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滴滴首次将触角伸至具身智能领域。虽说在具身智能赛道上还是“新面孔”,但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是“老手”。早在2016年,滴滴便着手组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后将其升级为独立公司,凭借全栈L4技术研发实力与丰富的出行运营经验,强势切入Robotaxi赛道。2023年,滴滴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Neuron惊艳亮相,其独创的车内机械臂可实现递水、叫醒等车内外多项服务。
“英雄所见略同”,小雨智造同样是小米在具身智能领域投下的“第一子”。
此外,王田苗教授、黎万强、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讯飞创投(科大讯飞旗下产业投资平台)等均曾参与小雨智造的融资。

其中,有“机器人泰斗”之称的王田苗教授,迄今已涉足超70个投资项目,覆盖机器人众多细分赛道,包括“水下大疆”深之蓝、医疗机器人领先者柏惠维康、自动驾驶技术先锋智行者等。黎万强作为小米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拓荒者”,同时也是雷军旗下顺为资本的合伙人,曾担任金山人机界面设计部首席设计师等职。
能被如此多行业大佬青睐,小雨智造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事实上,小雨智造不单资本阵容上含“小米”量颇高,其创始团队同样带着“小米印记”。
2023年,乔忠良拉上创业伙伴王文林,一头扎进了机器人的浪潮里,创办了小雨智造——一家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商,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质生产力。
乔忠良是小米早期的核心骨干,曾主管手机与AIOT系统业务,承担MIUI研发负责人的重任,从MIUI9到MIUI12等多个重要版本的开发都由他主导,操盘了一万人一亿行操作系统架构;而王文林也曾是“技术大牛”,担任过小米软件系统平台部总经理,一手主导“小米大脑”以及IoT(物联网)系统的研发工作。
小雨智造的团队堪称“豪华配置”。除了“小米系”的精英力量,还聚集了众多来自华为、字节跳动、微软等行业巨头的顶尖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毕业于清华、北大、德国德累斯顿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拥有从算法模型到硬件的全栈式技术能力与工程化经验。
小雨智造专注于打造“一脑多形”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简单说,“一脑多形”是用一个高泛化能力的智能体核心,控制多个场景下、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本体。
小雨智造已经成功打造出了“XiaoyuBrain”通用机器人大脑,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自如地执行各类任务。不仅如此,小雨智造还精心构建了一套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大模型解决方案。凭着高精度、高鲁棒性以及高泛化性等显著特点,该方案给机器人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稳定运行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底子。
小雨智造在技术创新方面已小有成果。天眼查显示,其多项专利如“焊接模仿学习模型的训练方法及智能焊接方法”“机器人控制和定位笔全连接图生成方法及装置”等均处于申请公布阶段。
市场拓展方面,小雨智造首先从工业非标场景切入,并崭露头角。它曾成功拿下某重型工业头部企业的大规模批量订单,涉及数百台焊接机器人的供应,且首批产品已顺利进入合作运营阶段。
去年7月,小雨智造与唐山松下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共同开发先进的大模型智能焊接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小雨智造的“一脑多形”将被创新性地应用在智能焊接机器人之上,为智能焊接领域注入新动能。小雨智造的愿景是创造能够胜任大多数人类工作的机器人,让机器肩负起重复乏味和高风险的工作。
机器人的诞生,从来不是为了取代人类。前不久,亚马逊宣布其全球仓库已部署第100万个机器人,人类正与机器并肩作业。真正的人机协同,是让人类彻底从机械劳动中挣脱出来,转而专注于更富创造性、更具情感温度的价值创造:或许是在精密的科研探索中迸发灵感火花,或许是在复杂的决策场景里运筹帷幄,又或许是在与人相关的服务领域传递细腻关怀。
这种“机器担其重,人类展其长”的模式,终将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深度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