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铅笔道 吴欣晓
上海,又跑出一只未来独角兽。
近日,专注为肿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营养管理服务的楚动科技完成第三轮融资。
在肿瘤治疗中,营养支持常被忽视。在中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560万,营养不良发生率40%-80%,传统诊疗方案中,肿瘤医生专注治疗,患者出院居家营养管理缺乏系统性指导,导致治疗中断、症状增加,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与周期。
楚动科技创始人冯志刚瞄准肿瘤治疗中营养管理缺失这一巨大痛点,推出中国首个医学营养AI系统“营养百家”,将数据与算法引入营养管理,以“AI+医学营养”为临床医护提供高效决策支持工具。
楚动科技为患者提供数字化康复系统、医学营养食品及Health life营养师团队等全程营养管理服务,已经赋能17个省份68家公立三甲医院,服务70000余名患者。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2025年全球医学营养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AI与医学、营养学的结合成为健康领域的热门创业方向。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 01 -
蓝色的市场,春天的时机
铅笔道:为什么会选择肿瘤营养管理作为创业方向?
冯志刚:我接触过多位国家级肿瘤学专家,提到很多患者因身体指标与症状等营养不良问题无法持续接受抗肿瘤治疗,尤其消化道肿瘤有80%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肿瘤细胞摄取营养的能力远高于正常细胞,导致机体“疾病性饥饿”。临床医生接诊压力大,没时间做长期营养管理,患者和家属缺乏专业知识,市场上也缺乏针对重症和术后营养不良的管理系统,导致需求未被满足,肿瘤营养领域是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这是蓝色的市场,春天的时机。
铅笔道:你是怎么评估并快速验证这个机会的?
冯志刚:2017年,我成立楚动科技,在2017到2019年这两年,我一直在做市场调研。先后拜访100多位临床肿瘤专家和消化道专家,他们提到国内已有临床快速康复和肿瘤营养的指南,但医生没时间落地。
患者从住院到居家需要长期管理,但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时长只有5天,医生和护士工作也相当饱和,根本无法完成患者的全程管理。
临床营养科人才缺失人手不足,有的医院甚至没有这个科室,医生只能口头叮嘱患者“重视营养”,很多患者不懂“怎么吃、吃多少、吃多久、看什么指标”。
调研两年后,2019年下半年,我决定开发“营养百家”系统。
铅笔道:项目的推进怎么样?
冯志刚:2019年7月,与国家癌症中心启动“患者全程营养管理”科研项目,开发1.0版本系统。
2020年10月,1.0版本上线,在肿瘤医院开展基于ePRO的临床研究,验证指标改善效果。2021年,获梅花创投天使轮融资,合作医院从1家扩展至7家。
2022年,我们完成Pre-A轮融资(脉尊之本),合作医院增至30家。次年5月,系统被写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专家共识,8月启动A轮融资(安吉两山国控),完成第三轮融资。
截至目前,管理患者超7万人,覆盖肿瘤、消化道、内分泌等多个学科。
楚动科技创始人冯志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02 -
AI推动营养全程管理
铅笔道:刚开始时,整个市场是什么状态?
冯志刚:我做的是“人工智能+医学营养管理”,是营养食品行业中专注AI研发的,是AI研发企业中专注医学营养的。
我们研发了国内医学营养领域唯一一套AI系统,给临床医护做辅助决策。营养品市场虽有几千个品牌,但我们的核心是数据库驱动AI,和他们是合作关系。
我们正在改变领域规则:在临床营养领域,把碎片化管理变成全程数字化;在健康管理领域,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铅笔道:系统是如何实现动态监测的?
冯志刚:患者通过“营养百家”公众号来管理日常指标与症状,通过楚动科技自主研发的AI体脂秤定期测量居家数据,同时定期上传血液报告(社区医院)、恶心、腹泻等信息,系统会及时更新管理方案并反馈给营养师及医护端。
铅笔道:未来能不能通过软硬件结合让患者上报数据更便捷?比如戴个眼镜,能自动监测呕吐、腹泻等症状,数据直接传输到系统里?
冯志刚:这不仅需要AI进步,还得结合物联网技术。
如AI眼镜,可能需要同时实现:语音问询患者症状并记录;通过5G传输医院用药数据及副作用;整合活检等检查指标。
但核心是——AI分析需要多维度数据支撑,当前硬件采集能力有限。
- 03 -
C端市场会是爆发点
铅笔道:现在国内铺了多少个城市?未来最大增量在哪?
冯志刚:23个城市左右。
最大机会是从TO B转向TO C,现在“营养百家”软件主要由医生和营养师使用,当患者能看懂血液报告、自主操作时,市场就会爆发。中国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人群过亿,若他们每天用软件记录指标、按处方买产品,行业营收会呈指数级增长。
铅笔道:C端盈利比B端容易,关键点是什么?
冯志刚:对,关键是信任感,但这种信任需要时间积累。患者自己操作软件,不存在“不信任医生”的问题,只要过了用户教育这关,增长潜力巨大。
当老人家属用我们的软件记录指标(体重、肌肉含量、睡眠等),对比半个月内的变化,就能用事实戳穿很多保健品“治百病”的谎言,对很多行业是颠覆性的改变。
铅笔道:这些数据未来能应用到整个医疗系统吗?
冯志刚:目前已从肿瘤拓展到消化道、内分泌、老年医学科。我们的目标是覆盖所有需要管理的“慢性病人群”。
楚动科技旗下的营养食品
- 04 -
高质量的数据是关键
铅笔道:数据采集方面似乎是个关键挑战?
冯志刚:没错,最大的挑战在于患者居家数据采集。
现在的老年人没有监测习惯,出院后的数据基本是空白。我们投入最多的工作就是建立这套跟踪体系,这也是我们的“护城河”。
铅笔道:目前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如何?
冯志刚:此前保持每年100%的增长,现在增速回落到50%左右,今年目标是突破10万病例。
虽然看起来数字不大,但我们坚持做高质量数据采集,要求包含完整的全程管理数据,这种标准下的增长速度很有价值。
铅笔道:你认为行业下一个增长点会基于哪些技术?
冯志刚:重点在两个方向:一是提高临床普及率,让更多医院重视患者的全程指标管理;二是物联网技术的突破,让居家的指标管理变得便捷,会让更多的人重视指标动态管理。
铅笔道:随着互联网康复管理的普及,普通家庭的看病和康复成本会有怎样的变化?
冯志刚:根据肿瘤代谢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通过长期的营养和运动管理,患者的住院时长和药品使用等综合治疗费用能降低32%。
铅笔道:随着AI芯片和大模型的普及,家庭场景中会出现哪些新型智能终端或服务?
冯志刚:我们正在安吉打造一个项目展示馆,就是在探索这个方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普通患者看不懂体检报告和健康指标。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智慧小屋",配备检测设备连接到我们的互联网医院,这样居民就可以免费检测,AI会分析数据并给出就医建议。
原文标题 : 上海跑出未来独角兽:AI+肿瘤营养康复管理,全国首家
访谈 | 铅笔道 吴欣晓
上海,又跑出一只未来独角兽。
近日,专注为肿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营养管理服务的楚动科技完成第三轮融资。
在肿瘤治疗中,营养支持常被忽视。在中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560万,营养不良发生率40%-80%,传统诊疗方案中,肿瘤医生专注治疗,患者出院居家营养管理缺乏系统性指导,导致治疗中断、症状增加,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与周期。
楚动科技创始人冯志刚瞄准肿瘤治疗中营养管理缺失这一巨大痛点,推出中国首个医学营养AI系统“营养百家”,将数据与算法引入营养管理,以“AI+医学营养”为临床医护提供高效决策支持工具。
楚动科技为患者提供数字化康复系统、医学营养食品及Health life营养师团队等全程营养管理服务,已经赋能17个省份68家公立三甲医院,服务70000余名患者。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2025年全球医学营养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AI与医学、营养学的结合成为健康领域的热门创业方向。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 01 -
蓝色的市场,春天的时机
铅笔道:为什么会选择肿瘤营养管理作为创业方向?
冯志刚:我接触过多位国家级肿瘤学专家,提到很多患者因身体指标与症状等营养不良问题无法持续接受抗肿瘤治疗,尤其消化道肿瘤有80%的患者发生营养不良。
肿瘤细胞摄取营养的能力远高于正常细胞,导致机体“疾病性饥饿”。临床医生接诊压力大,没时间做长期营养管理,患者和家属缺乏专业知识,市场上也缺乏针对重症和术后营养不良的管理系统,导致需求未被满足,肿瘤营养领域是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这是蓝色的市场,春天的时机。
铅笔道:你是怎么评估并快速验证这个机会的?
冯志刚:2017年,我成立楚动科技,在2017到2019年这两年,我一直在做市场调研。先后拜访100多位临床肿瘤专家和消化道专家,他们提到国内已有临床快速康复和肿瘤营养的指南,但医生没时间落地。
患者从住院到居家需要长期管理,但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时长只有5天,医生和护士工作也相当饱和,根本无法完成患者的全程管理。
临床营养科人才缺失人手不足,有的医院甚至没有这个科室,医生只能口头叮嘱患者“重视营养”,很多患者不懂“怎么吃、吃多少、吃多久、看什么指标”。
调研两年后,2019年下半年,我决定开发“营养百家”系统。
铅笔道:项目的推进怎么样?
冯志刚:2019年7月,与国家癌症中心启动“患者全程营养管理”科研项目,开发1.0版本系统。
2020年10月,1.0版本上线,在肿瘤医院开展基于ePRO的临床研究,验证指标改善效果。2021年,获梅花创投天使轮融资,合作医院从1家扩展至7家。
2022年,我们完成Pre-A轮融资(脉尊之本),合作医院增至30家。次年5月,系统被写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委会专家共识,8月启动A轮融资(安吉两山国控),完成第三轮融资。
截至目前,管理患者超7万人,覆盖肿瘤、消化道、内分泌等多个学科。
楚动科技创始人冯志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02 -
AI推动营养全程管理
铅笔道:刚开始时,整个市场是什么状态?
冯志刚:我做的是“人工智能+医学营养管理”,是营养食品行业中专注AI研发的,是AI研发企业中专注医学营养的。
我们研发了国内医学营养领域唯一一套AI系统,给临床医护做辅助决策。营养品市场虽有几千个品牌,但我们的核心是数据库驱动AI,和他们是合作关系。
我们正在改变领域规则:在临床营养领域,把碎片化管理变成全程数字化;在健康管理领域,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
铅笔道:系统是如何实现动态监测的?
冯志刚:患者通过“营养百家”公众号来管理日常指标与症状,通过楚动科技自主研发的AI体脂秤定期测量居家数据,同时定期上传血液报告(社区医院)、恶心、腹泻等信息,系统会及时更新管理方案并反馈给营养师及医护端。
铅笔道:未来能不能通过软硬件结合让患者上报数据更便捷?比如戴个眼镜,能自动监测呕吐、腹泻等症状,数据直接传输到系统里?
冯志刚:这不仅需要AI进步,还得结合物联网技术。
如AI眼镜,可能需要同时实现:语音问询患者症状并记录;通过5G传输医院用药数据及副作用;整合活检等检查指标。
但核心是——AI分析需要多维度数据支撑,当前硬件采集能力有限。
- 03 -
C端市场会是爆发点
铅笔道:现在国内铺了多少个城市?未来最大增量在哪?
冯志刚:23个城市左右。
最大机会是从TO B转向TO C,现在“营养百家”软件主要由医生和营养师使用,当患者能看懂血液报告、自主操作时,市场就会爆发。中国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人群过亿,若他们每天用软件记录指标、按处方买产品,行业营收会呈指数级增长。
铅笔道:C端盈利比B端容易,关键点是什么?
冯志刚:对,关键是信任感,但这种信任需要时间积累。患者自己操作软件,不存在“不信任医生”的问题,只要过了用户教育这关,增长潜力巨大。
当老人家属用我们的软件记录指标(体重、肌肉含量、睡眠等),对比半个月内的变化,就能用事实戳穿很多保健品“治百病”的谎言,对很多行业是颠覆性的改变。
铅笔道:这些数据未来能应用到整个医疗系统吗?
冯志刚:目前已从肿瘤拓展到消化道、内分泌、老年医学科。我们的目标是覆盖所有需要管理的“慢性病人群”。
楚动科技旗下的营养食品
- 04 -
高质量的数据是关键
铅笔道:数据采集方面似乎是个关键挑战?
冯志刚:没错,最大的挑战在于患者居家数据采集。
现在的老年人没有监测习惯,出院后的数据基本是空白。我们投入最多的工作就是建立这套跟踪体系,这也是我们的“护城河”。
铅笔道:目前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如何?
冯志刚:此前保持每年100%的增长,现在增速回落到50%左右,今年目标是突破10万病例。
虽然看起来数字不大,但我们坚持做高质量数据采集,要求包含完整的全程管理数据,这种标准下的增长速度很有价值。
铅笔道:你认为行业下一个增长点会基于哪些技术?
冯志刚:重点在两个方向:一是提高临床普及率,让更多医院重视患者的全程指标管理;二是物联网技术的突破,让居家的指标管理变得便捷,会让更多的人重视指标动态管理。
铅笔道:随着互联网康复管理的普及,普通家庭的看病和康复成本会有怎样的变化?
冯志刚:根据肿瘤代谢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通过长期的营养和运动管理,患者的住院时长和药品使用等综合治疗费用能降低32%。
铅笔道:随着AI芯片和大模型的普及,家庭场景中会出现哪些新型智能终端或服务?
冯志刚:我们正在安吉打造一个项目展示馆,就是在探索这个方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普通患者看不懂体检报告和健康指标。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智慧小屋",配备检测设备连接到我们的互联网医院,这样居民就可以免费检测,AI会分析数据并给出就医建议。
原文标题 : 上海跑出未来独角兽:AI+肿瘤营养康复管理,全国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