商。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初创和巨头布局AI Agent,如前百度副总裁创立的Genspark短期内营收迅速突破3600万美元,而Manus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仍不到1000万美元,流量也呈下滑态势。

Genspark宣称在45天内就实现了3600万美元的年化经常性收入(ARR),而且是在零广告投入的情况下,仅凭20人的核心团队就实现了这样的成绩。

与Manus不同,Genspark主要专注于文档分析和知识提炼,这类任务相对标准化。

综合来看,Manus如今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态。一方面,其运营成本高于拥有自研大模型的厂商,另一方面,因为Manus野心更大,但实际情况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相比更垂、功能更具体的AI应用盈利能力更差。

所以,当前的Manus多少有些“夹缝生存”的意味。

结语

发展至今,商业化变现始终困扰着AI行业的发展,头部互联网厂商仍处于不计代价投入的阶段。SpaceX向xAI投资20亿美元,谷歌以约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的核心人才与相关授权资产,Meta以超过140亿美元收购了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49%的股权……

创业公司,若想发展下去,要么尽快通过商业化实现“自给自足”的良性发展循环,要么就只能“委身”于互联网巨头。

以Manus为代表的AI应用企业将如何破局,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