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更是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AMI的治疗中,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键药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肝酶升高,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在引发肝损伤的风险上存在差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作为两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其在AM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2025年6月,Clin Res Cardiol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torvastatin Versus Rosuvastati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 Target Trial Emulation Study”的文章,该研究聚焦于AMI患者中肝酶升高这一特殊群体,对比了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研究,旨在对比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AM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在肝酶升高患者中的差异。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天津健康医疗数据平台(THMDP),涵盖了2013年至2022年期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研究共纳入了符合条件的58392名患者,其中35191名患者存在肝酶升高,23 201名患者肝酶正常。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将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在肝酶升高组匹配了25 728名患者,在肝酶正常组匹配了18270名患者。在匹配后的患者中,分别跟踪观察了1年或直至死亡,主要观察指标为1年全因死亡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复发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研究采用了意向治疗(ITT)分析和符合方案(Per-protocol)分析两种方法,以全面评估两种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AMI患者中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显著
在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组的1年全因死亡率为2.7%,而瑞舒伐他汀组为2.1%。阿托伐他汀组的死亡风险较瑞舒伐他汀组高出29%(HR=1.29,95%CI:1.10~1.51,P<0.001,图1)。这一结果表明,在AMI患者中,尤其是肝酶升高的患者,阿托伐他汀的使用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提示在面对AMI患者合并肝酶升高时,瑞舒伐他汀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图1在肝酶升高的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相较于瑞舒伐他汀显著增加1年全因死亡风险
▌心血管死亡率和肝相关死亡率的差异
在心血管死亡率方面,阿托伐他汀组为1.6%,瑞舒伐他汀组为1.2%,阿托伐他汀组的风险高出34%(HR=1.34,95%CI:1.09~1.65,P= 0.006,图2)。在肝相关死亡率方面,阿托伐他汀组为0.8%,瑞舒伐他汀组为0.6%,阿托伐他汀组的风险高出48%(HR=1.48,95%CI:1.10~1.99,P= 0.009,图3)。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阿托伐他汀在AMI患者中可能增加心血管和肝相关死亡风险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他汀类药物在AMI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在AMI患者中,尤其是那些肝酶升高的患者,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影响心血管和肝脏功能而增加死亡风险。
图2在肝酶升高的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死亡率高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
图3在肝酶升高的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肝相关死亡率较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更高
▌复发性MI和卒中无显著差异
在复发性MI方面,阿托伐他汀组的发生率为4.0%,瑞舒伐他汀组为4.1%,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HR=0.98,95%CI:0.87~1.11,P=0.728)。在卒中方面,阿托伐他汀组的发生率为2.5%,瑞舒伐他汀组为2.3%,同样未观察到显著差异(HR=1.10,95%CI:0.93~1.28,P=0.260)。这些结果表明,尽管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复发性MI和卒中方面,两组药物的效果相似。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医生在选择他汀类药物时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提示在预防复发性MI和卒中方面,两种药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效果。
▌肝酶水平和LDL-C水平的变化
在肝酶水平方面,从30到180天的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组的ALT和AST水平略高于瑞舒伐他汀组。在LDL-C水平方面,瑞舒伐他汀组的LDL-C水平在所有时间点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这些结果表明,尽管两种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均有效,但瑞舒伐他汀可能在控制LDL-C水平方面更为有效。此外,肝酶水平的差异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的肝毒性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两种药物在AMI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亚组分析结果
在亚组分析中,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死亡风险差异在不同患者群体中有所不同。例如,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组的死亡风险更高(HR=1.28,95%CI:1.07~1.54,P= 0.003,图4)。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组的死亡风险也更高(HR=1.52,95%CI:1.12~2.07,P= 0.007)。这些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风险可能更高,提示在选择他汀类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
图4AMI患者肝酶升高组1年全因死亡率亚组分析结果
总结
本研究聚焦于AMI患者中肝酶升高这一特殊亚群,通过大规模的真实世界数据和严谨的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为临床提供了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该亚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的有力证据。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AMI患者群体,对于肝酶升高患者的特定需求关注不足,本研究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对于AMI患者,尤其是肝酶升高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CHEN X, LIU H, LI L,et al. Atorvastatin versus rosuvastati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 target trial emulation study[J]. Clin Res Cardiol,2025;114(6):796-808.DOI:10.1007/s00392-025-02645-0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更是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AMI的治疗中,他汀类药物作为降低胆固醇、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键药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肝酶升高,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在引发肝损伤的风险上存在差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作为两种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其在AM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2025年6月,Clin Res Cardiol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Atorvastatin Versus Rosuvastati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 Target Trial Emulation Study”的文章,该研究聚焦于AMI患者中肝酶升高这一特殊群体,对比了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队列研究,旨在对比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AM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在肝酶升高患者中的差异。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天津健康医疗数据平台(THMDP),涵盖了2013年至2022年期间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研究共纳入了符合条件的58392名患者,其中35191名患者存在肝酶升高,23 201名患者肝酶正常。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SM)的方法,将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在肝酶升高组匹配了25 728名患者,在肝酶正常组匹配了18270名患者。在匹配后的患者中,分别跟踪观察了1年或直至死亡,主要观察指标为1年全因死亡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复发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研究采用了意向治疗(ITT)分析和符合方案(Per-protocol)分析两种方法,以全面评估两种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AMI患者中的全因死亡率差异显著
在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组的1年全因死亡率为2.7%,而瑞舒伐他汀组为2.1%。阿托伐他汀组的死亡风险较瑞舒伐他汀组高出29%(HR=1.29,95%CI:1.10~1.51,P<0.001,图1)。这一结果表明,在AMI患者中,尤其是肝酶升高的患者,阿托伐他汀的使用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提示在面对AMI患者合并肝酶升高时,瑞舒伐他汀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图1在肝酶升高的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相较于瑞舒伐他汀显著增加1年全因死亡风险
▌心血管死亡率和肝相关死亡率的差异
在心血管死亡率方面,阿托伐他汀组为1.6%,瑞舒伐他汀组为1.2%,阿托伐他汀组的风险高出34%(HR=1.34,95%CI:1.09~1.65,P= 0.006,图2)。在肝相关死亡率方面,阿托伐他汀组为0.8%,瑞舒伐他汀组为0.6%,阿托伐他汀组的风险高出48%(HR=1.48,95%CI:1.10~1.99,P= 0.009,图3)。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阿托伐他汀在AMI患者中可能增加心血管和肝相关死亡风险的观点。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他汀类药物在AMI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在AMI患者中,尤其是那些肝酶升高的患者,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影响心血管和肝脏功能而增加死亡风险。
图2在肝酶升高的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死亡率高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
图3在肝酶升高的A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肝相关死亡率较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更高
▌复发性MI和卒中无显著差异
在复发性MI方面,阿托伐他汀组的发生率为4.0%,瑞舒伐他汀组为4.1%,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HR=0.98,95%CI:0.87~1.11,P=0.728)。在卒中方面,阿托伐他汀组的发生率为2.5%,瑞舒伐他汀组为2.3%,同样未观察到显著差异(HR=1.10,95%CI:0.93~1.28,P=0.260)。这些结果表明,尽管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复发性MI和卒中方面,两组药物的效果相似。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医生在选择他汀类药物时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提示在预防复发性MI和卒中方面,两种药物可能具有相似的效果。
▌肝酶水平和LDL-C水平的变化
在肝酶水平方面,从30到180天的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组的ALT和AST水平略高于瑞舒伐他汀组。在LDL-C水平方面,瑞舒伐他汀组的LDL-C水平在所有时间点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这些结果表明,尽管两种药物在降低LDL-C方面均有效,但瑞舒伐他汀可能在控制LDL-C水平方面更为有效。此外,肝酶水平的差异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的肝毒性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两种药物在AMI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亚组分析结果
在亚组分析中,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的死亡风险差异在不同患者群体中有所不同。例如,在年龄≥65岁的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组的死亡风险更高(HR=1.28,95%CI:1.07~1.54,P= 0.003,图4)。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阿托伐他汀组的死亡风险也更高(HR=1.52,95%CI:1.12~2.07,P= 0.007)。这些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风险可能更高,提示在选择他汀类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
图4AMI患者肝酶升高组1年全因死亡率亚组分析结果
总结
本研究聚焦于AMI患者中肝酶升高这一特殊亚群,通过大规模的真实世界数据和严谨的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为临床提供了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该亚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的有力证据。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一般AMI患者群体,对于肝酶升高患者的特定需求关注不足,本研究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对于AMI患者,尤其是肝酶升高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CHEN X, LIU H, LI L,et al. Atorvastatin versus rosuvastati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 target trial emulation study[J]. Clin Res Cardiol,2025;114(6):796-808.DOI:10.1007/s00392-025-02645-0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