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中国芯,与雷军没说的“四个秘密”

腾讯科技

17小时前

5月10日,在一个多月的静默后,雷军终于发声了。这位素以活跃著称的企业家在个人微博上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这段静默期里,小米主动按下了多项新业务宣传的暂停键。原定于4月初举行的“玄戒芯片技术沟通会”被临时取消——这场本将提前向业界展示自研芯片技术突破的重要活动,最终未能如期举行。

图片

业内人士分析,在当时特殊的舆论环境下,即便是最亮眼的业务成绩,恐怕也难以获得雷军的关注。

直到那条意味深长的“告别沉默”的微博发布,一切才重新启动:玄戒芯片发布会迅速重启议程,雷军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开启“信息轰炸”模式,接连披露3nm工艺、量产进度等关键信息,向外界释放出明确的回归信号。

为何是现在推出芯片?

小米的芯片自研之路要追溯到2014年,当时,小米旗下松果电子启动了“澎湃”芯片项目。2017年,首款SoC芯片澎湃S1面世,但最终转向ISP、快充等小芯片研发。雷军曾以“种种原因”解释大芯片研发的暂停,并强调这段经历“不是黑历史,而是来时的路”。

2021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小米重启SoC研发,成立独立运营的玄戒项目,并构建了特殊的股权架构,实控人为香港X-Ring公司。这种安排恰逢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麒麟9000芯片遭断供的敏感时期,因此被外界解读为规避美国出口管制的策略性布局。

图片

只不过,华为遭遇制裁原因主要集中在5G、实体清单方面,而并非SoC业务。尤其是这几年,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的焦点都放在AI算力芯片上,SoC芯片已经不是管控重点。

“虽然谣言一直不断,但SoC从头到尾就没有被禁过,这个美国企业有优势的领域,美国政府不管。”凯腾律所合伙人韩利杰说。

站在晶圆代工厂的视角,美国关切的业务是先进AI算力芯片,出口管制的政策一直在动态调整,从2023年的性能密度规定,到2024年的白名单制度,都是围绕AI芯片的管制展开,如果再管控SoC业务,会直接冲击晶圆厂的代工收入。

“三星、台积电反对的声音很强烈,你不让我赚这笔钱,我为什么要去你美国亏本投资建厂?”一位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指出。

所以,玄戒独立于小米之外,更多是出于商业考量而非规避政策限制。美国现行的“最终用户”审查机制(End-User Review)已经形成严密的监管网络,简单的股权隔离难以绕过合规要求。更具说服力的是,蔚小理等车企的5nm车规芯片在台积电顺利量产,充分证明当前美国的出口管制重点并不涉及消费级SoC芯片领域。

小米重启造芯业务,而同期,对手们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收缩,可以说运气值Buff拉满。

2021年,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是5nm,华为麒麟9000、苹果A15 Bionic、高通骁龙888都是行业标杆,晶体管数量都在150亿左右。正常情况下,玄戒的首款产品,将会与上述公司的最新一代产品一较高下,这个时候,玄戒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契机——受出口管制的影响,华为已经无法在台积电正常流片。

2023年5月,OPPO突然解散哲库的项目,为小米自研芯片创造了第二个战略机遇期。

在当时哲库的解散会上,曾有过结论——全球经济环境和手机行业不乐观,公司营收不达预期、芯片自研投资巨大公司承担不起。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外界倾向于将这一动作与中美竞争关联起来。

而韩利杰认为,哲库关停更多是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不是因为美国制裁不做,业内也没有人认为是这个原因。”

显然,商业决策被过度解读,OPPO收缩,小米进击,核心在于两家逻辑的不同。

OPPO追求大而全,SoC的AP(应用芯片)、BP(基带芯片)、RF(射频芯片)等等都在推动自研,小米则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自研AP,外挂BP

AP+BP分开的方案是手机厂商下场自研的普遍做法,比如华为,即便是拥有丰富的通信技术,旗下海思早期自研的K3V1处理器,亦采用外挂BP芯片方案,直到10年后才正式于2019年推出整合AP+BP的麒麟990芯片。

同样的,苹果自研A系列芯片接近15年,业内每年都在传苹果即将用自研基带芯片取代高通产品,也才刚刚解决。

玄戒在O1芯片上只做AP的策略非常正确,哲库AP、BP一起做,大大增加了难度,诺基亚、爱立信、华为都是通信出身,自研BP芯片也都是从2G、3G时代慢慢做起来的,英特尔、英伟达也都做过,但就是做得不好。”前台积电建厂工程师吴梓豪说。

华为、OPPO自研业务的调整,给小米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首颗3nm芯片”的标签,已经贴在小米身上。

友商的调整还给小米提供了第三个契机——中国芯片的“人才火种”——基于这种契机,玄戒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至2500人的规模。雷军表示,“这个体量在目前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团队规模,都排在行业前三。”

为何是3nm?

摆在玄戒面前的先进工艺,可选项包括5nm、4nm、3nm和2nm。

首先可以排除5nm,该工艺于2020年在华为麒麟9000处理器上首发,时间已过去5年。2023年,联发科天玑9300、高通骁龙 8 Gen 3这些当年的旗舰芯片,已经开始导入4nm。

小米要做高端,工艺节点就只剩下4nm、3nm和2nm,其中4nm和3nm讨论最多。

接近玄戒芯片业务的人士透露,去年7月份玄戒O1就已经回片且结果不错。当时就有讨论这颗芯片最终敲定了3nm工艺,这个推测在年底也得到相关部门确认。

北京卫视晚间新闻2024年10月的一期节目提到,小米公司成功流片国内首款3nm工艺手机系统级芯片。

玄戒O1的工艺传闻出现4nm、3nm两个版本,与多个方案并行有关,这也属于行业惯例。

现在业界基本确认苹果A20会首发台积电2nm工艺,但其实苹果也开了3nm的案子作为备份,以避免在导入2nm工艺节点过程中出现不确定性,比如良率事故,进而影响整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玄戒O1在3nm和4nm间摇摆,与苹果的逻辑还不完全一样,毕竟两个节点都已经非常成熟,核心还是品牌效应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去年下半年,台积电就开始了一轮涨价,涨价之后4nm节点每片晶圆代工费在大概18000美元左右,3nm在22000美元左右,差价大概在4000美元左右,未来还有可能再涨价,传闻涨幅在10%左右。

按现在的价格,假设小米下了10000片晶圆的订单,采用3nm节点,代工费预计是2.2亿美元,比4nm的方案多4000万美元,大概占小米官宣的135亿元研发投入的2%,但却能换来“中国首颗3nm手机处理器芯片”,品牌收益巨大。

既然这么算,为什么小米不再多花一点费用,直接上2nm?

这里最关键的是时间窗口,去年7月份玄戒就有回片结果了,这个时间点台积电2nm工艺才刚刚试产。其次则是技术的成熟度,今年3月底台积电2nm试产良率还停留在60%-70%之间,远低于目前3nm超80%的良率。追逐2nm,小米就得因为良率水平,承担30%-40%的废片损失。

另外,由于客户关系的原因,就算小米想拿2nm,也不一定能如愿。现阶段,小米在台积电的客户营收贡献里面,还只能划到其它类别,争夺最先进的工艺,话语权一定不及苹果、联发科、高通这些老客户。

这里面还有一个核心要素,有关设计技术协同优化,像苹果这种量级的Fabless,和台积电在新节点上有丰富的设计技术协同优化经验,能够帮助晶圆厂加速提升良率,也因为如此,台积电还会积极地替客户承担废片成本。

2023年,The Information曾披露,台积电为了吸引苹果在A17上导入良率还只有70%-80%良率的3nm工艺,主动承担20%-30%的额外成本。

总结一下,5nm相对过时不需要考虑,4nm缺少话题性,2nm产能“新人”又拿不到,3nm自然也就成为了玄戒O1最理想的选择。

自研究竟要花多少钱?

玄戒项目目前研发投入135亿元,今年还要投60亿元,4年接近200亿元。

现在就要算算账了,这135亿元有多少钱投在了玄戒O1上,或者说,自研一颗3nm芯片究竟要花多少钱,怎么才能在自研和外购之间取得平衡?

“假设要量产500万颗玄戒O1芯片,平摊下来单颗芯片预估成本大致为200美元,最终成本由出货量多少决定。”吴梓豪说。

业内很多研究机构预估过3nm自研的费用,大致可以拆成研发+量产+外购+封装几个部分(不考虑人力、财务、行政等支出):

图片

  • 研发费用集中在IP、EDA工具、仿真测试和掩膜上,主要体现为一次性投入,成本预计45亿元左右

  • 量产部分,3nm每片晶圆代工费22000美元(约16万元),500万颗芯片需10000片晶圆,预计16亿元,1000万颗即20000片晶圆,预计32亿元

  • AP+BP独立,需要额外采购联发科BP芯片,单颗BP芯片预计400元,量产500万颗AP芯片,即需要外购500万颗BP芯片,总成本20亿元。量产1000万颗AP芯片,BP需求量为1000万颗,采购成本为40亿元

按上述预估,500万颗芯片从研发到量产,总计需91亿元,单颗成本预估1820元左右,如果再把人力等费用加进来,实际要远高于1820元。作为对比,高通骁龙8 Gen 2采购价为160美元,骁龙8 Gen 3是200美元,约合人民币分别为1150元和1440元。

玄戒O1的成本,只有比骁龙芯片更低的情况下,自研才不会亏损,而控制成本有两个路径:压缩研发投入、生产更多的芯片

压缩研发投入对自研“新人”玄戒来说,不一定能快速见效,但追加代工订单,是小米可控的变量,但这也意味着要卖出去更多的旗舰机。

假设将芯片量产的数量从500万颗,增加至1000万颗,外购BP和测试封装的费用也要增加一倍,总成本137亿元,单颗芯片成本在1370元左右,这个时候自研、外购费用基本持平,这也意味着量产1000万颗是玄戒O1的盈亏平衡点,低于这个值,3nm自研可能就会亏损。

需要注意,量产1000万颗O1芯片,就需要制造1000万台旗舰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单一型号来说很有挑战性。

3月份,有用户晒了一份数据,截止W9/3月2号的国产手机累积激活销量,小米15系列销量突破304万,位列国产第一。此前的2024年9月份,也有用户晒了小米14系列数据,接近一年时间累计销量超过700万台。

小米15S Pro首发玄戒O1芯片,凭借“3nm最强中国芯”这个buff,再加上逐步覆盖更多产品线,即便最后量产数突破1000万颗,产能消化仍然乐观。

对小米而言,以小米15S Pro的最低售价5499元来计算,这1000万颗芯片,除了给小米插上“中国芯”的翅膀外,也会带来近550亿元的营收。

手机芯片、车芯,然后呢?

小米造芯注定不会是阳关坦途。

玄戒这个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当中,钱其实相对容易解决,技术和知识产权层面将面临考验,最为迫切的是与高通、华为、联发科、ARM这些坐拥大量知识产权的公司达成“和平协议”。

几天前的Computex上,高通CEO安蒙被问及“小米自研3nm”的看法,潜台词是小米推动玄戒自研芯片,以后不用你高通的产品怎么办?

安蒙的回答很巧妙,他说小米的旗舰机仍然还会采用高通芯片,并且强调三星也自研手机芯片,但高通仍然是其芯片供应商,该模式同样适用于小米。

话音刚落,5月20日,高通就官宣与小米新签署了一份许可协议。

“这些授权费都在上亿人民币的量级,”韩利杰说,“ARM的授权也会搞定,但华为和小米只有手机相关的交叉协议,芯片部分暂未涉及,大概率会对小米发起诉讼。

对新生的玄戒来说,技术和知识产权关乎生存,如何应用关乎发展。

发布会之前,小米总裁卢伟冰也像雷军一样化身劳模,加入到玄戒芯片的宣传之中,对外释放的信息包括,“玄戒芯片不止O1一款” 、“玄戒O1不仅用于手机,也会用于其他产品”等等,发布会上答案也揭晓了——面向智能手表且集成自研4G基带的玄戒T1芯片。

那么,还有其他应用场景吗?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小米汽车。

过去几年,中国新造车都已下场造芯,蔚小理的5nm芯片都已经在台积电成功流片,核心应用场景聚焦“智驾”。何小鹏此前曾表示,下场自研可以让“成本更可控”,李斌也在公开场合透露,“蔚来神玑芯片可实现单车1万元降本。”

图片

和小鹏、蔚来的自研芯片不同,玄戒O1的109mm² Die Size和190亿晶体管,都是针对手机来规划的,如果“上车”,只能用于座舱场景。在这方面,高通在骁龙8155芯片做了非常成功的商业示范。

2019年,高通发布骁龙8155,次年首发“上车”,2021年被新势力疯抢——这块芯片基于骁龙855的设计改进而来,包括降低CPU频率,提高GPU和NPU频率,增强针对导航、娱乐等视频图像的处理能力等等。

雷军要将小米汽车打造成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力量,要推动“人车家”生态融合,显然不会止步于一颗座舱芯片。

吴梓豪认为,现阶段研发车用芯片,甚至将其调整为重点项目都符合逻辑,他说:“这2500人的团队中一定有人在研发车用芯片,但一开始规划立项时不一定涉及到汽车,当时团队第一要务就是把手机芯片先搞出来,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步步来。”

第一步是手机芯片,第二步“上车”,第三步是什么?桌面、座舱、智驾和机器人,这些都是符合现实条件的设想,再跳脱一点,AI ASIC这种加速计算场景也不是不可能。

截至目前为止,苹果基本完成了手机、PC、手表以及耳机等相关外设的核心芯片自研,包括A系列、M系列、S系列和C系列,用时接近15年。对照苹果这个参照系,除了手机SoC,小米不是也拿出了玄戒T1这种面向智能手表的芯片,甚至还包括自研4G基带。

雷军曾说,小米造芯至少投资十年,关于这种长期主义的表态,应该在内部做过多次通气,以至于小米系的人,都保持着类似“十年磨一剑”的口径。

图片

2023年,一位网友在社群中晒出《UVM实战作者》、芯片验证领域专家张强的朋友圈截图,除了替芯片团队的验证岗位招人外,张强也说,“小米已经做好了十年的规划,这种规划既包括技术上的规划、也包括财务上的规划。”

10年才刚刚开始,玄戒O1和T1,只是小米自研芯片“重新开始”第一步。

5月10日,在一个多月的静默后,雷军终于发声了。这位素以活跃著称的企业家在个人微博上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这段静默期里,小米主动按下了多项新业务宣传的暂停键。原定于4月初举行的“玄戒芯片技术沟通会”被临时取消——这场本将提前向业界展示自研芯片技术突破的重要活动,最终未能如期举行。

图片

业内人士分析,在当时特殊的舆论环境下,即便是最亮眼的业务成绩,恐怕也难以获得雷军的关注。

直到那条意味深长的“告别沉默”的微博发布,一切才重新启动:玄戒芯片发布会迅速重启议程,雷军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开启“信息轰炸”模式,接连披露3nm工艺、量产进度等关键信息,向外界释放出明确的回归信号。

为何是现在推出芯片?

小米的芯片自研之路要追溯到2014年,当时,小米旗下松果电子启动了“澎湃”芯片项目。2017年,首款SoC芯片澎湃S1面世,但最终转向ISP、快充等小芯片研发。雷军曾以“种种原因”解释大芯片研发的暂停,并强调这段经历“不是黑历史,而是来时的路”。

2021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小米重启SoC研发,成立独立运营的玄戒项目,并构建了特殊的股权架构,实控人为香港X-Ring公司。这种安排恰逢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麒麟9000芯片遭断供的敏感时期,因此被外界解读为规避美国出口管制的策略性布局。

图片

只不过,华为遭遇制裁原因主要集中在5G、实体清单方面,而并非SoC业务。尤其是这几年,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的焦点都放在AI算力芯片上,SoC芯片已经不是管控重点。

“虽然谣言一直不断,但SoC从头到尾就没有被禁过,这个美国企业有优势的领域,美国政府不管。”凯腾律所合伙人韩利杰说。

站在晶圆代工厂的视角,美国关切的业务是先进AI算力芯片,出口管制的政策一直在动态调整,从2023年的性能密度规定,到2024年的白名单制度,都是围绕AI芯片的管制展开,如果再管控SoC业务,会直接冲击晶圆厂的代工收入。

“三星、台积电反对的声音很强烈,你不让我赚这笔钱,我为什么要去你美国亏本投资建厂?”一位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指出。

所以,玄戒独立于小米之外,更多是出于商业考量而非规避政策限制。美国现行的“最终用户”审查机制(End-User Review)已经形成严密的监管网络,简单的股权隔离难以绕过合规要求。更具说服力的是,蔚小理等车企的5nm车规芯片在台积电顺利量产,充分证明当前美国的出口管制重点并不涉及消费级SoC芯片领域。

小米重启造芯业务,而同期,对手们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收缩,可以说运气值Buff拉满。

2021年,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是5nm,华为麒麟9000、苹果A15 Bionic、高通骁龙888都是行业标杆,晶体管数量都在150亿左右。正常情况下,玄戒的首款产品,将会与上述公司的最新一代产品一较高下,这个时候,玄戒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契机——受出口管制的影响,华为已经无法在台积电正常流片。

2023年5月,OPPO突然解散哲库的项目,为小米自研芯片创造了第二个战略机遇期。

在当时哲库的解散会上,曾有过结论——全球经济环境和手机行业不乐观,公司营收不达预期、芯片自研投资巨大公司承担不起。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外界倾向于将这一动作与中美竞争关联起来。

而韩利杰认为,哲库关停更多是基于商业方面的考虑,“不是因为美国制裁不做,业内也没有人认为是这个原因。”

显然,商业决策被过度解读,OPPO收缩,小米进击,核心在于两家逻辑的不同。

OPPO追求大而全,SoC的AP(应用芯片)、BP(基带芯片)、RF(射频芯片)等等都在推动自研,小米则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自研AP,外挂BP

AP+BP分开的方案是手机厂商下场自研的普遍做法,比如华为,即便是拥有丰富的通信技术,旗下海思早期自研的K3V1处理器,亦采用外挂BP芯片方案,直到10年后才正式于2019年推出整合AP+BP的麒麟990芯片。

同样的,苹果自研A系列芯片接近15年,业内每年都在传苹果即将用自研基带芯片取代高通产品,也才刚刚解决。

玄戒在O1芯片上只做AP的策略非常正确,哲库AP、BP一起做,大大增加了难度,诺基亚、爱立信、华为都是通信出身,自研BP芯片也都是从2G、3G时代慢慢做起来的,英特尔、英伟达也都做过,但就是做得不好。”前台积电建厂工程师吴梓豪说。

华为、OPPO自研业务的调整,给小米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中国首颗3nm芯片”的标签,已经贴在小米身上。

友商的调整还给小米提供了第三个契机——中国芯片的“人才火种”——基于这种契机,玄戒在短短几年时间,发展至2500人的规模。雷军表示,“这个体量在目前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团队规模,都排在行业前三。”

为何是3nm?

摆在玄戒面前的先进工艺,可选项包括5nm、4nm、3nm和2nm。

首先可以排除5nm,该工艺于2020年在华为麒麟9000处理器上首发,时间已过去5年。2023年,联发科天玑9300、高通骁龙 8 Gen 3这些当年的旗舰芯片,已经开始导入4nm。

小米要做高端,工艺节点就只剩下4nm、3nm和2nm,其中4nm和3nm讨论最多。

接近玄戒芯片业务的人士透露,去年7月份玄戒O1就已经回片且结果不错。当时就有讨论这颗芯片最终敲定了3nm工艺,这个推测在年底也得到相关部门确认。

北京卫视晚间新闻2024年10月的一期节目提到,小米公司成功流片国内首款3nm工艺手机系统级芯片。

玄戒O1的工艺传闻出现4nm、3nm两个版本,与多个方案并行有关,这也属于行业惯例。

现在业界基本确认苹果A20会首发台积电2nm工艺,但其实苹果也开了3nm的案子作为备份,以避免在导入2nm工艺节点过程中出现不确定性,比如良率事故,进而影响整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玄戒O1在3nm和4nm间摇摆,与苹果的逻辑还不完全一样,毕竟两个节点都已经非常成熟,核心还是品牌效应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去年下半年,台积电就开始了一轮涨价,涨价之后4nm节点每片晶圆代工费在大概18000美元左右,3nm在22000美元左右,差价大概在4000美元左右,未来还有可能再涨价,传闻涨幅在10%左右。

按现在的价格,假设小米下了10000片晶圆的订单,采用3nm节点,代工费预计是2.2亿美元,比4nm的方案多4000万美元,大概占小米官宣的135亿元研发投入的2%,但却能换来“中国首颗3nm手机处理器芯片”,品牌收益巨大。

既然这么算,为什么小米不再多花一点费用,直接上2nm?

这里最关键的是时间窗口,去年7月份玄戒就有回片结果了,这个时间点台积电2nm工艺才刚刚试产。其次则是技术的成熟度,今年3月底台积电2nm试产良率还停留在60%-70%之间,远低于目前3nm超80%的良率。追逐2nm,小米就得因为良率水平,承担30%-40%的废片损失。

另外,由于客户关系的原因,就算小米想拿2nm,也不一定能如愿。现阶段,小米在台积电的客户营收贡献里面,还只能划到其它类别,争夺最先进的工艺,话语权一定不及苹果、联发科、高通这些老客户。

这里面还有一个核心要素,有关设计技术协同优化,像苹果这种量级的Fabless,和台积电在新节点上有丰富的设计技术协同优化经验,能够帮助晶圆厂加速提升良率,也因为如此,台积电还会积极地替客户承担废片成本。

2023年,The Information曾披露,台积电为了吸引苹果在A17上导入良率还只有70%-80%良率的3nm工艺,主动承担20%-30%的额外成本。

总结一下,5nm相对过时不需要考虑,4nm缺少话题性,2nm产能“新人”又拿不到,3nm自然也就成为了玄戒O1最理想的选择。

自研究竟要花多少钱?

玄戒项目目前研发投入135亿元,今年还要投60亿元,4年接近200亿元。

现在就要算算账了,这135亿元有多少钱投在了玄戒O1上,或者说,自研一颗3nm芯片究竟要花多少钱,怎么才能在自研和外购之间取得平衡?

“假设要量产500万颗玄戒O1芯片,平摊下来单颗芯片预估成本大致为200美元,最终成本由出货量多少决定。”吴梓豪说。

业内很多研究机构预估过3nm自研的费用,大致可以拆成研发+量产+外购+封装几个部分(不考虑人力、财务、行政等支出):

图片

  • 研发费用集中在IP、EDA工具、仿真测试和掩膜上,主要体现为一次性投入,成本预计45亿元左右

  • 量产部分,3nm每片晶圆代工费22000美元(约16万元),500万颗芯片需10000片晶圆,预计16亿元,1000万颗即20000片晶圆,预计32亿元

  • AP+BP独立,需要额外采购联发科BP芯片,单颗BP芯片预计400元,量产500万颗AP芯片,即需要外购500万颗BP芯片,总成本20亿元。量产1000万颗AP芯片,BP需求量为1000万颗,采购成本为40亿元

按上述预估,500万颗芯片从研发到量产,总计需91亿元,单颗成本预估1820元左右,如果再把人力等费用加进来,实际要远高于1820元。作为对比,高通骁龙8 Gen 2采购价为160美元,骁龙8 Gen 3是200美元,约合人民币分别为1150元和1440元。

玄戒O1的成本,只有比骁龙芯片更低的情况下,自研才不会亏损,而控制成本有两个路径:压缩研发投入、生产更多的芯片

压缩研发投入对自研“新人”玄戒来说,不一定能快速见效,但追加代工订单,是小米可控的变量,但这也意味着要卖出去更多的旗舰机。

假设将芯片量产的数量从500万颗,增加至1000万颗,外购BP和测试封装的费用也要增加一倍,总成本137亿元,单颗芯片成本在1370元左右,这个时候自研、外购费用基本持平,这也意味着量产1000万颗是玄戒O1的盈亏平衡点,低于这个值,3nm自研可能就会亏损。

需要注意,量产1000万颗O1芯片,就需要制造1000万台旗舰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单一型号来说很有挑战性。

3月份,有用户晒了一份数据,截止W9/3月2号的国产手机累积激活销量,小米15系列销量突破304万,位列国产第一。此前的2024年9月份,也有用户晒了小米14系列数据,接近一年时间累计销量超过700万台。

小米15S Pro首发玄戒O1芯片,凭借“3nm最强中国芯”这个buff,再加上逐步覆盖更多产品线,即便最后量产数突破1000万颗,产能消化仍然乐观。

对小米而言,以小米15S Pro的最低售价5499元来计算,这1000万颗芯片,除了给小米插上“中国芯”的翅膀外,也会带来近550亿元的营收。

手机芯片、车芯,然后呢?

小米造芯注定不会是阳关坦途。

玄戒这个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当中,钱其实相对容易解决,技术和知识产权层面将面临考验,最为迫切的是与高通、华为、联发科、ARM这些坐拥大量知识产权的公司达成“和平协议”。

几天前的Computex上,高通CEO安蒙被问及“小米自研3nm”的看法,潜台词是小米推动玄戒自研芯片,以后不用你高通的产品怎么办?

安蒙的回答很巧妙,他说小米的旗舰机仍然还会采用高通芯片,并且强调三星也自研手机芯片,但高通仍然是其芯片供应商,该模式同样适用于小米。

话音刚落,5月20日,高通就官宣与小米新签署了一份许可协议。

“这些授权费都在上亿人民币的量级,”韩利杰说,“ARM的授权也会搞定,但华为和小米只有手机相关的交叉协议,芯片部分暂未涉及,大概率会对小米发起诉讼。

对新生的玄戒来说,技术和知识产权关乎生存,如何应用关乎发展。

发布会之前,小米总裁卢伟冰也像雷军一样化身劳模,加入到玄戒芯片的宣传之中,对外释放的信息包括,“玄戒芯片不止O1一款” 、“玄戒O1不仅用于手机,也会用于其他产品”等等,发布会上答案也揭晓了——面向智能手表且集成自研4G基带的玄戒T1芯片。

那么,还有其他应用场景吗?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小米汽车。

过去几年,中国新造车都已下场造芯,蔚小理的5nm芯片都已经在台积电成功流片,核心应用场景聚焦“智驾”。何小鹏此前曾表示,下场自研可以让“成本更可控”,李斌也在公开场合透露,“蔚来神玑芯片可实现单车1万元降本。”

图片

和小鹏、蔚来的自研芯片不同,玄戒O1的109mm² Die Size和190亿晶体管,都是针对手机来规划的,如果“上车”,只能用于座舱场景。在这方面,高通在骁龙8155芯片做了非常成功的商业示范。

2019年,高通发布骁龙8155,次年首发“上车”,2021年被新势力疯抢——这块芯片基于骁龙855的设计改进而来,包括降低CPU频率,提高GPU和NPU频率,增强针对导航、娱乐等视频图像的处理能力等等。

雷军要将小米汽车打造成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力量,要推动“人车家”生态融合,显然不会止步于一颗座舱芯片。

吴梓豪认为,现阶段研发车用芯片,甚至将其调整为重点项目都符合逻辑,他说:“这2500人的团队中一定有人在研发车用芯片,但一开始规划立项时不一定涉及到汽车,当时团队第一要务就是把手机芯片先搞出来,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步步来。”

第一步是手机芯片,第二步“上车”,第三步是什么?桌面、座舱、智驾和机器人,这些都是符合现实条件的设想,再跳脱一点,AI ASIC这种加速计算场景也不是不可能。

截至目前为止,苹果基本完成了手机、PC、手表以及耳机等相关外设的核心芯片自研,包括A系列、M系列、S系列和C系列,用时接近15年。对照苹果这个参照系,除了手机SoC,小米不是也拿出了玄戒T1这种面向智能手表的芯片,甚至还包括自研4G基带。

雷军曾说,小米造芯至少投资十年,关于这种长期主义的表态,应该在内部做过多次通气,以至于小米系的人,都保持着类似“十年磨一剑”的口径。

图片

2023年,一位网友在社群中晒出《UVM实战作者》、芯片验证领域专家张强的朋友圈截图,除了替芯片团队的验证岗位招人外,张强也说,“小米已经做好了十年的规划,这种规划既包括技术上的规划、也包括财务上的规划。”

10年才刚刚开始,玄戒O1和T1,只是小米自研芯片“重新开始”第一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