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没有人会把小米和华为放在汽车这条赛道上对比。
但2024年之后,一切都变了。新势力的下半场,主角换了,赛道变了——技术、爆款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用户的信任。
问界火了,SU7、YU7爆了。一个靠平台,一个靠品牌。
华为联手赛力斯推出问界,拿下国产智能中高端第一城。享界S9连续7个月霸榜40万级以上纯电销量冠军,智界、尊界接连上场,华为用鸿蒙系统、ADS智驾和智选渠道,把合作品牌迅速变成“华为车”。不管你是江淮还是北汽,来了都是华为。
而另一边,小米更加炸裂。SU7 24小时大定超8.8万辆,YU7上市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逼近30万,刷新了特斯拉 Model 3 创下的全球车企首销纪录。雷军高调表示,小米YU7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新的奇迹。
华为用平台托举品牌,小米则用品牌定义平台。路径不同,结果却都一样:爆了。
这不是偶然,而是新势力下半场真正的起点。两个最具话语权的非传统造车者,正用两种极致对立的方式,去争夺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智能车时代,谁能真正把用户留下来?
-都在爆,但逻辑不同-
华为车上市即火,不枉一句“遥遥领先”。小米汽车更是直接干懵友商。
大家都在问,为什么它们能爆?
从高端破圈到中端放量,都是单车爆红,两者的路径看似相似,但本质打法却完全不同。
在华为的模式里,用户买的不是哪家车企的产品,而是华为出品的全家桶。从华为门店看车,到鸿蒙系统交互、ADS智驾体验,再到售后服务和OTA推送,用户从头到尾都在华为体系里沉浸。合作品牌更多只是制造端的协作伙伴。赛力斯算是早期被带火的个例,北汽、江淮更多像是代工影子,存在感微乎其微。
但结果都一样,在用户眼中,这不是XXM9,只是华为M9。甚至享界S9这样成绩斐然的车型,也很难摆脱华为标签的强势主导。系统赋能确实能拉动销量,但合作品牌能不能真正立得住,还要打个问号。
而小米坚持品牌主导,几乎所有资源都围绕小米车这个核心概念构建,品牌出面讲故事,账号打通场景,米家联动丰富体验,发布节奏高度统一。平台、供应链、技术架构都被收纳进品牌主权管理的逻辑下。
雷军和余承东近期的口水仗,就是这两套逻辑的激烈碰撞。
在今年粤港澳车展论坛上,余承东话里有话地表示,某些新入行的品牌,只靠一款车就爆了,质量不一定好,卖得还比我们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米迅速还击,雷军直播试车,卢伟冰发文反讽“诋毁本身就是仰望”,王化用“嘴尖皮厚腹中空”等话术在社交媒体打起公关战。
这不是双方第一次交锋,但却是第一次在汽车主战场正面交火。
华为想做的是一整套智能汽车标准的制定者,用鸿蒙智行、ADS、智选模式,定规则建系统,带着一票车企联名出道。小米的思路更接近消费电子逻辑,不急于制定行业标准,而是用爆款产品打穿市场,用统一生态留住用户,用痛点驱动挑战原有规则。
本质上,这场大战不是产品对撞,而是话语权之争。
谁来定义“智能汽车”的用户体验?
谁拥有流量的解释权?
谁能决定用户心中好车的标准?
华为定义了体验,但弱化了品牌独立性。小米强调品牌记忆,但让技术平台变得隐身。你可能记得鸿蒙系统,但不知道车是谁造的。也可能知道自己是小米车主,但不清楚智驾是谁提供的。
这不是模糊,而是选择。
小米选择从品牌感知入手,把米家生态、账号系统、语音控制串联成体验闭环——虽然底层智驾仍要依赖供应商,但在交互、车家互联这些用户可感知的前端,小米已经靠技术夯实了品牌体验。华为则选择用全栈技术一体化,让所有体验都标准化、系统化,牺牲的是合作品牌的可见度,但换来了高效率闭环。
这两种模式,哪种效率更高,哪种粘性更强?还很难说,但可以确定的是:
用户买问界、享界,当然是冲着华为这块牌子,但真正把用户留在车里的,是鸿蒙系统、ADS智驾、智选门店这些华为体系。
而用户买小米,肯定有情感认同,但更多是因为他们早就是小米宇宙的一部分——手机、家电、路由器,如今再加上一辆车。
而雷军这个强大的IP也是小米汽车的一大入口,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就建立起极强信任感的创业家,正在用他的个人信用背书整个小米造车。
-谁的后劲更足?-
从SU7到YU7,从问界到享界,小米和华为都证明了自己具备制造爆款的能力。但在新势力的下半场,爆款只是敲门砖,生态才是护城河。
对小米来说,SU7是一场现象级的品牌出圈,YU7则验证了用户池的厚度与品牌号召力。但狂热过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作为造车新兵,小米的问题不在爆发力,而在支撑爆点的体系能力。当前智驾尚未完全自研,仍依赖外部平台。
造车起步晚,但小米其实建网节奏并不慢。到2025年5月,小米汽车服务网点已覆盖88个城市、达153家,销售门店298家,6月还将新增37家,基本追平蔚来、小鹏初期水平。
但基础虽快搭起来,体系却未真正跑通。小米汽车交付节奏呈两极化,SU7靠强调度实现43天交付破万的米粉速度,但YU7系列交付周期普遍超半年,最长达近60周,突破行业警戒线,友商们纷纷开始狙击这一短板,据媒体报道,蔚来、极氪等品牌均已启动截胡。
服务体系也难以兜住爆单带来的压力,小米售后难投诉占比达37%,远高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表面看,小米靠粉丝红利打了场漂亮仗。5000万MIUI用户是天然种子池,预售转化率是行业平均的5倍,雷军一场直播拉来3900万人围观,获客成本仅为新势力的1/10。
但热情并不等于忠诚。SU7上市72小时,锁单率仅35–40%,退订率高达40%。在产品与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的当下,流量向来是把双刃剑,粉丝给出的高预期,极有可能在某个细节失控时,反手成为口碑爆雷的导火索。这点在SU7上已经有所体现,让一直十级冲浪的雷军也沉默了较长时间。
所以雷军频频亲自下场讲车、试车、回怼,甚至在余承东暗讽后直接发文反击,既是为品牌护航,也是在向外界宣告——小米造车不是玩票,而是一场结构化投入的长期战。
生态闭环是小米的机会,也是它最大的压力。米家联动、账号通融、系统一体是想象力,但要转化为真实的用户留存,还需要时间、组织能力和更强的产品延展。热情可以造一辆车,但唯有体系,才能造一家公司。
而华为的问题刚好相反。
华为不缺体系。鸿蒙系统、ADS智驾、智选门店,再叠加品牌影响力,问界这一打法几乎可以复制粘贴——享界有、尊界也有。这套模式,效率极高,闭环极强,每一款车都像是一个被标准化复制的系统终端。
但问题是,车火了,品牌没火。问界之外,享界、尊界几乎被华为标签吞噬。在华为的全栈赋能之下,合作车企越来越像是华为汽车的白牌代工厂。车卖得出去,品牌可能活不下来,最终合作方可能全员工具人。
小米是还没把生态兑现,华为则是生态兑现得太快,反而压制了品牌自身成长空间。两种模式都在走极致,也都在逼近各自的临界点。
谁能把用户留下来,并让他们持续为你提供的生活方式买单,谁才是未来的主导者。
当米粉效应减退,小米有没有组织力接住生态兑现的重担?当品牌辨识度缺失,华为的合作体系是否还能维系?
品牌与生态,终将殊途同归。
小米和华为,看似路线不同,本质都是在争夺用户生活的数字中枢。
生态,决定你能横向连接多少设备、融合多少场景。品牌,决定用户是否愿意认同你、留下来,甚至影响他人加入你。
最终能活下来的,不是最会开发布会的,也不是堆参数最猛的,而是那个让用户习惯,把产品节奏变成用户生活节奏的品牌系统。
就像苹果,不卖硬件卖生态。还有特斯拉,不卖车卖生活方式。智能车下半场,拼的也是这一点。
所以今天这场华为小米的对撞,真正要争夺的,是未来智能生活的主权入口。
华为继续推进当前路径,或许不必真正自营,也能打造出一个用户只记得华为、不记得车企的事实级“华为汽车”。
而小米如果完成智驾自研、服务闭环、工厂体系建设,未来可能成长为下一个“生态型车企”。
在新势力的下半场,比的早已不止是造车,还有谁更能造圈。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END-
原文标题 : 爆款背后,小米华为谁更危险?
三年前,没有人会把小米和华为放在汽车这条赛道上对比。
但2024年之后,一切都变了。新势力的下半场,主角换了,赛道变了——技术、爆款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用户的信任。
问界火了,SU7、YU7爆了。一个靠平台,一个靠品牌。
华为联手赛力斯推出问界,拿下国产智能中高端第一城。享界S9连续7个月霸榜40万级以上纯电销量冠军,智界、尊界接连上场,华为用鸿蒙系统、ADS智驾和智选渠道,把合作品牌迅速变成“华为车”。不管你是江淮还是北汽,来了都是华为。
而另一边,小米更加炸裂。SU7 24小时大定超8.8万辆,YU7上市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逼近30万,刷新了特斯拉 Model 3 创下的全球车企首销纪录。雷军高调表示,小米YU7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新的奇迹。
华为用平台托举品牌,小米则用品牌定义平台。路径不同,结果却都一样:爆了。
这不是偶然,而是新势力下半场真正的起点。两个最具话语权的非传统造车者,正用两种极致对立的方式,去争夺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智能车时代,谁能真正把用户留下来?
-都在爆,但逻辑不同-
华为车上市即火,不枉一句“遥遥领先”。小米汽车更是直接干懵友商。
大家都在问,为什么它们能爆?
从高端破圈到中端放量,都是单车爆红,两者的路径看似相似,但本质打法却完全不同。
在华为的模式里,用户买的不是哪家车企的产品,而是华为出品的全家桶。从华为门店看车,到鸿蒙系统交互、ADS智驾体验,再到售后服务和OTA推送,用户从头到尾都在华为体系里沉浸。合作品牌更多只是制造端的协作伙伴。赛力斯算是早期被带火的个例,北汽、江淮更多像是代工影子,存在感微乎其微。
但结果都一样,在用户眼中,这不是XXM9,只是华为M9。甚至享界S9这样成绩斐然的车型,也很难摆脱华为标签的强势主导。系统赋能确实能拉动销量,但合作品牌能不能真正立得住,还要打个问号。
而小米坚持品牌主导,几乎所有资源都围绕小米车这个核心概念构建,品牌出面讲故事,账号打通场景,米家联动丰富体验,发布节奏高度统一。平台、供应链、技术架构都被收纳进品牌主权管理的逻辑下。
雷军和余承东近期的口水仗,就是这两套逻辑的激烈碰撞。
在今年粤港澳车展论坛上,余承东话里有话地表示,某些新入行的品牌,只靠一款车就爆了,质量不一定好,卖得还比我们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米迅速还击,雷军直播试车,卢伟冰发文反讽“诋毁本身就是仰望”,王化用“嘴尖皮厚腹中空”等话术在社交媒体打起公关战。
这不是双方第一次交锋,但却是第一次在汽车主战场正面交火。
华为想做的是一整套智能汽车标准的制定者,用鸿蒙智行、ADS、智选模式,定规则建系统,带着一票车企联名出道。小米的思路更接近消费电子逻辑,不急于制定行业标准,而是用爆款产品打穿市场,用统一生态留住用户,用痛点驱动挑战原有规则。
本质上,这场大战不是产品对撞,而是话语权之争。
谁来定义“智能汽车”的用户体验?
谁拥有流量的解释权?
谁能决定用户心中好车的标准?
华为定义了体验,但弱化了品牌独立性。小米强调品牌记忆,但让技术平台变得隐身。你可能记得鸿蒙系统,但不知道车是谁造的。也可能知道自己是小米车主,但不清楚智驾是谁提供的。
这不是模糊,而是选择。
小米选择从品牌感知入手,把米家生态、账号系统、语音控制串联成体验闭环——虽然底层智驾仍要依赖供应商,但在交互、车家互联这些用户可感知的前端,小米已经靠技术夯实了品牌体验。华为则选择用全栈技术一体化,让所有体验都标准化、系统化,牺牲的是合作品牌的可见度,但换来了高效率闭环。
这两种模式,哪种效率更高,哪种粘性更强?还很难说,但可以确定的是:
用户买问界、享界,当然是冲着华为这块牌子,但真正把用户留在车里的,是鸿蒙系统、ADS智驾、智选门店这些华为体系。
而用户买小米,肯定有情感认同,但更多是因为他们早就是小米宇宙的一部分——手机、家电、路由器,如今再加上一辆车。
而雷军这个强大的IP也是小米汽车的一大入口,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就建立起极强信任感的创业家,正在用他的个人信用背书整个小米造车。
-谁的后劲更足?-
从SU7到YU7,从问界到享界,小米和华为都证明了自己具备制造爆款的能力。但在新势力的下半场,爆款只是敲门砖,生态才是护城河。
对小米来说,SU7是一场现象级的品牌出圈,YU7则验证了用户池的厚度与品牌号召力。但狂热过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作为造车新兵,小米的问题不在爆发力,而在支撑爆点的体系能力。当前智驾尚未完全自研,仍依赖外部平台。
造车起步晚,但小米其实建网节奏并不慢。到2025年5月,小米汽车服务网点已覆盖88个城市、达153家,销售门店298家,6月还将新增37家,基本追平蔚来、小鹏初期水平。
但基础虽快搭起来,体系却未真正跑通。小米汽车交付节奏呈两极化,SU7靠强调度实现43天交付破万的米粉速度,但YU7系列交付周期普遍超半年,最长达近60周,突破行业警戒线,友商们纷纷开始狙击这一短板,据媒体报道,蔚来、极氪等品牌均已启动截胡。
服务体系也难以兜住爆单带来的压力,小米售后难投诉占比达37%,远高于行业15%的平均水平。
表面看,小米靠粉丝红利打了场漂亮仗。5000万MIUI用户是天然种子池,预售转化率是行业平均的5倍,雷军一场直播拉来3900万人围观,获客成本仅为新势力的1/10。
但热情并不等于忠诚。SU7上市72小时,锁单率仅35–40%,退订率高达40%。在产品与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的当下,流量向来是把双刃剑,粉丝给出的高预期,极有可能在某个细节失控时,反手成为口碑爆雷的导火索。这点在SU7上已经有所体现,让一直十级冲浪的雷军也沉默了较长时间。
所以雷军频频亲自下场讲车、试车、回怼,甚至在余承东暗讽后直接发文反击,既是为品牌护航,也是在向外界宣告——小米造车不是玩票,而是一场结构化投入的长期战。
生态闭环是小米的机会,也是它最大的压力。米家联动、账号通融、系统一体是想象力,但要转化为真实的用户留存,还需要时间、组织能力和更强的产品延展。热情可以造一辆车,但唯有体系,才能造一家公司。
而华为的问题刚好相反。
华为不缺体系。鸿蒙系统、ADS智驾、智选门店,再叠加品牌影响力,问界这一打法几乎可以复制粘贴——享界有、尊界也有。这套模式,效率极高,闭环极强,每一款车都像是一个被标准化复制的系统终端。
但问题是,车火了,品牌没火。问界之外,享界、尊界几乎被华为标签吞噬。在华为的全栈赋能之下,合作车企越来越像是华为汽车的白牌代工厂。车卖得出去,品牌可能活不下来,最终合作方可能全员工具人。
小米是还没把生态兑现,华为则是生态兑现得太快,反而压制了品牌自身成长空间。两种模式都在走极致,也都在逼近各自的临界点。
谁能把用户留下来,并让他们持续为你提供的生活方式买单,谁才是未来的主导者。
当米粉效应减退,小米有没有组织力接住生态兑现的重担?当品牌辨识度缺失,华为的合作体系是否还能维系?
品牌与生态,终将殊途同归。
小米和华为,看似路线不同,本质都是在争夺用户生活的数字中枢。
生态,决定你能横向连接多少设备、融合多少场景。品牌,决定用户是否愿意认同你、留下来,甚至影响他人加入你。
最终能活下来的,不是最会开发布会的,也不是堆参数最猛的,而是那个让用户习惯,把产品节奏变成用户生活节奏的品牌系统。
就像苹果,不卖硬件卖生态。还有特斯拉,不卖车卖生活方式。智能车下半场,拼的也是这一点。
所以今天这场华为小米的对撞,真正要争夺的,是未来智能生活的主权入口。
华为继续推进当前路径,或许不必真正自营,也能打造出一个用户只记得华为、不记得车企的事实级“华为汽车”。
而小米如果完成智驾自研、服务闭环、工厂体系建设,未来可能成长为下一个“生态型车企”。
在新势力的下半场,比的早已不止是造车,还有谁更能造圈。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END-
原文标题 : 爆款背后,小米华为谁更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