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自研AI工具,点击‘一键生成’,就可将自动生成的短视频和图文在自媒体平台发布,‘1对1陪跑’,没有年龄限制,月入至少8000元。”如此轻松的挣钱方式,你会心动吗?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行业持续火热,众多领域积极借助算法提高效率。然而,部分培训机构却打着AI的幌子,将目标对准老年群体,利用其信息不对称和对新技术的渴望,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甚至有机构宣称学员月入十几万,声称“无论多大年纪也不影响”。
在投诉平台上,许多老年学员纷纷投诉自己报的AI培训课,问题涉及夸大宣传、诱导消费、课程效果与承诺不符、退费难等方面。这些投诉背后,是老人们被虚假宣传吸引,付出高额学费后却无法实现所谓的“高收益”,甚至陷入困境。
学费5000,入账0元 AI“淘金梦”幻灭
63岁的王昌民曾是河南某旅游公司的老板,退休后他仍关注市场热点,尤其对AI技术很上心。今年4月,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某机构的AI课,宣称花2880元学一个月,就能跟上AI发展大潮,月赚至少8000元。课程还赠送几款功能强大的自研AI工具,学员使用“一键生成”功能,就可以自动生成短视频和图文,发表在自媒体平台获取高额收益。王昌民觉得既能学AI又能赚钱,便付费报名。
然而上课后他发现,课程内容多是网上容易检索到的基础信息,他觉得“花的2880元实在不值”。更让他失望的是,宣传的“1对1陪跑”也没有很好地落实。27天课程期间,无人主动询问他的学习情况,结课后多日也没人联系他,所谓的指导老师也是有问才答。王昌民询问接下来月赚8000元的具体步骤和计划,对方不正面回答,只一味地让他继续去社交平台找素材,发视频涨粉。但他已按照要求发了数十条视频,效果并不理想。
5月底,对课程交付不满的王昌民向该机构提出退费,指导老师表示走退费申请流程需7至15天。6月9日,他询问进展,对方称还在审核中。16日,即对方走申请流程的第18天,他仍未获有效回应。
比起王昌民的遭遇,浙江义乌贾玫女士的经历更为坎坷。52岁的贾女士因无一技之长,近几年一直靠打临时工贴补家用。一次,她在网上看到某AI课宣称能帮助学员稳定赚钱,便抱着提高收入的期望买了课。这门课主要教学员使用AI工具把网络小说生成漫画类短视频,但她认真学习并操作两个月也没赚到钱。机构老师称主要是因为她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于是她辞去临时工全职投入,每天花8至10小时学习和实操。然而,她前后缴纳培训费累计达5358元,全职做了约四个月,累计发布200多个视频,依然没能入账一分钱,其间她对接的几位服务老师也都离开了。
贾玫按照所报AI培训课程操作4个月,依然零收入
“家人说我遇上了骗子公司。我当时还是相信老师的,每天坚持做短视频发布,盯得眼睛都快看不清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上当了,群里的学员也反馈没挣到钱。”贾玫说。
王昌民和贾玫的遭遇,不过是众多老年学员陷入AI课陷阱的缩影。近年来,部分存在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的AI课程,诱使不少老年学员高价购课,但最终变现希望渺茫。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关键词“AI课”,有4851条结果,其中涉及老年学员的不在少数,投诉问题涵盖夸大宣传、诱导消费、效果与承诺背离、退费难等。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彭嘉昊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些AI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本质上是披着AI外衣的新型骗术,与以往诱导老年人学风水给人算命或投资保健品的骗局如出一辙,都是利用老年人空虚寂寞、渴望学新知识以及赚钱减轻子女负担的心理来骗取钱财。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不得对消费者欺诈的条款。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也表示,依据广告法,无论收益能否实现,只要使用此类宣传内容,本身就是违法广告。
直播变录播,配套服务“不配套” 培训机构“收割”完就隐身
学员们上完AI课后难以变现,这与课程内容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况且,也根本不存在一种课程,能保障学员学完后轻松月入过万。
央广网记者查看受访学员提供的付费课程内容发现,部分课程教授借助指令词使用AI生成内容,这实际上与平台倡导的原创内容方向相悖。还有许多AI培训课的核心方法论,是从平台上寻找爆款内容,经AI工具洗稿或者修改剪辑后再发布,企图凭借伪原创内容赚取平台补贴或分成。
这种方式在平台发展初期可能会有一定效果。然而,随着平台技术的不断进步,此类伪原创内容已经难以获得高权重推荐,收益机制也已发生变化。众多学员反映,使用AI创作的图文发布容易被判定为抄袭,导致账号被封禁。另有用户反馈,即便完全修改了原文,也难以获得流量。
即使一些用户侥幸实现变现,往往每日收益也仅几元或几十元,与宣传的“月入过万”相差甚远,而那些被用作宣传的诱人收益案例,则无法验证其真实性。实际上,许多报名类似课程的学员在网上晒出的入账记录显示,尽管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收益却少得可怜。
社交平台上,许多AI课程学员投入诸多精力实操,但收益寥寥
另一方面,许多AI培训课宣传学后即能月入过万且无年龄限制,却未提及老年人可能面临的学习和操作上的困难,导致不少老年学员在报课后陷入学习困境。
新疆喀什68岁的王兰英,被某机构“通过AI生成爆文持续赚取收入”的宣传吸引,花费999元报了名。然而,听课时她发现自己的脑力和记忆力难以应对上课内容。课程操作步骤也颇复杂,软件、链接的来回跳转与登录对她来说非常吃力。“我这个年纪,学东西必须要手把手一步一步地示范着教才行,不然根本学不会。”她期望机构能手把手地教学服务,但未能如愿。
王兰英退休前做医学检验工作,在医院和疾控中心干了30多年,直到2015年退休。前几年她还觉得自己的脑子挺清晰,但自今年5月起,她突然觉得记忆力明显下降。鉴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学习AI课难度较大,她申请退课,但遭到机构拒绝,服务的老师以课程已结束为由不予退款。对方还声称年龄不是问题,他们招收的学员中“85岁的也学得好好的”。
除了课程本身可能存在水分以及对老年学员进行错误诱导外,许多AI培训课承诺的配套服务也常常不能兑现。河北一位退休企业员工范江购买的AI课程,原本承诺结课后为学员提供一年的服务支持,如今却已中断两个多月,课程班主任和服务老师均已更换,不再回复他的消息。同时,对方提供的软件也无法继续使用。范江发了几十个视频,未能获得任何收益,而他支付的学费数额也相当可观。
贾玫报名前,机构承诺提供直播课程,实际却是录播课。她抱怨录屏教学效果不佳,课堂上无法与老师互动交流,课后找私教老师也得不到有效解答,与宣传严重不符。总体来看,这些AI培训课在宣传和实际服务方面问题频出,给老年学员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老年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强,成为众多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网上针对老年人的AI培训课,几乎是‘韭菜味’十足。”据其介绍,当前AI培训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年轻人的通用型AI培训课稍加修改,便转手交付给中老年人,完全未考虑中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另一类则是声称能教中老年人直接通过AI变现赚钱的课程,这与几年前针对中青年群体的“割韭菜”课程如出一辙。“这些机构利用时间差和信息差,急于割老年人的‘韭菜’,甚至不惜投入费用、砸下广告,他们也在跟时间赛跑,深知‘割’晚了就‘割’不动了。”
机构鱼龙混杂,案例真假难辨 风口下监管或存在错位与滞后
尽管媒体已多次曝光AI培训领域的乱象,但时至今日这类问题依旧频发。从全国各地的投诉情况来看,涉及的机构数量众多,这也凸显了在AI培训领域,针对老年学员的不合规诱导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以王兰英、王昌民和贾玫等人的遭遇为例,他们指控投诉的公司各不相同。王兰英的付款信息显示,课程提供方为杭州汇成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王昌民的课程报名老师所在公司为“准序科技”,课程顾问所在机构显示为海口胜涛信息咨询工作室;贾玫付费购课时合同上的公司为北京学睿德毅科技有限公司,课程老师的公司信息则显示为“学个好课信息”。
众多老年人深陷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类培训课本身的AI噱头具有吸引力。老年学员难以分辨真假。另一方面,老年学员也容易被赚钱的美好愿景所吸引。70多岁的范江坦言,报名课程就是想多赚点收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王兰英也感叹,机构断章取义地展示一些挣钱的账号,自己就像被牵着走一样,鬼使神差地相信了。往往等到事后,她才会去认真思考宣传中可能存在失实的部分。
贾玫受到的诱惑更大。课程老师不仅强调“这是国家鼓励的项目”,还展示自己和学员在各平台上的“高额收入”,如某支付平台收入达100多万元,某短视频平台收入60多万元,月入少则4至5万元,多则超10万元,甚至有保洁阿姨现身说法,称靠短视频月入6000多元。在机构老师的反复诱导下,贾玫报名进阶班后又报了高阶班,还额外花698元买了陪跑服务,期望实现财富自由,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掉进陷阱。
贾玫还发现,微信群中大多数付费报名的也是老年人。而当她事后因为没有任何收益醒悟,要求机构老师提供宣传案例中“有人月入3万”的证据时,对方却反问:“你怎么证明这个案例不是真的呢?”
“学个好课信息”前期的案例宣传诱导和贾玫没能变现时的说法对比
“老年群体本就容易受骗,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经济收入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辨识能力逐渐下降。”彭嘉昊指出,乱象频发也和监管的错位和滞后有关。相关投诉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他还提到,许多培训机构可能缺乏相应资质,平台的监管也存在缺失。只要涉事机构支付“推广费用”,大数据就能精准地反复推送相关广告,使缺乏辨识能力的老年人陷入信息茧房。
朱巍分析认为,这类乱象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与社会有一定脱节,难以理解新型骗局,可能也错估了AI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和时代的风口有关,比如短视频和AI的风靡也确实让一些人赚到了钱,产生了示范效应。
当意识到可能受骗后,老人们常常陷入自责与愤怒,但更多时候是无奈。对于像王兰英这样的退休老人来说,近千元学费相当于她一个月的生活费。更令她沮丧的是,她之前也报名过类似的培训课,但效果都未能达到预期。“我真是一错再错”,她担心老伴责怪,不敢向身边人倾诉,只能默默期盼报课机构能退还学费。
怕家里人担心,贾玫也不敢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此前,她在工厂做打胶枪的手工活,因为担心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才被AI培训课宣传的“轻松赚钱”机会吸引。为了支付5000多元的学费,她甚至透支了信用卡,至今仍未还清。
该如何减少和遏制这类乱象的发生?彭嘉昊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官方媒体应主动曝光新型骗术,提高老年群体的防骗意识;其次,课程本质上也是商品,AI课也应建立退货退款机制;第三,要重视群众的线索举报,及时处理。另外,平台应利用AI算法对老年受众推送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最后,社会要正视老年人的情感和学习需求。
朱巍则强调,这类乱象的监管治理不能仅处理涉事账号,背后的MCN运营机构和公司控制人也应承担责任,否则即使封禁了账号,涉事机构容易很快就在新的传播阵地上继续进行违规推广。
如今,贾玫意识到通过该AI课程变现无望,重新开始寻找工作维持生计,但这个年龄找工作并不容易。她仍在与所报机构沟通,试图讨回公道。然而,在她努力挽回损失的同时,仍有不少老年人受宣传误导,怀着轻松赚钱的期望踏入这个充满陷阱的领域。如何保护老年群体免受欺诈,仍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文中王昌民、王兰英、范江、贾玫均为化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使用自研AI工具,点击‘一键生成’,就可将自动生成的短视频和图文在自媒体平台发布,‘1对1陪跑’,没有年龄限制,月入至少8000元。”如此轻松的挣钱方式,你会心动吗?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行业持续火热,众多领域积极借助算法提高效率。然而,部分培训机构却打着AI的幌子,将目标对准老年群体,利用其信息不对称和对新技术的渴望,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甚至有机构宣称学员月入十几万,声称“无论多大年纪也不影响”。
在投诉平台上,许多老年学员纷纷投诉自己报的AI培训课,问题涉及夸大宣传、诱导消费、课程效果与承诺不符、退费难等方面。这些投诉背后,是老人们被虚假宣传吸引,付出高额学费后却无法实现所谓的“高收益”,甚至陷入困境。
学费5000,入账0元 AI“淘金梦”幻灭
63岁的王昌民曾是河南某旅游公司的老板,退休后他仍关注市场热点,尤其对AI技术很上心。今年4月,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某机构的AI课,宣称花2880元学一个月,就能跟上AI发展大潮,月赚至少8000元。课程还赠送几款功能强大的自研AI工具,学员使用“一键生成”功能,就可以自动生成短视频和图文,发表在自媒体平台获取高额收益。王昌民觉得既能学AI又能赚钱,便付费报名。
然而上课后他发现,课程内容多是网上容易检索到的基础信息,他觉得“花的2880元实在不值”。更让他失望的是,宣传的“1对1陪跑”也没有很好地落实。27天课程期间,无人主动询问他的学习情况,结课后多日也没人联系他,所谓的指导老师也是有问才答。王昌民询问接下来月赚8000元的具体步骤和计划,对方不正面回答,只一味地让他继续去社交平台找素材,发视频涨粉。但他已按照要求发了数十条视频,效果并不理想。
5月底,对课程交付不满的王昌民向该机构提出退费,指导老师表示走退费申请流程需7至15天。6月9日,他询问进展,对方称还在审核中。16日,即对方走申请流程的第18天,他仍未获有效回应。
比起王昌民的遭遇,浙江义乌贾玫女士的经历更为坎坷。52岁的贾女士因无一技之长,近几年一直靠打临时工贴补家用。一次,她在网上看到某AI课宣称能帮助学员稳定赚钱,便抱着提高收入的期望买了课。这门课主要教学员使用AI工具把网络小说生成漫画类短视频,但她认真学习并操作两个月也没赚到钱。机构老师称主要是因为她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于是她辞去临时工全职投入,每天花8至10小时学习和实操。然而,她前后缴纳培训费累计达5358元,全职做了约四个月,累计发布200多个视频,依然没能入账一分钱,其间她对接的几位服务老师也都离开了。
贾玫按照所报AI培训课程操作4个月,依然零收入
“家人说我遇上了骗子公司。我当时还是相信老师的,每天坚持做短视频发布,盯得眼睛都快看不清了。现在我才意识到上当了,群里的学员也反馈没挣到钱。”贾玫说。
王昌民和贾玫的遭遇,不过是众多老年学员陷入AI课陷阱的缩影。近年来,部分存在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的AI课程,诱使不少老年学员高价购课,但最终变现希望渺茫。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输入关键词“AI课”,有4851条结果,其中涉及老年学员的不在少数,投诉问题涵盖夸大宣传、诱导消费、效果与承诺背离、退费难等。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彭嘉昊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些AI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本质上是披着AI外衣的新型骗术,与以往诱导老年人学风水给人算命或投资保健品的骗局如出一辙,都是利用老年人空虚寂寞、渴望学新知识以及赚钱减轻子女负担的心理来骗取钱财。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有不得对消费者欺诈的条款。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也表示,依据广告法,无论收益能否实现,只要使用此类宣传内容,本身就是违法广告。
直播变录播,配套服务“不配套” 培训机构“收割”完就隐身
学员们上完AI课后难以变现,这与课程内容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况且,也根本不存在一种课程,能保障学员学完后轻松月入过万。
央广网记者查看受访学员提供的付费课程内容发现,部分课程教授借助指令词使用AI生成内容,这实际上与平台倡导的原创内容方向相悖。还有许多AI培训课的核心方法论,是从平台上寻找爆款内容,经AI工具洗稿或者修改剪辑后再发布,企图凭借伪原创内容赚取平台补贴或分成。
这种方式在平台发展初期可能会有一定效果。然而,随着平台技术的不断进步,此类伪原创内容已经难以获得高权重推荐,收益机制也已发生变化。众多学员反映,使用AI创作的图文发布容易被判定为抄袭,导致账号被封禁。另有用户反馈,即便完全修改了原文,也难以获得流量。
即使一些用户侥幸实现变现,往往每日收益也仅几元或几十元,与宣传的“月入过万”相差甚远,而那些被用作宣传的诱人收益案例,则无法验证其真实性。实际上,许多报名类似课程的学员在网上晒出的入账记录显示,尽管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收益却少得可怜。
社交平台上,许多AI课程学员投入诸多精力实操,但收益寥寥
另一方面,许多AI培训课宣传学后即能月入过万且无年龄限制,却未提及老年人可能面临的学习和操作上的困难,导致不少老年学员在报课后陷入学习困境。
新疆喀什68岁的王兰英,被某机构“通过AI生成爆文持续赚取收入”的宣传吸引,花费999元报了名。然而,听课时她发现自己的脑力和记忆力难以应对上课内容。课程操作步骤也颇复杂,软件、链接的来回跳转与登录对她来说非常吃力。“我这个年纪,学东西必须要手把手一步一步地示范着教才行,不然根本学不会。”她期望机构能手把手地教学服务,但未能如愿。
王兰英退休前做医学检验工作,在医院和疾控中心干了30多年,直到2015年退休。前几年她还觉得自己的脑子挺清晰,但自今年5月起,她突然觉得记忆力明显下降。鉴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学习AI课难度较大,她申请退课,但遭到机构拒绝,服务的老师以课程已结束为由不予退款。对方还声称年龄不是问题,他们招收的学员中“85岁的也学得好好的”。
除了课程本身可能存在水分以及对老年学员进行错误诱导外,许多AI培训课承诺的配套服务也常常不能兑现。河北一位退休企业员工范江购买的AI课程,原本承诺结课后为学员提供一年的服务支持,如今却已中断两个多月,课程班主任和服务老师均已更换,不再回复他的消息。同时,对方提供的软件也无法继续使用。范江发了几十个视频,未能获得任何收益,而他支付的学费数额也相当可观。
贾玫报名前,机构承诺提供直播课程,实际却是录播课。她抱怨录屏教学效果不佳,课堂上无法与老师互动交流,课后找私教老师也得不到有效解答,与宣传严重不符。总体来看,这些AI培训课在宣传和实际服务方面问题频出,给老年学员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老年群体消费能力相对较强,成为众多机构重点关注的对象。网上针对老年人的AI培训课,几乎是‘韭菜味’十足。”据其介绍,当前AI培训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年轻人的通用型AI培训课稍加修改,便转手交付给中老年人,完全未考虑中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痛点;另一类则是声称能教中老年人直接通过AI变现赚钱的课程,这与几年前针对中青年群体的“割韭菜”课程如出一辙。“这些机构利用时间差和信息差,急于割老年人的‘韭菜’,甚至不惜投入费用、砸下广告,他们也在跟时间赛跑,深知‘割’晚了就‘割’不动了。”
机构鱼龙混杂,案例真假难辨 风口下监管或存在错位与滞后
尽管媒体已多次曝光AI培训领域的乱象,但时至今日这类问题依旧频发。从全国各地的投诉情况来看,涉及的机构数量众多,这也凸显了在AI培训领域,针对老年学员的不合规诱导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以王兰英、王昌民和贾玫等人的遭遇为例,他们指控投诉的公司各不相同。王兰英的付款信息显示,课程提供方为杭州汇成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王昌民的课程报名老师所在公司为“准序科技”,课程顾问所在机构显示为海口胜涛信息咨询工作室;贾玫付费购课时合同上的公司为北京学睿德毅科技有限公司,课程老师的公司信息则显示为“学个好课信息”。
众多老年人深陷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类培训课本身的AI噱头具有吸引力。老年学员难以分辨真假。另一方面,老年学员也容易被赚钱的美好愿景所吸引。70多岁的范江坦言,报名课程就是想多赚点收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王兰英也感叹,机构断章取义地展示一些挣钱的账号,自己就像被牵着走一样,鬼使神差地相信了。往往等到事后,她才会去认真思考宣传中可能存在失实的部分。
贾玫受到的诱惑更大。课程老师不仅强调“这是国家鼓励的项目”,还展示自己和学员在各平台上的“高额收入”,如某支付平台收入达100多万元,某短视频平台收入60多万元,月入少则4至5万元,多则超10万元,甚至有保洁阿姨现身说法,称靠短视频月入6000多元。在机构老师的反复诱导下,贾玫报名进阶班后又报了高阶班,还额外花698元买了陪跑服务,期望实现财富自由,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掉进陷阱。
贾玫还发现,微信群中大多数付费报名的也是老年人。而当她事后因为没有任何收益醒悟,要求机构老师提供宣传案例中“有人月入3万”的证据时,对方却反问:“你怎么证明这个案例不是真的呢?”
“学个好课信息”前期的案例宣传诱导和贾玫没能变现时的说法对比
“老年群体本就容易受骗,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经济收入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辨识能力逐渐下降。”彭嘉昊指出,乱象频发也和监管的错位和滞后有关。相关投诉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他还提到,许多培训机构可能缺乏相应资质,平台的监管也存在缺失。只要涉事机构支付“推广费用”,大数据就能精准地反复推送相关广告,使缺乏辨识能力的老年人陷入信息茧房。
朱巍分析认为,这类乱象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与社会有一定脱节,难以理解新型骗局,可能也错估了AI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和时代的风口有关,比如短视频和AI的风靡也确实让一些人赚到了钱,产生了示范效应。
当意识到可能受骗后,老人们常常陷入自责与愤怒,但更多时候是无奈。对于像王兰英这样的退休老人来说,近千元学费相当于她一个月的生活费。更令她沮丧的是,她之前也报名过类似的培训课,但效果都未能达到预期。“我真是一错再错”,她担心老伴责怪,不敢向身边人倾诉,只能默默期盼报课机构能退还学费。
怕家里人担心,贾玫也不敢告诉他们自己的遭遇。此前,她在工厂做打胶枪的手工活,因为担心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才被AI培训课宣传的“轻松赚钱”机会吸引。为了支付5000多元的学费,她甚至透支了信用卡,至今仍未还清。
该如何减少和遏制这类乱象的发生?彭嘉昊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官方媒体应主动曝光新型骗术,提高老年群体的防骗意识;其次,课程本质上也是商品,AI课也应建立退货退款机制;第三,要重视群众的线索举报,及时处理。另外,平台应利用AI算法对老年受众推送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最后,社会要正视老年人的情感和学习需求。
朱巍则强调,这类乱象的监管治理不能仅处理涉事账号,背后的MCN运营机构和公司控制人也应承担责任,否则即使封禁了账号,涉事机构容易很快就在新的传播阵地上继续进行违规推广。
如今,贾玫意识到通过该AI课程变现无望,重新开始寻找工作维持生计,但这个年龄找工作并不容易。她仍在与所报机构沟通,试图讨回公道。然而,在她努力挽回损失的同时,仍有不少老年人受宣传误导,怀着轻松赚钱的期望踏入这个充满陷阱的领域。如何保护老年群体免受欺诈,仍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文中王昌民、王兰英、范江、贾玫均为化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