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时隔5年首次访华,中印关系会不会迎来重大转机呢?
今天(7月15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天津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他是昨天(7月14日)抵达北京的。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会见了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他举行了会谈。
印度外长访华的背景是什么?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夜观天下》邀请到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张超哲来分析一下。
印度外长苏杰生。图片来自CNC
来访背景:印度改善对华关系的重要“一环”
这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外长首次访华。
张超哲认为,5年前的加勒万冲突导致中印关系急剧降温、双边高层互动中断,加剧了中印对立。
直到2024年10月,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成功实现会晤,就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达成最高共识。中印双方缓和步伐加快。苏杰生外长此访,可以看作是印度“安全—国防—外交”“三位一体”改善对华关系的最后“一环”,是在为下一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作最后“一舞”的“铺垫”。
苏杰生此访,与中方的会谈议题涵盖边境局势、稀土与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合作、朝圣通道重启、恢复中印直航等方面,相信双方在相关议题上会有积极进展。
这是2019年8月8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印度国旗。新华社记者 张迺杰 摄
促成印外长访华的4个原因
促成苏杰生外长访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际的,更有印度国内的。张超哲认为,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一是边境长期对峙消耗双方战略资源。尽管中印双方在部分前沿争议地区已实现脱离接触,但双方军队在拉达克等地区的对峙,至今仍未全面解除。苏杰生此次访华,首先是基于边境稳定与危机管控的现实需要。重启中印高层对话,有望推动边境问题进一步走向管控,为最终解决争议奠定政治基础。
二是务实议题驱动双方接触意愿上升。莫迪第二任期内,经济发展遇到国内外因素多重挑战,不达预期。中印双方在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共谋发展的空间广阔。数据显示,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14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苏杰生此访重点讨论中国稀土和原料供应、直航航班恢复、朝圣通道重启、签证便利化等议题。若双方达成一致,有助于缓解两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紧张氛围,将为印度经济发展带来多方位的助力。
三是多边平台提供了接触窗口。此次苏杰生访华与上合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同步进行,具有典型的“多边框架下的双边外交”特征。上合组织提供了一个低政治成本的接触窗口,在此框架下开展中印双边磋商可弱化对抗情绪。而且通过上合组织这一多边场合,可降低印度国内民族主义舆论对苏杰生“对华接触”的批评。
四是国际形势的骤变,加速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加快施行以“实力”“交易”为核心特点的外交政策。其表现出来的对所有国家(包括其盟伴国)的“一视同仁”“说一不二”,与其对华对俄的相对“软化”“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在此国际形势下,印度对美看到了更多的“不确定”和“不公平”,对华看到了更多的“互利”和“共赢”。同时地区形势(比如印巴“5·7空战”)也让印度看到与中国“对立”,不如与中国“协调”更有利。
印度:庆祝独立日。图片来自新华社
有助于构建“竞争中有合作、分歧中求管控”的新型邻国关系
苏杰生此次访华,是在中印关系处于“缓和窗口期”做出的战略尝试,有助于打破中印关系的“沉默螺旋”,为构建“竞争中有合作、分歧中求管控”的新型邻国关系打开现实通道。
一是释放缓和信号,有助于双方恢复部分政治互信。人文交流层面,朝圣通道和直航航线的恢复,亦将改善民间观感,为两国社会重塑联系创造条件。
二是多边合作有望进一步推进。上合组织为中印合作提供良好平台,有利于使中印关系从竞争博弈走向有限协调。
三是为莫迪访华铺路。此次苏杰生访华是为莫迪访华“打前站”,进行“试探”和“预热”。若苏杰生此访顺利,莫迪总理很可能会在8月底9月初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推动中印实现全面缓和,向实现“龙象共舞”迈进一大步。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苏杰生此次访华面临诸多敏感议题干扰。此行更可能是有限信号传递,而非结构性突破。
印度新德里。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主播:田珊
文案:张超哲 胡雨婷
摄像:朱文博
制作:朱文博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若辰
川观新闻出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印度外长时隔5年首次访华,中印关系会不会迎来重大转机呢?
今天(7月15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天津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他是昨天(7月14日)抵达北京的。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会见了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他举行了会谈。
印度外长访华的背景是什么?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夜观天下》邀请到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张超哲来分析一下。
印度外长苏杰生。图片来自CNC
来访背景:印度改善对华关系的重要“一环”
这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外长首次访华。
张超哲认为,5年前的加勒万冲突导致中印关系急剧降温、双边高层互动中断,加剧了中印对立。
直到2024年10月,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成功实现会晤,就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达成最高共识。中印双方缓和步伐加快。苏杰生外长此访,可以看作是印度“安全—国防—外交”“三位一体”改善对华关系的最后“一环”,是在为下一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作最后“一舞”的“铺垫”。
苏杰生此访,与中方的会谈议题涵盖边境局势、稀土与关键原材料供应、安全合作、朝圣通道重启、恢复中印直航等方面,相信双方在相关议题上会有积极进展。
这是2019年8月8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拍摄的印度国旗。新华社记者 张迺杰 摄
促成印外长访华的4个原因
促成苏杰生外长访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际的,更有印度国内的。张超哲认为,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一是边境长期对峙消耗双方战略资源。尽管中印双方在部分前沿争议地区已实现脱离接触,但双方军队在拉达克等地区的对峙,至今仍未全面解除。苏杰生此次访华,首先是基于边境稳定与危机管控的现实需要。重启中印高层对话,有望推动边境问题进一步走向管控,为最终解决争议奠定政治基础。
二是务实议题驱动双方接触意愿上升。莫迪第二任期内,经济发展遇到国内外因素多重挑战,不达预期。中印双方在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共谋发展的空间广阔。数据显示,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突破14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苏杰生此访重点讨论中国稀土和原料供应、直航航班恢复、朝圣通道重启、签证便利化等议题。若双方达成一致,有助于缓解两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的紧张氛围,将为印度经济发展带来多方位的助力。
三是多边平台提供了接触窗口。此次苏杰生访华与上合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同步进行,具有典型的“多边框架下的双边外交”特征。上合组织提供了一个低政治成本的接触窗口,在此框架下开展中印双边磋商可弱化对抗情绪。而且通过上合组织这一多边场合,可降低印度国内民族主义舆论对苏杰生“对华接触”的批评。
四是国际形势的骤变,加速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加快施行以“实力”“交易”为核心特点的外交政策。其表现出来的对所有国家(包括其盟伴国)的“一视同仁”“说一不二”,与其对华对俄的相对“软化”“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在此国际形势下,印度对美看到了更多的“不确定”和“不公平”,对华看到了更多的“互利”和“共赢”。同时地区形势(比如印巴“5·7空战”)也让印度看到与中国“对立”,不如与中国“协调”更有利。
印度:庆祝独立日。图片来自新华社
有助于构建“竞争中有合作、分歧中求管控”的新型邻国关系
苏杰生此次访华,是在中印关系处于“缓和窗口期”做出的战略尝试,有助于打破中印关系的“沉默螺旋”,为构建“竞争中有合作、分歧中求管控”的新型邻国关系打开现实通道。
一是释放缓和信号,有助于双方恢复部分政治互信。人文交流层面,朝圣通道和直航航线的恢复,亦将改善民间观感,为两国社会重塑联系创造条件。
二是多边合作有望进一步推进。上合组织为中印合作提供良好平台,有利于使中印关系从竞争博弈走向有限协调。
三是为莫迪访华铺路。此次苏杰生访华是为莫迪访华“打前站”,进行“试探”和“预热”。若苏杰生此访顺利,莫迪总理很可能会在8月底9月初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推动中印实现全面缓和,向实现“龙象共舞”迈进一大步。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苏杰生此次访华面临诸多敏感议题干扰。此行更可能是有限信号传递,而非结构性突破。
印度新德里。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主播:田珊
文案:张超哲 胡雨婷
摄像:朱文博
制作:朱文博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若辰
川观新闻出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