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现!瑞舒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或优于阿托伐他汀,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

医学论坛网

1个月前

Cox比例风险分析进一步揭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与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绝对风险降低1%(95%CI:-1.8~-0.2),相对风险降低11%(风险比0.89,95%CI:0.82~0.97,表1)。

研究背景

在心血管疾病和卒中预防领域,他汀类药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预防复发性血管事件的关键策略之一。多年来,阿托伐他汀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其在SPARCL(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试验中的出色表现。然而,近年来,瑞舒伐他汀作为一种新型他汀类药物,因其在降低LDL-C方面的潜在优势而受到关注。

2025年2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的文章,旨在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韩国卒中注册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纳入了2011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韩国18家学术医院收治的43512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在发病7天内被诊断,并在出院时被处方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其中,阿托伐他汀组有36903名患者,瑞舒伐他汀组有6609名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年内复发性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复发性卒中、心肌梗死和出血性卒中。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调整分析,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和稳定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作为辅助策略,以调整基线不平衡。

研究结果

▌主要终点结果

在本研究中,主要终点为1年内复发性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组的1年累积事件率为9.7%(95%CI:9.0~10.5),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的10.7%(95%CI:10.4~11.0),差异显著(P=0.049,图1)。Cox比例风险分析进一步揭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与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绝对风险降低1%(95%CI:-1.8~-0.2),相对风险降低11%(风险比0.89,95%CI:0.82~0.97,表1)。

表1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1年疗效关联性研究

图1 1年复合终点(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全因死亡结果

在全因死亡方面,瑞舒伐他汀组的1年累积事件率为5.9%(95%CI:5.3~6.5),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的7.0%(95%CI:6.7~7.2),差异显著(P=0.001,图2)。这一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尤其是在高NIHSS评分和高治疗强度的患者中。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在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方面更为有效。

图2 1年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复发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结果

对于复发性卒中和心肌梗死,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复发性卒中的1年累积事件率在阿托伐他汀组为4.4%(95%CI:4.2~4.6),瑞舒伐他汀组为4.3%(95%CI:3.8~4.8),P=0.90,见图3。心肌梗死的1年累积事件率在阿托伐他汀组为0.3%(95%CI:0.2~0.4),瑞舒伐他汀组为0.3%(95%CI:0.2~0.4),P=0.77。这些结果表明,尽管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表现出优势,但在预防复发性卒中和心肌梗死方面,两种药物的效果相似。

图3 1年复发性卒中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亚组分析结果

在亚组分析中,研究发现对于高NIHSS评分(>10)的患者,瑞舒伐他汀的保护效果更为显著,风险比为0.67(95%CI:0.55~0.81),P值交互作用为0.02。此外,在高密度他汀治疗强度组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18%,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82(95%CI:0.68~0.98)。这些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在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尤其是在高NIHSS评分和高治疗强度的患者中。

▌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敏感性分析中,研究发现74.7%(n=32,499)的患者有可用的他汀剂量信息。其中,58.2%的患者接受了高密度他汀治疗,41.8%的患者接受了低至中等密度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作为高密度他汀治疗的比例为52.3%,而阿托伐他汀为58.7%。在高密度他汀治疗组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18%,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82(95%CI:0.68~0.98);在低至中等密度他汀治疗组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14%,风险比为0.86(95%CI:0.71~1.04)。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瑞舒伐他汀在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合终点风险方面的潜在优势。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韩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分析,发现瑞舒伐他汀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在降低1年内复发性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复合风险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复合终点风险降低11%,全因死亡率降低19%。尽管如此,研究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PSM)和稳定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分析之间存在差异,提示这些发现可能并非完全确定。此外,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可能存在未测量的混杂因素,以及缺乏对治疗后LDL-C水平的随访数据。因此,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在韩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的处方频率是瑞舒伐他汀的5倍以上,反映出实际临床中对阿托伐他汀的显著偏好。这一偏好可能部分源于阿托伐他汀在SPARCL试验中的出色表现,以及相关指南的推荐。

然而,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显著优势,这为临床医生在选择他汀类药物时提供了新的视角。临床医师在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时,应综合考虑疗效、患者个体因素及治疗目标,特别是在高NIHSS评分和高治疗强度的患者中,瑞舒伐他汀可能提供额外的获益。

参考文献

KIM JT, LEE JS, KIM H,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J]. J Am Heart Assoc,2025;14(3):e038080.DOI:10.1161/JAHA.124.038080.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Cox比例风险分析进一步揭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与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绝对风险降低1%(95%CI:-1.8~-0.2),相对风险降低11%(风险比0.89,95%CI:0.82~0.97,表1)。

研究背景

在心血管疾病和卒中预防领域,他汀类药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预防复发性血管事件的关键策略之一。多年来,阿托伐他汀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其在SPARCL(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 in Cholesterol Levels)试验中的出色表现。然而,近年来,瑞舒伐他汀作为一种新型他汀类药物,因其在降低LDL-C方面的潜在优势而受到关注。

2025年2月,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的文章,旨在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韩国卒中注册数据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纳入了2011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韩国18家学术医院收治的43512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在发病7天内被诊断,并在出院时被处方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其中,阿托伐他汀组有36903名患者,瑞舒伐他汀组有6609名患者。研究的主要终点是1年内复发性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复发性卒中、心肌梗死和出血性卒中。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调整分析,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和稳定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作为辅助策略,以调整基线不平衡。

研究结果

▌主要终点结果

在本研究中,主要终点为1年内复发性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组的1年累积事件率为9.7%(95%CI:9.0~10.5),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的10.7%(95%CI:10.4~11.0),差异显著(P=0.049,图1)。Cox比例风险分析进一步揭示,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与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绝对风险降低1%(95%CI:-1.8~-0.2),相对风险降低11%(风险比0.89,95%CI:0.82~0.97,表1)。

表1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1年疗效关联性研究

图1 1年复合终点(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全因死亡结果

在全因死亡方面,瑞舒伐他汀组的1年累积事件率为5.9%(95%CI:5.3~6.5),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的7.0%(95%CI:6.7~7.2),差异显著(P=0.001,图2)。这一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尤其是在高NIHSS评分和高治疗强度的患者中。这一发现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示瑞舒伐他汀可能在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长期死亡风险方面更为有效。

图2 1年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复发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结果

对于复发性卒中和心肌梗死,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复发性卒中的1年累积事件率在阿托伐他汀组为4.4%(95%CI:4.2~4.6),瑞舒伐他汀组为4.3%(95%CI:3.8~4.8),P=0.90,见图3。心肌梗死的1年累积事件率在阿托伐他汀组为0.3%(95%CI:0.2~0.4),瑞舒伐他汀组为0.3%(95%CI:0.2~0.4),P=0.77。这些结果表明,尽管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表现出优势,但在预防复发性卒中和心肌梗死方面,两种药物的效果相似。

图3 1年复发性卒中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亚组分析结果

在亚组分析中,研究发现对于高NIHSS评分(>10)的患者,瑞舒伐他汀的保护效果更为显著,风险比为0.67(95%CI:0.55~0.81),P值交互作用为0.02。此外,在高密度他汀治疗强度组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18%,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82(95%CI:0.68~0.98)。这些结果表明,瑞舒伐他汀在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尤其是在高NIHSS评分和高治疗强度的患者中。

▌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敏感性分析中,研究发现74.7%(n=32,499)的患者有可用的他汀剂量信息。其中,58.2%的患者接受了高密度他汀治疗,41.8%的患者接受了低至中等密度他汀治疗。瑞舒伐他汀作为高密度他汀治疗的比例为52.3%,而阿托伐他汀为58.7%。在高密度他汀治疗组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18%,调整后的风险比为0.82(95%CI:0.68~0.98);在低至中等密度他汀治疗组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相比,1年复合终点的风险降低14%,风险比为0.86(95%CI:0.71~1.04)。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瑞舒伐他汀在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复合终点风险方面的潜在优势。

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韩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分析,发现瑞舒伐他汀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在降低1年内复发性卒中、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复合风险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复合终点风险降低11%,全因死亡率降低19%。尽管如此,研究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PSM)和稳定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分析之间存在差异,提示这些发现可能并非完全确定。此外,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可能存在未测量的混杂因素,以及缺乏对治疗后LDL-C水平的随访数据。因此,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在韩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的处方频率是瑞舒伐他汀的5倍以上,反映出实际临床中对阿托伐他汀的显著偏好。这一偏好可能部分源于阿托伐他汀在SPARCL试验中的出色表现,以及相关指南的推荐。

然而,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可能具有显著优势,这为临床医生在选择他汀类药物时提供了新的视角。临床医师在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时,应综合考虑疗效、患者个体因素及治疗目标,特别是在高NIHSS评分和高治疗强度的患者中,瑞舒伐他汀可能提供额外的获益。

参考文献

KIM JT, LEE JS, KIM H,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J]. J Am Heart Assoc,2025;14(3):e038080.DOI:10.1161/JAHA.124.038080.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