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200亿估值,一家光伏企业的崛起只用了三年,背后是地方政府与资本的深度协作。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全球1523家上榜企业中,中国以343家位列第二。高景太阳能以140亿元估值跻身榜单第671位,成为珠海两大独角兽之一。
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曾以3年营收从8.91万元飙升至175.7亿元的“火箭速度”一战成名,并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独角兽行列。
1.光伏黑马的核心密码
2020年11月,时任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的徐志群突然宣布辞职,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一个月后,谜底揭晓:徐志群正式出任高景太阳能CEO。
这位拥有30年单晶硅片经验的行业专家,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化学专业,在晶科能源期间曾带领团队获得近50项发明专利。
他的加盟不仅为刚成立不久的高景注入了核心技术动力,更从晶科带走了包括技术、生产、研发在内的十余位核心骨干。2020年,当徐志群决定创业时,珠海最大的综合型国企华发集团与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早已等候多时。
双方此前曾联合投资光伏企业爱旭股份,获得数十倍回报,这次合作可谓驾轻就熟。
公司创建初期,珠海提供了全方位的 “保姆式服务” ——土地、厂房、水电等问题被快速解决。高景太阳能副总经理孙彬曾感慨:“各政府部门、华发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这里是光伏企业能够扎根成长的沃土。”
资本运作同样高效。2022年,高景太阳能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额超过41亿元。中金资本、新特能源、中信金石、粤财基金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公司估值在半年内从110亿元飙升至200亿元。
这种“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成为珠海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密码。
2.产能竞赛与过剩
2020年12月10日,在澳珠企业家峰会开幕式上,刚成立不久的高景太阳能宣布投资170亿元建设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
对一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来说,这一出手就是百亿级投资,完全颠覆了行业“原始积累-滚动扩大”的传统发展路径。
2021年1月,珠海金湾一期15GW项目开工奠基;6月18日,首批硅片正式下线,从开工到投产仅140天;2021年7月,二期15GW项目提前开工;2022年2月正式投产,较原计划提前半年。
产能的快速释放带来了市场份额的迅猛提升。2021年底,高景太阳能硅片产量已位居行业第七;到2022年一季度,排名跃升至第五位。
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各个环节产能释放,阶段性过剩风险加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23年4月至6月,M10和G12尺寸硅片价格从每片6.45元和8.2元跌至3.05元和4.65元,跌幅超过50%,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等各大硅片厂商的扩产计划仍在推进。
InfoLink Consulting当时分析指出:“当前减产幅度仍不足以消化庞大的库存水位,硅片价格走势将难有止尽。”
3. 独角兽光环下的阴影
原文标题 : 光伏超级独角兽炼成记
从零到200亿估值,一家光伏企业的崛起只用了三年,背后是地方政府与资本的深度协作。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全球独角兽榜》,全球1523家上榜企业中,中国以343家位列第二。高景太阳能以140亿元估值跻身榜单第671位,成为珠海两大独角兽之一。
这家成立仅6年的企业,曾以3年营收从8.91万元飙升至175.7亿元的“火箭速度”一战成名,并连续四年稳居全球独角兽行列。
1.光伏黑马的核心密码
2020年11月,时任晶科能源首席运营官的徐志群突然宣布辞职,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一个月后,谜底揭晓:徐志群正式出任高景太阳能CEO。
这位拥有30年单晶硅片经验的行业专家,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化学专业,在晶科能源期间曾带领团队获得近50项发明专利。
他的加盟不仅为刚成立不久的高景注入了核心技术动力,更从晶科带走了包括技术、生产、研发在内的十余位核心骨干。2020年,当徐志群决定创业时,珠海最大的综合型国企华发集团与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早已等候多时。
双方此前曾联合投资光伏企业爱旭股份,获得数十倍回报,这次合作可谓驾轻就熟。
公司创建初期,珠海提供了全方位的 “保姆式服务” ——土地、厂房、水电等问题被快速解决。高景太阳能副总经理孙彬曾感慨:“各政府部门、华发集团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服务,这里是光伏企业能够扎根成长的沃土。”
资本运作同样高效。2022年,高景太阳能连续完成两轮融资,总额超过41亿元。中金资本、新特能源、中信金石、粤财基金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公司估值在半年内从110亿元飙升至200亿元。
这种“国资搭台+人才唱戏+资本助力”的模式,成为珠海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密码。
2.产能竞赛与过剩
2020年12月10日,在澳珠企业家峰会开幕式上,刚成立不久的高景太阳能宣布投资170亿元建设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
对一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来说,这一出手就是百亿级投资,完全颠覆了行业“原始积累-滚动扩大”的传统发展路径。
2021年1月,珠海金湾一期15GW项目开工奠基;6月18日,首批硅片正式下线,从开工到投产仅140天;2021年7月,二期15GW项目提前开工;2022年2月正式投产,较原计划提前半年。
产能的快速释放带来了市场份额的迅猛提升。2021年底,高景太阳能硅片产量已位居行业第七;到2022年一季度,排名跃升至第五位。
2023年以来,随着光伏各个环节产能释放,阶段性过剩风险加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23年4月至6月,M10和G12尺寸硅片价格从每片6.45元和8.2元跌至3.05元和4.65元,跌幅超过50%,隆基绿能、TCL中环协鑫科技、双良节能等各大硅片厂商的扩产计划仍在推进。
InfoLink Consulting当时分析指出:“当前减产幅度仍不足以消化庞大的库存水位,硅片价格走势将难有止尽。”
3. 独角兽光环下的阴影
原文标题 : 光伏超级独角兽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