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势资本邓明生:AI创业一定要出海,很多创业者败在试错太慢

智车科技

3周前

铅笔道邓明生就AI应用创业做了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铅笔道:从ChatGPT出现到现在,AI创业机会经历了哪些变化。

这是铅笔道与Global AI推出的联合专栏,探讨AI应用的主流机会。

对话 | 邹蔚

“AI应用创业生而全球。”

御势资本创始人邓明生为AI应用创业时代到来感到激动。 

“尤其是在智能体方向,天然就具备跨语言、跨场景的能力。如果从一开始就以全球用户为目标,产品的上限会更高,机会也会更大。” 

邓明生认为,自从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AI出现三波创业机会:第一波围绕基础模型及数据服务,第二波则是大模型在传统SaaS领域的效率赋能,第三波则以DeepSeek为标志,真正向C端用户延伸,或许将出现更多超出想象的应用,尤其是为"AI原生一代"所开发的产品。 

邓明生看好智能体(Agent)方向的创业。他认为,智能体产品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能直接解决用户具体需求并“交付结果”的应用,具备极高的商业化潜力。这种产品模式使得智能体更容易实现用户之间的主动裂变传播,从而显著降低获客成本。

不过,他也强调,当前国内智能体创业存在“出海恐惧症”,很多团队局限于国内市场,这反而制约了早期创业的试错效率。邓明生认为,AI创业本质上应当生而全球。

最近,邓明生也加入了Global AI的投资人阵容,后者是一个面向全球AI应用创业者的超早期投资加速平台,旨在推动“一人AI独角兽”时代的到来。

铅笔道邓明生就AI应用创业做了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

为AI原住民打造产品

铅笔道:最近主要看什么项目?

邓明生:目前我们主要看两个方向。一类是陪伴型产品,比如AI陪伴玩具;另一类则是面向C端效率提升的AI应用,比如做企业与行业研究等工具型的产品。

之前,我们的关注点还是比较偏传统的,比如消费、跨境、游戏、企业服务等,也投过一些工具类的AI项目。后来这些团队中有一些也逐步转型做大模型应用。

目前我们还是更关注面向C端的AI应用,目前AI在C端的应用仍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很多应用现在更多是聚焦在提升效率这一层面,真正面向C端、被年轻用户深度理解和使用的产品还不多。

移动时代,iPhone是2007年出来的,但微信是2011年才诞生;美团真正发力外卖是2013年;抖音则要到2016、2017年才出现。所以回头看,硬件或平台的技术出现了,但对应的C端应用往往要过几年才成熟。我觉得AI也是类似的节奏。

御势资本创始人邓明生

铅笔道:从ChatGPT出现到现在,AI创业机会经历了哪些变化?

邓明生:大致经历了三波明显的机会变化。

第一波是围绕模型本身的,包括为模型服务的一些基础设施领域,比如数据相关的方向。这时候的机会更多是在底层。

第二波则是模型在传统SaaS软件领域的应用。很多企业原本在工作中大量依赖人工处理的环节,现在可以通过接入大模型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们当时投了一些偏SaaS的项目,这部分的机会是原本在To B领域深耕的团队更容易抓住的。因为To B产品最终还是要靠渠道来落地,而原来就有稳定客户渠道、同时对技术又敏感的公司,能比较快地拥抱大模型技术,提升原有产品。

第三波机会是DeepSeek之后带动的一波,就是从模型或To B应用进一步转向To C的探索。这一波可能会出现更多我们目前还没完全认知到的创新应用。

我女儿10岁,虽然还在小学,但已经能够很自然地使用大模型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探索新知识。这一代人可能才是未来AI应用最主流的用户群体。

铅笔道:可能他们就是所谓的“AI原生一代”。是不是会诞生出针对他们的AI应用?

邓明生:对,是这样的。因为模型的基础能力就是理解人类语言会话和数学逻辑,这是它的基础能力。

这两项核心能力就能支撑起很多应用了。但我相信,未来一定还有我们目前没完全意识到的能力,会让应用层面产生更大的突破。

这些能力可能要从更年轻一代——也就是你刚才说的AI Native身上去寻找。他们怎么用这些技术,他们怎么看待AI,可能会启发出真正新形态的AI应用。

铅笔道:最近有没有见到哪些AI创业者?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的项目?

邓明生:在“AI陪伴”这个方向,我接触过一个项目叫“逗逗游戏伙伴”。这个项目我天使轮没有投,算是错过了。

逗逗游戏伙伴是一个

C端应用,最近刚以一亿美元的估值融资。它由原百度和B站VP的高管独立创业做起来的。他们的累计用户接近千万了。

虽然逗逗创始人背景很强,但产品方向是二次元游戏虚拟陪伴,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同时项目还处于PPT阶段,就已经过亿估值了,这对于天使轮来说,很难下手。

我们在AI领域投资的云蝠智能,是属于我刚才说的第二波机会,它是做语音Agent。

这个团队是2019年开始创业,最初是做NLP智能客服的,在一个非常卷的赛道,后来居上,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产品与渠道能力。项目天使是陆奇的奇绩,我们也一直在跟进到2022年,他们开始转向做数字人。当时我们认为,数字人在内容创作领域、提升效率方面,潜力巨大,所以那时我们决定参与进去,支持他们发展。

等到2022年年底大模型开始爆发,他们的机会反而变得更大了。传统的智能客服赛道是红海,利润很薄,但大模型的到来打开了他们的天花板。他们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已经拿到了几个TS(投资意向书),应该很快Close了。

02 -

AI应用创业技术难度降低,但要更理解用户

铅笔道:你怎么看可能会出现的一人独角兽公司?

邓明生:以前启动创业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拿到融资组建团队,光是起步阶段的人力成本就很高,产品研发型项目更高。今天创始人,已经可以“自己独立手搓一个Agent”,完全不需要组一支完整的技术团队,让门槛大幅降低。

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几乎是默认要融资很多轮,但现在你可以靠极低成本启动项目,并迅速验证出明确的应用方向。当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比较清晰之后,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走传统融资那条路径了。

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确实很差,但现在AI是一个全新的蓝海,关键还是看谁能更深刻理解用户。 

铅笔道:在AI时代做产品的能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是不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邓明生:很大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迭代速度相对更慢,试错成本也更高。要做出一个好产品,往往需要对用户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整个过程也更复杂。

但在今天的AI时代,创业者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快速试验,得到用户反馈,在试错中调整方向,可以更容易地摸准用户的真实需求。

而在产品开发层面,无论是搭建架构还是实现具体功能,相比以前都简单很多。今天对创业者来说,产品“技术能力”的门槛反而降低了,但对用户理解的要求反而提高了。

铅笔道: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用户?

邓明生:很多创业者做到最后会发现,自己解决的是一个“伪需求”。这种情况背后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创始人自己根本不是产品的用户。尤其在C端项目里,你自己都不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却觉得别人会愿意用,还愿意为此付费。 

相反,你自己在真实场景中用AI解决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关注二级市场,我用AI来做股票分析,报告比我的股票分析师提供的又快又好,那这个需求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

从自己出发,先用AI解决自己的真实问题,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来验证方向是否成立,而不是不断去臆想用户可能会需要什么、反复试错。

铅笔道:AI应用在商业化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邓明生:我观察到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尤其是在C端应用上——很多创业者还是用传统互联网那一套方法来做商业化,比如上线一个APP,再去做用户转化。但这套打法在AI时代不太行得通。

相比之下,有些项目选择直接通过Web或者Web App的形式上线服务,让用户可以直接试用,并快速进行付费转化。这种方式的转化效率反而更高,商业化路径也更清晰。

AI应用在商业化层面一个核心点是:必须从一开始就是收费型的产品,而不是先免费试用、再慢慢转化。这和过去免费+转化的互联网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铅笔道:早期的AI创业者,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更独特的素质?

邓明生:首先他自己要是一个“AI Native”的人,他要对AI有深度理解和使用习惯。

朋友们私下交流,开玩笑说只投“00后”创业者。虽然说法有点极端,但它反映一个核心观点:今天的AI创业者,必须是真正的深度用户,最好是在他要做的那个领域里,本身就是目标用户。他自己每天用AI解决问题,那他做出来的产品才可能打动其他用户。

另一个我们非常看重的点,是这个人的信用和与早期投资人的关系处理能力。 

因为AI早期项目方向变化非常快,可能经历很多次失败。作为天使,我们是投人而非投项目,也许他的后续项目都会参与部分,但不可能每次都全额跟投。

在方向反复调整的过程中,这个创始人是不是能让早期投资人持续信任他?这很关键。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创业者的诚信等品质,他有没有能力带着投资人长期往前走,这种信任感在AI早期创业中比以往更重要。

03 -

智能体产品的关键在于“交付结果”

铅笔道:你怎么看智能体(Agent)这个方向?

邓明生:Agent是很大的一波机会。虽然在ToC层面还稍显早期,但这种形态已经有点接近当年APP时代刚兴起时的状态,百花齐放。

我理解的Agent,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能直接解决用户或企业具体需求、真正“交付结果”的产品。传统工具是辅助型的,而Agent的目标是把事情完成,不是仅仅提供能力,让用户为交付结果买单。 

所以我认为,即便今天Agent不是最终态,但它已经具备了很多成为未来主流产品雏形的特征。就像当年团购不是美团今天的核心业务,但正是从团购开始,美团跑了出来。Agent也可能是类似的起点。

目前我在国内看的Agent项目还不多,更关注那些从Day one就面向海外用户的Agent创业者。一方面他们对产品形态的打磨更彻底,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结果交付和用户付费这两端同时发力。

铅笔道:你观察到在智能体方向创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邓明生:我们观察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创业者对“出海”是有恐惧感的。

不少创业者更熟悉国内市场,对于海外市场不够了解,一开始就倾向于留在本地,用国内的大模型来做。但这有一个问题:模型效果是打折的,会影响产品的迭代速度。

最直接的影响是用户体验不够好,产品在早期试错和迭代时,节奏会变慢。因为AI应用创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填坑优化的过程。如果模型本身能力有限,试错效率会很低,产品迭代速度就会落后。

相反,那些一开始就面向海外用户、用海外主流模型的团队,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更高的基准线上进行迭代,反而更有可能跑出来。

另一个问题是心态上。很多创业者会觉得自己更懂中国用户、更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因此更愿意聚焦在国内市场。但我认为,这是个偏差。

AI应用创业其实是非常适合“生而全球”的。尤其是在智能体方向,天然就具备跨语言、跨场景的能力。如果从一开始就以全球用户为目标,产品的上限会更高,机会也会更大。

铅笔道:你怎么看智能体在获客上的底层逻辑?它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不同?

邓明生:我觉得两者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今天我看到的一些智能体项目里,有些是通过KOC、KOL带起来的,一旦跑起来之后,用户之间的自发裂变能力非常强,彼此推荐的意愿也很高。

这跟传统移动互联网时期那种“买量转化”的逻辑差别很大。过去做APP,用户获取和留存都很贵,很多产品因此消失。

而智能体这类产品,从一开始更侧重的是回到用户需求本身,通过打磨产品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从而实现裂变式增长。这种增长逻辑让它在营销上的投入相对较小,效率也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一人公司”的逻辑成立。

铅笔道:之前在其他领域积累的投资经验,放到今天这个AI时代还适用吗?

邓明生:不一定适用了。

在早期投资阶段,过去的一些经验可能还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越往后走,我觉得以前的经验就越不适用。

一个原因是,整个行业的判断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投资人是“经验依赖型”的,认为自己以前做过To B、做过技术、做过产品,因此对这个领域有认知优势。但问题是,在AI时代,无论是用户需求、企业需求,还是产品推广的方式,都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比如刚刚也提到,现在推广已经不是传统的买量了。更多的是回归到产品本身,看你的产品能不能实现用户自传播。这是根本性变化。

另外,现在的“一人公司”越来越多,过去那种对组织管理、团队搭建的大量经验,其实在今天不再是必需。这种结构性的转变让很多旧经验变得无用,甚至是负担。

所以,对我们早期投资人来说,反而要更回归到人的判断上。创始人的品质变得更加重要。比如我们非常看重两点:第一是信任感;第二是他能不能快速试错、迅速调整方向。

很多创业者失败的原因是试错速度太慢,导致成本太高。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可能在一个月甚至一周内就能判断出产品是不是OK。而试错周期太长的团队,可能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还没跑出东西,资金早就烧完了,机会也错过了。

AI时代,这种快速调整和高效试错能力,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关键。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御势资本邓明生:AI创业一定要出海,很多创业者败在试错太慢

铅笔道邓明生就AI应用创业做了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铅笔道:从ChatGPT出现到现在,AI创业机会经历了哪些变化。

这是铅笔道与Global AI推出的联合专栏,探讨AI应用的主流机会。

对话 | 邹蔚

“AI应用创业生而全球。”

御势资本创始人邓明生为AI应用创业时代到来感到激动。 

“尤其是在智能体方向,天然就具备跨语言、跨场景的能力。如果从一开始就以全球用户为目标,产品的上限会更高,机会也会更大。” 

邓明生认为,自从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AI出现三波创业机会:第一波围绕基础模型及数据服务,第二波则是大模型在传统SaaS领域的效率赋能,第三波则以DeepSeek为标志,真正向C端用户延伸,或许将出现更多超出想象的应用,尤其是为"AI原生一代"所开发的产品。 

邓明生看好智能体(Agent)方向的创业。他认为,智能体产品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能直接解决用户具体需求并“交付结果”的应用,具备极高的商业化潜力。这种产品模式使得智能体更容易实现用户之间的主动裂变传播,从而显著降低获客成本。

不过,他也强调,当前国内智能体创业存在“出海恐惧症”,很多团队局限于国内市场,这反而制约了早期创业的试错效率。邓明生认为,AI创业本质上应当生而全球。

最近,邓明生也加入了Global AI的投资人阵容,后者是一个面向全球AI应用创业者的超早期投资加速平台,旨在推动“一人AI独角兽”时代的到来。

铅笔道邓明生就AI应用创业做了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01 -

为AI原住民打造产品

铅笔道:最近主要看什么项目?

邓明生:目前我们主要看两个方向。一类是陪伴型产品,比如AI陪伴玩具;另一类则是面向C端效率提升的AI应用,比如做企业与行业研究等工具型的产品。

之前,我们的关注点还是比较偏传统的,比如消费、跨境、游戏、企业服务等,也投过一些工具类的AI项目。后来这些团队中有一些也逐步转型做大模型应用。

目前我们还是更关注面向C端的AI应用,目前AI在C端的应用仍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很多应用现在更多是聚焦在提升效率这一层面,真正面向C端、被年轻用户深度理解和使用的产品还不多。

移动时代,iPhone是2007年出来的,但微信是2011年才诞生;美团真正发力外卖是2013年;抖音则要到2016、2017年才出现。所以回头看,硬件或平台的技术出现了,但对应的C端应用往往要过几年才成熟。我觉得AI也是类似的节奏。

御势资本创始人邓明生

铅笔道:从ChatGPT出现到现在,AI创业机会经历了哪些变化?

邓明生:大致经历了三波明显的机会变化。

第一波是围绕模型本身的,包括为模型服务的一些基础设施领域,比如数据相关的方向。这时候的机会更多是在底层。

第二波则是模型在传统SaaS软件领域的应用。很多企业原本在工作中大量依赖人工处理的环节,现在可以通过接入大模型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们当时投了一些偏SaaS的项目,这部分的机会是原本在To B领域深耕的团队更容易抓住的。因为To B产品最终还是要靠渠道来落地,而原来就有稳定客户渠道、同时对技术又敏感的公司,能比较快地拥抱大模型技术,提升原有产品。

第三波机会是DeepSeek之后带动的一波,就是从模型或To B应用进一步转向To C的探索。这一波可能会出现更多我们目前还没完全认知到的创新应用。

我女儿10岁,虽然还在小学,但已经能够很自然地使用大模型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探索新知识。这一代人可能才是未来AI应用最主流的用户群体。

铅笔道:可能他们就是所谓的“AI原生一代”。是不是会诞生出针对他们的AI应用?

邓明生:对,是这样的。因为模型的基础能力就是理解人类语言会话和数学逻辑,这是它的基础能力。

这两项核心能力就能支撑起很多应用了。但我相信,未来一定还有我们目前没完全意识到的能力,会让应用层面产生更大的突破。

这些能力可能要从更年轻一代——也就是你刚才说的AI Native身上去寻找。他们怎么用这些技术,他们怎么看待AI,可能会启发出真正新形态的AI应用。

铅笔道:最近有没有见到哪些AI创业者?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的项目?

邓明生:在“AI陪伴”这个方向,我接触过一个项目叫“逗逗游戏伙伴”。这个项目我天使轮没有投,算是错过了。

逗逗游戏伙伴是一个

C端应用,最近刚以一亿美元的估值融资。它由原百度和B站VP的高管独立创业做起来的。他们的累计用户接近千万了。

虽然逗逗创始人背景很强,但产品方向是二次元游戏虚拟陪伴,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同时项目还处于PPT阶段,就已经过亿估值了,这对于天使轮来说,很难下手。

我们在AI领域投资的云蝠智能,是属于我刚才说的第二波机会,它是做语音Agent。

这个团队是2019年开始创业,最初是做NLP智能客服的,在一个非常卷的赛道,后来居上,建立了非常强大的产品与渠道能力。项目天使是陆奇的奇绩,我们也一直在跟进到2022年,他们开始转向做数字人。当时我们认为,数字人在内容创作领域、提升效率方面,潜力巨大,所以那时我们决定参与进去,支持他们发展。

等到2022年年底大模型开始爆发,他们的机会反而变得更大了。传统的智能客服赛道是红海,利润很薄,但大模型的到来打开了他们的天花板。他们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已经拿到了几个TS(投资意向书),应该很快Close了。

02 -

AI应用创业技术难度降低,但要更理解用户

铅笔道:你怎么看可能会出现的一人独角兽公司?

邓明生:以前启动创业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拿到融资组建团队,光是起步阶段的人力成本就很高,产品研发型项目更高。今天创始人,已经可以“自己独立手搓一个Agent”,完全不需要组一支完整的技术团队,让门槛大幅降低。

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几乎是默认要融资很多轮,但现在你可以靠极低成本启动项目,并迅速验证出明确的应用方向。当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比较清晰之后,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走传统融资那条路径了。

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确实很差,但现在AI是一个全新的蓝海,关键还是看谁能更深刻理解用户。 

铅笔道:在AI时代做产品的能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是不是也有很大的不同?

邓明生:很大的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迭代速度相对更慢,试错成本也更高。要做出一个好产品,往往需要对用户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整个过程也更复杂。

但在今天的AI时代,创业者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快速试验,得到用户反馈,在试错中调整方向,可以更容易地摸准用户的真实需求。

而在产品开发层面,无论是搭建架构还是实现具体功能,相比以前都简单很多。今天对创业者来说,产品“技术能力”的门槛反而降低了,但对用户理解的要求反而提高了。

铅笔道: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用户?

邓明生:很多创业者做到最后会发现,自己解决的是一个“伪需求”。这种情况背后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创始人自己根本不是产品的用户。尤其在C端项目里,你自己都不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却觉得别人会愿意用,还愿意为此付费。 

相反,你自己在真实场景中用AI解决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关注二级市场,我用AI来做股票分析,报告比我的股票分析师提供的又快又好,那这个需求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的。

从自己出发,先用AI解决自己的真实问题,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来验证方向是否成立,而不是不断去臆想用户可能会需要什么、反复试错。

铅笔道:AI应用在商业化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邓明生:我观察到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尤其是在C端应用上——很多创业者还是用传统互联网那一套方法来做商业化,比如上线一个APP,再去做用户转化。但这套打法在AI时代不太行得通。

相比之下,有些项目选择直接通过Web或者Web App的形式上线服务,让用户可以直接试用,并快速进行付费转化。这种方式的转化效率反而更高,商业化路径也更清晰。

AI应用在商业化层面一个核心点是:必须从一开始就是收费型的产品,而不是先免费试用、再慢慢转化。这和过去免费+转化的互联网思路,是很不一样的。

铅笔道:早期的AI创业者,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哪些更独特的素质?

邓明生:首先他自己要是一个“AI Native”的人,他要对AI有深度理解和使用习惯。

朋友们私下交流,开玩笑说只投“00后”创业者。虽然说法有点极端,但它反映一个核心观点:今天的AI创业者,必须是真正的深度用户,最好是在他要做的那个领域里,本身就是目标用户。他自己每天用AI解决问题,那他做出来的产品才可能打动其他用户。

另一个我们非常看重的点,是这个人的信用和与早期投资人的关系处理能力。 

因为AI早期项目方向变化非常快,可能经历很多次失败。作为天使,我们是投人而非投项目,也许他的后续项目都会参与部分,但不可能每次都全额跟投。

在方向反复调整的过程中,这个创始人是不是能让早期投资人持续信任他?这很关键。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创业者的诚信等品质,他有没有能力带着投资人长期往前走,这种信任感在AI早期创业中比以往更重要。

03 -

智能体产品的关键在于“交付结果”

铅笔道:你怎么看智能体(Agent)这个方向?

邓明生:Agent是很大的一波机会。虽然在ToC层面还稍显早期,但这种形态已经有点接近当年APP时代刚兴起时的状态,百花齐放。

我理解的Agent,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能直接解决用户或企业具体需求、真正“交付结果”的产品。传统工具是辅助型的,而Agent的目标是把事情完成,不是仅仅提供能力,让用户为交付结果买单。 

所以我认为,即便今天Agent不是最终态,但它已经具备了很多成为未来主流产品雏形的特征。就像当年团购不是美团今天的核心业务,但正是从团购开始,美团跑了出来。Agent也可能是类似的起点。

目前我在国内看的Agent项目还不多,更关注那些从Day one就面向海外用户的Agent创业者。一方面他们对产品形态的打磨更彻底,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结果交付和用户付费这两端同时发力。

铅笔道:你观察到在智能体方向创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邓明生:我们观察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创业者对“出海”是有恐惧感的。

不少创业者更熟悉国内市场,对于海外市场不够了解,一开始就倾向于留在本地,用国内的大模型来做。但这有一个问题:模型效果是打折的,会影响产品的迭代速度。

最直接的影响是用户体验不够好,产品在早期试错和迭代时,节奏会变慢。因为AI应用创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填坑优化的过程。如果模型本身能力有限,试错效率会很低,产品迭代速度就会落后。

相反,那些一开始就面向海外用户、用海外主流模型的团队,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更高的基准线上进行迭代,反而更有可能跑出来。

另一个问题是心态上。很多创业者会觉得自己更懂中国用户、更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因此更愿意聚焦在国内市场。但我认为,这是个偏差。

AI应用创业其实是非常适合“生而全球”的。尤其是在智能体方向,天然就具备跨语言、跨场景的能力。如果从一开始就以全球用户为目标,产品的上限会更高,机会也会更大。

铅笔道:你怎么看智能体在获客上的底层逻辑?它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不同?

邓明生:我觉得两者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今天我看到的一些智能体项目里,有些是通过KOC、KOL带起来的,一旦跑起来之后,用户之间的自发裂变能力非常强,彼此推荐的意愿也很高。

这跟传统移动互联网时期那种“买量转化”的逻辑差别很大。过去做APP,用户获取和留存都很贵,很多产品因此消失。

而智能体这类产品,从一开始更侧重的是回到用户需求本身,通过打磨产品让用户愿意主动分享,从而实现裂变式增长。这种增长逻辑让它在营销上的投入相对较小,效率也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一人公司”的逻辑成立。

铅笔道:之前在其他领域积累的投资经验,放到今天这个AI时代还适用吗?

邓明生:不一定适用了。

在早期投资阶段,过去的一些经验可能还有一定参考价值。但越往后走,我觉得以前的经验就越不适用。

一个原因是,整个行业的判断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投资人是“经验依赖型”的,认为自己以前做过To B、做过技术、做过产品,因此对这个领域有认知优势。但问题是,在AI时代,无论是用户需求、企业需求,还是产品推广的方式,都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比如刚刚也提到,现在推广已经不是传统的买量了。更多的是回归到产品本身,看你的产品能不能实现用户自传播。这是根本性变化。

另外,现在的“一人公司”越来越多,过去那种对组织管理、团队搭建的大量经验,其实在今天不再是必需。这种结构性的转变让很多旧经验变得无用,甚至是负担。

所以,对我们早期投资人来说,反而要更回归到人的判断上。创始人的品质变得更加重要。比如我们非常看重两点:第一是信任感;第二是他能不能快速试错、迅速调整方向。

很多创业者失败的原因是试错速度太慢,导致成本太高。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可能在一个月甚至一周内就能判断出产品是不是OK。而试错周期太长的团队,可能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还没跑出东西,资金早就烧完了,机会也错过了。

AI时代,这种快速调整和高效试错能力,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关键。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御势资本邓明生:AI创业一定要出海,很多创业者败在试错太慢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