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A法案下,中国光伏巨头的“变形记”!

智车科技

3周前

美国俄勒冈州的晨雾中,一座光伏工厂正悄然改写全球新能源贸易的潜规则。...最新解读允许将研发投入计入价值量,这促使阿特斯紧急调整策略——将中国总部的部分专利授权给美国子公司使用。

美国俄勒冈州的晨雾中,一座光伏工厂正悄然改写全球新能源贸易的潜规则。当贸易壁垒筑起高墙,阿特斯却找到了在夹缝中生长的秘密——不是对抗规则,而是将规则编织成新的生存网络。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当美国海关扣押又一批中国光伏组件时,阿特斯在俄勒冈州的工厂正迎来第1000块组件的下线。这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揭示了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化2.0时代的生存法则——在贸易战的炮火中建立本土堡垒。2025年盛夏,阿特斯美国5GW组件工厂的产能爬坡曲线,不仅是一条生产数据线,更是一道破解IRA法案"本土含量"要求的精密算法。

美国光伏市场正上演着最极致的产业悖论。一边是IRA法案提供的每瓦0.7美元制造补贴,一边是UFLPA对供应链的极端审查;一边是各州政府的新能源装机雄心,一边是本土制造商"FirstSolar"们筑起的专利围墙。在这个价值与风险同样巨大的市场,阿特斯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份"非典型"出海指南——不是简单复制中国模式,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创造性地解构重组全球光伏供应链。

01 硅片跨洋之旅背后的供应链密码

阿特斯美国工厂的仓库里,来自马来西亚的硅片与韩国银浆正在等待组装。这些跨越太平洋的原材料,每一片都带着精心设计的"身份证明"。根据UFLPA最新细则,光伏组件要享受IRA补贴,必须确保40%价值量来自北美,且关键材料不得涉及特定地区。阿特斯的解决方案堪称艺术——电池片来自韩国合资工厂,玻璃采购自墨西哥,仅把最后组装环节放在美国本土。

这种"全球采购+本土组装"的模式,看似增加了物流成本,实则暗藏精妙计算。以5GW产能测算,完全本土化将导致组件成本增加0.15美元/瓦,而现行方案仅增加0.05美元/瓦。更关键的是,马来西亚硅片能规避25%的关税壁垒,这笔账算下来,反而比强行本土化更经济。业内流传的"阿特斯成本模型"显示,其美国组件总成本控制在0.38美元/瓦,距离本土厂商0.32美元/瓦的底线仅一步之遥。

02 当中国光伏工匠遇上美国生产线

俄勒冈州小镇上,阿特斯的招聘海报与亚马逊仓库的招工广告并列贴在超市门口。时薪28美元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前煤矿工人,但真正难题是如何将中国光伏业的"肌肉记忆"移植到美国车间。为此,阿特斯设计了"影子工程师"计划——每名美国技工配一名中国导师,通过AR眼镜进行实时作业指导。

这个耗资千万美元的培训系统初见成效。工厂良率从投产初期的87%提升至94%,虽然仍低于中国工厂98%的水平,但已超越美国行业平均。更令人意外的是,阿特斯将中国特色的"精益生产"改良为"模块化单元",适应美国工人强调个人空间的文化习惯。这种本土化改良甚至反哺了中国总部——其青岛工厂正在测试美式模块化产线。

03 IRA法案的钢丝绳上寻找平衡点

在华盛顿K街的律师事务所里,阿特斯的法务团队正在逐条分析IRA实施细则的第七次修订稿。这份厚达387页的文件中,关于"本土含量"的计算方式又有微妙调整。最新解读允许将研发投入计入价值量,这促使阿特斯紧急调整策略——将中国总部的部分专利授权给美国子公司使用。

这种"技术本土化"的操作极具前瞻性。根据测算,专利授权可使美国工厂的"本土含量"提升5-8个百分点,2026年有望突破50%的补贴门槛。与此同时,阿特斯联合美国可再生能源协会游说国会,成功将光伏支架纳入补贴范围。这场持续的法律博弈,每年为阿特斯节省超过3000万美元合规成本。

04 从组件制造到能源生态的华丽转身

当参观者走进阿特斯在德州的展示中心,最先看到的不是光伏组件,而是一套家庭储充一体化系统。这个细节暴露了其更深远的谋划——通过制造基地撬动美国新能源生态。阿特斯已经拿下得州3个学区屋顶光伏项目,合同特别注明"优先采购配套储能系统"。

这种"制造+服务"的模式正在重塑游戏规则。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配套储能的光伏项目收益率比单纯光伏高2-3个百分点。阿特斯美国CEO透露,公司2025年储能配套率已达35%,目标是2027年超过50%。这意味着其美国工厂未来可能转型为"光伏+储能"集成中心,价值量提升30%以上。

结语

阿特斯的美国实验证明,全球化2.0时代的光伏出海,不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一场涵盖供应链重组、文化融合、政策博弈、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其俄勒冈工厂的每一块组件,都凝结着中国光伏产业二十年积累的智慧结晶——既有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深刻理解,也有对本土化运营的灵活变通。当其他企业还在为关税焦虑时,阿特斯已经在下更大的一盘棋:用美国工厂作为支点,撬动整个北美新能源市场的生态重构。这场远征或许刚刚开始,但路径已经清晰——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中国模式复制到海外,而是在每个市场长出适合当地的枝芽。来源:NE-SALON新能荟GXF

原文标题 : IRA法案下,中国光伏巨头的“变形记”!

美国俄勒冈州的晨雾中,一座光伏工厂正悄然改写全球新能源贸易的潜规则。...最新解读允许将研发投入计入价值量,这促使阿特斯紧急调整策略——将中国总部的部分专利授权给美国子公司使用。

美国俄勒冈州的晨雾中,一座光伏工厂正悄然改写全球新能源贸易的潜规则。当贸易壁垒筑起高墙,阿特斯却找到了在夹缝中生长的秘密——不是对抗规则,而是将规则编织成新的生存网络。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当美国海关扣押又一批中国光伏组件时,阿特斯在俄勒冈州的工厂正迎来第1000块组件的下线。这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揭示了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化2.0时代的生存法则——在贸易战的炮火中建立本土堡垒。2025年盛夏,阿特斯美国5GW组件工厂的产能爬坡曲线,不仅是一条生产数据线,更是一道破解IRA法案"本土含量"要求的精密算法。

美国光伏市场正上演着最极致的产业悖论。一边是IRA法案提供的每瓦0.7美元制造补贴,一边是UFLPA对供应链的极端审查;一边是各州政府的新能源装机雄心,一边是本土制造商"FirstSolar"们筑起的专利围墙。在这个价值与风险同样巨大的市场,阿特斯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一份"非典型"出海指南——不是简单复制中国模式,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创造性地解构重组全球光伏供应链。

01 硅片跨洋之旅背后的供应链密码

阿特斯美国工厂的仓库里,来自马来西亚的硅片与韩国银浆正在等待组装。这些跨越太平洋的原材料,每一片都带着精心设计的"身份证明"。根据UFLPA最新细则,光伏组件要享受IRA补贴,必须确保40%价值量来自北美,且关键材料不得涉及特定地区。阿特斯的解决方案堪称艺术——电池片来自韩国合资工厂,玻璃采购自墨西哥,仅把最后组装环节放在美国本土。

这种"全球采购+本土组装"的模式,看似增加了物流成本,实则暗藏精妙计算。以5GW产能测算,完全本土化将导致组件成本增加0.15美元/瓦,而现行方案仅增加0.05美元/瓦。更关键的是,马来西亚硅片能规避25%的关税壁垒,这笔账算下来,反而比强行本土化更经济。业内流传的"阿特斯成本模型"显示,其美国组件总成本控制在0.38美元/瓦,距离本土厂商0.32美元/瓦的底线仅一步之遥。

02 当中国光伏工匠遇上美国生产线

俄勒冈州小镇上,阿特斯的招聘海报与亚马逊仓库的招工广告并列贴在超市门口。时薪28美元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前煤矿工人,但真正难题是如何将中国光伏业的"肌肉记忆"移植到美国车间。为此,阿特斯设计了"影子工程师"计划——每名美国技工配一名中国导师,通过AR眼镜进行实时作业指导。

这个耗资千万美元的培训系统初见成效。工厂良率从投产初期的87%提升至94%,虽然仍低于中国工厂98%的水平,但已超越美国行业平均。更令人意外的是,阿特斯将中国特色的"精益生产"改良为"模块化单元",适应美国工人强调个人空间的文化习惯。这种本土化改良甚至反哺了中国总部——其青岛工厂正在测试美式模块化产线。

03 IRA法案的钢丝绳上寻找平衡点

在华盛顿K街的律师事务所里,阿特斯的法务团队正在逐条分析IRA实施细则的第七次修订稿。这份厚达387页的文件中,关于"本土含量"的计算方式又有微妙调整。最新解读允许将研发投入计入价值量,这促使阿特斯紧急调整策略——将中国总部的部分专利授权给美国子公司使用。

这种"技术本土化"的操作极具前瞻性。根据测算,专利授权可使美国工厂的"本土含量"提升5-8个百分点,2026年有望突破50%的补贴门槛。与此同时,阿特斯联合美国可再生能源协会游说国会,成功将光伏支架纳入补贴范围。这场持续的法律博弈,每年为阿特斯节省超过3000万美元合规成本。

04 从组件制造到能源生态的华丽转身

当参观者走进阿特斯在德州的展示中心,最先看到的不是光伏组件,而是一套家庭储充一体化系统。这个细节暴露了其更深远的谋划——通过制造基地撬动美国新能源生态。阿特斯已经拿下得州3个学区屋顶光伏项目,合同特别注明"优先采购配套储能系统"。

这种"制造+服务"的模式正在重塑游戏规则。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配套储能的光伏项目收益率比单纯光伏高2-3个百分点。阿特斯美国CEO透露,公司2025年储能配套率已达35%,目标是2027年超过50%。这意味着其美国工厂未来可能转型为"光伏+储能"集成中心,价值量提升30%以上。

结语

阿特斯的美国实验证明,全球化2.0时代的光伏出海,不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一场涵盖供应链重组、文化融合、政策博弈、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其俄勒冈工厂的每一块组件,都凝结着中国光伏产业二十年积累的智慧结晶——既有对全球贸易规则的深刻理解,也有对本土化运营的灵活变通。当其他企业还在为关税焦虑时,阿特斯已经在下更大的一盘棋:用美国工厂作为支点,撬动整个北美新能源市场的生态重构。这场远征或许刚刚开始,但路径已经清晰——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中国模式复制到海外,而是在每个市场长出适合当地的枝芽。来源:NE-SALON新能荟GXF

原文标题 : IRA法案下,中国光伏巨头的“变形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