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兰州,黄河岸边的风还带着料峭春寒,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团队抵达兰州中川机场,肿瘤药学专家黄红兵主任药师就在其中。他此行的行囊里装着中肿多年积累的药事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将被用于破解西北基层肿瘤治疗的用药困局。
作为中肿临床药学领域的资深专家,黄红兵初到甘肃肿瘤医院便感受到鲜明的地域差异。广东与甘肃因地域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在医保政策、信息流通和服务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特点。
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通过调研,他逐渐梳理出一些问题:新型抗肿瘤治疗药物遴选与审批流程有待优化,等级评审中肿瘤专科标准的细化程度有待提升,使得静配中心等硬件建设进度需结合实际推进;药学门诊服务构建中,药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空间仍需拓展,同时用药指标管控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衔接也需要进一步磨合。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平移就能解决——黄红兵清楚,西北之行的本质是一场“适配性改造”:既要将中肿的规范化管理经验下沉,也要在政策差异与资源约束中找到本土化的解法。
专家介绍
黄红兵主任药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甘肃医院药学部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药理学会临床合理用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评价与临床科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破冰“救命药”:
从“人等药”到“药等人”
在甘肃省部分基层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曾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国家集采政策与省级药品目录的双重限制,叠加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让靶向与免疫治疗药物的审批链条比广东多出好几道“闸门”:药物遴选需通过多层级评估,处方审核流程复杂,库存配送效率滞后,导致患者常陷入“等药治病”的困境。
中肿的药师管理委员会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路。黄红兵团队推动甘肃医院借鉴中肿“函审制度”,通过调整评估模式提升国家药品政策执行效率——原本需线下召开的药事会遴选流程,转化为线上专家函询,国采药品的落地周期显著缩短。在药物使用环节,团队遵循临床指南原则,将新型抗肿瘤药物从“临床申请到使用”的审批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标准化简化,减少冗余节点。
甘肃省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向黄红兵主任药师汇报科室概况(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而供应链改造直击“等药”痛点。团队与当地药企对接,调整药品库存管理模式,建立“预储机制”;同时简化住院患者通过门诊药房购药回院内病区使用的内部管理流程,将传统的“患者奔波取药”转变为“科室与药房电子信息对接”的闭环服务。
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纳入国采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服务模式从“病人等药”转向“药等病人”。通过动态调整库存与商业配送对接,关键药物的可及性显著提升,药师们开始主动根据肿瘤治疗周期预估用药需求,让药物提前就位等候患者。
在输出经验的同时,甘肃本土优势也为协作提供启示。兰州的“医院-零售药店双通道”服务模式更为完善,尤其在门诊特殊用药的取药配送上覆盖细致;而甘肃肿瘤医院作为“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先进单位”,其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规范性,甚至被中肿团队借鉴到部分管理流程中。这种“南北互鉴”印证了黄红兵的判断:基层药事革新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差异中寻找适配解的过程。
筑牢基础:
在发展中精雕药事管理细节
等级评审是医院管理的“周期性大考”,而药事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支撑。黄红兵发现,广东与甘肃的肿瘤医院虽都在三年前经历过评审,但适用的评审标准存在差异。广东有专门的肿瘤专科医院评审标准,甘肃依据的标准在肿瘤专科药事管理如静配中心运作、药学门诊等内容上各有侧重。这并非医院能力不足,而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合理安排。
中肿团队在甘肃新院区规划阶段便提前介入,将广东省药学会的静配中心设计规范与当地实际结合,与甘肃同行交流规划中的难点和风险点。双方合作聚焦于几个关键方向:建立抗肿瘤药物处方前置审核机制并制定专科用药目录;参照广东标准明确静配中心洁净区建设规范;规范药事服务数据管理,尤其是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的完善,以及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数据的标准化上报。
黄红兵主任药师实地深入药房调研(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在技术协作之外,黄红兵注意到西北医务人员面临的特殊压力:药师在晋升前需完成进修任务,同时承担下乡帮扶工作,双重压力对药事管理的精细化推进造成影响。为此,双方正协调优化工作模式,通过中肿的经验分享与线上线下交流,缓解基层药师在业务开展中的实际困难。
开展药事项目条款学习交流会(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如今,甘肃医院的药事管理正逐步填补评审缺项,新院区的静配中心规划已融入广东标准,药事数据上报体系也在走向规范化。这场在“缺项”中推进的精细化管理,既是技术标准的落地过程,也是对西北基层医疗现实困境的适配性探索。
理念“西北化”:
当先进方案遇见黄土地
把广东的肿瘤治疗模式照搬到甘肃可以吗?面对这个问题,黄红兵认为:必须因地制宜!这不是空泛的原则,而是基于两地医疗现实的深刻认知。
黄教授指出,广州地区的医生会把更多更新的方案、更新的治疗药物,常规用于病人的治疗模式里。这意味着广东的诊疗更紧密地跟随国内外权威指南(如NCCN、CSCO),前沿药物和治疗方案的应用更为普遍。而在甘肃,情况则不同。医生临床经验、接触新资讯的渠道,包括新治疗药物的使用,都受到客观限制。
作为药学带头人,黄教授在“药”的规范上,同样践行“因地制宜”。他不是把中肿的规章制度生硬“搬”过来,而是把其中经过验证的核心规范,如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临床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等,完整清晰地介绍给甘肃团队。同时,他也要求当地药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结合本地实情,将规范逐步落实、调整、完善。
黄红兵强调,区域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革新——不仅是转移医药资源,更是推动技术和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中肿团队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帮助当地医疗体系建立并推行规范化、与时俱进的诊疗理念。其根本目标,是让这些理念和技术深度融入本地实践,成为甘肃医疗自然、可持续的一部分,从而有效规避生搬硬套的“水土不服”风险。
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省市县药事一张网:
粤甘协作的破壁之道
提升甘肃基层肿瘤药学服务,不能仅靠单点突破,更要构建一张结实有效的省市县三级药事质控网络。黄红兵指出,其核心在于打通关键环节——让省级质控中心与基层医院之间,在制度衔接、流程规范、人员培训、数据互通上真正顺畅起来,形成合力。
但是,这张网如何织就?粤甘两地的药学团队选择了共同实践、共同规范的路子。他们把中肿在癌痛管理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比如联合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MDT)的模式,以及利用“云诊室”管理癌痛药物的工具——引入甘肃,帮助提升癌痛诊疗的规范化水平,让患者少遭罪。面对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中的潜在风险,双方携手规范了注射操作流程,特别为那些需要院外购买(零购/外购)的特殊药品,制定了清晰的院内使用路径,确保安全可追溯。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也同步建立了标准化的上报流程和实时提示系统。
那么,如何在保障用药安全指标的同时,充分满足临床救治的实际需求?黄主任认为,简单照搬中肿的用药管理规则在甘肃行不通。两院在服务体量、用药金额上差异显著,同样的规则,对甘肃“国考”(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影响更为敏感。
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黄红冰主任强调,必须立足两地实际。无论是处方拦截系统的阈值设定、超说明书用药的审批尺度,还是新药引入的节奏把控,都需要在确保用药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考量临床合理需求,找到那个精准的“度”。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基于理解的科学管理。
深度协作不仅切实提升了当地医生在肿瘤药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同步增强了两地共同应对国家“国考”的能力。当规范落地、安全可控、需求满足,考核成绩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粤甘药学团队,正通过这张共同织就的质控网络,在提升西北地区肿瘤药学服务水平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结语
中肿甘肃之行,将播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通过“技术平移+理念革新”,夯实长期协作的土壤。
如何让这颗种子扎根生长?粤甘两地构建了实实在在的长效机制。线上,定期的案例研讨跨越千里;线下,精准的技术指导深入科室。通过月度、季度的交流计划,党建、学术、业务的多层面交流已成常态,月度、季度的计划让互动持续深入。与甘肃省药学会、临床药学专委会的紧密纽带,为远程教学、年会互访铺就了道路。
黄红兵主任及其团队在黄河岸边播下的,远不止几项管理规范或操作技能。他们留下的是规范化、精准化肿瘤药学服务的理念火种,是持续生长、协同共进的药学协作网络。这场从珠江到黄河的奔赴,在差异中凝聚共识,在交流中实现共同成长,为提升西北乃至更广阔基层的药学服务能力,蹚出一条可复制、有温度的路。
来源:CHTV百姓健康、医学论坛网
封面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25年3月的兰州,黄河岸边的风还带着料峭春寒,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第七批派驻专家团队抵达兰州中川机场,肿瘤药学专家黄红兵主任药师就在其中。他此行的行囊里装着中肿多年积累的药事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将被用于破解西北基层肿瘤治疗的用药困局。
作为中肿临床药学领域的资深专家,黄红兵初到甘肃肿瘤医院便感受到鲜明的地域差异。广东与甘肃因地域特点和发展阶段不同,在医保政策、信息流通和服务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特点。
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通过调研,他逐渐梳理出一些问题:新型抗肿瘤治疗药物遴选与审批流程有待优化,等级评审中肿瘤专科标准的细化程度有待提升,使得静配中心等硬件建设进度需结合实际推进;药学门诊服务构建中,药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空间仍需拓展,同时用药指标管控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衔接也需要进一步磨合。
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平移就能解决——黄红兵清楚,西北之行的本质是一场“适配性改造”:既要将中肿的规范化管理经验下沉,也要在政策差异与资源约束中找到本土化的解法。
专家介绍
黄红兵主任药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甘肃医院药学部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癌症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药理学会临床合理用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评价与临床科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破冰“救命药”:
从“人等药”到“药等人”
在甘肃省部分基层医院,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曾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国家集采政策与省级药品目录的双重限制,叠加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硬性指标,让靶向与免疫治疗药物的审批链条比广东多出好几道“闸门”:药物遴选需通过多层级评估,处方审核流程复杂,库存配送效率滞后,导致患者常陷入“等药治病”的困境。
中肿的药师管理委员会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路。黄红兵团队推动甘肃医院借鉴中肿“函审制度”,通过调整评估模式提升国家药品政策执行效率——原本需线下召开的药事会遴选流程,转化为线上专家函询,国采药品的落地周期显著缩短。在药物使用环节,团队遵循临床指南原则,将新型抗肿瘤药物从“临床申请到使用”的审批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标准化简化,减少冗余节点。
甘肃省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向黄红兵主任药师汇报科室概况(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而供应链改造直击“等药”痛点。团队与当地药企对接,调整药品库存管理模式,建立“预储机制”;同时简化住院患者通过门诊药房购药回院内病区使用的内部管理流程,将传统的“患者奔波取药”转变为“科室与药房电子信息对接”的闭环服务。
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纳入国采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服务模式从“病人等药”转向“药等病人”。通过动态调整库存与商业配送对接,关键药物的可及性显著提升,药师们开始主动根据肿瘤治疗周期预估用药需求,让药物提前就位等候患者。
在输出经验的同时,甘肃本土优势也为协作提供启示。兰州的“医院-零售药店双通道”服务模式更为完善,尤其在门诊特殊用药的取药配送上覆盖细致;而甘肃肿瘤医院作为“省级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先进单位”,其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规范性,甚至被中肿团队借鉴到部分管理流程中。这种“南北互鉴”印证了黄红兵的判断:基层药事革新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差异中寻找适配解的过程。
筑牢基础:
在发展中精雕药事管理细节
等级评审是医院管理的“周期性大考”,而药事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支撑。黄红兵发现,广东与甘肃的肿瘤医院虽都在三年前经历过评审,但适用的评审标准存在差异。广东有专门的肿瘤专科医院评审标准,甘肃依据的标准在肿瘤专科药事管理如静配中心运作、药学门诊等内容上各有侧重。这并非医院能力不足,而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合理安排。
中肿团队在甘肃新院区规划阶段便提前介入,将广东省药学会的静配中心设计规范与当地实际结合,与甘肃同行交流规划中的难点和风险点。双方合作聚焦于几个关键方向:建立抗肿瘤药物处方前置审核机制并制定专科用药目录;参照广东标准明确静配中心洁净区建设规范;规范药事服务数据管理,尤其是不良反应上报系统的完善,以及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数据的标准化上报。
黄红兵主任药师实地深入药房调研(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在技术协作之外,黄红兵注意到西北医务人员面临的特殊压力:药师在晋升前需完成进修任务,同时承担下乡帮扶工作,双重压力对药事管理的精细化推进造成影响。为此,双方正协调优化工作模式,通过中肿的经验分享与线上线下交流,缓解基层药师在业务开展中的实际困难。
开展药事项目条款学习交流会(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如今,甘肃医院的药事管理正逐步填补评审缺项,新院区的静配中心规划已融入广东标准,药事数据上报体系也在走向规范化。这场在“缺项”中推进的精细化管理,既是技术标准的落地过程,也是对西北基层医疗现实困境的适配性探索。
理念“西北化”:
当先进方案遇见黄土地
把广东的肿瘤治疗模式照搬到甘肃可以吗?面对这个问题,黄红兵认为:必须因地制宜!这不是空泛的原则,而是基于两地医疗现实的深刻认知。
黄教授指出,广州地区的医生会把更多更新的方案、更新的治疗药物,常规用于病人的治疗模式里。这意味着广东的诊疗更紧密地跟随国内外权威指南(如NCCN、CSCO),前沿药物和治疗方案的应用更为普遍。而在甘肃,情况则不同。医生临床经验、接触新资讯的渠道,包括新治疗药物的使用,都受到客观限制。
作为药学带头人,黄教授在“药”的规范上,同样践行“因地制宜”。他不是把中肿的规章制度生硬“搬”过来,而是把其中经过验证的核心规范,如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临床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规范化应用、不良反应监测上报等,完整清晰地介绍给甘肃团队。同时,他也要求当地药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结合本地实情,将规范逐步落实、调整、完善。
黄红兵强调,区域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革新——不仅是转移医药资源,更是推动技术和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中肿团队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帮助当地医疗体系建立并推行规范化、与时俱进的诊疗理念。其根本目标,是让这些理念和技术深度融入本地实践,成为甘肃医疗自然、可持续的一部分,从而有效规避生搬硬套的“水土不服”风险。
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省市县药事一张网:
粤甘协作的破壁之道
提升甘肃基层肿瘤药学服务,不能仅靠单点突破,更要构建一张结实有效的省市县三级药事质控网络。黄红兵指出,其核心在于打通关键环节——让省级质控中心与基层医院之间,在制度衔接、流程规范、人员培训、数据互通上真正顺畅起来,形成合力。
但是,这张网如何织就?粤甘两地的药学团队选择了共同实践、共同规范的路子。他们把中肿在癌痛管理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比如联合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MDT)的模式,以及利用“云诊室”管理癌痛药物的工具——引入甘肃,帮助提升癌痛诊疗的规范化水平,让患者少遭罪。面对新型抗肿瘤药物使用中的潜在风险,双方携手规范了注射操作流程,特别为那些需要院外购买(零购/外购)的特殊药品,制定了清晰的院内使用路径,确保安全可追溯。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也同步建立了标准化的上报流程和实时提示系统。
那么,如何在保障用药安全指标的同时,充分满足临床救治的实际需求?黄主任认为,简单照搬中肿的用药管理规则在甘肃行不通。两院在服务体量、用药金额上差异显著,同样的规则,对甘肃“国考”(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影响更为敏感。
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黄红冰主任强调,必须立足两地实际。无论是处方拦截系统的阈值设定、超说明书用药的审批尺度,还是新药引入的节奏把控,都需要在确保用药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充分考量临床合理需求,找到那个精准的“度”。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基于理解的科学管理。
深度协作不仅切实提升了当地医生在肿瘤药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同步增强了两地共同应对国家“国考”的能力。当规范落地、安全可控、需求满足,考核成绩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粤甘药学团队,正通过这张共同织就的质控网络,在提升西北地区肿瘤药学服务水平的道路上携手共进。
结语
中肿甘肃之行,将播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通过“技术平移+理念革新”,夯实长期协作的土壤。
如何让这颗种子扎根生长?粤甘两地构建了实实在在的长效机制。线上,定期的案例研讨跨越千里;线下,精准的技术指导深入科室。通过月度、季度的交流计划,党建、学术、业务的多层面交流已成常态,月度、季度的计划让互动持续深入。与甘肃省药学会、临床药学专委会的紧密纽带,为远程教学、年会互访铺就了道路。
黄红兵主任及其团队在黄河岸边播下的,远不止几项管理规范或操作技能。他们留下的是规范化、精准化肿瘤药学服务的理念火种,是持续生长、协同共进的药学协作网络。这场从珠江到黄河的奔赴,在差异中凝聚共识,在交流中实现共同成长,为提升西北乃至更广阔基层的药学服务能力,蹚出一条可复制、有温度的路。
来源:CHTV百姓健康、医学论坛网
封面图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