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科普十问:什么是自动驾驶?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智车科技

3周前

在自动驾驶的级别划分中,L2属于部分自动驾驶,普遍具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辅助、自动泊车等四个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驾驶员的控制,为用车出行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

引言

如果不是萝卜快跑在武汉火出圈,或许我们依然认为自动驾驶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尽管科技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但科技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因此对于网友来说,自动驾驶还带着一点朦胧。

国内百度领衔早在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如今robotaxi的风吹到了大洋彼岸,即使“钢铁侠”马斯克的特斯拉无人驾驶Robotaxi计划6月22日在美国得州发布。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以为,是时候让更多人认识自动驾驶的真面目了!

(参考阅读请点击:

《自动驾驶百年历史:1925-2024年,波澜壮阔,精彩纷呈,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铭记!》)

一、自动驾驶是什么?

自动驾驶系统是指驾驶员执行的工作可以完全自动化的、且高度集中控制的一整套列车运行系统。

通俗来讲,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代替人类驾驶员,完成对车辆使用过程的全程控制。

所以,也有人将完全自动驾驶称之为无人驾驶。

二、自动驾驶目前的应用方向

1、为私家车提供智驾便利

近几年关注家用车的消费者都能在不同车辆的介绍上面看到L2/L2+等相关名词,而这里的L2其实就和自动驾驶息息相关。

在自动驾驶的级别划分中,L2属于部分自动驾驶,普遍具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辅助、自动泊车等四个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驾驶员的控制,为用车出行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

(参考阅读请点击:

《智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一场从“人控”到“机控”的进化变革》)

目前,对L3以下自动驾驶,严谨的的说法是智能驾驶、辅助驾驶。

2、无人驾驶赋能出行服务

大家耳熟能详的萝卜快跑,早已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基于自动驾驶技术,萝卜快跑所运营的车辆已经不需要驾驶员的参与,在武汉最新一代的量产无人车(第六代)已经可以实现7x24小时全无人出行。

中国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已经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

美国Wayomo作为谷歌旗下科技公司,也实现了全无人驾驶!

打算6月22日登场的特斯拉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号称能够全无人驾驶。

3、无人驾驶赋能商用车领域

(参考阅读请点击:

《无人驾驶商用车:资本为何突然爱上“拉货的”?》)

“拉人的”乘用车自动驾驶像 “网红”,赋能人类出行,前景美好,令人向往。“拉货的”商用车却像“实干家”,聚焦封闭 / 半封闭场景,比如港口、矿区、环卫、干线物流,这些地方场景固定、路线简单,技术落地更容易。如今,无人快递车、无人卡车、无人矿卡、无人环卫车、无人农机等商用车,正在蓬勃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小伙伴们出行更紧密的无人驾驶乘用车的情况。

三、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有多高?

大家最关心的是,自动驾驶到底是否安全?

终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嘛。我们就以萝卜块跑为例,给大伙儿说道说道.

1、车端硬件基础

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车辆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结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以实现L4级自动驾驶能力。典型车型(如Apollo RT6)的传感器配置及功能说明:

传感器配置总览

1.1 传感器布局与分工

激光雷达:车顶1颗主雷达(前向长距探测)+ 两侧各1颗补盲雷达(侧向覆盖)+ 后向1颗雷达(盲区消除)。

实现5×360°无死角感知,据说点云密度是Waymo车型的1.5倍。

摄像头:前视(4个)、侧视(4个)、后视(2个)、环视(2个),覆盖200米内动态目标。

毫米波雷达:前向(3个)+ 侧向(2个),与激光雷达数据互补,解决遮挡物检测(如突然横穿的行人)

2.底层逻辑安全策略

自动驾驶L2与L4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基于完全相悖的安全责任模型的两种技术,它们的差异性就像是功能机与智能机的鸿沟,是底层安全逻辑的不同。

L2级辅助驾驶的本质是“人机共驾,人类兜底”。它作为驾驶员的增强工具,要求人类始终作为最终责任人进行监控。其核心风险在于“人机权责模糊”,驾驶员的过度信赖与系统能力边界的矛盾,容易在关键时刻导致接管失效。

L4级无人驾驶则是“系统主导,权责闭环”。它被设计为在特定场景内替代人类的全权驾驶者,安全责任完全由系统承担。车辆必须独立处理所有突发状况,并通过系统冗余确保安全,从根源上规避了需要人类介入的风险。

因此,从L2到L4的跨越,本质是从“优化人类驾驶”到“取代人类驾驶”的跃迁,其核心是安全责任主体的根本性转移。 

2.1 十重安全冗余策略+六重MRC策略 

真正的无人驾驶,核心在于对“万一”的绝对掌控。

为此,萝卜快跑构建了一套贯穿感知、计算、定位、执行、乃至供电和散热的全栈式十重安全冗余系统。这套架构的设计初衷是:在任何单一故障发生时,车辆不仅能保障安全,更能继续可靠地完成驾驶任务。

基于萝卜快跑1.7亿公里真实场景运行数据,识别数百万种复杂场景,他们还首次定义无人化MRC(Minimal Risk Condition,最小风险状态)安全策略,设计了6重MRC。

通过逐级或跨级的方式做到最人性化的安全体验。 如,出现雨雾等恶劣天气,系统自动识别进行限速处理,可继续安全完成客户出行的行程。 

对比现有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出现故障直接退出,通过驾驶员接管。无人化通过MRC策略,即使在低概率下出现故障,系统也可继续安全执行。

2.2 大模型实现无人驾驶技术能力跃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模块化设计逐渐转向“端到端”的大模型,已成为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趋势。

早期的无人驾驶系统大多依赖规则基础的架构,通常由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等多个独立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像流水线一样协作运行。

这种方法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交通场景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在应对长尾场景(如施工占道、极端天气、突发障碍)方面表现不足。

相比之下,大模型采用超大规模参数、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交通环境。

它不仅在交互和推理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智能水平,还能更灵活地处理长尾和极端场景,极大地降低潜在安全风险。

2017年以来,百度开始推动无人驾驶系统从规则驱动逐步转向数据驱动、模型化的架构。

到2023年,百度率先在无人驾驶领域实现了视觉大模型技术的应用。

2024年,百度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别无人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该模型不仅兼顾安全性和泛化能力,还能实现城市级复杂场景的全面覆盖,有望比人类驾驶员在安全性上高出十倍以上。

3. 出行服务安全中的情绪和隐私安全

无人驾驶不仅改变了乘客的出行方式,更在逐步重塑一段有温度、有关怀的出行体验。

对于乘客而言,无人车意味着安全、便捷、无压力的出行。它消除了情绪风险——没有路怒症,也不会与乘客发生言语冲突,始终保持专注和高效,全程保障安全。

以武汉市为例,超过九成的居民认为无人驾驶比人类司机更安全,反映出公众对技术信任的逐步建立。

在应急处理方面,无人车由远程安全员提供“客服”式的保障。

如果有乘客突感不适或遇到其他突发情况,安全员不仅能协助安全终止行程,还能直接拨打120,确保乘客及时获得医疗救助。这种主动守护的模式,赢得了许多用户的信赖与好评。

隐私保护也是无人驾驶的一大优势。

无人车提供了更私密的空间,不会像某些网约车司机可能存在偷拍或录音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客的个人隐私。

更重要的是,无人车让汽车不再冷冰冰,而是成为温暖的智能伙伴,尤其对色觉障碍者、老人、女性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更有温度、更具个性化的出行体验。

目前,无人驾驶已从科研实验逐步迈入城市示范应用阶段。

例如,2024年7月启动的“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计划,在我国多个城市铺设基础设施,推动道路智能化升级,为无人“打通了桥梁”。

目前,全球正处在无人驾驶的十字路口,谁能率先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转变,就能掌握先发优势,主导未来交通的规则与标准。

国家层面也不断释放积极信号,鼓励地方先行先试,让技术在更广泛的场景中验证成熟。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无人驾驶领域占据领先位置,更能为国产技术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有利位置。

正如业内人士总结的那样:“我们需要在最真实的道路上不断试验、优化,才能把握未来的制高点。”

四、自动驾驶会引发堵车吗?

如果行人不守规矩乱窜马路,自动驾驶的车辆为了安全选择让行,这个时候造成堵车的原因是自动驾驶还是不守规矩的行人?

应该说,自动驾驶本身不会降低交通效率,混乱才是堵车之源。

现阶段中国的路况之所以复杂和拥堵,是因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界限太模糊,电瓶车逆行、不走斑马线就横穿马路。当然,还有龟速占道以及不遵守信号灯的私家车。

如果马路上只有自动驾驶的车辆,或许会高效得多!

自动驾驶是交通规则最坚定的执行者!

自动驾驶会在道路限速要求内,开到条件允许的最快;

而人类驾驶员开多少码,往往由自己的心情、路况、天气和技术来决定,对交通规则的执行容易陷入模糊境地。

同样的面对路口,自动驾驶只会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来行驶;并且在等待过程,大规模自动驾驶车队会精密相连,前后左右的空隙都会被压榨,来节约道路空间,尽可能满足更多车辆的同时出行。

所以,如果出现堵车的情况,自动驾驶一般不会是主角!

要想不堵车,最简单的就是大家都守规矩,不乱停车、不乱占道、不抢红灯,保证道路的畅通,这才是解决之道。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车辆增加,交通秩序会越来越好,堵车、交通事故会“断崖式”下降!

五、自动驾驶会不会让人丧失驾驶乐趣?

自动驾驶本身是一套工具,利用这套工具让出行更加便利、更加安全,但工具本身是冷冰冰的,它可能不会关注加速时的推背感,以及漂移过弯的刺激。

那么,当自动驾驶成为主流之后,我们是不是就没有驾驶乐趣可言了?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不符合实际。

因为绝大多数购车的用户群,都是为了用车出行,车本质也是交通工具,用来从A点走向B点,所以自动驾驶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部分工作。

如果你热爱驾驶,享受驾驶的乐趣,依然可以选择自己驾驶汽车,或者在闲暇之余开开场地卡丁车,或者下赛道参与到更具竞技性的驾驶活动中去。

享受自动驾驶,但并不完全依赖自动驾驶,无论自动化的程度有多高,人永远会是最后的决策者。

六、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人吗?

自动驾驶早期是配备随车安全员的,但随着法规的松绑和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车辆已经不需要安全员和驾驶员随车出行。

但这不等于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人,因为自动驾驶在窄路会车、路口博弈、被切入等场景时可能会显得太过谨慎,当它踌躇不前时,依然需要远程保障。

可以说,自动驾驶并非是不需要人,而是不需要人来执行一些简单可重复的固定操作,它更需要的是人类的智慧!

因此,后台依然会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周密的监管,并与乘客进行必要的交流,毕竟如果只论开车的话,机器会比人更靠谱。

七、自动驾驶会影响就业吗?

既然聊到了自动驾驶和人的关系,那自动驾驶的普及会不会影响就业呢?

这个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尽管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这会造成网约车司机的减少,但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测试员、地勤人员、后台保障员们又成为自动驾驶中不可或缺的新岗位。

并且自动驾驶的发展过程中,硬件方面需要车辆、需要传感器,这都离不开加工制造业;

而系统运行所需要的算法、模型,又离不开程序员和软件开发工程师们。

自动驾驶的发展本身不会限制和减少就业,只是对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动驾驶越普及,创造的新型就业岗位就越多。

就好比汽车替代马车,似乎减少了马夫职业,但是新增了汽车工程师、维修师、设计师、保险专干等数十种职业。

职业的此消彼长,往往是社会演变的生动图景!

八、自动驾驶可以帮我们拉活挣钱吗?

网友的脑洞比黑洞还大,并提出建议说,我们只要买一辆萝卜快跑,这辆萝卜快跑白天拉客赚钱,然后我下班来接我,这样我不仅有人接送,还有人帮我赚钱。

那么,这个模式真的行得通吗?

首先这样的想法肯定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要面临一些困难。

比如责权划分的问题,萝卜快跑所提供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出行服务,这些车辆是由公司统一运营的,自然会有专人进行车辆硬件的维护和软件的调试;

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也有安全监管。

假设发现不可控的意外,萝卜快跑自然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是个人提供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出行,发生意外后,责任谁来承担,个人是否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相关法规进一步的完善。

除此之外,批量化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可以进行集中调度,这样可以加大能源的利用率,通过充放电策略管理,在时间上削峰填谷;

而且可以自由停车,完全可以通过对出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在夜晚提前将运营车辆投放到出行需求更大的区域。

如果个人拥有一样这样的车,它到底是以接单优先还是以车主的出行优先呢?

此外,那些看不见的闲置和磨损也都不能忽略,仔细想了想还是打车好!

九、自动驾驶的未来是什么?

成熟的自动驾驶汽车现目前已经脱离人类驾驶员,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驾驶位设计或许可以取消了(由于政策原因,萝卜快跑第六代仍保留方向盘,但据说那是可拆卸的),那这样车内的空间就得以释放,所以自动驾驶会改变汽车的空间布局,让车辆拥有更自由更广阔的乘坐空间。

当车内的空间足够大,这个时候汽车或许就和房子一样,能够拥有更多的功能分区,汽车就可能成为人们家庭、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或者是“移动的家”。

我们完全可以将车辆布置为电影院、咖啡厅、教室、酒店、餐厅、理发店等等,并且使用者完全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服务,比如说之前有刷到视频说有小学生坐在萝卜快跑上写作业、拉琴等等,这都是无人化移动载体可提供的服务。

并且自动驾驶并不会只应用在网约车或者私家车之上,自动驾驶完全可以覆盖公交、地铁,搭建一个全新的自动驾驶交通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有固定的区域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能源,有固定的道路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路线,有固定的地点便于乘客进行集散。

我们可以开放给自动驾驶车辆更高的车速,我们也可以减少自动驾驶车辆对空间的占用,我们还可以节约自动驾驶出行的费用,而更强大、准确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会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

十、自动驾驶之外,你最需要的自动化是什么?

在智能化、自动化的浪潮中,自动驾驶固然备受关注,但除了交通领域的革新,其他方面的自动化也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例如,上海一座养老社区引入了多种自动化机器人,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这些机器人不仅具备医疗级别的消毒功能,有效防控传染风险,还实现了楼层之间的药品配送,减少了传统人力的繁琐操作。

甚至有些机器人可以承担夜间巡逻的职责,为老人们提供安全保障。

有人期待自动化的机器人未来能够帮助解决“养儿防老”的传统难题,让老年人拥有更加安心、尊严的晚年生活。

那么,除了交通和养老,日常生活中你最迫切需要的自动化场景是什么?

是否希望机器人能为你解决哪些实际难题,比如家庭清洁、健康监测、无障碍出行或是情感陪伴?

面对不断演进的科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益者,只要找到最贴近自己生活需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让科技真正成为守护和改善我们人文关怀的桥梁。

亲!你说呢?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萝卜快跑   #特斯拉  #Waymo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科普十问:什么是自动驾驶?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在自动驾驶的级别划分中,L2属于部分自动驾驶,普遍具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辅助、自动泊车等四个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驾驶员的控制,为用车出行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

引言

如果不是萝卜快跑在武汉火出圈,或许我们依然认为自动驾驶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尽管科技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但科技成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因此对于网友来说,自动驾驶还带着一点朦胧。

国内百度领衔早在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如今robotaxi的风吹到了大洋彼岸,即使“钢铁侠”马斯克的特斯拉无人驾驶Robotaxi计划6月22日在美国得州发布。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以为,是时候让更多人认识自动驾驶的真面目了!

(参考阅读请点击:

《自动驾驶百年历史:1925-2024年,波澜壮阔,精彩纷呈,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铭记!》)

一、自动驾驶是什么?

自动驾驶系统是指驾驶员执行的工作可以完全自动化的、且高度集中控制的一整套列车运行系统。

通俗来讲,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代替人类驾驶员,完成对车辆使用过程的全程控制。

所以,也有人将完全自动驾驶称之为无人驾驶。

二、自动驾驶目前的应用方向

1、为私家车提供智驾便利

近几年关注家用车的消费者都能在不同车辆的介绍上面看到L2/L2+等相关名词,而这里的L2其实就和自动驾驶息息相关。

在自动驾驶的级别划分中,L2属于部分自动驾驶,普遍具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辅助、自动泊车等四个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驾驶员的控制,为用车出行带来便利和安全保障。

(参考阅读请点击:

《智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一场从“人控”到“机控”的进化变革》)

目前,对L3以下自动驾驶,严谨的的说法是智能驾驶、辅助驾驶。

2、无人驾驶赋能出行服务

大家耳熟能详的萝卜快跑,早已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基于自动驾驶技术,萝卜快跑所运营的车辆已经不需要驾驶员的参与,在武汉最新一代的量产无人车(第六代)已经可以实现7x24小时全无人出行。

中国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已经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

美国Wayomo作为谷歌旗下科技公司,也实现了全无人驾驶!

打算6月22日登场的特斯拉CyberCab无人驾驶出租车,号称能够全无人驾驶。

3、无人驾驶赋能商用车领域

(参考阅读请点击:

《无人驾驶商用车:资本为何突然爱上“拉货的”?》)

“拉人的”乘用车自动驾驶像 “网红”,赋能人类出行,前景美好,令人向往。“拉货的”商用车却像“实干家”,聚焦封闭 / 半封闭场景,比如港口、矿区、环卫、干线物流,这些地方场景固定、路线简单,技术落地更容易。如今,无人快递车、无人卡车、无人矿卡、无人环卫车、无人农机等商用车,正在蓬勃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小伙伴们出行更紧密的无人驾驶乘用车的情况。

三、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有多高?

大家最关心的是,自动驾驶到底是否安全?

终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嘛。我们就以萝卜块跑为例,给大伙儿说道说道.

1、车端硬件基础

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车辆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结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以实现L4级自动驾驶能力。典型车型(如Apollo RT6)的传感器配置及功能说明:

传感器配置总览

1.1 传感器布局与分工

激光雷达:车顶1颗主雷达(前向长距探测)+ 两侧各1颗补盲雷达(侧向覆盖)+ 后向1颗雷达(盲区消除)。

实现5×360°无死角感知,据说点云密度是Waymo车型的1.5倍。

摄像头:前视(4个)、侧视(4个)、后视(2个)、环视(2个),覆盖200米内动态目标。

毫米波雷达:前向(3个)+ 侧向(2个),与激光雷达数据互补,解决遮挡物检测(如突然横穿的行人)

2.底层逻辑安全策略

自动驾驶L2与L4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基于完全相悖的安全责任模型的两种技术,它们的差异性就像是功能机与智能机的鸿沟,是底层安全逻辑的不同。

L2级辅助驾驶的本质是“人机共驾,人类兜底”。它作为驾驶员的增强工具,要求人类始终作为最终责任人进行监控。其核心风险在于“人机权责模糊”,驾驶员的过度信赖与系统能力边界的矛盾,容易在关键时刻导致接管失效。

L4级无人驾驶则是“系统主导,权责闭环”。它被设计为在特定场景内替代人类的全权驾驶者,安全责任完全由系统承担。车辆必须独立处理所有突发状况,并通过系统冗余确保安全,从根源上规避了需要人类介入的风险。

因此,从L2到L4的跨越,本质是从“优化人类驾驶”到“取代人类驾驶”的跃迁,其核心是安全责任主体的根本性转移。 

2.1 十重安全冗余策略+六重MRC策略 

真正的无人驾驶,核心在于对“万一”的绝对掌控。

为此,萝卜快跑构建了一套贯穿感知、计算、定位、执行、乃至供电和散热的全栈式十重安全冗余系统。这套架构的设计初衷是:在任何单一故障发生时,车辆不仅能保障安全,更能继续可靠地完成驾驶任务。

基于萝卜快跑1.7亿公里真实场景运行数据,识别数百万种复杂场景,他们还首次定义无人化MRC(Minimal Risk Condition,最小风险状态)安全策略,设计了6重MRC。

通过逐级或跨级的方式做到最人性化的安全体验。 如,出现雨雾等恶劣天气,系统自动识别进行限速处理,可继续安全完成客户出行的行程。 

对比现有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出现故障直接退出,通过驾驶员接管。无人化通过MRC策略,即使在低概率下出现故障,系统也可继续安全执行。

2.2 大模型实现无人驾驶技术能力跃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的模块化设计逐渐转向“端到端”的大模型,已成为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趋势。

早期的无人驾驶系统大多依赖规则基础的架构,通常由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等多个独立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像流水线一样协作运行。

这种方法在面对复杂多样的交通场景时,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在应对长尾场景(如施工占道、极端天气、突发障碍)方面表现不足。

相比之下,大模型采用超大规模参数、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具备更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交通环境。

它不仅在交互和推理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智能水平,还能更灵活地处理长尾和极端场景,极大地降低潜在安全风险。

2017年以来,百度开始推动无人驾驶系统从规则驱动逐步转向数据驱动、模型化的架构。

到2023年,百度率先在无人驾驶领域实现了视觉大模型技术的应用。

2024年,百度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别无人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该模型不仅兼顾安全性和泛化能力,还能实现城市级复杂场景的全面覆盖,有望比人类驾驶员在安全性上高出十倍以上。

3. 出行服务安全中的情绪和隐私安全

无人驾驶不仅改变了乘客的出行方式,更在逐步重塑一段有温度、有关怀的出行体验。

对于乘客而言,无人车意味着安全、便捷、无压力的出行。它消除了情绪风险——没有路怒症,也不会与乘客发生言语冲突,始终保持专注和高效,全程保障安全。

以武汉市为例,超过九成的居民认为无人驾驶比人类司机更安全,反映出公众对技术信任的逐步建立。

在应急处理方面,无人车由远程安全员提供“客服”式的保障。

如果有乘客突感不适或遇到其他突发情况,安全员不仅能协助安全终止行程,还能直接拨打120,确保乘客及时获得医疗救助。这种主动守护的模式,赢得了许多用户的信赖与好评。

隐私保护也是无人驾驶的一大优势。

无人车提供了更私密的空间,不会像某些网约车司机可能存在偷拍或录音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客的个人隐私。

更重要的是,无人车让汽车不再冷冰冰,而是成为温暖的智能伙伴,尤其对色觉障碍者、老人、女性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更有温度、更具个性化的出行体验。

目前,无人驾驶已从科研实验逐步迈入城市示范应用阶段。

例如,2024年7月启动的“车路云一体化”试点计划,在我国多个城市铺设基础设施,推动道路智能化升级,为无人“打通了桥梁”。

目前,全球正处在无人驾驶的十字路口,谁能率先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转变,就能掌握先发优势,主导未来交通的规则与标准。

国家层面也不断释放积极信号,鼓励地方先行先试,让技术在更广泛的场景中验证成熟。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无人驾驶领域占据领先位置,更能为国产技术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有利位置。

正如业内人士总结的那样:“我们需要在最真实的道路上不断试验、优化,才能把握未来的制高点。”

四、自动驾驶会引发堵车吗?

如果行人不守规矩乱窜马路,自动驾驶的车辆为了安全选择让行,这个时候造成堵车的原因是自动驾驶还是不守规矩的行人?

应该说,自动驾驶本身不会降低交通效率,混乱才是堵车之源。

现阶段中国的路况之所以复杂和拥堵,是因为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界限太模糊,电瓶车逆行、不走斑马线就横穿马路。当然,还有龟速占道以及不遵守信号灯的私家车。

如果马路上只有自动驾驶的车辆,或许会高效得多!

自动驾驶是交通规则最坚定的执行者!

自动驾驶会在道路限速要求内,开到条件允许的最快;

而人类驾驶员开多少码,往往由自己的心情、路况、天气和技术来决定,对交通规则的执行容易陷入模糊境地。

同样的面对路口,自动驾驶只会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来行驶;并且在等待过程,大规模自动驾驶车队会精密相连,前后左右的空隙都会被压榨,来节约道路空间,尽可能满足更多车辆的同时出行。

所以,如果出现堵车的情况,自动驾驶一般不会是主角!

要想不堵车,最简单的就是大家都守规矩,不乱停车、不乱占道、不抢红灯,保证道路的畅通,这才是解决之道。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车辆增加,交通秩序会越来越好,堵车、交通事故会“断崖式”下降!

五、自动驾驶会不会让人丧失驾驶乐趣?

自动驾驶本身是一套工具,利用这套工具让出行更加便利、更加安全,但工具本身是冷冰冰的,它可能不会关注加速时的推背感,以及漂移过弯的刺激。

那么,当自动驾驶成为主流之后,我们是不是就没有驾驶乐趣可言了?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不符合实际。

因为绝大多数购车的用户群,都是为了用车出行,车本质也是交通工具,用来从A点走向B点,所以自动驾驶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部分工作。

如果你热爱驾驶,享受驾驶的乐趣,依然可以选择自己驾驶汽车,或者在闲暇之余开开场地卡丁车,或者下赛道参与到更具竞技性的驾驶活动中去。

享受自动驾驶,但并不完全依赖自动驾驶,无论自动化的程度有多高,人永远会是最后的决策者。

六、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人吗?

自动驾驶早期是配备随车安全员的,但随着法规的松绑和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车辆已经不需要安全员和驾驶员随车出行。

但这不等于自动驾驶完全不需要人,因为自动驾驶在窄路会车、路口博弈、被切入等场景时可能会显得太过谨慎,当它踌躇不前时,依然需要远程保障。

可以说,自动驾驶并非是不需要人,而是不需要人来执行一些简单可重复的固定操作,它更需要的是人类的智慧!

因此,后台依然会对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周密的监管,并与乘客进行必要的交流,毕竟如果只论开车的话,机器会比人更靠谱。

七、自动驾驶会影响就业吗?

既然聊到了自动驾驶和人的关系,那自动驾驶的普及会不会影响就业呢?

这个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尽管自动驾驶不需要驾驶员,这会造成网约车司机的减少,但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测试员、地勤人员、后台保障员们又成为自动驾驶中不可或缺的新岗位。

并且自动驾驶的发展过程中,硬件方面需要车辆、需要传感器,这都离不开加工制造业;

而系统运行所需要的算法、模型,又离不开程序员和软件开发工程师们。

自动驾驶的发展本身不会限制和减少就业,只是对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动驾驶越普及,创造的新型就业岗位就越多。

就好比汽车替代马车,似乎减少了马夫职业,但是新增了汽车工程师、维修师、设计师、保险专干等数十种职业。

职业的此消彼长,往往是社会演变的生动图景!

八、自动驾驶可以帮我们拉活挣钱吗?

网友的脑洞比黑洞还大,并提出建议说,我们只要买一辆萝卜快跑,这辆萝卜快跑白天拉客赚钱,然后我下班来接我,这样我不仅有人接送,还有人帮我赚钱。

那么,这个模式真的行得通吗?

首先这样的想法肯定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要面临一些困难。

比如责权划分的问题,萝卜快跑所提供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出行服务,这些车辆是由公司统一运营的,自然会有专人进行车辆硬件的维护和软件的调试;

并且在服务过程中,也有安全监管。

假设发现不可控的意外,萝卜快跑自然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是个人提供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出行,发生意外后,责任谁来承担,个人是否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还需要相关法规进一步的完善。

除此之外,批量化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可以进行集中调度,这样可以加大能源的利用率,通过充放电策略管理,在时间上削峰填谷;

而且可以自由停车,完全可以通过对出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在夜晚提前将运营车辆投放到出行需求更大的区域。

如果个人拥有一样这样的车,它到底是以接单优先还是以车主的出行优先呢?

此外,那些看不见的闲置和磨损也都不能忽略,仔细想了想还是打车好!

九、自动驾驶的未来是什么?

成熟的自动驾驶汽车现目前已经脱离人类驾驶员,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驾驶位设计或许可以取消了(由于政策原因,萝卜快跑第六代仍保留方向盘,但据说那是可拆卸的),那这样车内的空间就得以释放,所以自动驾驶会改变汽车的空间布局,让车辆拥有更自由更广阔的乘坐空间。

当车内的空间足够大,这个时候汽车或许就和房子一样,能够拥有更多的功能分区,汽车就可能成为人们家庭、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或者是“移动的家”。

我们完全可以将车辆布置为电影院、咖啡厅、教室、酒店、餐厅、理发店等等,并且使用者完全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服务,比如说之前有刷到视频说有小学生坐在萝卜快跑上写作业、拉琴等等,这都是无人化移动载体可提供的服务。

并且自动驾驶并不会只应用在网约车或者私家车之上,自动驾驶完全可以覆盖公交、地铁,搭建一个全新的自动驾驶交通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有固定的区域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能源,有固定的道路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路线,有固定的地点便于乘客进行集散。

我们可以开放给自动驾驶车辆更高的车速,我们也可以减少自动驾驶车辆对空间的占用,我们还可以节约自动驾驶出行的费用,而更强大、准确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会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

十、自动驾驶之外,你最需要的自动化是什么?

在智能化、自动化的浪潮中,自动驾驶固然备受关注,但除了交通领域的革新,其他方面的自动化也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例如,上海一座养老社区引入了多种自动化机器人,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这些机器人不仅具备医疗级别的消毒功能,有效防控传染风险,还实现了楼层之间的药品配送,减少了传统人力的繁琐操作。

甚至有些机器人可以承担夜间巡逻的职责,为老人们提供安全保障。

有人期待自动化的机器人未来能够帮助解决“养儿防老”的传统难题,让老年人拥有更加安心、尊严的晚年生活。

那么,除了交通和养老,日常生活中你最迫切需要的自动化场景是什么?

是否希望机器人能为你解决哪些实际难题,比如家庭清洁、健康监测、无障碍出行或是情感陪伴?

面对不断演进的科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益者,只要找到最贴近自己生活需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让科技真正成为守护和改善我们人文关怀的桥梁。

亲!你说呢?

#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萝卜快跑   #特斯拉  #Waymo  

原文标题 : 自动驾驶科普十问:什么是自动驾驶?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