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承压 净息差和不良贷款率是银行经营的 “晴雨表”,两者的联动变化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生存根基。从2025年一季度数据看,商业银行净息差罕见地低于不良贷款率,虽然直接对比两个数据并不严谨,但这种“剪刀差”对银行业的心理预期有强烈的“指标性”作用,影响着行业发展的信心。 银行净息差的收窄本质是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双重挤压。资产端受LPR 多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影响,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影响;负债端则因定期存款占比提高的趋势加深,成本刚性难降。随着净息差跌破1.8%的“警戒线”,以及今年债市投资收益出现波动,也让传统以吃息差模式获得稳定营收的银行开始过起了“苦日子”。 从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表现看,净利息收入依然延续过去几年的下降趋势,同比减少1.7%;非息收入则明显受到债市利率上行的拖累,也无法像去年那样帮助银行守住盈利空间。 综合券商研报,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2%,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分别同比减少1.5%、3.9%,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增长3%、0.2%。 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2.1%、5.5%、4.8%,分别较2024年下降3.9pct、3.9pct、1.8pct、0.9pct。 高分红是关键 另一方面,银行股能够走出漂亮的走势,无疑和上市银行不吝分红、高股息回报的战略有关。 最近,银行年度分红密集落地,十余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利润分配实施公告。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7家银行的2024年年度分红实施完毕,还有10家已发布分红派息实施公告。此外还有不少上市银行释放出2025年中期分红意向。 在已完成年度分红派息的银行中,兴业银行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60元,分红金额共计224.33亿元,在全国性股份制行中夺人眼球。建设银行以1007.54亿元的分红金额冠绝群雄,较上年同期微增0.75%;中国银行紧随其后,分红713.6亿元,同比增长2.54%,显示出国有大行的“大哥大”做派。 据万得,截至7月10日收盘,当前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息率(TTM),超过半数在4%以上。其中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以及南京银行的股息率超过4.6%,排在最前列。 作为对比,当前市面上的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跌破2%大关,连带银行大额存单、通知存款等曾被视为“高息”的产品也纷纷失去利率优势,低风险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则介于2%—3%左右。 让很多投资者感受到银行股的“理财潜质”——投资稳健高息的银行股,就当把这笔钱当做一个10年期的超常存款,忽视银行股股价的上下起伏,而仅仅吃“分红”,也够了。更何况银行股最近涨得不错呢。 然而,股市投资依然不能不关注基本面的情况,银行大力分红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银行过去业绩的扎实,增强了市场信心,维护了投资者利益,稳定了自身市值,但一味看分红高低并不能解释银行后续长期发展的所有问题。 从长远看,银行利用净利润进行适当的战略投资和远期运营储备,也是投资者喜闻乐见,能够帮助提高长期股价的有力保证。想要提醒一下那些热衷银行股的投资者,切勿唯“分红多少”论英雄,而是要从基本面入手分析各家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盈利预期。 尾声 面对净息差与不良率的“剪刀差”危机,银行的后续发展可能还要从盈利逻辑方面入手改善。东北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上市银行通过增加债券投资和减少拨备计提才得以维持利润正增长,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破局还需要多维发力。 一是在资产端精准定价:比如聚焦二手房房贷、新能源车分期等低风险领域,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资产收益;或者以数字化能力实现更高的净息差,利用科技金融赋能突破传统利差困局。 二是在负债端优化结构:比如通过更下沉的网点获取低成本存款;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替代高息存款,增加债券配置对冲贷款下降等。 三是升级风险管控:比如通过大数据建模动态调整授信策略,进一步控制零售不良率。对于存量不良,除传统核销外,探索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创新手段进行处置。 四是探索核心业务转型:比如在财富管理方面仍可探索高收益代销收入。还比如可以发力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以上便是银行股未来发展在基本面的一些看点,当然不是全部,也不够精细。但反映出除了股息率以外,银行股也同样重要的分析点。
银行业承压 净息差和不良贷款率是银行经营的 “晴雨表”,两者的联动变化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生存根基。从2025年一季度数据看,商业银行净息差罕见地低于不良贷款率,虽然直接对比两个数据并不严谨,但这种“剪刀差”对银行业的心理预期有强烈的“指标性”作用,影响着行业发展的信心。 银行净息差的收窄本质是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双重挤压。资产端受LPR 多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影响,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影响;负债端则因定期存款占比提高的趋势加深,成本刚性难降。随着净息差跌破1.8%的“警戒线”,以及今年债市投资收益出现波动,也让传统以吃息差模式获得稳定营收的银行开始过起了“苦日子”。 从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表现看,净利息收入依然延续过去几年的下降趋势,同比减少1.7%;非息收入则明显受到债市利率上行的拖累,也无法像去年那样帮助银行守住盈利空间。 综合券商研报,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2%,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分别同比减少1.5%、3.9%,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增长3%、0.2%。 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2.1%、5.5%、4.8%,分别较2024年下降3.9pct、3.9pct、1.8pct、0.9pct。 高分红是关键 另一方面,银行股能够走出漂亮的走势,无疑和上市银行不吝分红、高股息回报的战略有关。 最近,银行年度分红密集落地,十余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利润分配实施公告。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7家银行的2024年年度分红实施完毕,还有10家已发布分红派息实施公告。此外还有不少上市银行释放出2025年中期分红意向。 在已完成年度分红派息的银行中,兴业银行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60元,分红金额共计224.33亿元,在全国性股份制行中夺人眼球。建设银行以1007.54亿元的分红金额冠绝群雄,较上年同期微增0.75%;中国银行紧随其后,分红713.6亿元,同比增长2.54%,显示出国有大行的“大哥大”做派。 据万得,截至7月10日收盘,当前42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息率(TTM),超过半数在4%以上。其中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以及南京银行的股息率超过4.6%,排在最前列。 作为对比,当前市面上的长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已经跌破2%大关,连带银行大额存单、通知存款等曾被视为“高息”的产品也纷纷失去利率优势,低风险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则介于2%—3%左右。 让很多投资者感受到银行股的“理财潜质”——投资稳健高息的银行股,就当把这笔钱当做一个10年期的超常存款,忽视银行股股价的上下起伏,而仅仅吃“分红”,也够了。更何况银行股最近涨得不错呢。 然而,股市投资依然不能不关注基本面的情况,银行大力分红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银行过去业绩的扎实,增强了市场信心,维护了投资者利益,稳定了自身市值,但一味看分红高低并不能解释银行后续长期发展的所有问题。 从长远看,银行利用净利润进行适当的战略投资和远期运营储备,也是投资者喜闻乐见,能够帮助提高长期股价的有力保证。想要提醒一下那些热衷银行股的投资者,切勿唯“分红多少”论英雄,而是要从基本面入手分析各家银行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盈利预期。 尾声 面对净息差与不良率的“剪刀差”危机,银行的后续发展可能还要从盈利逻辑方面入手改善。东北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上市银行通过增加债券投资和减少拨备计提才得以维持利润正增长,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破局还需要多维发力。 一是在资产端精准定价:比如聚焦二手房房贷、新能源车分期等低风险领域,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资产收益;或者以数字化能力实现更高的净息差,利用科技金融赋能突破传统利差困局。 二是在负债端优化结构:比如通过更下沉的网点获取低成本存款;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替代高息存款,增加债券配置对冲贷款下降等。 三是升级风险管控:比如通过大数据建模动态调整授信策略,进一步控制零售不良率。对于存量不良,除传统核销外,探索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创新手段进行处置。 四是探索核心业务转型:比如在财富管理方面仍可探索高收益代销收入。还比如可以发力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以上便是银行股未来发展在基本面的一些看点,当然不是全部,也不够精细。但反映出除了股息率以外,银行股也同样重要的分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