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法院:以精准服务为纺织产业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人民法院报

4周前

兰溪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小波表示:“我们将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探索纺织行业法治服务更多创新机制,织出一张精密的法律服务网,让‘司法护航指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指数’。

浙江兰溪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拥有纺纱、织造、印染、色布、牛仔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聚集纺织企业600余家,年产值达283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浙江省兰溪市人民法院立足纺织产业全生命周期司法需求,以风险防控、多元解纷、精准服务为抓手,为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筑牢企业风险“防火墙”

“10万元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兰溪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张某提起两年前的一起合同纠纷仍记忆犹新。2023年,合作多年的服装企业向张某公司采购坯布,基于信任,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对质量标准、验收方式等关键条款也未明确约定。交货后,买方以坯布存在色差为由拒付10万元货款。张某只能诉至法院,但因无法提供合同文本、封存样品及完整沟通记录,最终因证据不足被判败诉。

“我们合作十几年,都是电话里说好就直接发货,谁会想到要签合同?”张某的困惑,折射出当前兰溪纺织行业从业者在维权时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证据缺失,像张某这样的供货方很大可能陷入“空口无凭”的维权困境。据统计,2021年到2025年一季度,兰溪法院受理的900余件涉纺织企业案件中,约有68%的案件为合同纠纷,且多数案件因证据缺失导致维权困难。

兰溪法院民三庭庭长严义生为此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当地纺织企业法律意识参差不齐。小微企业多依赖“熟人经济”,交易流程随意;规上企业虽重视合同签订,但对质量标准、验收方式等核心条款约定模糊,关键环节的沟通记录、样品封存留存率不足10%。

针对行业痛点,兰溪法院积极开展纺织行业专项治理活动,联合纺织行业协会共同草拟了纺织行业纠纷治理方案,并先后向其发送《关于强化涉纺织行业纠纷治理司法建议书》《涉纺织企业民事纠纷审判白皮书》,详细列明从证据保全、风险防范到用工管理等环节专项建议,并附上审理中发现的典型案例,涵盖合同漏洞、用工风险等高频问题。

“司法建议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让我们看清了管理盲区。收到司法建议以后,我们马上组织协会会员进行了学习,号召企业对照各个环节的建议全面开展自查整改、消除风险隐患。法院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建议,对我们整个行业今后的健康发展都大有益处。”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海林如是说。

提升解纷“加速度”

“本来以为起诉到法院至少要好几个月才能把事情解决,没有想到你们这么给力,两天不到就帮我们要回来了一部分货款,还帮我们保住了合作情谊。”兰溪法院纺织行业商事共享法庭内,案件得到圆满解决的浙江某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某激动地向法官道谢。

2023年,其公司与多年合作伙伴签订棉纱采购合同,依约交付货物后,虽多次讨要货款,但对方均以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剩余的6万元货款,其无奈只能向兰溪法院提起诉讼。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严义生第一时间联系被告,希望找寻调解的可能性。沟通中,被告透露难处:“法官,我们两家企业合作很多年了,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们也不愿意拖欠,实在是生意难做,资金周转困难。”

“两家企业有合作基础,此前没有发生过拖欠货款的事情,这个案件有很大概率能够调解成功。”了解完双方的想法和困难后,严义生心中有了底,随后便联系双方到纺织行业商事共享法庭,并同时邀请了庭务主任陈林仙、纺织行业专职调解员许来苟共同参与调解。

法官认真梳理事件情况、双方争议焦点,从法律层面向双方当事人答疑解惑。陈林仙和许来苟分别从行业规范、情感道德等层面进行耐心劝说,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化解当事人心中“疙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并当场兑现部分款项。

为进一步提升涉纺织企业案件纠纷解纷效能,推动争议就近一次性、一站式化解,兰溪法院构建的“1﹢N”联动机制——以行业特设共享法庭为枢纽,引入市司法局、市社会治理中心、行业协会等单位,组建“天平调解团队”,形成“法律释明﹢行业规约﹢情感疏导”的三维调解模式,强化行业纠纷源头治理理念。2025年一季度,涉纺织企业案件调解成功率达73.91%。

搭建法治“问诊台”

“法官,我们厂里有几个临时工现在闹着要双倍工资,可他们都是旺季来干两三个月就走的,凭什么给双倍工资啊?”2024年5月的一天,兰溪某牛仔布加工厂负责人老陈急匆匆冲进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服务台,一脸焦急看值班人员说道。

原来,该厂在2024年生产旺季时雇佣了十余名工人赶制订单,口头约定“按件计酬”,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后一名工人以“未签订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为由与该厂产生纠纷,进而引发集体投诉。

“您先扫描这个二维码进行预约,法官会尽快联系您”值班人员手把手教着老陈如何联系驻点法官。

“许多企业认为短期用工不签合同更省事,但其中所蕴含的风险隐患更大。”对接法官在详细听完纠纷原委后,详细向其解释了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以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双倍工资支付”的有关条文,并建议其建立用工规范。

“这笔钱该付还得付,以前总觉得按‘行规’操作就行,现在才知道合规反而是降本!”事情结束后,老陈感叹地说道。

这是兰溪法院深化法企互动的创新举措,2024年7月,为创新司法服务供给模式,搭建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平台,给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司法保障,兰溪法院涉企工作联络点在兰溪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拓展延伸出涉企问题现场咨询、现场受理、现场化解等法治服务。

在做好驻点服务基础上,兰溪法院还持续延伸司法服务,积极组织法官主动“走出去”,深入辖区企业开展精准化、常态化的走访服务。通过提供法律咨询、风险排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精准识别、有效预防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点,推动企业法律需求从传统的“事后维权、被动应诉”向“事前预警、源头治理”转变。

“员工主动提出不交社保,要求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他们,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在兰溪市某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场“车间里的座谈会”正火热进行。法官针对企业提出的“员工不愿企业缴纳社保”难题,面对面进行讲解。

“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即使员工主动要求‘自愿放弃社保’或‘以现金补贴代替’,该约定也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不缴纳社保对企业风险更大,一旦发生用工事故被认定为工伤,企业就需要赔付一大笔资金,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赔付完后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企业容易被拖垮。”前来走访的法官助理吴思毅补充说道。

机杼声声里,司法服务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兰溪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小波表示:“我们将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探索纺织行业法治服务更多创新机制,织出一张精密的法律服务网,让‘司法护航指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指数’。”

兰溪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小波表示:“我们将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探索纺织行业法治服务更多创新机制,织出一张精密的法律服务网,让‘司法护航指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指数’。

浙江兰溪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拥有纺纱、织造、印染、色布、牛仔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聚集纺织企业600余家,年产值达283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浙江省兰溪市人民法院立足纺织产业全生命周期司法需求,以风险防控、多元解纷、精准服务为抓手,为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筑牢企业风险“防火墙”

“10万元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兰溪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张某提起两年前的一起合同纠纷仍记忆犹新。2023年,合作多年的服装企业向张某公司采购坯布,基于信任,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对质量标准、验收方式等关键条款也未明确约定。交货后,买方以坯布存在色差为由拒付10万元货款。张某只能诉至法院,但因无法提供合同文本、封存样品及完整沟通记录,最终因证据不足被判败诉。

“我们合作十几年,都是电话里说好就直接发货,谁会想到要签合同?”张某的困惑,折射出当前兰溪纺织行业从业者在维权时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证据缺失,像张某这样的供货方很大可能陷入“空口无凭”的维权困境。据统计,2021年到2025年一季度,兰溪法院受理的900余件涉纺织企业案件中,约有68%的案件为合同纠纷,且多数案件因证据缺失导致维权困难。

兰溪法院民三庭庭长严义生为此进行专题调研,发现当地纺织企业法律意识参差不齐。小微企业多依赖“熟人经济”,交易流程随意;规上企业虽重视合同签订,但对质量标准、验收方式等核心条款约定模糊,关键环节的沟通记录、样品封存留存率不足10%。

针对行业痛点,兰溪法院积极开展纺织行业专项治理活动,联合纺织行业协会共同草拟了纺织行业纠纷治理方案,并先后向其发送《关于强化涉纺织行业纠纷治理司法建议书》《涉纺织企业民事纠纷审判白皮书》,详细列明从证据保全、风险防范到用工管理等环节专项建议,并附上审理中发现的典型案例,涵盖合同漏洞、用工风险等高频问题。

“司法建议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让我们看清了管理盲区。收到司法建议以后,我们马上组织协会会员进行了学习,号召企业对照各个环节的建议全面开展自查整改、消除风险隐患。法院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建议,对我们整个行业今后的健康发展都大有益处。”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海林如是说。

提升解纷“加速度”

“本来以为起诉到法院至少要好几个月才能把事情解决,没有想到你们这么给力,两天不到就帮我们要回来了一部分货款,还帮我们保住了合作情谊。”兰溪法院纺织行业商事共享法庭内,案件得到圆满解决的浙江某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某激动地向法官道谢。

2023年,其公司与多年合作伙伴签订棉纱采购合同,依约交付货物后,虽多次讨要货款,但对方均以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支付剩余的6万元货款,其无奈只能向兰溪法院提起诉讼。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严义生第一时间联系被告,希望找寻调解的可能性。沟通中,被告透露难处:“法官,我们两家企业合作很多年了,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们也不愿意拖欠,实在是生意难做,资金周转困难。”

“两家企业有合作基础,此前没有发生过拖欠货款的事情,这个案件有很大概率能够调解成功。”了解完双方的想法和困难后,严义生心中有了底,随后便联系双方到纺织行业商事共享法庭,并同时邀请了庭务主任陈林仙、纺织行业专职调解员许来苟共同参与调解。

法官认真梳理事件情况、双方争议焦点,从法律层面向双方当事人答疑解惑。陈林仙和许来苟分别从行业规范、情感道德等层面进行耐心劝说,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化解当事人心中“疙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并当场兑现部分款项。

为进一步提升涉纺织企业案件纠纷解纷效能,推动争议就近一次性、一站式化解,兰溪法院构建的“1﹢N”联动机制——以行业特设共享法庭为枢纽,引入市司法局、市社会治理中心、行业协会等单位,组建“天平调解团队”,形成“法律释明﹢行业规约﹢情感疏导”的三维调解模式,强化行业纠纷源头治理理念。2025年一季度,涉纺织企业案件调解成功率达73.91%。

搭建法治“问诊台”

“法官,我们厂里有几个临时工现在闹着要双倍工资,可他们都是旺季来干两三个月就走的,凭什么给双倍工资啊?”2024年5月的一天,兰溪某牛仔布加工厂负责人老陈急匆匆冲进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服务台,一脸焦急看值班人员说道。

原来,该厂在2024年生产旺季时雇佣了十余名工人赶制订单,口头约定“按件计酬”,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后一名工人以“未签订劳动合同需支付双倍工资”为由与该厂产生纠纷,进而引发集体投诉。

“您先扫描这个二维码进行预约,法官会尽快联系您”值班人员手把手教着老陈如何联系驻点法官。

“许多企业认为短期用工不签合同更省事,但其中所蕴含的风险隐患更大。”对接法官在详细听完纠纷原委后,详细向其解释了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以及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双倍工资支付”的有关条文,并建议其建立用工规范。

“这笔钱该付还得付,以前总觉得按‘行规’操作就行,现在才知道合规反而是降本!”事情结束后,老陈感叹地说道。

这是兰溪法院深化法企互动的创新举措,2024年7月,为创新司法服务供给模式,搭建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平台,给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司法保障,兰溪法院涉企工作联络点在兰溪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的模式,拓展延伸出涉企问题现场咨询、现场受理、现场化解等法治服务。

在做好驻点服务基础上,兰溪法院还持续延伸司法服务,积极组织法官主动“走出去”,深入辖区企业开展精准化、常态化的走访服务。通过提供法律咨询、风险排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精准识别、有效预防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点,推动企业法律需求从传统的“事后维权、被动应诉”向“事前预警、源头治理”转变。

“员工主动提出不交社保,要求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他们,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在兰溪市某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场“车间里的座谈会”正火热进行。法官针对企业提出的“员工不愿企业缴纳社保”难题,面对面进行讲解。

“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即使员工主动要求‘自愿放弃社保’或‘以现金补贴代替’,该约定也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不缴纳社保对企业风险更大,一旦发生用工事故被认定为工伤,企业就需要赔付一大笔资金,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赔付完后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问题,企业容易被拖垮。”前来走访的法官助理吴思毅补充说道。

机杼声声里,司法服务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兰溪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小波表示:“我们将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模式,探索纺织行业法治服务更多创新机制,织出一张精密的法律服务网,让‘司法护航指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指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