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不想被“它”拿捏

财经早餐

磐石2025

3周前

首先问各位财友一个问题,你知道超过多少岁,就要特别当心血糖么?答案可能出乎很多“超龄儿童”的意料:35!岁!!35岁不仅是职场“分水岭”,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控糖“警戒线”。
糖尿病的“黑手”,伸向年轻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以往被认为是中老年专属的疾病,现在已经悄无声息找上年轻人。其中最典型的疾病,似乎当属“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糖尿病以其从早期无症状,并发症严重等特点,被称为“无声杀手”!
对于年轻人而言,即使暂时不去想糖尿病的可怕,却也难以摆脱“糖尿病前期”的阴影——和糖尿病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空腹血糖是否达到临界点!
数据印证了这种健康威胁的广泛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达到1.409亿人,糖前期人群比糖尿病的患者人数还要多,达到3.5亿。据北京医院体检中心的数据,糖前期的确诊患者也相较于5-10年前增加了30%。
与此同时,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已经肉眼可见就在今年,北大公卫团队在Health Data Science 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1990年至2021年,中国15~39岁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翻了一番,其中15~1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最快。
研究表明,男性负担始终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更快。此外,高体重指数(BMI)、环境颗粒物污染、过量食用红肉、吸烟、低全谷物饮食,是早发性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占比高达90%,且大多与生活习惯最为密切。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年轻人,正被困在这些生活习惯中!
熬不完的夜、搬不完的砖,吃不停的外卖,久坐的班;高脂高糖的舌尖快乐越吃越上瘾,再加上缺乏锻炼和体检……每一条都像一把匕首,刺向本已脆弱的年轻人血糖!
就以外卖为例:今年延边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网红阿姨的一句“外卖虽然方便,总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的时候别总拿泡面凑合”攻破了无数“准职场人”的心房,却难以改变他们未来注定面对繁忙工作,不得不经常“对付一顿”的现实!
当减肥博主开始测评哪款奶茶升糖指数最低,当健康达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血糖刺客食物清单,当控糖成为都市年轻人新的健康KPI——对血糖波动的隐秘焦虑,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蔓延。
动态血糖仪,“攻陷”年轻人
面对高血糖的“潜在杀手”,当务之急是知道——我的血糖究竟有多高?
这份焦虑,让一个原本服务于糖尿病患者的专业医疗器械——动态血糖仪(CGM)意外地出圈,成为了年轻人探索身体反应、管理饮食甚至辅助减肥的健康神器”。打开购物网站,相关的链接比比皆是。
过去,人们如果要测血糖,往往是去医院、诊所,现在,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把血糖仪买到家里,以便随时监测身体状况。而和传统的静态血糖仪相比,动态血糖仪不仅可以少扎一针,而且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血糖有多高!
据相关资料,指尖血糖仪没有时效性,可以一直使用,只是需要配着买试纸,价位多在100-350元之间。动态血糖仪则只能佩戴两周,可以每隔几分钟自动检测血糖,并传到手机上,价位在200元左右。
那么究竟哪一个成本更低呢?有人算了一笔账:指尖血糖仪:按每日检测4次,试纸单价约0.5~1元/片,采血针约0.1~0.3元/支大体估算
月度耗材成本≈试纸+针头×4次×30天60~120元/月
年度总成≈设备费+月耗材×12≈720~1500元/年。
对于动态血糖仪而言,由于传感器需要每按月耗量每14天更换,而根据目前市面行情,单传感器价格为200~400元(国产)或400~800元(进口),因而结果如下:
月度传感器成本≈400~800元(国产)或800~1600元(进口)
年度总成本≈设备费+传感器×24≈5000~20000元/年
因而不管怎么算,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动态血糖仪的成本价格,远远高于传统的指尖血糖仪。
贵有贵的道理:除了测量方式更为方便,动态血糖仪还有一个隐含的好处:测量过程更加隐秘,不会像指尖血糖仪一样,动不动需要扎手指,从而避免了潜在的“血糖羞耻”——在很多的场景下,血糖高还不能像感冒发烧那样,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包容。
正是因为兼具“健康”与“隐蔽”两种属性,今年618期间,动态血糖仪在购物平台上冲上了热搜:根据京东披露,京东健康618期间,多个品类销售破亿,而动态血糖仪同比增长64%,虽然总体盘子目前还不大,但增长趋势不可忽视。
与市场规模急速增长相对应的,是相应上市公司纷纷开辟动态血糖仪增长曲线:即使在2024年,这一赛道已经充满了摩拳擦掌的玩家——从新秀到老牌!
动态测糖,下一个风口?
2017年,国外品牌雅培在国内首次推出动态血糖仪,提供14天免校准的连续监测,让更多人发现,原来动态血糖仪可以让血糖数据从孤立的“点”变成连续的“线”,方便人们了解血糖全天的波动趋势。八年时间过去,动态血糖仪早已国产化,变得更亲民了!
财报数据揭示了这条赛道的火热:
上市企业中微泰医疗增速最高,2024年,微泰动态血糖仪产品收入为1.8亿元,同比增长138%;家用血糖仪老牌玩家三诺生物动态血糖仪业务也很能打。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动态血糖仪业务表现亮眼,收入增速超过50%;而“独角兽”企业硅基仿生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硅基仿生海外营收近1800万美元。
而作为家用医疗设备市值的No.1,鱼跃医疗动态血糖仪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其所在的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10.30亿元,同比增长40.20%,开启了公司在血糖管理领域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鱼跃医疗的总体业务盘子而言,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一块: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5.66亿元,同比下滑5.09%;归母净利润18.06亿元,同比下滑24.63%;2025一季度营业收入24.36亿元,同比上升9.17%,归母净利润6.25亿元,同比下滑5.26%。而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业务,已经占据总营收体量的1/7左右,完全可以称得上“第二曲线”。
在培育第二曲线过程中,鱼跃医疗将动态血糖仪摆在行业的重要位置。据年报,技术迭代相关产品“安耐糖”(Anytime)5代已于今年4月获证上市,技术性能较上一代显著突破。传感器使用周期长达16天,为当前行业最长,较普遍的7-14天标准实现跨越式提升;产品设计轻量化、便捷化升级,进一步助推动态血糖仪在国内市场的普及。
鱼跃非常看好动态血糖仪业务,今年618期间大力投放最新一代动态血糖仪广告。在此期间,鱼跃医疗“安耐糖”动态血糖仪位居行业TOP3。而“安耐糖”4代单盒价在国补后,单盒价格跌破百元。
尾声
糖尿病年轻化的警钟与隐秘的健康焦虑,正推动着动态血糖仪从专业医疗设备跃升为年轻人的健康管理新宠。指尖的刺痛被持续的监测数据替代,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预示着一种主动、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意识正在年轻群体中觉醒——他们将如何运用这些洞察,重塑自己的生活选择?答案,或许正在书写中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首先问各位财友一个问题,你知道超过多少岁,就要特别当心血糖么?答案可能出乎很多“超龄儿童”的意料:35!岁!!35岁不仅是职场“分水岭”,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控糖“警戒线”。
糖尿病的“黑手”,伸向年轻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以往被认为是中老年专属的疾病,现在已经悄无声息找上年轻人。其中最典型的疾病,似乎当属“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糖尿病以其从早期无症状,并发症严重等特点,被称为“无声杀手”!
对于年轻人而言,即使暂时不去想糖尿病的可怕,却也难以摆脱“糖尿病前期”的阴影——和糖尿病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空腹血糖是否达到临界点!
数据印证了这种健康威胁的广泛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达到1.409亿人,糖前期人群比糖尿病的患者人数还要多,达到3.5亿。据北京医院体检中心的数据,糖前期的确诊患者也相较于5-10年前增加了30%。
与此同时,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已经肉眼可见就在今年,北大公卫团队在Health Data Science 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1990年至2021年,中国15~39岁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翻了一番,其中15~1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最快。
研究表明,男性负担始终高于女性,且增长速度更快。此外,高体重指数(BMI)、环境颗粒物污染、过量食用红肉、吸烟、低全谷物饮食,是早发性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占比高达90%,且大多与生活习惯最为密切。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年轻人,正被困在这些生活习惯中!
熬不完的夜、搬不完的砖,吃不停的外卖,久坐的班;高脂高糖的舌尖快乐越吃越上瘾,再加上缺乏锻炼和体检……每一条都像一把匕首,刺向本已脆弱的年轻人血糖!
就以外卖为例:今年延边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网红阿姨的一句“外卖虽然方便,总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的时候别总拿泡面凑合”攻破了无数“准职场人”的心房,却难以改变他们未来注定面对繁忙工作,不得不经常“对付一顿”的现实!
当减肥博主开始测评哪款奶茶升糖指数最低,当健康达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血糖刺客食物清单,当控糖成为都市年轻人新的健康KPI——对血糖波动的隐秘焦虑,正在年轻群体中悄然蔓延。
动态血糖仪,“攻陷”年轻人
面对高血糖的“潜在杀手”,当务之急是知道——我的血糖究竟有多高?
这份焦虑,让一个原本服务于糖尿病患者的专业医疗器械——动态血糖仪(CGM)意外地出圈,成为了年轻人探索身体反应、管理饮食甚至辅助减肥的健康神器”。打开购物网站,相关的链接比比皆是。
过去,人们如果要测血糖,往往是去医院、诊所,现在,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把血糖仪买到家里,以便随时监测身体状况。而和传统的静态血糖仪相比,动态血糖仪不仅可以少扎一针,而且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血糖有多高!
据相关资料,指尖血糖仪没有时效性,可以一直使用,只是需要配着买试纸,价位多在100-350元之间。动态血糖仪则只能佩戴两周,可以每隔几分钟自动检测血糖,并传到手机上,价位在200元左右。
那么究竟哪一个成本更低呢?有人算了一笔账:指尖血糖仪:按每日检测4次,试纸单价约0.5~1元/片,采血针约0.1~0.3元/支大体估算
月度耗材成本≈试纸+针头×4次×30天60~120元/月
年度总成≈设备费+月耗材×12≈720~1500元/年。
对于动态血糖仪而言,由于传感器需要每按月耗量每14天更换,而根据目前市面行情,单传感器价格为200~400元(国产)或400~800元(进口),因而结果如下:
月度传感器成本≈400~800元(国产)或800~1600元(进口)
年度总成本≈设备费+传感器×24≈5000~20000元/年
因而不管怎么算,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动态血糖仪的成本价格,远远高于传统的指尖血糖仪。
贵有贵的道理:除了测量方式更为方便,动态血糖仪还有一个隐含的好处:测量过程更加隐秘,不会像指尖血糖仪一样,动不动需要扎手指,从而避免了潜在的“血糖羞耻”——在很多的场景下,血糖高还不能像感冒发烧那样,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包容。
正是因为兼具“健康”与“隐蔽”两种属性,今年618期间,动态血糖仪在购物平台上冲上了热搜:根据京东披露,京东健康618期间,多个品类销售破亿,而动态血糖仪同比增长64%,虽然总体盘子目前还不大,但增长趋势不可忽视。
与市场规模急速增长相对应的,是相应上市公司纷纷开辟动态血糖仪增长曲线:即使在2024年,这一赛道已经充满了摩拳擦掌的玩家——从新秀到老牌!
动态测糖,下一个风口?
2017年,国外品牌雅培在国内首次推出动态血糖仪,提供14天免校准的连续监测,让更多人发现,原来动态血糖仪可以让血糖数据从孤立的“点”变成连续的“线”,方便人们了解血糖全天的波动趋势。八年时间过去,动态血糖仪早已国产化,变得更亲民了!
财报数据揭示了这条赛道的火热:
上市企业中微泰医疗增速最高,2024年,微泰动态血糖仪产品收入为1.8亿元,同比增长138%;家用血糖仪老牌玩家三诺生物动态血糖仪业务也很能打。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动态血糖仪业务表现亮眼,收入增速超过50%;而“独角兽”企业硅基仿生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硅基仿生海外营收近1800万美元。
而作为家用医疗设备市值的No.1,鱼跃医疗动态血糖仪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增长,其所在的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10.30亿元,同比增长40.20%,开启了公司在血糖管理领域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鱼跃医疗的总体业务盘子而言,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一块: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5.66亿元,同比下滑5.09%;归母净利润18.06亿元,同比下滑24.63%;2025一季度营业收入24.36亿元,同比上升9.17%,归母净利润6.25亿元,同比下滑5.26%。而血糖管理及POCT解决方案业务,已经占据总营收体量的1/7左右,完全可以称得上“第二曲线”。
在培育第二曲线过程中,鱼跃医疗将动态血糖仪摆在行业的重要位置。据年报,技术迭代相关产品“安耐糖”(Anytime)5代已于今年4月获证上市,技术性能较上一代显著突破。传感器使用周期长达16天,为当前行业最长,较普遍的7-14天标准实现跨越式提升;产品设计轻量化、便捷化升级,进一步助推动态血糖仪在国内市场的普及。
鱼跃非常看好动态血糖仪业务,今年618期间大力投放最新一代动态血糖仪广告。在此期间,鱼跃医疗“安耐糖”动态血糖仪位居行业TOP3。而“安耐糖”4代单盒价在国补后,单盒价格跌破百元。
尾声
糖尿病年轻化的警钟与隐秘的健康焦虑,正推动着动态血糖仪从专业医疗设备跃升为年轻人的健康管理新宠。指尖的刺痛被持续的监测数据替代,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预示着一种主动、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意识正在年轻群体中觉醒——他们将如何运用这些洞察,重塑自己的生活选择?答案,或许正在书写中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