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成为众多游客的热门选择。2025 年,甘肃省紧抓这一趋势,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推出首批农文旅线路与特色乡村,涵盖黄河古韵、山水民宿、文化康养、红色传承等多个领域,成功探索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政策赋能,民宿建设成果显著
在乡村文旅的探索过程中,甘肃省的民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创建全国等级旅游民宿 51 家,其中甲级 9 家、乙级 9 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陇南市武都区枫林小舍民宿等 7 家民宿获评全国甲、乙级旅游民宿,天水市张家川县关山云民宿等 15 家民宿获评全国丙级旅游民宿。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甘肃在民宿标准化建设、特色化品牌打造方面的领先实践,更印证了“以民宿撬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的可行性,为全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甘肃经验。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保障。甘肃省文旅厅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利用农村闲置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接待设施。2021 年,甘肃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 1 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其中 1180 万元专项用于民宿建设。近年来,甘肃省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推行“文化 + 旅游 + N”的创新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乡村夜游、数字农耕体验、非遗文化工坊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从传统的“资源导向”向“体验导向”“文化导向”的转型升级,使得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25 年前四个月,全省共接待乡村游客 5870.15 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 557.67 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消费 196.76 亿元,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 29.42 亿元。
特色化品牌塑造,从单点突围到全域共生
在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甘肃省“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得到了成功实践。元古堆村发挥当地优势,主动融入“红火渭源”旅游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推动“景点观赏游”向休闲观光游、生态康养游、农家体验游等“全域旅游”转变。建成游客集散中心、水系驳岸厅、小鹿山房等基础设施工程。打造“红火花海”“松林鹿苑”“萌宠乐园”等旅游景点,开发“红火元古堆”系列中药材产品。
目前,元古堆村已成为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促进链上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集群化发展,从星星之火到联动共生
民宿产业的提质升级,正从单体运营转向集群作战。近年来,陇南市徽县创建了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旅游名镇3个,省级美丽乡村12个,县级美丽乡村65个,6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初步构建起“一区一线两圈多村”的“大景区+全域游”文旅发展格局。
其中,嘉陵镇田河村依托153株千年银杏树的绝美景观,打造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端民宿集群,成为徽县民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民宿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民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如今,徽县的民宿已不再是简单的住宿场所,而是成为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感受田园生活的重要平台。”
随着“银杏梦谷”的落成,田河村的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民宿入住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这一变化,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通过参与民宿运营、提供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深度体验,让游客从“路过”变“生活”
在甘肃成县,乡村民宿正逐渐成为连接游客与乡村生活的桥梁。成县陈院生态园主要由天梁山生态园、渔乐农庄垂钓休闲园、成州欢乐谷、陇小南网货供应中心以及景区自然景观五大特色资源空间组成,是一个集生态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亲子动漫娱乐、农特产品选购四大功能和融合多种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更能够让游客从短暂的“路过”转变为深度的“生活”体验。
在今年5月的“梦回西狭·邀约成州”农文旅推介活动中,陈院生态园吸引了42万人次现场参加,500余家农特文创产品及美食摊位参与,实现销售额达到1767万元,网络直播销售额高达1920万元,农家乐、民宿的接待量达到6.2万人次,A级景区接待量达到8.9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额超1.3亿元,同比增长42%,反映了乡村民宿在推动当地旅游经济、提升游客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甘肃乡村民宿产业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渭源县的全域旅游实践、陇南民宿集群的兴起,再到成县农文旅综合体的成功运营,甘肃民宿产业正通过标准化建设、特色化品牌打造及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单一住宿功能向综合体验平台的转型。未来,甘肃需进一步深化“民宿 +”跨界融合,构建“一县一品”特色民宿网络,形成涵盖住宿、餐饮、文创、农业等多领域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丁玥、曾喆)
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成为众多游客的热门选择。2025 年,甘肃省紧抓这一趋势,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推出首批农文旅线路与特色乡村,涵盖黄河古韵、山水民宿、文化康养、红色传承等多个领域,成功探索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政策赋能,民宿建设成果显著
在乡村文旅的探索过程中,甘肃省的民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创建全国等级旅游民宿 51 家,其中甲级 9 家、乙级 9 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陇南市武都区枫林小舍民宿等 7 家民宿获评全国甲、乙级旅游民宿,天水市张家川县关山云民宿等 15 家民宿获评全国丙级旅游民宿。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甘肃在民宿标准化建设、特色化品牌打造方面的领先实践,更印证了“以民宿撬动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的可行性,为全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甘肃经验。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制度保障。甘肃省文旅厅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利用农村闲置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接待设施。2021 年,甘肃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 1 亿元用于乡村旅游,其中 1180 万元专项用于民宿建设。近年来,甘肃省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推行“文化 + 旅游 + N”的创新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乡村夜游、数字农耕体验、非遗文化工坊等一系列新兴业态。一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乡村旅游从传统的“资源导向”向“体验导向”“文化导向”的转型升级,使得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25 年前四个月,全省共接待乡村游客 5870.15 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 557.67 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消费 196.76 亿元,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 29.42 亿元。
特色化品牌塑造,从单点突围到全域共生
在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甘肃省“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得到了成功实践。元古堆村发挥当地优势,主动融入“红火渭源”旅游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推动“景点观赏游”向休闲观光游、生态康养游、农家体验游等“全域旅游”转变。建成游客集散中心、水系驳岸厅、小鹿山房等基础设施工程。打造“红火花海”“松林鹿苑”“萌宠乐园”等旅游景点,开发“红火元古堆”系列中药材产品。
目前,元古堆村已成为周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促进链上群众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集群化发展,从星星之火到联动共生
民宿产业的提质升级,正从单体运营转向集群作战。近年来,陇南市徽县创建了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旅游名镇3个,省级美丽乡村12个,县级美丽乡村65个,6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初步构建起“一区一线两圈多村”的“大景区+全域游”文旅发展格局。
其中,嘉陵镇田河村依托153株千年银杏树的绝美景观,打造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端民宿集群,成为徽县民宿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民宿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民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如今,徽县的民宿已不再是简单的住宿场所,而是成为游客体验乡村文化、感受田园生活的重要平台。”
随着“银杏梦谷”的落成,田河村的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民宿入住率长期保持在85%以上,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这一变化,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通过参与民宿运营、提供农产品等方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深度体验,让游客从“路过”变“生活”
在甘肃成县,乡村民宿正逐渐成为连接游客与乡村生活的桥梁。成县陈院生态园主要由天梁山生态园、渔乐农庄垂钓休闲园、成州欢乐谷、陇小南网货供应中心以及景区自然景观五大特色资源空间组成,是一个集生态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亲子动漫娱乐、农特产品选购四大功能和融合多种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更能够让游客从短暂的“路过”转变为深度的“生活”体验。
在今年5月的“梦回西狭·邀约成州”农文旅推介活动中,陈院生态园吸引了42万人次现场参加,500余家农特文创产品及美食摊位参与,实现销售额达到1767万元,网络直播销售额高达1920万元,农家乐、民宿的接待量达到6.2万人次,A级景区接待量达到8.9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额超1.3亿元,同比增长42%,反映了乡村民宿在推动当地旅游经济、提升游客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甘肃乡村民宿产业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渭源县的全域旅游实践、陇南民宿集群的兴起,再到成县农文旅综合体的成功运营,甘肃民宿产业正通过标准化建设、特色化品牌打造及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单一住宿功能向综合体验平台的转型。未来,甘肃需进一步深化“民宿 +”跨界融合,构建“一县一品”特色民宿网络,形成涵盖住宿、餐饮、文创、农业等多领域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能。(丁玥、曾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