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进行TPU测试: AI芯片市场格局正在变化

智车科技

3周前

AI计算架构仍将以GPU为主,TPU与其他加速器为辅,除非出现支持跨平台、标准化开发的新一代开源工具与部署框架,市场格局才有可能被真正撼动。

芝能智芯出品

围绕谷歌TPU与OpenAI之间的关系,AI算力资源配置、供应商格局及市场走向的微妙博弈正在展开。

尽管媒体曾传出OpenAI将大规模采用谷歌TPU取代英伟达GPU的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OpenAI只是小规模测试,并未形成大规模转移的趋势。

在芯片性能、供应协议、基础设施兼容性及部署成本的多重因素牵引下,OpenAI仍坚定维持英伟达和AMD为主的技术路径。

谷歌TPU在云服务层面逐渐开放,但距离真正撼动现有算力格局仍有障碍。

Part 1TPU测试的局部探索与AI基础设施选择的惯性

关于OpenAI是否将在模型训练与推理中转向谷歌TPU,市场有过激烈猜测,但实际进展远没有那么迅猛。

OpenAI明确表示,虽然在内部对TPU进行测试,但并无大规模部署计划,未来算力支撑仍以英伟达GPU与少量AMD加速器为主。

现阶段,TPU仅在特定任务或试验场景中被使用,其实质影响有限。这种谨慎态度背后,是对硬件生态、部署效率和平台迁移成本的深刻权衡。

OpenAI的大模型训练任务以极高的并行度和稳定性为要求,已深度集成在CUDA、NCCL等英伟达生态下,切换至TPU不仅意味着代码层重构,还涉及部署工具链和数据流管理逻辑的根本变更。

再加上与英伟达长期的供应协议保障了芯片优先交付,对OpenAI而言,贸然切换硬件平台可能得不偿失。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OpenAI虽然在谷歌云上采购了一定的TPU服务,但使用的多是相对基础版本。

谷歌用于自家Gemini大模型的最新一代TPU并未对OpenAI开放,TPU仍未脱离“自研自用”的影子,谷歌虽试图推动其商业化,但高性能算力资源的调配仍然偏向内部优先。

在AI芯片部署策略上,OpenAI采取多元试探、以主带辅的方式,反映出当前大型AI企业对异构计算资源的结构性依赖及对平台稳定性的重视。

尽管TPU在某些矩阵计算任务上具有效率优势,但OpenAI不愿放弃其在GPU平台上多年积累的优化成果和系统稳定性。

Part 2谷歌TPU的“出圈”尝试与生态突破的挑战

谷歌TPU的诞生源于对自家AI服务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设计上聚焦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推理,采用数据流架构和矩阵乘法加速单元,以应对大模型带来的计算挑战。

长期以来,TPU主要服务于谷歌内部应用,如Gemini、搜索、地图与相册等,为数十亿用户提供支撑。

直到近期,谷歌才正式将TPU商业化,向外部客户开放,意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AI基础设施平台。

在英伟达GPU全球短缺、训练成本高企的背景下,TPU商业化不仅有望带来新增营收,也被视为谷歌削弱英伟达垄断地位的关键一步。

但挑战不容忽视。TPU目前原生支持TensorFlow与JAX,并逐步兼容PyTorch,然而在后者主导的大模型生态中,GPU早已形成完整的工具链与开发习惯。

从模型微调到并行编排,再到部署优化,GPU生态具备高度成熟度。对于已深度绑定GPU的公司(如OpenAI、Anthropic、Meta等),转向TPU意味着整体训练架构、工具体系甚至底层逻辑的重构,迁移成本高,周期长,存在上线节奏受扰风险。

TPU的部署策略仍显保守。目前在北美、欧洲及亚洲部分区域开放了v5p、v5e与Trillium等版本,但在全球资源覆盖、弹性调度能力、隔离保障等方面尚难与英伟达的体系匹敌。

同时,TPU平台在开放程度上仍有限,例如支撑Gemini的Trillium尚未全面外放,进一步限制了其在超大模型训练市场的渗透。

尽管已有部分客户(如苹果、Anthropic)开始试用TPU,但多基于资源冗余或特定任务考量,尚未形成稳定的替代趋势。

作为AI芯片领域的后来者,TPU虽具技术优势,但要完成从内部算力工具到通用云平台的跃迁,仍需解决生态适配、用户心智切换与工具链完备性等关键问题。

尽管其开放力度在增强,但在如OpenAI等核心客户中尚未建立持续影响力。

在短期内,AI计算架构仍将以GPU为主,TPU与其他加速器为辅,除非出现支持跨平台、标准化开发的新一代开源工具与部署框架,市场格局才有可能被真正撼动。

当前TPU在产业中的角色更接近于高性能补充,而非主导变革者。若谷歌希望TPU实现规模化突围,不仅需在性能上持续突破,更应在生态联通、开发体验与平台开放性上对标英伟达。

AI芯片之争,远未见终局,而TPU的真正战斗,也才刚刚开始。

小结

从OpenAI试用TPU但并未大规模采用的表态可以看出,在超大规模AI公司中,芯片合作伙伴的选择并非仅由性能决定,更受制于部署惯性、生态整合度及供应关系的粘性。

OpenAI仍将英伟达作为核心依赖,部分采用AMD作为补充,并开始尝试自研芯片,为未来可能的算力扩张与降本做准备。

原文标题 : OpenAI进行TPU测试:AI芯片市场格局正在变化

AI计算架构仍将以GPU为主,TPU与其他加速器为辅,除非出现支持跨平台、标准化开发的新一代开源工具与部署框架,市场格局才有可能被真正撼动。

芝能智芯出品

围绕谷歌TPU与OpenAI之间的关系,AI算力资源配置、供应商格局及市场走向的微妙博弈正在展开。

尽管媒体曾传出OpenAI将大规模采用谷歌TPU取代英伟达GPU的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OpenAI只是小规模测试,并未形成大规模转移的趋势。

在芯片性能、供应协议、基础设施兼容性及部署成本的多重因素牵引下,OpenAI仍坚定维持英伟达和AMD为主的技术路径。

谷歌TPU在云服务层面逐渐开放,但距离真正撼动现有算力格局仍有障碍。

Part 1TPU测试的局部探索与AI基础设施选择的惯性

关于OpenAI是否将在模型训练与推理中转向谷歌TPU,市场有过激烈猜测,但实际进展远没有那么迅猛。

OpenAI明确表示,虽然在内部对TPU进行测试,但并无大规模部署计划,未来算力支撑仍以英伟达GPU与少量AMD加速器为主。

现阶段,TPU仅在特定任务或试验场景中被使用,其实质影响有限。这种谨慎态度背后,是对硬件生态、部署效率和平台迁移成本的深刻权衡。

OpenAI的大模型训练任务以极高的并行度和稳定性为要求,已深度集成在CUDA、NCCL等英伟达生态下,切换至TPU不仅意味着代码层重构,还涉及部署工具链和数据流管理逻辑的根本变更。

再加上与英伟达长期的供应协议保障了芯片优先交付,对OpenAI而言,贸然切换硬件平台可能得不偿失。

从现阶段情况来看,OpenAI虽然在谷歌云上采购了一定的TPU服务,但使用的多是相对基础版本。

谷歌用于自家Gemini大模型的最新一代TPU并未对OpenAI开放,TPU仍未脱离“自研自用”的影子,谷歌虽试图推动其商业化,但高性能算力资源的调配仍然偏向内部优先。

在AI芯片部署策略上,OpenAI采取多元试探、以主带辅的方式,反映出当前大型AI企业对异构计算资源的结构性依赖及对平台稳定性的重视。

尽管TPU在某些矩阵计算任务上具有效率优势,但OpenAI不愿放弃其在GPU平台上多年积累的优化成果和系统稳定性。

Part 2谷歌TPU的“出圈”尝试与生态突破的挑战

谷歌TPU的诞生源于对自家AI服务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设计上聚焦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推理,采用数据流架构和矩阵乘法加速单元,以应对大模型带来的计算挑战。

长期以来,TPU主要服务于谷歌内部应用,如Gemini、搜索、地图与相册等,为数十亿用户提供支撑。

直到近期,谷歌才正式将TPU商业化,向外部客户开放,意图打造更具竞争力的AI基础设施平台。

在英伟达GPU全球短缺、训练成本高企的背景下,TPU商业化不仅有望带来新增营收,也被视为谷歌削弱英伟达垄断地位的关键一步。

但挑战不容忽视。TPU目前原生支持TensorFlow与JAX,并逐步兼容PyTorch,然而在后者主导的大模型生态中,GPU早已形成完整的工具链与开发习惯。

从模型微调到并行编排,再到部署优化,GPU生态具备高度成熟度。对于已深度绑定GPU的公司(如OpenAI、Anthropic、Meta等),转向TPU意味着整体训练架构、工具体系甚至底层逻辑的重构,迁移成本高,周期长,存在上线节奏受扰风险。

TPU的部署策略仍显保守。目前在北美、欧洲及亚洲部分区域开放了v5p、v5e与Trillium等版本,但在全球资源覆盖、弹性调度能力、隔离保障等方面尚难与英伟达的体系匹敌。

同时,TPU平台在开放程度上仍有限,例如支撑Gemini的Trillium尚未全面外放,进一步限制了其在超大模型训练市场的渗透。

尽管已有部分客户(如苹果、Anthropic)开始试用TPU,但多基于资源冗余或特定任务考量,尚未形成稳定的替代趋势。

作为AI芯片领域的后来者,TPU虽具技术优势,但要完成从内部算力工具到通用云平台的跃迁,仍需解决生态适配、用户心智切换与工具链完备性等关键问题。

尽管其开放力度在增强,但在如OpenAI等核心客户中尚未建立持续影响力。

在短期内,AI计算架构仍将以GPU为主,TPU与其他加速器为辅,除非出现支持跨平台、标准化开发的新一代开源工具与部署框架,市场格局才有可能被真正撼动。

当前TPU在产业中的角色更接近于高性能补充,而非主导变革者。若谷歌希望TPU实现规模化突围,不仅需在性能上持续突破,更应在生态联通、开发体验与平台开放性上对标英伟达。

AI芯片之争,远未见终局,而TPU的真正战斗,也才刚刚开始。

小结

从OpenAI试用TPU但并未大规模采用的表态可以看出,在超大规模AI公司中,芯片合作伙伴的选择并非仅由性能决定,更受制于部署惯性、生态整合度及供应关系的粘性。

OpenAI仍将英伟达作为核心依赖,部分采用AMD作为补充,并开始尝试自研芯片,为未来可能的算力扩张与降本做准备。

原文标题 : OpenAI进行TPU测试:AI芯片市场格局正在变化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