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毒有害重金属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在环境治理当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密集实地调研,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近几日,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达对此类事件的“谴责”,关于食品安全的反思、幼儿园管理的疏漏在被不断批驳的同时,“铅”这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血铅超标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和神经系统异常,严重者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贫血、肝肾功能受损、癫痫发作乃至脑病。
有毒有害重金属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在环境治理当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今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布开展非法采矿和涉重金属污染问题倒查十年专项行动,在环保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此次行动源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5月10日至11日在广西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的专题调研。调研中,他着重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全面排查整治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重金属污染这一长期威胁生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环境难题,正迎来新一轮高强度治理。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近年来,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密集实地调研,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01国家行动:重金属防治升级为“核心战役”
2018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督察时发现,台江经济开发区整改不力、敷衍应对,涉重企业管理混乱,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
2025年3月,湖南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铊浓度异常(达0.13微克/升)。经生态环境部门核实,污染源为郴州市苏仙区某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在拆除旧生产线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流入外环境水体,导致铊浓度超标。事件发生后,湖南省及郴州市迅速启动Ⅳ级应急响应,转运处理企业废水,在下游河道投放除铊剂,并强化水量调度。经监测,沿线饮用水安全未受影响。此次事件引发国家对建材行业涉铊风险的高度关注,推动生态环境部要求对水泥、钢铁等行业开展铊排放专项排查,并完善自动监测预警设备。
2025年5月,广西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焦点。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池、百色、崇左等地调研。广西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过去长期依赖粗放发展模式,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三废”无序排放,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堆积问题严重。黄润秋部长在调研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对非法采矿、超标排放等行为“零容忍”。
“中央督察与专项行动的常态化,表明国家已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生态治理核心议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指出,“通过压实地方责任、强化过程监管,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02典型困局:有色金属大省的共性问题
广西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但早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埋下了重金属污染的祸根。大量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三废”的处理缺乏有效管控,随意排放现象严重。加之长期以来环保意识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污染物处理需求,导致重金属污染物不断积累,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据广西大学研究数据显示,仅河池市历史遗留的镉、砷等重金属废渣就超600万吨,受污染耕地面积逾20万亩。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王华曾指出,喀斯特地貌导致污染物易渗漏扩散,加上早期矿业开发缺乏环保措施,形成复合型污染。
广西的困境反映出资源富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环保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叠加,使得重金属污染问题积重难返。解决这些问题,亟需从产业转型、加强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再看贵州黔东南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园区内企业众多,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不同类型企业聚集,污染物排放种类复杂。而且企业自身环保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上敷衍了事。同时,园区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对企业的违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也是造成该区域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的重要原因。
此外,云南红河州等地同样由于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集中,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进展缓慢,对非法转移、处置、倾倒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区域环境风险不断攀升,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03政策组合拳:从5%减排到全链条溯源
为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
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明确将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列为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
编辑:李丹
近几日,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毒有害重金属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在环境治理当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密集实地调研,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近几日,甘肃天水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表达对此类事件的“谴责”,关于食品安全的反思、幼儿园管理的疏漏在被不断批驳的同时,“铅”这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血铅超标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和神经系统异常,严重者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贫血、肝肾功能受损、癫痫发作乃至脑病。
有毒有害重金属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带来的危害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在环境治理当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今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布开展非法采矿和涉重金属污染问题倒查十年专项行动,在环保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此次行动源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5月10日至11日在广西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的专题调研。调研中,他着重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全面排查整治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重金属污染这一长期威胁生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环境难题,正迎来新一轮高强度治理。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近年来,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密集实地调研,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有效防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01国家行动:重金属防治升级为“核心战役”
2018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督察时发现,台江经济开发区整改不力、敷衍应对,涉重企业管理混乱,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
2025年3月,湖南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铊浓度异常(达0.13微克/升)。经生态环境部门核实,污染源为郴州市苏仙区某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在拆除旧生产线窑炉时,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流入外环境水体,导致铊浓度超标。事件发生后,湖南省及郴州市迅速启动Ⅳ级应急响应,转运处理企业废水,在下游河道投放除铊剂,并强化水量调度。经监测,沿线饮用水安全未受影响。此次事件引发国家对建材行业涉铊风险的高度关注,推动生态环境部要求对水泥、钢铁等行业开展铊排放专项排查,并完善自动监测预警设备。
2025年5月,广西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成为焦点。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池、百色、崇左等地调研。广西因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过去长期依赖粗放发展模式,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三废”无序排放,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堆积问题严重。黄润秋部长在调研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全链条溯源机制,对非法采矿、超标排放等行为“零容忍”。
“中央督察与专项行动的常态化,表明国家已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生态治理核心议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明指出,“通过压实地方责任、强化过程监管,推动重金属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02典型困局:有色金属大省的共性问题
广西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带来了经济发展机遇,但早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埋下了重金属污染的祸根。大量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三废”的处理缺乏有效管控,随意排放现象严重。加之长期以来环保意识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污染物处理需求,导致重金属污染物不断积累,对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据广西大学研究数据显示,仅河池市历史遗留的镉、砷等重金属废渣就超600万吨,受污染耕地面积逾20万亩。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王华曾指出,喀斯特地貌导致污染物易渗漏扩散,加上早期矿业开发缺乏环保措施,形成复合型污染。
广西的困境反映出资源富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环保意识薄弱、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叠加,使得重金属污染问题积重难返。解决这些问题,亟需从产业转型、加强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再看贵州黔东南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园区内企业众多,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不同类型企业聚集,污染物排放种类复杂。而且企业自身环保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上敷衍了事。同时,园区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对企业的违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也是造成该区域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的重要原因。
此外,云南红河州等地同样由于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集中,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进展缓慢,对非法转移、处置、倾倒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导致区域环境风险不断攀升,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03政策组合拳:从5%减排到全链条溯源
为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
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明确将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列为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