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又又又迎来了反内卷故事,这一次不一样?
看起来,这一次确实有点不一样。
6月27日《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为违法;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剑指“地方招商灰犀牛”;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龙头签署产能自律书。
至少从政策端来看很明显更加重视了,不仅规格更高,而且印象中这是第一次顶层触及可以说是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最核心原因之一的 "地方招商灰犀牛" 问题。至于具体的政策配套什么时候出来,还有待进一步追踪。
01 反内卷的方向
从这一次的政策来看,很明显主要瞄准的是两点:低价和无效产能。
甚至据相关参与企业透露,座谈会上,部长听取三家毛利率已跌穿3%的头部企业汇报后现场拍板,“低价无序竞争必须终结,落后产能清退纳入政治任务!”,而且要求各企业现场签署产能自律承诺书。
但不说具体政策还没有出来,就说政策出来,执行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无论是招标还是市场交易,依然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其实这也正是光伏供应侧改革的难处所在。中国光伏是全世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如何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行业健康的发展,对于这一场供应侧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现实绝对不可能像很多评论者或者投资者希冀的那样对交易价格和产能一刀切,非此即彼,不满足条件就直接强制关掉。
至于现在呼声很大的硅产能整合方案,也就是由硅料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平台型公司,承债式收购产业链中的过剩产能,看起来可行,实际上真要去做也是千头万绪。
很简单的道理,谁来出头?平台型公司股权怎么分?收购后的落后产能怎么办,直接关闭还是升级改造?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谁来买单?
02 反内卷其实是个成本问题
在中国,理论上zf 真就是万能的,至少阶段性的万能,所以要解决光伏产能的阶段性过剩问题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付出的代价是否可以承受?是否划算?
面对现在行业产能相比需求一到两倍的过剩,如果纯粹是市场经济下的反内卷成本,是否真的可以接受?这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从这个维度来看,对这一次光伏反内卷也要保留一份理智,很多事情并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乐观。
至于近期硅料期货价格大涨,其实主要还是对于政策预期的积极反应,并非真是需求带动的,从基本面而言,多晶硅和工业硅行业并没有什么变化,说白了当下就是"强预期,弱现实",甚至相反,因为一季度的抢装潮后下游需求是放缓的。再加上随着丰水季来临,前期头部企业减产后,西南地区开始有企业复产,西北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陆续复产,其实行业的库存压力是越来越大的。
目前多晶硅的工厂库存超过27万吨,前五个月多晶硅月平均消费量为9.67万吨,换算一下就是即使完全不生产,去化时间也差不多是3个月,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多晶硅产能利用率只有35.32%,差不多6-7成是闲置的,而且现有的多晶硅的产能达到327万吨,新增和在建的产能竟然还有96万吨,很难想象真要下大力去库存这个成本有多大。
所以,光伏这一次真的会不一样吗?答案又似乎没有那么乐观。
好在二级市场表现总是跑在基本面前面,当下的二级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各种悲观情绪,一旦政策能持续推进,二级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
03 如何参与这一波光伏反内卷机会?
最简单的策略:忘掉基本面,纯粹把这一波行情当做政策驱动,那么选择的方向就很清晰了——要不就选择政策最关注的,要不就选择政策最容易见效的。
前者主要是硅料,因为过剩最严重,预期政策也就最关注,加上此前这个板块也是表现最糟糕的,足够低位,一旦政策能持续发酵,硅料板块的机会还是值得期待,一旦真有靠谱的动作出来,那么市场会走行业反转预期,行情可以继续推进。
后者主要是光伏玻璃、光伏胶膜等环节,主要是行业市场集中度足够高,反内卷难度更低,见效更快。同样地,后面有相应政策出来同样能走行业反转预期。
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个风险偏好比较低的投资者,更希望有基本面支持,则应该考虑类似BC产业链之类的机会,毕竟一旦成本逐步逼平TOPCon,也有一些阿尔法机会。
当然了,如果最终政策不及预期,那么还是会重演之前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戏码,也就是这次没啥不一样。
具体会怎样,且走且看吧。
原文标题 : 光伏,这一次不一样?
光伏又又又迎来了反内卷故事,这一次不一样?
看起来,这一次确实有点不一样。
6月27日《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为违法;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剑指“地方招商灰犀牛”;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龙头签署产能自律书。
至少从政策端来看很明显更加重视了,不仅规格更高,而且印象中这是第一次顶层触及可以说是光伏行业产能过剩最核心原因之一的 "地方招商灰犀牛" 问题。至于具体的政策配套什么时候出来,还有待进一步追踪。
01 反内卷的方向
从这一次的政策来看,很明显主要瞄准的是两点:低价和无效产能。
甚至据相关参与企业透露,座谈会上,部长听取三家毛利率已跌穿3%的头部企业汇报后现场拍板,“低价无序竞争必须终结,落后产能清退纳入政治任务!”,而且要求各企业现场签署产能自律承诺书。
但不说具体政策还没有出来,就说政策出来,执行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无论是招标还是市场交易,依然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其实这也正是光伏供应侧改革的难处所在。中国光伏是全世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如何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行业健康的发展,对于这一场供应侧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现实绝对不可能像很多评论者或者投资者希冀的那样对交易价格和产能一刀切,非此即彼,不满足条件就直接强制关掉。
至于现在呼声很大的硅产能整合方案,也就是由硅料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平台型公司,承债式收购产业链中的过剩产能,看起来可行,实际上真要去做也是千头万绪。
很简单的道理,谁来出头?平台型公司股权怎么分?收购后的落后产能怎么办,直接关闭还是升级改造?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谁来买单?
02 反内卷其实是个成本问题
在中国,理论上zf 真就是万能的,至少阶段性的万能,所以要解决光伏产能的阶段性过剩问题也不是问题,关键是付出的代价是否可以承受?是否划算?
面对现在行业产能相比需求一到两倍的过剩,如果纯粹是市场经济下的反内卷成本,是否真的可以接受?这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从这个维度来看,对这一次光伏反内卷也要保留一份理智,很多事情并没有媒体渲染得那么乐观。
至于近期硅料期货价格大涨,其实主要还是对于政策预期的积极反应,并非真是需求带动的,从基本面而言,多晶硅和工业硅行业并没有什么变化,说白了当下就是"强预期,弱现实",甚至相反,因为一季度的抢装潮后下游需求是放缓的。再加上随着丰水季来临,前期头部企业减产后,西南地区开始有企业复产,西北地区的中小企业也陆续复产,其实行业的库存压力是越来越大的。
目前多晶硅的工厂库存超过27万吨,前五个月多晶硅月平均消费量为9.67万吨,换算一下就是即使完全不生产,去化时间也差不多是3个月,但实际情况却是目前多晶硅产能利用率只有35.32%,差不多6-7成是闲置的,而且现有的多晶硅的产能达到327万吨,新增和在建的产能竟然还有96万吨,很难想象真要下大力去库存这个成本有多大。
所以,光伏这一次真的会不一样吗?答案又似乎没有那么乐观。
好在二级市场表现总是跑在基本面前面,当下的二级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各种悲观情绪,一旦政策能持续推进,二级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
03 如何参与这一波光伏反内卷机会?
最简单的策略:忘掉基本面,纯粹把这一波行情当做政策驱动,那么选择的方向就很清晰了——要不就选择政策最关注的,要不就选择政策最容易见效的。
前者主要是硅料,因为过剩最严重,预期政策也就最关注,加上此前这个板块也是表现最糟糕的,足够低位,一旦政策能持续发酵,硅料板块的机会还是值得期待,一旦真有靠谱的动作出来,那么市场会走行业反转预期,行情可以继续推进。
后者主要是光伏玻璃、光伏胶膜等环节,主要是行业市场集中度足够高,反内卷难度更低,见效更快。同样地,后面有相应政策出来同样能走行业反转预期。
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个风险偏好比较低的投资者,更希望有基本面支持,则应该考虑类似BC产业链之类的机会,毕竟一旦成本逐步逼平TOPCon,也有一些阿尔法机会。
当然了,如果最终政策不及预期,那么还是会重演之前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戏码,也就是这次没啥不一样。
具体会怎样,且走且看吧。
原文标题 : 光伏,这一次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