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超级独角兽炼成记

智车科技

3天前

这种“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成为珠海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密码。...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曾以3年营收从8.91万元飙升至175.7亿元的“火箭速度”一战成名,并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独角兽行列。

从零到200亿估值,一家光伏企业的崛起只用了三年,背后是地方政府与资本的深度协作。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全球1523家上榜企业中,中国以343家位列第二。高景太阳能以140亿元估值跻身榜单第671位,成为珠海两大独角兽之一。

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曾以3年营收从8.91万元飙升至175.7亿元的“火箭速度”一战成名,并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独角兽行列。

1.光伏黑马的核心密码

2020年11月,时任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的徐志群突然宣布辞职,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一个月后,谜底揭晓:徐志群正式出任高景太阳能CEO。

这位拥有30年单晶硅片经验的行业专家,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化学专业,在晶科能源期间曾带领团队获得近50项发明专利。

他的加盟不仅为刚成立不久的高景注入了核心技术动力,更从晶科带走了包括技术、生产、研发在内的十余位核心骨干。2020年,当徐志群决定创业时,珠海最大的综合型国企华发集团与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早已等候多时。

双方此前曾联合投资光伏企业爱旭股份,获得数十倍回报,这次合作可谓驾轻就熟。

公司创建初期,珠海提供了全方位的 “保姆式服务” ——土地、厂房、水电等问题被快速解决。高景太阳能副总经理孙彬曾感慨:“各政府部门、华发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这里是光伏企业能够扎根成长的沃土。”

资本运作同样高效。2022年,高景太阳能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额超过41亿元。中金资本、新特能源、中信金石、粤财基金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公司估值在半年内从110亿元飙升至200亿元。

这种“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成为珠海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密码。

2.产能竞赛与过剩

2020年12月10日,在澳珠企业家峰会开幕式上,刚成立不久的高景太阳能宣布投资170亿元建设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

对一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来说,这一出手就是百亿级投资,完全颠覆了行业“原始积累-滚动扩大”的传统发展路径。

2021年1月,珠海金湾一期15GW项目开工奠基;6月18日,首批硅片正式下线,从开工到投产仅140天;2021年7月,二期15GW项目提前开工;2022年2月正式投产,较原计划提前半年。

产能的快速释放带来了市场份额的迅猛提升。2021年底,高景太阳能硅片产量已位居行业第七;到2022年一季度,排名跃升至第五位。

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各个环节产能释放,阶段性过剩风险加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23年4月至6月,M10和G12尺寸硅片价格从每片6.45元和8.2元跌至3.05元和4.65元,跌幅超过50%,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等各大硅片厂商的扩产计划仍在推进。

InfoLink Consulting当时分析指出:“当前减产幅度仍不足以消化庞大的库存水位,硅片价格走势将难有止尽。”

3. 独角兽光环下的阴影

在此背景下,转折似乎来得并不突然。2023年9月28日,深交所公告显示,高景太阳能主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50亿元募资计划化为泡影。随着IPO终止,70亿元风投资金被套牢,其中高景太阳能独占50亿元。在自动化生产线的蓝色微光背后,高景太阳能的财务报表也令人不安。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仅为0.6%。招股书显示,高景太阳能将71.4%的IPO募资计划用于产能扩建,仅有3.6%的资金用于研发。与此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公司获得政府补贴近20亿元——珠海50GW项目获补14.87亿元,青海50GW项目获补4.45亿元。
更深的隐患藏在资产结构中。截至2022年底,公司固定资产占比高达70.65%,约85%收入来自即将被淘汰的P型硅片。
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整个行业,市场压力直接反映在估值上。
市场压力直接反映在估值上。高景估值从2024年的205亿元缩水至140亿元,销售人员仅18人却要支撑175.7亿元营收的架构也引发质疑578。招股书显示,2022年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酬仅369.59万元,人均20.53万元,远低于行业“高销售高激励”模式。
4.速度与隐忧的辩证
高景太阳能的“火箭速度”无疑是地方政府与资本深度协作的经典范例。珠海“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精准地捕捉了产业扩张期的核心需求——快速落地、规模化生产、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光速奔跑之下,掩盖的短板也在行业周期转向时被无情放大。 当行业技术路线加速从P型向N型切换,当阶段性产能过剩导致价格雪崩,高景太阳能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结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销售体系与庞大营收规模的不匹配等问题,瞬间从隐患变成了生存危机。
高景的困境并非孤例。当补贴红利和资本盛宴逐渐退潮,企业真正的“内功”将成为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从“独角兽”蜕变为真正行业巨擘的关键。
结语:
高景太阳能的“炼成记”,是一部浓缩了时代机遇、地方雄心、资本狂热与产业风险的传奇。它的起伏跌宕,既是中国光伏产业狂飙突进时代的缩影,也是对所有追求高速增长的企业的一份深刻启示录:在“快”与“稳”之间,在“大”与“强”之间,寻找那微妙的、通向真正可持续成功的平衡点。来源:NE-SALON新能荟LX

原文标题 : 光伏超级独角兽炼成记

这种“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成为珠海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密码。...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曾以3年营收从8.91万元飙升至175.7亿元的“火箭速度”一战成名,并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独角兽行列。

从零到200亿估值,一家光伏企业的崛起只用了三年,背后是地方政府与资本的深度协作。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全球1523家上榜企业中,中国以343家位列第二。高景太阳能以140亿元估值跻身榜单第671位,成为珠海两大独角兽之一。

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曾以3年营收从8.91万元飙升至175.7亿元的“火箭速度”一战成名,并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独角兽行列。

1.光伏黑马的核心密码

2020年11月,时任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的徐志群突然宣布辞职,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一个月后,谜底揭晓:徐志群正式出任高景太阳能CEO。

这位拥有30年单晶硅片经验的行业专家,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化学专业,在晶科能源期间曾带领团队获得近50项发明专利。

他的加盟不仅为刚成立不久的高景注入了核心技术动力,更从晶科带走了包括技术、生产、研发在内的十余位核心骨干。2020年,当徐志群决定创业时,珠海最大的综合型国企华发集团与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早已等候多时。

双方此前曾联合投资光伏企业爱旭股份,获得数十倍回报,这次合作可谓驾轻就熟。

公司创建初期,珠海提供了全方位的 “保姆式服务” ——土地、厂房、水电等问题被快速解决。高景太阳能副总经理孙彬曾感慨:“各政府部门、华发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这里是光伏企业能够扎根成长的沃土。”

资本运作同样高效。2022年,高景太阳能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额超过41亿元。中金资本、新特能源、中信金石、粤财基金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公司估值在半年内从110亿元飙升至200亿元。

这种“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成为珠海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密码。

2.产能竞赛与过剩

2020年12月10日,在澳珠企业家峰会开幕式上,刚成立不久的高景太阳能宣布投资170亿元建设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

对一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来说,这一出手就是百亿级投资,完全颠覆了行业“原始积累-滚动扩大”的传统发展路径。

2021年1月,珠海金湾一期15GW项目开工奠基;6月18日,首批硅片正式下线,从开工到投产仅140天;2021年7月,二期15GW项目提前开工;2022年2月正式投产,较原计划提前半年。

产能的快速释放带来了市场份额的迅猛提升。2021年底,高景太阳能硅片产量已位居行业第七;到2022年一季度,排名跃升至第五位。

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各个环节产能释放,阶段性过剩风险加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23年4月至6月,M10和G12尺寸硅片价格从每片6.45元和8.2元跌至3.05元和4.65元,跌幅超过50%,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等各大硅片厂商的扩产计划仍在推进。

InfoLink Consulting当时分析指出:“当前减产幅度仍不足以消化庞大的库存水位,硅片价格走势将难有止尽。”

3. 独角兽光环下的阴影

在此背景下,转折似乎来得并不突然。2023年9月28日,深交所公告显示,高景太阳能主动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50亿元募资计划化为泡影。随着IPO终止,70亿元风投资金被套牢,其中高景太阳能独占50亿元。在自动化生产线的蓝色微光背后,高景太阳能的财务报表也令人不安。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仅为0.6%。招股书显示,高景太阳能将71.4%的IPO募资计划用于产能扩建,仅有3.6%的资金用于研发。与此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公司获得政府补贴近20亿元——珠海50GW项目获补14.87亿元,青海50GW项目获补4.45亿元。
更深的隐患藏在资产结构中。截至2022年底,公司固定资产占比高达70.65%,约85%收入来自即将被淘汰的P型硅片。
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整个行业,市场压力直接反映在估值上。
市场压力直接反映在估值上。高景估值从2024年的205亿元缩水至140亿元,销售人员仅18人却要支撑175.7亿元营收的架构也引发质疑578。招股书显示,2022年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酬仅369.59万元,人均20.53万元,远低于行业“高销售高激励”模式。
4.速度与隐忧的辩证
高景太阳能的“火箭速度”无疑是地方政府与资本深度协作的经典范例。珠海“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精准地捕捉了产业扩张期的核心需求——快速落地、规模化生产、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光速奔跑之下,掩盖的短板也在行业周期转向时被无情放大。 当行业技术路线加速从P型向N型切换,当阶段性产能过剩导致价格雪崩,高景太阳能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结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销售体系与庞大营收规模的不匹配等问题,瞬间从隐患变成了生存危机。
高景的困境并非孤例。当补贴红利和资本盛宴逐渐退潮,企业真正的“内功”将成为决定其能否穿越周期、从“独角兽”蜕变为真正行业巨擘的关键。
结语:
高景太阳能的“炼成记”,是一部浓缩了时代机遇、地方雄心、资本狂热与产业风险的传奇。它的起伏跌宕,既是中国光伏产业狂飙突进时代的缩影,也是对所有追求高速增长的企业的一份深刻启示录:在“快”与“稳”之间,在“大”与“强”之间,寻找那微妙的、通向真正可持续成功的平衡点。来源:NE-SALON新能荟LX

原文标题 : 光伏超级独角兽炼成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