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行家揭幕
“十年风雨走来,往后一看,仍是一人”或许没人想到这样的事会发生在上海靖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靖奇投资)的法定代表人范思奇身上。
分歧
2015年8月,范思奇与唐靖人携手开启共同创立了靖奇投资,前者专注于统计建模在证券及期货市场的开发应用,后者担任风控官,二人分工明确,为公司的起步奠定了基础。2021年茅诺平的加入,形成了范思奇42.7%、唐靖人28.6%、茅诺平28.6%的股权格局,看似稳固的“三足鼎立”,却在今年6月被彻底打破。
6月10日:靖奇投资官方公告范思奇向投资者发出卸任信,称因“市场环境压力及事务性工作负荷”,将于当月卸任基金经理职务,所管理产品启动清盘流程。信中表述将原因归结为“身心压力”及“失去行业热情”,未提及任何内部矛盾。
6月12日:靖奇投资发布官方声明,称范思奇为“前基金经理”,强调其提及的“基金清盘”仅涉及部分自营产品,占总规模比例较低,公司所有资管产品正常运作。声明中首次出现“祝其早日恢复健康”的表述,引发市场对创始人状态的猜测。
6月22日:范思奇以“十年努力,一朝背刺”为题公开发文,告知大家这其实是一场提前9分钟通知的股东会以“合法程序”罢免其全部职务,并且提到“自己”已经被剥夺系统权限、员工联络通道及自主研发的代码资产。控诉“股东团队不懂交易IT”,并指公司通过声明暗示其“精神问题”进行人格抹黑。因此引发市场热议。
根本矛盾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战役中”的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合伙人之间从“同学战友”到“股权对手”,其间或许掺杂着商业利益与理念分歧。
从权责分工看,范思奇在公开表述中称“将印章、财务等运营权交由合伙人把控,专注策略研发”,而唐靖人作为联合创始人分管风控与资源拓展。这种“技术+运营”的分工模式在创业初期提升效率,但随着机构规模扩张,当“策略迭代需求”与“运营稳定性要求”出现分歧时,缺乏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容易引发权力失衡。
值得关注的是,范思奇控诉“股东团队不懂交易IT”,而公司强调“团队协作高效”,双方对专业能力认知的差异,实质反映了量化私募中“技术话语权”与“资本话语权”的潜在冲突。
有人说,范思奇的遭遇是“技术大佬不懂权谋”的悲剧——但换个角度看,当一位创始人将公司系统、策略、流程全部押注于个人能力时,是否也埋下了“大而不能倒”的隐患?靖奇投资的案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着私募行业“重策略轻治理”的集体焦虑。
风波尾声,范思奇在文末特别提及:“对曾经并肩作战的人,感到遗憾;对仍选择沉默的员工,表示理解。”这句既藏着十年创业的怆然,也暗含对职场生态的无奈——十年下来,往后一看,身后竟然无人与其达成共识。
如今,范思奇表示已委托律师团队维权,而靖奇投资则强调“专业人解决问题”。这场较量的结局尚未可知,但留给行业的思考早已超越个案:在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中,如何用制度设计平衡“创始人权威”与“机构化发展”?或许才是真正需要被审视的“病灶”。
责任编辑:何俊熹
来源:行家揭幕
“十年风雨走来,往后一看,仍是一人”或许没人想到这样的事会发生在上海靖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靖奇投资)的法定代表人范思奇身上。
分歧
2015年8月,范思奇与唐靖人携手开启共同创立了靖奇投资,前者专注于统计建模在证券及期货市场的开发应用,后者担任风控官,二人分工明确,为公司的起步奠定了基础。2021年茅诺平的加入,形成了范思奇42.7%、唐靖人28.6%、茅诺平28.6%的股权格局,看似稳固的“三足鼎立”,却在今年6月被彻底打破。
6月10日:靖奇投资官方公告范思奇向投资者发出卸任信,称因“市场环境压力及事务性工作负荷”,将于当月卸任基金经理职务,所管理产品启动清盘流程。信中表述将原因归结为“身心压力”及“失去行业热情”,未提及任何内部矛盾。
6月12日:靖奇投资发布官方声明,称范思奇为“前基金经理”,强调其提及的“基金清盘”仅涉及部分自营产品,占总规模比例较低,公司所有资管产品正常运作。声明中首次出现“祝其早日恢复健康”的表述,引发市场对创始人状态的猜测。
6月22日:范思奇以“十年努力,一朝背刺”为题公开发文,告知大家这其实是一场提前9分钟通知的股东会以“合法程序”罢免其全部职务,并且提到“自己”已经被剥夺系统权限、员工联络通道及自主研发的代码资产。控诉“股东团队不懂交易IT”,并指公司通过声明暗示其“精神问题”进行人格抹黑。因此引发市场热议。
根本矛盾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战役中”的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合伙人之间从“同学战友”到“股权对手”,其间或许掺杂着商业利益与理念分歧。
从权责分工看,范思奇在公开表述中称“将印章、财务等运营权交由合伙人把控,专注策略研发”,而唐靖人作为联合创始人分管风控与资源拓展。这种“技术+运营”的分工模式在创业初期提升效率,但随着机构规模扩张,当“策略迭代需求”与“运营稳定性要求”出现分歧时,缺乏制度化的决策机制容易引发权力失衡。
值得关注的是,范思奇控诉“股东团队不懂交易IT”,而公司强调“团队协作高效”,双方对专业能力认知的差异,实质反映了量化私募中“技术话语权”与“资本话语权”的潜在冲突。
有人说,范思奇的遭遇是“技术大佬不懂权谋”的悲剧——但换个角度看,当一位创始人将公司系统、策略、流程全部押注于个人能力时,是否也埋下了“大而不能倒”的隐患?靖奇投资的案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着私募行业“重策略轻治理”的集体焦虑。
风波尾声,范思奇在文末特别提及:“对曾经并肩作战的人,感到遗憾;对仍选择沉默的员工,表示理解。”这句既藏着十年创业的怆然,也暗含对职场生态的无奈——十年下来,往后一看,身后竟然无人与其达成共识。
如今,范思奇表示已委托律师团队维权,而靖奇投资则强调“专业人解决问题”。这场较量的结局尚未可知,但留给行业的思考早已超越个案:在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中,如何用制度设计平衡“创始人权威”与“机构化发展”?或许才是真正需要被审视的“病灶”。
责任编辑: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