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群挤成“液态”,癌细胞在“偷”免疫细胞的线粒体:两项研究改写公共安全与癌症治疗认知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本综述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两大前沿领域的关键机制:在公共安全领域,首次通过实证数据确立人群密度阈值与动态相变的关联,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突破性证实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的线粒体双向交换及其导致免疫逃逸的分子路径。

导语: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免疫细胞本应是守护健康的勇士,但为何有时却会“倒戈”?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现象: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线粒体交换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削弱了免疫细胞的战斗力,还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也为攻克免疫逃逸难题提供了关键线索。

人群密集动力学研究存空白线粒体双向交换成癌症免疫逃逸新机制

在人群动力学研究领域,过去30年虽已发展出多种行人模型,但针对高密度人群的建模仍显不足,且学界对密度如何影响人群动态尚未达成共识。核心挑战在于缺乏量化数据——传统基于视频的行人轨迹提取在密集场景中难度极大,而伦理与安全风险又限制了实验研究。

2025年2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Mitochondrial swap from cancer to immune cells thwarts anti-tumour defences”的文章,首次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分析西班牙潘普洛纳奔牛节(圣费尔明节)的人群数据,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4人/平方米时,会出现类似物质状态转变的突发速度波动,局部密度可达9人/平方米,并伴随周期约18秒的大规模旋转运动。这一发现为解析拥挤事故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在癌症免疫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已知肿瘤细胞可通过隧道纳米管从T细胞获取线粒体以维持代谢,但反向传递的可能性一直未被证实。同期,Nature另一篇论文首次揭示,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存在线粒体双向交换:T细胞通过隧道纳米管向癌细胞输送功能性线粒体,而癌细胞则通过胞外囊泡将携带突变的线粒体回输至T细胞,后者被USP30蛋白保护免于降解,最终导致T细胞衰老并丧失抗肿瘤能力。这一机制的发现填补了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重要空白,为靶向线粒体交换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靶点。

图 细胞间线粒体的双向转移

人群密度阈值揭示拥挤事故风险线粒体交换机制改写肿瘤免疫认知

密集人群的动态相变与事故风险

研究者对圣费尔明节广场(50米×20米)的人群分析显示,活动开始前1小时内,人群密度从2人/平方米线性升至6人/平方米,但速度波动呈现非线性变化:当密度突破4人/平方米的临界值后,速度波动幅度突然增大,呈现类似物质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相变”特征。局部区域密度可达9人/平方米,伴随数百人参与的周期性旋转运动(周期18秒),这种长程关联运动可能导致个体失去平衡而跌倒,解释了拥挤事故的物理成因。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动力学特征在2010年德国爱的大游行(密度8人/平方米)的录像中同样被观察到,提示该规律可能具有普适性。

线粒体双向交换的分子机制与功能影响

Ikeda团队通过手术切除的人类肿瘤样本,利用线粒体DNA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证实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存在双向线粒体交换。体外培养实验显示,15天后部分T细胞的线粒体DNA几乎完全被癌细胞线粒体取代,约10-15%的T细胞通过胞外囊泡摄取癌细胞线粒体。机制研究表明,癌细胞通过隧道纳米管“虹吸”T细胞线粒体,同时借助胞外囊泡传递携带USP30蛋白的线粒体——该蛋白通过去除泛素标记抑制线粒体自噬,使突变线粒体在T细胞内积累。功能实验显示,获得癌细胞线粒体的T细胞呈现衰老特征(细胞分裂停滞、促肿瘤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其体外杀瘤能力显著下降;在小鼠模型中,抑制线粒体交换可逆转T细胞衰老,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跨学科研究的临床转化潜力

人群动力学研究提示,通过实时监测密度阈值(如4人/平方米)并实施分流,可能预防拥挤事故;而肿瘤免疫领域的发现则指向多个治疗靶点:抑制隧道纳米管形成(如阻断相关信号通路)、干扰胞外囊泡释放、靶向USP30蛋白恢复T细胞线粒体自噬等。值得关注的是,与骨髓基质细胞通过线粒体转移增强T细胞功能的机制不同,癌细胞的线粒体传递具有免疫抑制特异性,这提示线粒体供体来源与传递机制是决定免疫效应的关键因素。

总结

本综述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两大前沿领域的关键机制:在公共安全领域,首次通过实证数据确立人群密度阈值与动态相变的关联,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突破性证实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的线粒体双向交换及其导致免疫逃逸的分子路径。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细胞线粒体自主合成”的传统认知,更提示靶向线粒体交换可能成为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例如,开发USP30抑制剂或阻断胞外囊泡释放的药物,有望恢复T细胞功能并协同现有免疫疗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验证人群动力学模型的普适性,解析线粒体来源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网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Brestoff J R .Mitochondrial swap from cancer to immune cells thwarts anti-tumour defences[J].Nature, 2025, 638(8049).DOI:10.1038/d41586-025-00077-4.

本综述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两大前沿领域的关键机制:在公共安全领域,首次通过实证数据确立人群密度阈值与动态相变的关联,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突破性证实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的线粒体双向交换及其导致免疫逃逸的分子路径。

导语:在癌症治疗的战场上,免疫细胞本应是守护健康的勇士,但为何有时却会“倒戈”?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现象: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线粒体交换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削弱了免疫细胞的战斗力,还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也为攻克免疫逃逸难题提供了关键线索。

人群密集动力学研究存空白线粒体双向交换成癌症免疫逃逸新机制

在人群动力学研究领域,过去30年虽已发展出多种行人模型,但针对高密度人群的建模仍显不足,且学界对密度如何影响人群动态尚未达成共识。核心挑战在于缺乏量化数据——传统基于视频的行人轨迹提取在密集场景中难度极大,而伦理与安全风险又限制了实验研究。

2025年2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Mitochondrial swap from cancer to immune cells thwarts anti-tumour defences”的文章,首次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分析西班牙潘普洛纳奔牛节(圣费尔明节)的人群数据,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4人/平方米时,会出现类似物质状态转变的突发速度波动,局部密度可达9人/平方米,并伴随周期约18秒的大规模旋转运动。这一发现为解析拥挤事故机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在癌症免疫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学界已知肿瘤细胞可通过隧道纳米管从T细胞获取线粒体以维持代谢,但反向传递的可能性一直未被证实。同期,Nature另一篇论文首次揭示,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存在线粒体双向交换:T细胞通过隧道纳米管向癌细胞输送功能性线粒体,而癌细胞则通过胞外囊泡将携带突变的线粒体回输至T细胞,后者被USP30蛋白保护免于降解,最终导致T细胞衰老并丧失抗肿瘤能力。这一机制的发现填补了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重要空白,为靶向线粒体交换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靶点。

图 细胞间线粒体的双向转移

人群密度阈值揭示拥挤事故风险线粒体交换机制改写肿瘤免疫认知

密集人群的动态相变与事故风险

研究者对圣费尔明节广场(50米×20米)的人群分析显示,活动开始前1小时内,人群密度从2人/平方米线性升至6人/平方米,但速度波动呈现非线性变化:当密度突破4人/平方米的临界值后,速度波动幅度突然增大,呈现类似物质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相变”特征。局部区域密度可达9人/平方米,伴随数百人参与的周期性旋转运动(周期18秒),这种长程关联运动可能导致个体失去平衡而跌倒,解释了拥挤事故的物理成因。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动力学特征在2010年德国爱的大游行(密度8人/平方米)的录像中同样被观察到,提示该规律可能具有普适性。

线粒体双向交换的分子机制与功能影响

Ikeda团队通过手术切除的人类肿瘤样本,利用线粒体DNA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证实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存在双向线粒体交换。体外培养实验显示,15天后部分T细胞的线粒体DNA几乎完全被癌细胞线粒体取代,约10-15%的T细胞通过胞外囊泡摄取癌细胞线粒体。机制研究表明,癌细胞通过隧道纳米管“虹吸”T细胞线粒体,同时借助胞外囊泡传递携带USP30蛋白的线粒体——该蛋白通过去除泛素标记抑制线粒体自噬,使突变线粒体在T细胞内积累。功能实验显示,获得癌细胞线粒体的T细胞呈现衰老特征(细胞分裂停滞、促肿瘤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其体外杀瘤能力显著下降;在小鼠模型中,抑制线粒体交换可逆转T细胞衰老,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跨学科研究的临床转化潜力

人群动力学研究提示,通过实时监测密度阈值(如4人/平方米)并实施分流,可能预防拥挤事故;而肿瘤免疫领域的发现则指向多个治疗靶点:抑制隧道纳米管形成(如阻断相关信号通路)、干扰胞外囊泡释放、靶向USP30蛋白恢复T细胞线粒体自噬等。值得关注的是,与骨髓基质细胞通过线粒体转移增强T细胞功能的机制不同,癌细胞的线粒体传递具有免疫抑制特异性,这提示线粒体供体来源与传递机制是决定免疫效应的关键因素。

总结

本综述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两大前沿领域的关键机制:在公共安全领域,首次通过实证数据确立人群密度阈值与动态相变的关联,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在肿瘤免疫学领域,突破性证实肿瘤细胞与T细胞间的线粒体双向交换及其导致免疫逃逸的分子路径。这些发现不仅改写了“细胞线粒体自主合成”的传统认知,更提示靶向线粒体交换可能成为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例如,开发USP30抑制剂或阻断胞外囊泡释放的药物,有望恢复T细胞功能并协同现有免疫疗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验证人群动力学模型的普适性,解析线粒体来源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控网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Brestoff J R .Mitochondrial swap from cancer to immune cells thwarts anti-tumour defences[J].Nature, 2025, 638(8049).DOI:10.1038/d41586-025-00077-4.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