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成功突破3500点,上行趋势愈发清晰,一波值得期待的大行情正蓄势待发。
市场中,银行股的表现尤为亮眼,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巨头盘中股价集体刷新历史新高,用实打实的涨幅印证着市场的热度。自2024年以来,中证银行指数的涨幅不仅甩开了黄金(SEG黄金9999),更超越了纳斯达克100指数。
当前行情呈现出鲜明的“哑铃型”特征:一端是科技、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创新药等成长股,凭借强劲的爆发力展现出显著赚钱效应;另一端则是银行、电力、煤炭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以稳定的回报吸引着追求确定性的投资者,这些板块现金分红率普遍达到5%左右甚至更高,性价比优势凸显。
从估值角度看,沪深300指数当前平均市盈率约12倍,显著低于15-18倍的历史平均水平。若指数估值向历史均值修复,上证指数有望迈向4000点以上,这意味着市场仍有广阔的上升空间。
“反内卷”行情持续扩散
近期“反内卷”行情持续扩散,例如,自6月23日以来,光伏概念指数迄今累计上涨超10%。建材水泥概念指数持续走高,累计涨幅已达19.4%。
随着相关部门对“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的持续发力,“反内卷”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引发广泛关注。“反内卷”政策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升级方向。本次“反内卷”政策侧重于新兴产业,汽车整车、光伏、电商以及中上游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有望受益。
“反内卷”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
当“反内卷”从民间讨论的热词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议题,这场变革的深意早已超越了单一行业的调整——它关乎中国经济从低水平内卷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向。
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一表述的提出,标志着“内卷”这一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正式进入了国家治理的核心视野。时隔五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将表述升级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从“防止”到“整治”的措辞之变,彰显了破解困局的决心。
进入2025年,政策力度持续加码,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1月出台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直指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的沉疴,为招商引资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3月全国两会期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年度必须攻坚的重点任务;6月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落地,以法律刚性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为市场竞争立起了不可触碰的底线;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置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位置,同步提出“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三天后,工信部针对光伏行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将综合治理低价无序竞争的要求落到具体产业。
短短一年间,从倡导自律到立法规范,从局部引导到系统整治,“反内卷”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三级跳”,其背后是对内卷式竞争破坏力的深刻认知。这种破坏力如同多米诺骨牌,从企业蔓延至行业,最终威胁整个经济的健康肌理:
在企业层面,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利润空间持续萎缩,当生存成为首要目标,研发投入自然被大幅削减,最终陷入“产品同质化加剧—更依赖价格战”的死胡同;在行业层面,非理性扩张催生的产能过剩,往往引发更激烈的价格厮杀,直至全行业陷入亏损泥潭,投资者信心随之崩塌;而在宏观经济层面,资源错配让创新动力逐渐枯竭,产业升级的脚步被拖慢,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因此受到削弱。
正如官媒所言:“内卷式竞争不仅影响产业长远竞争力,干扰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和企业家失去信心,也将阻碍经济良性循环。”更令人警惕的是,当企业陷入“降价→利润下降→裁员降薪→消费萎缩→进一步降价”的闭环,整个经济极有可能滑向通缩的陷阱——这正是国家层面下定决心破解内卷困局的深层逻辑,也是这场变革必须推向深入的关键所在。
本轮“反内卷”行情仍在预期催化阶段
本轮“反内卷”行情正处在“预期催化”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那些产能利用率偏低、盈利压力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往往有着更强的自发减产动力与意愿。基于此,建议重点关注几类行业:以光伏为代表的电力设备行业,以建筑材料、钢铁等为代表的中上游原材料行业,以及部分轻工纺服相关行业。
首先,从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来看,2025年一季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60.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涵盖光伏等电力设备)为71.7%,均显著低于各自的历史平均水平,意味着这些行业存在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企业主动减产以改善供需的可能性更高。
来源:Wind、平安证券
其次,从工业企业盈利增长角度分析,截至2025年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均低于-10%,在各类工业企业中效益表现靠后,这些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也使得其通过减产来改善供需、缓解盈利困境的诉求更为迫切。
再者,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来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A股申万一级行业中,钢铁行业的滚动市盈率(ROE_TTM)仅为-0.5%,建筑材料、电力设备(包含光伏设备)、轻工制造等行业的ROE_TTM也处于2%至5%的较低区间,且相比2016年一季度的水平分别下滑了1.9、3.2、3.4个百分点;细分到申万二级行业,光伏设备行业整体盈利压力尤为突出,同期ROE_TTM为-6.1%,较2016年一季度下滑14.9个百分点,盈利承压明显,企业寻求改变、主动减产以改善经营状况的意愿自然更为强烈。
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若对标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的“价格驱动”与“业绩驱动”阶段,本轮“反内卷”行情的持续演绎,仍需依赖于政策力度的持续加码以及行业基本面的切实改善。其中,通过行政化手段引导去产量、去产能所产生的政策效果往往更为直接和显著,这一点值得后续持续跟踪与观察。
结合“反内卷”政策导向及各行业当前发展态势,梳理出有望受益的8大领域及其关联公司:
光伏行业
核心逻辑:近年行业内卷严重,非理性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利润压缩。随着工信部近期召开光伏座谈会、多家企业减产推高价格,光伏产业链升级进程有望加快。
关联公司:隆基绿能、阳光电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福莱特、太阳能、晶科科技、协鑫集成等。
新型城镇化
核心逻辑:新型城镇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夯实县城产业与房地产需求;国家发改委近日提出加大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投入,叠加房地产反内卷趋势,相关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关联公司:中国建筑、中国中铁、*** ***等。
... ...
扫码回复“反内卷”领取全文资料!
上证指数成功突破3500点,上行趋势愈发清晰,一波值得期待的大行情正蓄势待发。
市场中,银行股的表现尤为亮眼,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巨头盘中股价集体刷新历史新高,用实打实的涨幅印证着市场的热度。自2024年以来,中证银行指数的涨幅不仅甩开了黄金(SEG黄金9999),更超越了纳斯达克100指数。
当前行情呈现出鲜明的“哑铃型”特征:一端是科技、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创新药等成长股,凭借强劲的爆发力展现出显著赚钱效应;另一端则是银行、电力、煤炭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以稳定的回报吸引着追求确定性的投资者,这些板块现金分红率普遍达到5%左右甚至更高,性价比优势凸显。
从估值角度看,沪深300指数当前平均市盈率约12倍,显著低于15-18倍的历史平均水平。若指数估值向历史均值修复,上证指数有望迈向4000点以上,这意味着市场仍有广阔的上升空间。
“反内卷”行情持续扩散
近期“反内卷”行情持续扩散,例如,自6月23日以来,光伏概念指数迄今累计上涨超10%。建材水泥概念指数持续走高,累计涨幅已达19.4%。
随着相关部门对“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的持续发力,“反内卷”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引发广泛关注。“反内卷”政策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升级方向。本次“反内卷”政策侧重于新兴产业,汽车整车、光伏、电商以及中上游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等)有望受益。
“反内卷”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
当“反内卷”从民间讨论的热词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核心议题,这场变革的深意早已超越了单一行业的调整——它关乎中国经济从低水平内卷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向。
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一表述的提出,标志着“内卷”这一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正式进入了国家治理的核心视野。时隔五个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将表述升级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从“防止”到“整治”的措辞之变,彰显了破解困局的决心。
进入2025年,政策力度持续加码,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1月出台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直指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分割的沉疴,为招商引资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3月全国两会期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年度必须攻坚的重点任务;6月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落地,以法律刚性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为市场竞争立起了不可触碰的底线;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更将“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置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位置,同步提出“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三天后,工信部针对光伏行业召开专题座谈会,将综合治理低价无序竞争的要求落到具体产业。
短短一年间,从倡导自律到立法规范,从局部引导到系统整治,“反内卷”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三级跳”,其背后是对内卷式竞争破坏力的深刻认知。这种破坏力如同多米诺骨牌,从企业蔓延至行业,最终威胁整个经济的健康肌理:
在企业层面,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利润空间持续萎缩,当生存成为首要目标,研发投入自然被大幅削减,最终陷入“产品同质化加剧—更依赖价格战”的死胡同;在行业层面,非理性扩张催生的产能过剩,往往引发更激烈的价格厮杀,直至全行业陷入亏损泥潭,投资者信心随之崩塌;而在宏观经济层面,资源错配让创新动力逐渐枯竭,产业升级的脚步被拖慢,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因此受到削弱。
正如官媒所言:“内卷式竞争不仅影响产业长远竞争力,干扰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和企业家失去信心,也将阻碍经济良性循环。”更令人警惕的是,当企业陷入“降价→利润下降→裁员降薪→消费萎缩→进一步降价”的闭环,整个经济极有可能滑向通缩的陷阱——这正是国家层面下定决心破解内卷困局的深层逻辑,也是这场变革必须推向深入的关键所在。
本轮“反内卷”行情仍在预期催化阶段
本轮“反内卷”行情正处在“预期催化”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那些产能利用率偏低、盈利压力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往往有着更强的自发减产动力与意愿。基于此,建议重点关注几类行业:以光伏为代表的电力设备行业,以建筑材料、钢铁等为代表的中上游原材料行业,以及部分轻工纺服相关行业。
首先,从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来看,2025年一季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60.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涵盖光伏等电力设备)为71.7%,均显著低于各自的历史平均水平,意味着这些行业存在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压力,企业主动减产以改善供需的可能性更高。
来源:Wind、平安证券
其次,从工业企业盈利增长角度分析,截至2025年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均低于-10%,在各类工业企业中效益表现靠后,这些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也使得其通过减产来改善供需、缓解盈利困境的诉求更为迫切。
再者,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来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A股申万一级行业中,钢铁行业的滚动市盈率(ROE_TTM)仅为-0.5%,建筑材料、电力设备(包含光伏设备)、轻工制造等行业的ROE_TTM也处于2%至5%的较低区间,且相比2016年一季度的水平分别下滑了1.9、3.2、3.4个百分点;细分到申万二级行业,光伏设备行业整体盈利压力尤为突出,同期ROE_TTM为-6.1%,较2016年一季度下滑14.9个百分点,盈利承压明显,企业寻求改变、主动减产以改善经营状况的意愿自然更为强烈。
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些,若对标上一轮供给侧改革的“价格驱动”与“业绩驱动”阶段,本轮“反内卷”行情的持续演绎,仍需依赖于政策力度的持续加码以及行业基本面的切实改善。其中,通过行政化手段引导去产量、去产能所产生的政策效果往往更为直接和显著,这一点值得后续持续跟踪与观察。
结合“反内卷”政策导向及各行业当前发展态势,梳理出有望受益的8大领域及其关联公司:
光伏行业
核心逻辑:近年行业内卷严重,非理性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利润压缩。随着工信部近期召开光伏座谈会、多家企业减产推高价格,光伏产业链升级进程有望加快。
关联公司:隆基绿能、阳光电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福莱特、太阳能、晶科科技、协鑫集成等。
新型城镇化
核心逻辑:新型城镇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夯实县城产业与房地产需求;国家发改委近日提出加大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投入,叠加房地产反内卷趋势,相关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关联公司:中国建筑、中国中铁、*** ***等。
... ...
扫码回复“反内卷”领取全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