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里的“科技密码”|山西怀仁陶瓷从“窑火传承” 到 “数字智能” 的突围之路

新华指数

3天前

2024年10月,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日用陶瓷产品资质认定扩项评审,成为山西省唯一获得日用瓷产品及陶瓷原料检验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

在晋北大地上,窑火千年不熄的“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山西省怀仁市,正上演着一场“科技突围战”。智能窑炉节能环保、滚压成型机高速运转、光谱分析仪快速解码原料成分、数字化生产线昼夜不息……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背后,藏着一组数据: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怀仁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显示,2021年-2023 年,怀仁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由100.00点飙升至 167.95 点,基期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60%。跳动的数字,正是怀仁陶瓷从“窑火传承”到“数智领航”突围之路的生动注脚,也揭示着传统陶瓷产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新生的密码。

从传统窑火到数字智能的“产业迭代”

近年来,怀仁市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擎,依托1家省级、2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起陶瓷产业的创新生态。如今,这里的陶瓷产业有23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 16 家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成为陶瓷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在山西省级特色专业镇政策支持下,怀仁市不断推动陶瓷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推广智能装备在陶瓷产业的应用,全市陶瓷企业现已装备自动化生产设备200多台(套)。

作为转型标杆企业之一,怀仁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近年来,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创新放在首位,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陶瓷产业不断向自动化、高端化、品牌化迈进,成功迈入了日用陶瓷自动化领域的第一梯队。

“陶瓷产业聚焦成本效率,唯有创新才是企业的未来。”怀仁市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敏说,目前,公司有日用瓷生产线3条,年产日用瓷1亿多件,彩瓷生产线年烤花量3000万件,主要产品有日用瓷、酒店瓷、异形瓷,产品可分为200多个品种,公司产品外观专利版权共计12项。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的发展需要“数字工具”的全周期跟踪评估。基于此,怀仁市携手新华指数研究院推出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以“数字标尺”度量产业发展能级。该指数包含传承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等4项一级指标。指数运行结果显示,传承化和数字化是推动总指数快速上升的重要动力。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数字化指数,2023年指数结果高达251.12点。

“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今年初,怀仁锦泰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泰陶瓷”)传来喜讯——该公司参与起草制定的《骨质瓷器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怀仁陶瓷企业首次成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标志着怀仁陶瓷站在了行业标准制定的前沿。

标准制定的背后,是锦泰陶瓷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与创新体系建设。锦泰陶瓷总工程师张善龙介绍,技术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2000万元。

于2019年成立的锦泰陶瓷是怀仁当地一家高档骨质瓷生产企业。2023年,锦泰陶瓷生产的第三代骨瓷正式亮相发布。锦泰陶瓷自主研发的“七滤五筛”工艺成为第三代骨瓷技术突破的关键。张善龙介绍,该工艺通过七道过滤与五道筛分的精密流程,去除泥浆里的铁杂质和原料里的其他杂质,使生产出的骨质瓷达到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极致标准。

锦泰陶瓷的第三代骨瓷产品一经上市便成为市场爆款,不仅占据国内高端骨瓷市场的重要份额,更凭借“抗菌、易洁、耐腐蚀”的差异化优势,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DSC01880.JPG

图为锦泰陶瓷厂区智能喷釉区。

“抗菌、易洁、耐腐蚀的功能主要是源自乌兰察晶石原料,原料里的一种轻金属元素‘铷’能进一步提高陶瓷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等,也克服了传统骨瓷不能进洗碗机的弱点。”张善龙说。

如今,锦泰陶瓷已成为怀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双轮驱动的典范。“企业如果都挤在‘低价竞争’的独木桥上,终会有人被淘汰。”锦泰陶瓷创始人王希毕坦言,未来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区内其他企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坚守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最终实现与服务商的共赢发展。

质检升级激活产业新动能

质量检验是保证陶瓷产品质量优劣、是否健康的关键环节。通过检测,一方面可以确保陶瓷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工序合理,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在过去,怀仁陶瓷企业想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可谓“困难重重”。企业需长途跋涉将产品送检至河北唐山,甚至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这一路上,成本高昂、耗时较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会让企业错失商机,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步伐。

现在,这一困境已成为历史。近年来,怀仁市投资3500余万元,建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让陶瓷企业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具有公信力的质检报告,顺利获得进入市场的 “通行证”。

2024年10月,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日用陶瓷产品资质认定扩项评审,成为山西省唯一获得日用瓷产品及陶瓷原料检验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

DSC01859.JPG

图为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对企业送检的样品进行抗热震性检测。

“今年已累计为10家日用陶瓷企业34个品种12个参数出具检测报告34份。” 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主任武建军介绍,目前中心检测项目可覆盖日用瓷器、骨质瓷器、镁质强化瓷器等34类产品,包括吸水率、抗热震性、白度、光泽度、铅镉迁移量等119项参数。

检验中心的投入运营与免费检测服务,为企业创新活力注入强劲动能。以怀仁市鸿达瓷业有限公司为例,自去年10月起,该企业先后对 4 批次样品的吸水率、抗热震性、白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最终顺利取得质检报告。

从指数曲线的上扬轨迹,到国家标准的参与制定;从智能产线的高效运转,到质检中心的精准判定,怀仁陶瓷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书写着耀眼答案。(武海珠)

2024年10月,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日用陶瓷产品资质认定扩项评审,成为山西省唯一获得日用瓷产品及陶瓷原料检验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

在晋北大地上,窑火千年不熄的“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山西省怀仁市,正上演着一场“科技突围战”。智能窑炉节能环保、滚压成型机高速运转、光谱分析仪快速解码原料成分、数字化生产线昼夜不息……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背后,藏着一组数据: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怀仁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显示,2021年-2023 年,怀仁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由100.00点飙升至 167.95 点,基期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60%。跳动的数字,正是怀仁陶瓷从“窑火传承”到“数智领航”突围之路的生动注脚,也揭示着传统陶瓷产业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新生的密码。

从传统窑火到数字智能的“产业迭代”

近年来,怀仁市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擎,依托1家省级、2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起陶瓷产业的创新生态。如今,这里的陶瓷产业有23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 16 家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成为陶瓷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在山西省级特色专业镇政策支持下,怀仁市不断推动陶瓷产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推广智能装备在陶瓷产业的应用,全市陶瓷企业现已装备自动化生产设备200多台(套)。

作为转型标杆企业之一,怀仁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近年来,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创新放在首位,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陶瓷产业不断向自动化、高端化、品牌化迈进,成功迈入了日用陶瓷自动化领域的第一梯队。

“陶瓷产业聚焦成本效率,唯有创新才是企业的未来。”怀仁市亿家亲陶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敏说,目前,公司有日用瓷生产线3条,年产日用瓷1亿多件,彩瓷生产线年烤花量3000万件,主要产品有日用瓷、酒店瓷、异形瓷,产品可分为200多个品种,公司产品外观专利版权共计12项。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的发展需要“数字工具”的全周期跟踪评估。基于此,怀仁市携手新华指数研究院推出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以“数字标尺”度量产业发展能级。该指数包含传承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等4项一级指标。指数运行结果显示,传承化和数字化是推动总指数快速上升的重要动力。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数字化指数,2023年指数结果高达251.12点。

“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今年初,怀仁锦泰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泰陶瓷”)传来喜讯——该公司参与起草制定的《骨质瓷器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怀仁陶瓷企业首次成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标志着怀仁陶瓷站在了行业标准制定的前沿。

标准制定的背后,是锦泰陶瓷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与创新体系建设。锦泰陶瓷总工程师张善龙介绍,技术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2000万元。

于2019年成立的锦泰陶瓷是怀仁当地一家高档骨质瓷生产企业。2023年,锦泰陶瓷生产的第三代骨瓷正式亮相发布。锦泰陶瓷自主研发的“七滤五筛”工艺成为第三代骨瓷技术突破的关键。张善龙介绍,该工艺通过七道过滤与五道筛分的精密流程,去除泥浆里的铁杂质和原料里的其他杂质,使生产出的骨质瓷达到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极致标准。

锦泰陶瓷的第三代骨瓷产品一经上市便成为市场爆款,不仅占据国内高端骨瓷市场的重要份额,更凭借“抗菌、易洁、耐腐蚀”的差异化优势,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DSC01880.JPG

图为锦泰陶瓷厂区智能喷釉区。

“抗菌、易洁、耐腐蚀的功能主要是源自乌兰察晶石原料,原料里的一种轻金属元素‘铷’能进一步提高陶瓷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等,也克服了传统骨瓷不能进洗碗机的弱点。”张善龙说。

如今,锦泰陶瓷已成为怀仁陶瓷产业“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双轮驱动的典范。“企业如果都挤在‘低价竞争’的独木桥上,终会有人被淘汰。”锦泰陶瓷创始人王希毕坦言,未来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区内其他企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坚守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最终实现与服务商的共赢发展。

质检升级激活产业新动能

质量检验是保证陶瓷产品质量优劣、是否健康的关键环节。通过检测,一方面可以确保陶瓷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工序合理,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陶瓷制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在过去,怀仁陶瓷企业想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可谓“困难重重”。企业需长途跋涉将产品送检至河北唐山,甚至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这一路上,成本高昂、耗时较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会让企业错失商机,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步伐。

现在,这一困境已成为历史。近年来,怀仁市投资3500余万元,建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让陶瓷企业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具有公信力的质检报告,顺利获得进入市场的 “通行证”。

2024年10月,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日用陶瓷产品资质认定扩项评审,成为山西省唯一获得日用瓷产品及陶瓷原料检验检测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

DSC01859.JPG

图为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对企业送检的样品进行抗热震性检测。

“今年已累计为10家日用陶瓷企业34个品种12个参数出具检测报告34份。” 怀仁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主任武建军介绍,目前中心检测项目可覆盖日用瓷器、骨质瓷器、镁质强化瓷器等34类产品,包括吸水率、抗热震性、白度、光泽度、铅镉迁移量等119项参数。

检验中心的投入运营与免费检测服务,为企业创新活力注入强劲动能。以怀仁市鸿达瓷业有限公司为例,自去年10月起,该企业先后对 4 批次样品的吸水率、抗热震性、白度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最终顺利取得质检报告。

从指数曲线的上扬轨迹,到国家标准的参与制定;从智能产线的高效运转,到质检中心的精准判定,怀仁陶瓷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书写着耀眼答案。(武海珠)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