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果市:创新打造“1231+N”就业服务体系 织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网

新华信用

3周前

平果市立足城乡融合发展需求,提出“1231+N”体系建设思路:“1”个主阵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统筹调度;“2”大市场: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强化资源供给;“3”校联动: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平果市职业教育中心三所院校构建人才输送链;“1”个实训基地:聚焦产业需求,打造“培训-认证-就业”链条技能提升平台;“N”个站点:打造面向重点园区、高校、乡(镇)、村(社区)的职通园区就业服务站、高校就业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基层服务网点。

为破解城乡就业服务资源分布不均、重点群体就业渠道不畅等难题,广西平果市2025年创新构建“1231+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和精准化服务,打造覆盖市、乡、村、园区、高校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截至2025年6月,全市2个市场和3个就业服务站已启动运行,其中吉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政府部门+社区+人力资源机构”三方联动机制,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探索出一条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业服务新路径,并同步将服务功能辐射到整个新安镇,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便捷的沟通桥梁。

体系筑基,以“1231+N”构建就业服务新格局

平果市立足城乡融合发展需求,提出“1231+N”体系建设思路:“1”个主阵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统筹调度;“2”大市场: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强化资源供给;“3”校联动: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平果市职业教育中心三所院校构建人才输送链;“1”个实训基地:聚焦产业需求,打造“培训-认证-就业”链条技能提升平台;“N”个站点:打造面向重点园区、高校、乡(镇)、村(社区)的职通园区就业服务站、高校就业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基层服务网点。目前,首批站点已实现“园区—高校—社区”三端贯通。吉祥社区作为平果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搬迁对象2298户9688人。自6月份运行以来,服务站已收集发布区内外共83家企业1028个岗位信息,累计服务群众762人。

微信图片_20250708155452.jpg

打造试点,吉祥服务站“三化”模式破解就业难题

服务精准化,实现家门口的供需对接

AI智能匹配。深度对接“铝都云职达”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构建智能化人岗匹配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求职者技能与企业需求,提升人岗匹配率。“251”帮扶机制。针对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提供“一对一 ”就业帮扶,至少提供2次以上职业指导、推送5个针对性岗位、推荐1个培训项目”,建立“一人一策”档案。动态跟踪回访。每月更新就业台账,对求职者及时开展就业帮扶、岗位推荐和跟踪服务。今年以来,共组织针对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631人次,促进实现就业402人。

功能集成化,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服务站创新打造“空间+服务+政策”三维一体服务模式:在空间布局上,科学设置“五区一室”功能分区(含接待服务区、招聘信息发布区、面试洽谈区、便民候工区、多功能培训室),配备电子信息大屏等设备,实现服务流程全贯通;在服务延伸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行“用工+培训+就业”模式,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的用工、培训需求和就业者的培训意愿,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依托平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平果电子精工”劳务品牌。目前“平果电子精工”这一劳务模式共为企业培训输出电子装接工620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左右;在政策落地环节,精心编制《就业创业政策直通车》,通过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宣传活动,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

微信图片_20250708155452.jpg

运营协同化,构建“三方共建”长效机制

政府主导。在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由人社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保障服务站正常运行提供服务,并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确保运营服务效能。社区搭台。吉祥社区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为服务站建设提供280㎡服务场地和相应的活动场地,并配合开展组织招聘、政策宣传、就业帮扶、评估考核等工作。机构赋能。通过聘请有相应资质和一定资源优势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运营服务站,日常派驻2名服务专员及配备相关走访调查人员,在人社部门和社区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促进就业服务精准覆盖。

科技赋能,平果市就业服务站“三协同”模式破解就业困局

平果市就业服务站建设以精准定位为核心、科技赋能为关键、可持续运营为保障,形成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精准定位方面,紧扣安置区群众“技能弱、顾家近”的就业需求,重点着整合周边产业岗位资源,实行供需精准对接,实现群众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通过科技赋能,运用智能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就业服务从传统的“人找岗”向智能化的“岗找人”转变;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运营模式,确保服务站点既能“建得起”,更能“用得好、活得久”,为基层就业服务提供长效保障。

微信图片_20250708155452.jpg

下一步,平果市将以吉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经验为蓝本,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站点布局,两年内完成12个乡镇就业服务站的全覆盖建设。通过构建“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全面延伸公共就业服务触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就业动能。(潘华)

平果市立足城乡融合发展需求,提出“1231+N”体系建设思路:“1”个主阵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统筹调度;“2”大市场: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强化资源供给;“3”校联动: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平果市职业教育中心三所院校构建人才输送链;“1”个实训基地:聚焦产业需求,打造“培训-认证-就业”链条技能提升平台;“N”个站点:打造面向重点园区、高校、乡(镇)、村(社区)的职通园区就业服务站、高校就业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基层服务网点。

为破解城乡就业服务资源分布不均、重点群体就业渠道不畅等难题,广西平果市2025年创新构建“1231+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和精准化服务,打造覆盖市、乡、村、园区、高校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截至2025年6月,全市2个市场和3个就业服务站已启动运行,其中吉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通过“政府部门+社区+人力资源机构”三方联动机制,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探索出一条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业服务新路径,并同步将服务功能辐射到整个新安镇,为求职者与企业搭建便捷的沟通桥梁。

体系筑基,以“1231+N”构建就业服务新格局

平果市立足城乡融合发展需求,提出“1231+N”体系建设思路:“1”个主阵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统筹调度;“2”大市场: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强化资源供给;“3”校联动: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平果市职业教育中心三所院校构建人才输送链;“1”个实训基地:聚焦产业需求,打造“培训-认证-就业”链条技能提升平台;“N”个站点:打造面向重点园区、高校、乡(镇)、村(社区)的职通园区就业服务站、高校就业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基层服务网点。目前,首批站点已实现“园区—高校—社区”三端贯通。吉祥社区作为平果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搬迁对象2298户9688人。自6月份运行以来,服务站已收集发布区内外共83家企业1028个岗位信息,累计服务群众762人。

微信图片_20250708155452.jpg

打造试点,吉祥服务站“三化”模式破解就业难题

服务精准化,实现家门口的供需对接

AI智能匹配。深度对接“铝都云职达”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构建智能化人岗匹配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求职者技能与企业需求,提升人岗匹配率。“251”帮扶机制。针对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提供“一对一 ”就业帮扶,至少提供2次以上职业指导、推送5个针对性岗位、推荐1个培训项目”,建立“一人一策”档案。动态跟踪回访。每月更新就业台账,对求职者及时开展就业帮扶、岗位推荐和跟踪服务。今年以来,共组织针对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631人次,促进实现就业402人。

功能集成化,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服务站创新打造“空间+服务+政策”三维一体服务模式:在空间布局上,科学设置“五区一室”功能分区(含接待服务区、招聘信息发布区、面试洽谈区、便民候工区、多功能培训室),配备电子信息大屏等设备,实现服务流程全贯通;在服务延伸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行“用工+培训+就业”模式,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的用工、培训需求和就业者的培训意愿,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依托平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平果电子精工”劳务品牌。目前“平果电子精工”这一劳务模式共为企业培训输出电子装接工620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左右;在政策落地环节,精心编制《就业创业政策直通车》,通过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带动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宣传活动,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

微信图片_20250708155452.jpg

运营协同化,构建“三方共建”长效机制

政府主导。在市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由人社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保障服务站正常运行提供服务,并建立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确保运营服务效能。社区搭台。吉祥社区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为服务站建设提供280㎡服务场地和相应的活动场地,并配合开展组织招聘、政策宣传、就业帮扶、评估考核等工作。机构赋能。通过聘请有相应资质和一定资源优势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运营服务站,日常派驻2名服务专员及配备相关走访调查人员,在人社部门和社区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促进就业服务精准覆盖。

科技赋能,平果市就业服务站“三协同”模式破解就业困局

平果市就业服务站建设以精准定位为核心、科技赋能为关键、可持续运营为保障,形成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精准定位方面,紧扣安置区群众“技能弱、顾家近”的就业需求,重点着整合周边产业岗位资源,实行供需精准对接,实现群众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通过科技赋能,运用智能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就业服务从传统的“人找岗”向智能化的“岗找人”转变;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运营模式,确保服务站点既能“建得起”,更能“用得好、活得久”,为基层就业服务提供长效保障。

微信图片_20250708155452.jpg

下一步,平果市将以吉祥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经验为蓝本,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站点布局,两年内完成12个乡镇就业服务站的全覆盖建设。通过构建“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全面延伸公共就业服务触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就业动能。(潘华)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