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的行情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是的,沉寂了近四年的医药行业又回来了,不同于上一轮减肥药的“骗炮式”行情,这次的创新药行情,不论覆盖面还是持续时间,都要强得多得多。我们看一下万得医药大类指数,它同几乎所有板块一样自去年9月政策大招暴涨一波后有所回调,不过不同于其他板块的是,它也就回调到了今年1月,而后便开启了一路狂奔模式,至今早已收复去年10月的“欺骗式”高点。
为什么这里所长用的万得医药大类指数,而不是什么中证医疗之类的貌似更为普遍的指数?
因为万得医药大类指数纳入了所有国内上市的医药企业股票作为样本空间,也就是主板、创业板、科创、香港等都会纳入,这比单看某一个交易市场的指数着实要“客观”得多。
从今年一月算起,国内的医药板块已经涨了6个多月了,如果从去年的9月算起,那更是涨了9个多月了,这样的持续时常,不论如何都不该再用“骗炮”来形容。
看起来,这是一轮国内医药资产的真牛市。
所长对医疗行业的思考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了,这篇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基金经理们对市场的看法以及持仓的选择,这相当于带着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市场,这样我们学习进步的速度也会更快。
要说投资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那可以看一下葛兰,所长很喜欢看葛兰对医药行业的思考,因为她的眼光可以说是一众医药基金经理中比较长远的,如果我们翻开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中欧医疗健康每一份季报,不难发现,从2019年至今,葛兰的运作主线都比较明确,那就是创新药械及其相关产业链和消费升级下的消费医疗。
本次2025Q1,葛兰还是依然坚定围绕这一核心思路进行布局,她在季报中讲到,“基于长期价值投资思路,结合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和经营趋势,我们继续在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重点配置。”
每每看到葛兰的“基于企业长期价值投资思路”,再看她一以贯之的重点持仓(下两图分别是葛兰的代表作中欧医疗创新和中欧医疗健康2025Q1前十大持仓),所长能看得出她真的相当有定力,在大A中可以说比较难得的。
创新药就不多说了,现在的火热行情大家应当都听到蛮多了,而且葛兰也是长期坚持对创新药的关注,去拉她的持仓,这么些年来基本上创新药及其产业链都是占比最高的,这里我们重点看看葛兰及其所在的中欧医疗团队对其他细分领域的看法。
对于消费医疗板块,虽然近期终端经济疲软,但葛兰仍然觉得医美、眼科这等可选消费就是会持续受益于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只要经济一回暖,需求就会复苏,而家用医疗设备则会在老龄化大趋势下稳步增长。
至于医疗器械,葛兰认为一季度国内招投标已经恢复至较高增长水平,后续应当会持续复苏,随着渠道库存消化以及装机的逐步落地,相应企业的经营业绩会逐步好转起来。
总之,这份季报,葛兰的态度一如既往,这也反映在她管理的基金产品上,像这半年的医药牛市,刚开始好像有些缓慢,但越往后其收益率越能跑赢大盘和同行,比如下图的中欧医疗创新(A类006228,C类006229)最终取得了47.65%的回报。
回过头看过去几年医药板块的波动,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时间才是最伟大的试金石!
之前医药行业火爆的时候,人们赞美、神话、捧上天;后面医药行业回调了,人们咒骂、诋毁、踩进尘埃里,今年医药又起来了,人们又开始重新追捧。
然而,作为专业投资医药板块的基金经理,葛兰对于看好行业的的长期坚定和坚持不会随外界的声音而改变。所长相信,葛兰也能够给予那些选择相信的长期投资者们长期的回报。
看完葛兰,我们来看看张韡,这也是一位女性基金经理,管理着一个医疗QDII产品,这款产品可以选择的资产并不仅限于大A,香港、美国等优秀的医疗资产同样可以参与,这样的基金经理可选择范围更广,天然站在全球角度看,持仓和想法也自是能给予我们不少启发。
我们看她的持仓,很明显美股会更多一点,虽然国内的科伦博泰占了第一大持仓,但其余前九大都来自美股,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她的思路和葛兰蛮像的。
在季报中,张韡如是说:“报告期内,受美国政策环境波动影响,美股出现显著回调,纳指创近年最差季度表现;医药板块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也并不平静,如卫生部及下属机构的裁员影响生物科技板块,管理式医疗板块的 Medicare Advantage 业务被调查,Medicaid 面临可能的削减影响医院业绩预期等。然而, 我们看好的头部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未动摇,已经有大量优质资产落入极度低估区间;我们在深度研究后也对美国医疗体系的韧性抱有信心,将所有消息面冲击视作买点。”
你看,她其实也是一名长期主义者,哪怕一大堆利空,但看好头部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不动摇,甚至会将所有消息面冲击视作买点。
对于国内的医疗资产,她如此评价,“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竞争力进一步获得认可。我们依然继续看好受支付政策扰动较小、具备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头部 biotech 公司。”
虽然她的持仓更多是美股,但其实持仓大类同葛兰是非常一致的,创新药企业科伦博、福泰制药、默沙东、礼来、RVMD、艾伯维,医疗器械和消费医疗企业西维斯健康、ELV、波士顿科学。
从张韡的持仓和点评也不难看出,其实从更长期的角度看,医疗最值得投资的就是创新药械和消费升级,放眼全球都是一样的。张韡的业绩也是大幅跑赢大盘的,取得了11.26%的回报。
看完葛兰与张韡,我们再来看看万民远的观点。不同于葛兰和张韡坚定一个长期的方向,对于短期的行情就讲得少,万民远的分析往往都会更侧重对行业周期的复盘与当下行情的拆解,不过其核心配置思路与葛兰等长期聚焦创新与消费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
在季报中,万民远首先对医药板块过去四年的调整进行了深入复盘。他指出,此前行业的持续低迷主要源于三重压力:疫情后需求高峰褪去后的需求坍塌、集采等医保控费政策的持续影响以及医疗反腐带来的短期需求压制。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医药企业业绩增长放缓,成为板块走势疲软的核心原因。
不过,他对 2025 年的行业前景持有明确的乐观态度,“2025 年这些因素对医药板块的压制均将缓解,医药板块有望迎来基本面和政策边际的双重改善,且驱动医药行业长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创新技术供给。”这一判断与葛兰对创新药械长期价值的看好形成呼应,本质上都是对医药行业底层增长逻辑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万民远在配置上会更强调估值的安全性。他提到“尽管创新药产业趋势明确,但 A 股市场创新药资产价格较贵,本基金配置 A 股创新药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与葛兰们在核心方向上的共识 —— 其重点配置的“创新(创新药及产业链、创新器械)+ 复苏(消费医疗、零售及中药等)”,与葛兰长期布局的创新药械、消费医疗等领域几乎完全重叠。
在持仓逻辑上,万民远注重“确定性业绩增长、逻辑明确增量、足够悲观定价”,这种对 “安全边际” 的追求,与葛兰 “基于长期价值投资思路,结合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和经营趋势” 的布局框架,虽在具体操作上略有差异,但共享着对长期价值与产业趋势的敬畏。
近半年来,万民远的代表作成绩也还不错,取得了12.92%的回报。
从葛兰到张韡,再到万民远,尽管三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各有侧重,有人更偏重长期赛道的坚守,有人擅长在全球资产中筛选标的,有人则注重估值与成长的平衡。但他们在在医药行业的核心机遇选择上始终都锚定“创新” 与 “需求升级” 两大主线。
医疗行业长坡厚雪,是万亿级别且还在不断增长的超级市场,永远不缺机会。前面四年虽然日子不好过,在大A这么多板块中表现可以说排名倒数,但都是暂时的,仔细看全球资本市场,不论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或者我国大A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生物医药都是出长期大牛股最多的行业之一,即便一时有回落,但长期就是不断在新高。
过去四年的调整,其实更像是行业出清泡沫、回归价值的必经之路,现如今,政策扰动的边际减弱、企业研发的水平提升、估值水平的合理回归,都为这一轮行情的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的持仓与观点更像一面镜子,投资医药行业,既要看到短期政策与市场情绪的波动,更要锚定长期趋势。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十年,消费医疗的需求释放需要经济与观念的双重催化,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追涨杀跌” 难以穿越行业周期。不如像葛兰那样坚守长期价值,像张韡那样在波动中寻找优质资产的买点,像万民远那样平衡成长与估值 —— 最终,无论是直接投资企业还是借助基金这般工具,理解行业的底层逻辑、信任专业的研究力量,或许是在医药这一复杂赛道中稳步前行的关键。
这阵子的行情想必大家都看到了,是的,沉寂了近四年的医药行业又回来了,不同于上一轮减肥药的“骗炮式”行情,这次的创新药行情,不论覆盖面还是持续时间,都要强得多得多。我们看一下万得医药大类指数,它同几乎所有板块一样自去年9月政策大招暴涨一波后有所回调,不过不同于其他板块的是,它也就回调到了今年1月,而后便开启了一路狂奔模式,至今早已收复去年10月的“欺骗式”高点。
为什么这里所长用的万得医药大类指数,而不是什么中证医疗之类的貌似更为普遍的指数?
因为万得医药大类指数纳入了所有国内上市的医药企业股票作为样本空间,也就是主板、创业板、科创、香港等都会纳入,这比单看某一个交易市场的指数着实要“客观”得多。
从今年一月算起,国内的医药板块已经涨了6个多月了,如果从去年的9月算起,那更是涨了9个多月了,这样的持续时常,不论如何都不该再用“骗炮”来形容。
看起来,这是一轮国内医药资产的真牛市。
所长对医疗行业的思考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了,这篇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基金经理们对市场的看法以及持仓的选择,这相当于带着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市场,这样我们学习进步的速度也会更快。
要说投资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那可以看一下葛兰,所长很喜欢看葛兰对医药行业的思考,因为她的眼光可以说是一众医药基金经理中比较长远的,如果我们翻开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中欧医疗健康每一份季报,不难发现,从2019年至今,葛兰的运作主线都比较明确,那就是创新药械及其相关产业链和消费升级下的消费医疗。
本次2025Q1,葛兰还是依然坚定围绕这一核心思路进行布局,她在季报中讲到,“基于长期价值投资思路,结合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和经营趋势,我们继续在创新药械及其产业链、OTC、消费医疗等领域进行重点配置。”
每每看到葛兰的“基于企业长期价值投资思路”,再看她一以贯之的重点持仓(下两图分别是葛兰的代表作中欧医疗创新和中欧医疗健康2025Q1前十大持仓),所长能看得出她真的相当有定力,在大A中可以说比较难得的。
创新药就不多说了,现在的火热行情大家应当都听到蛮多了,而且葛兰也是长期坚持对创新药的关注,去拉她的持仓,这么些年来基本上创新药及其产业链都是占比最高的,这里我们重点看看葛兰及其所在的中欧医疗团队对其他细分领域的看法。
对于消费医疗板块,虽然近期终端经济疲软,但葛兰仍然觉得医美、眼科这等可选消费就是会持续受益于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只要经济一回暖,需求就会复苏,而家用医疗设备则会在老龄化大趋势下稳步增长。
至于医疗器械,葛兰认为一季度国内招投标已经恢复至较高增长水平,后续应当会持续复苏,随着渠道库存消化以及装机的逐步落地,相应企业的经营业绩会逐步好转起来。
总之,这份季报,葛兰的态度一如既往,这也反映在她管理的基金产品上,像这半年的医药牛市,刚开始好像有些缓慢,但越往后其收益率越能跑赢大盘和同行,比如下图的中欧医疗创新(A类006228,C类006229)最终取得了47.65%的回报。
回过头看过去几年医药板块的波动,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时间才是最伟大的试金石!
之前医药行业火爆的时候,人们赞美、神话、捧上天;后面医药行业回调了,人们咒骂、诋毁、踩进尘埃里,今年医药又起来了,人们又开始重新追捧。
然而,作为专业投资医药板块的基金经理,葛兰对于看好行业的的长期坚定和坚持不会随外界的声音而改变。所长相信,葛兰也能够给予那些选择相信的长期投资者们长期的回报。
看完葛兰,我们来看看张韡,这也是一位女性基金经理,管理着一个医疗QDII产品,这款产品可以选择的资产并不仅限于大A,香港、美国等优秀的医疗资产同样可以参与,这样的基金经理可选择范围更广,天然站在全球角度看,持仓和想法也自是能给予我们不少启发。
我们看她的持仓,很明显美股会更多一点,虽然国内的科伦博泰占了第一大持仓,但其余前九大都来自美股,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她的思路和葛兰蛮像的。
在季报中,张韡如是说:“报告期内,受美国政策环境波动影响,美股出现显著回调,纳指创近年最差季度表现;医药板块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也并不平静,如卫生部及下属机构的裁员影响生物科技板块,管理式医疗板块的 Medicare Advantage 业务被调查,Medicaid 面临可能的削减影响医院业绩预期等。然而, 我们看好的头部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未动摇,已经有大量优质资产落入极度低估区间;我们在深度研究后也对美国医疗体系的韧性抱有信心,将所有消息面冲击视作买点。”
你看,她其实也是一名长期主义者,哪怕一大堆利空,但看好头部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不动摇,甚至会将所有消息面冲击视作买点。
对于国内的医疗资产,她如此评价,“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竞争力进一步获得认可。我们依然继续看好受支付政策扰动较小、具备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头部 biotech 公司。”
虽然她的持仓更多是美股,但其实持仓大类同葛兰是非常一致的,创新药企业科伦博、福泰制药、默沙东、礼来、RVMD、艾伯维,医疗器械和消费医疗企业西维斯健康、ELV、波士顿科学。
从张韡的持仓和点评也不难看出,其实从更长期的角度看,医疗最值得投资的就是创新药械和消费升级,放眼全球都是一样的。张韡的业绩也是大幅跑赢大盘的,取得了11.26%的回报。
看完葛兰与张韡,我们再来看看万民远的观点。不同于葛兰和张韡坚定一个长期的方向,对于短期的行情就讲得少,万民远的分析往往都会更侧重对行业周期的复盘与当下行情的拆解,不过其核心配置思路与葛兰等长期聚焦创新与消费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
在季报中,万民远首先对医药板块过去四年的调整进行了深入复盘。他指出,此前行业的持续低迷主要源于三重压力:疫情后需求高峰褪去后的需求坍塌、集采等医保控费政策的持续影响以及医疗反腐带来的短期需求压制。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医药企业业绩增长放缓,成为板块走势疲软的核心原因。
不过,他对 2025 年的行业前景持有明确的乐观态度,“2025 年这些因素对医药板块的压制均将缓解,医药板块有望迎来基本面和政策边际的双重改善,且驱动医药行业长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创新技术供给。”这一判断与葛兰对创新药械长期价值的看好形成呼应,本质上都是对医药行业底层增长逻辑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万民远在配置上会更强调估值的安全性。他提到“尽管创新药产业趋势明确,但 A 股市场创新药资产价格较贵,本基金配置 A 股创新药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与葛兰们在核心方向上的共识 —— 其重点配置的“创新(创新药及产业链、创新器械)+ 复苏(消费医疗、零售及中药等)”,与葛兰长期布局的创新药械、消费医疗等领域几乎完全重叠。
在持仓逻辑上,万民远注重“确定性业绩增长、逻辑明确增量、足够悲观定价”,这种对 “安全边际” 的追求,与葛兰 “基于长期价值投资思路,结合企业盈利周期、历史估值水平和经营趋势” 的布局框架,虽在具体操作上略有差异,但共享着对长期价值与产业趋势的敬畏。
近半年来,万民远的代表作成绩也还不错,取得了12.92%的回报。
从葛兰到张韡,再到万民远,尽管三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各有侧重,有人更偏重长期赛道的坚守,有人擅长在全球资产中筛选标的,有人则注重估值与成长的平衡。但他们在在医药行业的核心机遇选择上始终都锚定“创新” 与 “需求升级” 两大主线。
医疗行业长坡厚雪,是万亿级别且还在不断增长的超级市场,永远不缺机会。前面四年虽然日子不好过,在大A这么多板块中表现可以说排名倒数,但都是暂时的,仔细看全球资本市场,不论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或者我国大A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生物医药都是出长期大牛股最多的行业之一,即便一时有回落,但长期就是不断在新高。
过去四年的调整,其实更像是行业出清泡沫、回归价值的必经之路,现如今,政策扰动的边际减弱、企业研发的水平提升、估值水平的合理回归,都为这一轮行情的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的持仓与观点更像一面镜子,投资医药行业,既要看到短期政策与市场情绪的波动,更要锚定长期趋势。
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十年,消费医疗的需求释放需要经济与观念的双重催化,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追涨杀跌” 难以穿越行业周期。不如像葛兰那样坚守长期价值,像张韡那样在波动中寻找优质资产的买点,像万民远那样平衡成长与估值 —— 最终,无论是直接投资企业还是借助基金这般工具,理解行业的底层逻辑、信任专业的研究力量,或许是在医药这一复杂赛道中稳步前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