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科创债券相关政策,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为债券市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近期新发的科创债与存量的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公司债相比,都以国央企为主要发行人,产业债行业结构也较为相近,但新发科创债新增了金融债品种,发行期限也更长。收益率和利差方面,新发科创债低估值发行情况较为普遍,主要基于发行主体信用因素定价,与同一主体的非科创债券相比估值溢价不明显,且利差较存量债券更低。
一、科创债券政策密集出台,为债券市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
4月份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5月份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带动科创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表1 近期科创债券相关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银理财整理
从近期出台的政策内容和总体影响来看:
第一,进一步拓宽发行主体和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存量的科创公司债、科创票据主要以科技型企业为发行主体,本次政策出台后新增支持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还可以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扩募。扩容后,能够发行和使用科创债券的主体大幅增加,带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第二,进一步简化信息披露和注册发行安排。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简化或豁免披露经营模式、重要在研项目等敏感信息,募集资金无需披露具体明细,并可申请适当延长财务报告有效期。此外,对于科创债券的注册发行评议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注册发行机制,增强债券名称辨识度,在提高注册发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发行便利。
第三,进一步完善多方面配套支持机制。交易所支持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创设专项资管产品,推动公募基金创设科技创新债券类ETF,并通过ETF质押、做市等机制提升流动性,支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对科创债券及相关产品的配置。这些措施有助于活跃科创债券二级市场,形成投融资协同的良好生态。
第四,进一步创新风险分担和信用增进机制。通过提供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为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提供增信。同时,鼓励市场化专业增信机构开展信用增进,鼓励发挥地方风险缓释基金、区域担保机构的作用,丰富区域增信机制。有助于缓释个券风险,帮助发行主体获取长周期、低利率的债券资金。
二、新发科创债与存量科创债的发行特征对比分析
5月7日前的存量科创债主要包括交易商协会科创票据与交易所科技创新公司债。存量科创债总规模约为1.94万亿元,其中科创公司债、科创票据规模分别为1.26万亿、0.69万亿,分别占比65%、35%。
5月7日新政后科技创新债券开始发行,整体节奏较快。5月7日至5月16日,共发行科创债券99只,发行规模达到2,023.5亿元,已经超过计划发行额度的一半以上,超额认购倍数平均为3.95倍,众数为3.7倍,认购情绪较高。本轮科技创新债券与往期科技创新公司债和科创票据相比:
一是发行主体均以国央企为主且资质较好,与存量科创债较为一致。目前存续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和科创票据发行人以高评级主体、央国企为主,其中,国央企科创债存续规模占比94%,评级为AAA的占比88%。5月7日至5月16日发行的科创债主体同样以国央企为主,占总发行额的82%;发行主体评级在AAA级的占总发行额的86%,除此之外,国开行(无评级)发行科创债券占比10%,整体来看资质也较高。
图1 新规以来科创债的发行主体以国企为主,资质普遍较好
二是新增金融债发行,而产业债行业结构与往期相似。5月7日至5月16日,科创债券中的金融债发行规模达到1,479亿元,占比为73%。其中,以商业银行债为主导,发行规模为1,100亿元,占科创债券发行总规模的比重为54%;其次是政策银行债和证券公司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00亿元、179亿元,占比分别为10%、9%。产业债发行以建筑等行业为主,行业结构与往期相似。5月7日至5月16日,产业债发行规模为545亿元,占科创债券发行规模的比重为27%。其中,以建筑(28%)、公用事业Ⅱ(13%)、硬件设备(11%)、有色金属(10%)、非银金融(9%)为主,与以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科创票据发行的行业结构相似。
图2 最新政策出台以来科创产业债行业结构与往期相似
三是近期科创债券发行期限有所拉长。新规后科创债平均发行期限为3.37年,相较此前的2.76年有所拉长,这与新规所要求的“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更好匹配科技创新领域资金使用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其中,创投机构在本次新规中被重点提及,债券发行期限明显拉长,新规后非银金融行业的债券发行平均期限达到5.2年。
表2 新规以来非银金融科创债发行举例
四是受益于投资者认购热情较为踊跃,新增科创债券发行利率较存量估值收益率更低。存量科创债估值收益率在2.1%以下的科创债占比为64%,收益率在2.1%-2.3%之间的科创债占比约21%,其余收益率区间的科创债占比较小。相比而言,新增科创债的发行利率在2.1%以下、2.1-2.3%、其他区间的占比分别为85%、9%、6%,新增科创债发行利率的低收益率区间规模占比更高。
图3 新增科创债(上)发行利率、存量科创债股债收益率(下)分布(规模占比)
三、新发科创债估值情况与存量科创债利差对比分析
(一)近期新发科创债多体现为低估值发行
本轮发行的科创债券主要基于发行主体信用因素定价,由于市场投资者认购热情较高,现阶段与同一主体的非科创债券相比多为低估值发行。这一现象在科创产业债中更加明显,体现了债券投资者对科技创新的高度支持,而在上市后几个交易日内,估值呈现出逐步向同一主体非科创债估值回归的趋势。总体上,新发科创债券的定价更多参考的是发行主体的信用,而项目投向科创领域带来的现金流与项目风险等因素未能完全体现在定价中。
表3 新规后科创债发行利率相比非科创可比债估值差异较小
科技估值溢价较弱,主要是投资者扩容以及科技金融相关考核预期提升了科创债投资需求。科创债新政引入了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新的投资者,并且鼓励理财等资管机构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以及与相关指数挂钩的ETF等产品,使得需求端明显扩容。同时,提出科技创新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整体要求,未来或将进一步细化为科技金融相关考核,较大幅度提升了相关机构认购动力。
(二)存量科创债较新发科创债的利差更高
从剩余期限来看,存续科创债剩余期限在3年以下的占比为60%,3-5年的占比为28%,5年及以上的占比为12%。从估值收益率来看,收益率在2.1%以下的科创债占比最高,达64%,收益率在2.1%-2.3%之间的科创债占比约21%,其余收益率区间的科创债占比较小。从利差水平来看,存量科创债信用利差为44.55bp,超额利差为7.71bp,而5月7日至16日新发行的科创债信用利差为34.89bp,超额利差为-0.01bp,总体来看存量科创债利差水平相较于新发科创债更高。
图4 存量科创债与新发科创债利差水平对比
为进一步挖掘存量科创债中具备投资价值的债券,对其中收益较高的债券进行梳理。参考5月16日信用债整体估值区间情况,设定收益较高的科创债(以下简称为高收益科创债)标准,共筛选出166家企业存量的383只债券,其中包括4只城投债,其余均为产业债,发行主体主要包括建筑(37家)、企业服务(18家)、非银金融(16家)、有色金属(11家)、硬件设备(8家)、钢铁(8家)、化工(7家)、煤炭(6家)等行业,其他行业主体均在5家及以下,难以代表行业的实际情况,不纳入分析。
存量高收益科创债中,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品种具备利差空间且抗跌性更好。截至2025年5月16日,从利差水平来看,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有色金属行业高收益科创债信用利差水平较高,分别在106.02bp、105.41bp、98.50bp、92.46bp,其余行业信用利差水平均在90bp以内。与类似主体的产业债相比,硬件设备、非银金融、煤炭、有色金属行业的高收益科创债超额利差较高,均在40bp以上。从抗跌性来看,近一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信用利差波动较大,非银金融、建筑、企业服务、硬件设备、煤炭等行业信用利差波动相对较小,抗跌性更好。
图5 高收益科创债主要行业的信用利差(bp)
图6 高收益科创债主要行业的超额利差(bp)
四、投资科创债的策略建议
自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推出以来,科创债市场关注度和投资热情持续处于高位,有助于推动科创债利率下行,后续可从两个角度把握科创债投资机会。
第一,挖掘一级市场投资机会,但对于发行时低估值程度较高的个券相对谨慎。一是关注金融机构等首次发债主体,未来或存在一定估值压缩空间;二是关注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可能发行的科创债,市场认可度和关注度一般较高;三是关注具备风险分担机制的科创债,可适当拉长久期。
第二,存量市场方面,建议关注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品种,存在一定利差空间,此外可在建筑品种适当拉久期。结合当前利差和流动性情况,存续科创债中建议关注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品种,上述品种具备利差空间且抗跌性更好,建议结合行业基本面变化、主体资质与流动性情况综合评判后参与。
总体来看,本次科创债的政策更新和加大发行给予了投资者更多分享科技创新发展红利的机会,科创债市场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类参与者共同助力维护,以稳健适度的发行节奏、合理公平的定价机制,持续促进市场发展壮大。
作者:翟颖慧、朱英盎、吴奕琳,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原文《新发科创债与存量科创债的对比分析和投资建议》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5.06总第284期。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5月7日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科创债券相关政策,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为债券市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近期新发的科创债与存量的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公司债相比,都以国央企为主要发行人,产业债行业结构也较为相近,但新发科创债新增了金融债品种,发行期限也更长。收益率和利差方面,新发科创债低估值发行情况较为普遍,主要基于发行主体信用因素定价,与同一主体的非科创债券相比估值溢价不明显,且利差较存量债券更低。
一、科创债券政策密集出台,为债券市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
4月份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5月份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优质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带动科创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表1 近期科创债券相关政策梳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银理财整理
从近期出台的政策内容和总体影响来看:
第一,进一步拓宽发行主体和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存量的科创公司债、科创票据主要以科技型企业为发行主体,本次政策出台后新增支持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创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还可以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扩募。扩容后,能够发行和使用科创债券的主体大幅增加,带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第二,进一步简化信息披露和注册发行安排。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简化或豁免披露经营模式、重要在研项目等敏感信息,募集资金无需披露具体明细,并可申请适当延长财务报告有效期。此外,对于科创债券的注册发行评议开通“绿色通道”,优化注册发行机制,增强债券名称辨识度,在提高注册发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发行便利。
第三,进一步完善多方面配套支持机制。交易所支持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创设专项资管产品,推动公募基金创设科技创新债券类ETF,并通过ETF质押、做市等机制提升流动性,支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对科创债券及相关产品的配置。这些措施有助于活跃科创债券二级市场,形成投融资协同的良好生态。
第四,进一步创新风险分担和信用增进机制。通过提供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债券投资等多种方式,为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提供增信。同时,鼓励市场化专业增信机构开展信用增进,鼓励发挥地方风险缓释基金、区域担保机构的作用,丰富区域增信机制。有助于缓释个券风险,帮助发行主体获取长周期、低利率的债券资金。
二、新发科创债与存量科创债的发行特征对比分析
5月7日前的存量科创债主要包括交易商协会科创票据与交易所科技创新公司债。存量科创债总规模约为1.94万亿元,其中科创公司债、科创票据规模分别为1.26万亿、0.69万亿,分别占比65%、35%。
5月7日新政后科技创新债券开始发行,整体节奏较快。5月7日至5月16日,共发行科创债券99只,发行规模达到2,023.5亿元,已经超过计划发行额度的一半以上,超额认购倍数平均为3.95倍,众数为3.7倍,认购情绪较高。本轮科技创新债券与往期科技创新公司债和科创票据相比:
一是发行主体均以国央企为主且资质较好,与存量科创债较为一致。目前存续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和科创票据发行人以高评级主体、央国企为主,其中,国央企科创债存续规模占比94%,评级为AAA的占比88%。5月7日至5月16日发行的科创债主体同样以国央企为主,占总发行额的82%;发行主体评级在AAA级的占总发行额的86%,除此之外,国开行(无评级)发行科创债券占比10%,整体来看资质也较高。
图1 新规以来科创债的发行主体以国企为主,资质普遍较好
二是新增金融债发行,而产业债行业结构与往期相似。5月7日至5月16日,科创债券中的金融债发行规模达到1,479亿元,占比为73%。其中,以商业银行债为主导,发行规模为1,100亿元,占科创债券发行总规模的比重为54%;其次是政策银行债和证券公司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00亿元、179亿元,占比分别为10%、9%。产业债发行以建筑等行业为主,行业结构与往期相似。5月7日至5月16日,产业债发行规模为545亿元,占科创债券发行规模的比重为27%。其中,以建筑(28%)、公用事业Ⅱ(13%)、硬件设备(11%)、有色金属(10%)、非银金融(9%)为主,与以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科创票据发行的行业结构相似。
图2 最新政策出台以来科创产业债行业结构与往期相似
三是近期科创债券发行期限有所拉长。新规后科创债平均发行期限为3.37年,相较此前的2.76年有所拉长,这与新规所要求的“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更好匹配科技创新领域资金使用特点和需求”相适应。其中,创投机构在本次新规中被重点提及,债券发行期限明显拉长,新规后非银金融行业的债券发行平均期限达到5.2年。
表2 新规以来非银金融科创债发行举例
四是受益于投资者认购热情较为踊跃,新增科创债券发行利率较存量估值收益率更低。存量科创债估值收益率在2.1%以下的科创债占比为64%,收益率在2.1%-2.3%之间的科创债占比约21%,其余收益率区间的科创债占比较小。相比而言,新增科创债的发行利率在2.1%以下、2.1-2.3%、其他区间的占比分别为85%、9%、6%,新增科创债发行利率的低收益率区间规模占比更高。
图3 新增科创债(上)发行利率、存量科创债股债收益率(下)分布(规模占比)
三、新发科创债估值情况与存量科创债利差对比分析
(一)近期新发科创债多体现为低估值发行
本轮发行的科创债券主要基于发行主体信用因素定价,由于市场投资者认购热情较高,现阶段与同一主体的非科创债券相比多为低估值发行。这一现象在科创产业债中更加明显,体现了债券投资者对科技创新的高度支持,而在上市后几个交易日内,估值呈现出逐步向同一主体非科创债估值回归的趋势。总体上,新发科创债券的定价更多参考的是发行主体的信用,而项目投向科创领域带来的现金流与项目风险等因素未能完全体现在定价中。
表3 新规后科创债发行利率相比非科创可比债估值差异较小
科技估值溢价较弱,主要是投资者扩容以及科技金融相关考核预期提升了科创债投资需求。科创债新政引入了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新的投资者,并且鼓励理财等资管机构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以及与相关指数挂钩的ETF等产品,使得需求端明显扩容。同时,提出科技创新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整体要求,未来或将进一步细化为科技金融相关考核,较大幅度提升了相关机构认购动力。
(二)存量科创债较新发科创债的利差更高
从剩余期限来看,存续科创债剩余期限在3年以下的占比为60%,3-5年的占比为28%,5年及以上的占比为12%。从估值收益率来看,收益率在2.1%以下的科创债占比最高,达64%,收益率在2.1%-2.3%之间的科创债占比约21%,其余收益率区间的科创债占比较小。从利差水平来看,存量科创债信用利差为44.55bp,超额利差为7.71bp,而5月7日至16日新发行的科创债信用利差为34.89bp,超额利差为-0.01bp,总体来看存量科创债利差水平相较于新发科创债更高。
图4 存量科创债与新发科创债利差水平对比
为进一步挖掘存量科创债中具备投资价值的债券,对其中收益较高的债券进行梳理。参考5月16日信用债整体估值区间情况,设定收益较高的科创债(以下简称为高收益科创债)标准,共筛选出166家企业存量的383只债券,其中包括4只城投债,其余均为产业债,发行主体主要包括建筑(37家)、企业服务(18家)、非银金融(16家)、有色金属(11家)、硬件设备(8家)、钢铁(8家)、化工(7家)、煤炭(6家)等行业,其他行业主体均在5家及以下,难以代表行业的实际情况,不纳入分析。
存量高收益科创债中,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品种具备利差空间且抗跌性更好。截至2025年5月16日,从利差水平来看,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有色金属行业高收益科创债信用利差水平较高,分别在106.02bp、105.41bp、98.50bp、92.46bp,其余行业信用利差水平均在90bp以内。与类似主体的产业债相比,硬件设备、非银金融、煤炭、有色金属行业的高收益科创债超额利差较高,均在40bp以上。从抗跌性来看,近一年以来有色金属行业信用利差波动较大,非银金融、建筑、企业服务、硬件设备、煤炭等行业信用利差波动相对较小,抗跌性更好。
图5 高收益科创债主要行业的信用利差(bp)
图6 高收益科创债主要行业的超额利差(bp)
四、投资科创债的策略建议
自5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相关政策推出以来,科创债市场关注度和投资热情持续处于高位,有助于推动科创债利率下行,后续可从两个角度把握科创债投资机会。
第一,挖掘一级市场投资机会,但对于发行时低估值程度较高的个券相对谨慎。一是关注金融机构等首次发债主体,未来或存在一定估值压缩空间;二是关注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可能发行的科创债,市场认可度和关注度一般较高;三是关注具备风险分担机制的科创债,可适当拉长久期。
第二,存量市场方面,建议关注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品种,存在一定利差空间,此外可在建筑品种适当拉久期。结合当前利差和流动性情况,存续科创债中建议关注煤炭、非银金融、硬件设备品种,上述品种具备利差空间且抗跌性更好,建议结合行业基本面变化、主体资质与流动性情况综合评判后参与。
总体来看,本次科创债的政策更新和加大发行给予了投资者更多分享科技创新发展红利的机会,科创债市场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类参与者共同助力维护,以稳健适度的发行节奏、合理公平的定价机制,持续促进市场发展壮大。
作者:翟颖慧、朱英盎、吴奕琳,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原文《新发科创债与存量科创债的对比分析和投资建议》全文将刊载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主办《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25.06总第284期。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