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更迭而演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标准化政策,统一了度量衡,规范了文字和车轨宽度,为篆书发展打下基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确立小篆为官方用字,促使篆书从大篆演进为小篆。
在书法艺术中,碑学和帖学两大流派的争议长期存在。清代文人特别推崇碑学,邓石如正是清代碑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清代书法对“尚质”书风的追求,对碑学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清代碑学的奠基者,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深远印记。探讨其贡献和地位,尤其是他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发端,借汉碑之力实现变革、铸就独特风格的历程,极具价值。深入研究其篆书代表作《六朝镜铭》,更能窥见他突破传统藩篱、开创全新艺术风貌的卓越成就。
本文分析了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邓石如以“二李”为发端,推行汉碑变法的历程,并对邓石如的篆书代表作品《六朝镜铭》进行艺术赏析,探寻邓石如挣脱“二李”桎梏、塑造全新篆书风貌的历程。
邓石如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邓石如(1743—1805),原名避仁宗讳,因而以字行世,改字顽伯,安徽怀宁人。他居住在皖公山下,又自号完白山人。少年时生长在偏远乡村,唯独钟情于刻石,模仿汉代印章篆刻,技艺精湛,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深悟古法神韵,尽弃时俗窠臼。他的书法对清代中后期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石如壮年游历苏皖江浙,包括安庆、徽州、南京、扬州、常州、江阴和杭州等地,结交众多文人,这对他的书法风格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小篆的发展经历来看,篆自李斯而下,胡毋敬、赵高、杨雄、曹喜、班固、崔瑗、许慎、蔡邕皆称能手,然尽守小篆而不变。晋及六朝善小篆者,盖不多见。至李阳冰而复倡,其篆之中兴乎!小篆以李斯庄正典雅的书法风格为核心,起源于秦代统一文字之时,经过汉唐时期的振兴,至李阳冰时期达到成熟。小篆以“二李”为根基,历来受到后人敬仰,是后世学习篆书的典范。《峄山碑》《三体石经》《说文解字》《千字文》都展现了小篆从繁复到规范的演变过程,自李而下,绝少概见。
清代碑学兴起,小篆书写传统延续“二李”风格,同时书家研究金石碑版,打破旧习,呈现新风貌。邓石如的篆书与时代潮流一致,创新书写方式,融合汉碑变法,使小篆写法焕然一新。
邓石如《六朝镜铭》的艺术风格分析
☆用笔:参以隶意
篆书《六朝镜铭》笔法最多的是隶书方形起收笔画。邓石如之前,“二李”之篆书风格,均体现为中锋运笔、圆润起止,转折处流畅而含蓄,展现出以阴柔之美为基调的典雅与娴静的审美特质。邓石如新篆书风格展现了一种阳刚之气,雄强浑鸷、劲挺峻拔,主要因素在于方笔的引入。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评论邓石如“稍参隶意,杀锋以取折,故字体微方”。邓石如在篆书起收笔时,少部分是圆起圆收,大部分是方笔。对比《峄山碑》与邓石如书法作品的起笔特点,可见邓石如作品中的圆形起笔略显宽广,如“绝”字的竖画起笔、“照”字的横画起笔,以及部分竖画起笔呈现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
☆行笔:汲取汉篆
包世臣称邓石如的篆书“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其特点是邓石如在书写篆书时,始终坚持使用中锋笔法,并融入了上下起伏的笔势动作。其运笔使笔画呈现灵动的粗细变化,与《峄山碑》匀整划一的线条风格形成强烈反差,尽显独特艺术张力。邓石如这一改变的关键因素源自汉篆,形成了其篆书刚劲且柔美的风格。汉代碑额笔画更为自然,笔画间的粗细对比彰显出书写的韵律感,笔画的圆润与笔画起始和结束处的方正、转折处外方内圆的展示相协调。邓石如笔画间的起伏是在中锋运笔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侧锋也可以产生粗细对比,但中锋运笔的起伏效果更加流畅有力。
☆结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小篆结构法则包含两个要素:对称与平衡。对称意味着在某一基准点上,左右两侧若折叠可相互吻合。平衡则要求每个字的笔画间隔一致,笔画排列规整。对称与平衡使得篆书字体构造稳固,展现出静态的高雅之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之所以独特,关键在于其结构的平衡。笔画间距离的疏密变化,给予观赏者不同的感受。
包世臣师从邓石如,深得邓石如篆书奥秘,也就是“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真谛,这令赵之谦也十分推崇。邓石如的书法作品中,篆书突破了传统以“二李”风格为主的界限,将瘦硬有力的篆书转变为以五指之力,笔锋中锋入纸,如“锥画沙、屋漏痕”般,转变为繁茂浑厚、古朴雄伟的艺术风格,为篆书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因此,研习篆书者有必要深入探究邓石如对篆书的革新。其篆书代表作《六朝镜铭》充分彰显了这些变革,是篆书入门阶段极具价值的临摹范本。
邓石如篆书对于后世的书法影响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演变
邓石如39岁至63岁时,是其篆书创作的鼎盛时期,佳作众多,成果颇丰。其篆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中年期(39岁至49岁)以李斯和李阳冰为师,主要临摹《峄山碑》等,笔法以圆笔为主,笔画均匀,布局平衡。晚年期(51岁到63岁),以汉篆为变,取法从秦代延伸至汉代碑刻,喜好临习《石鼓文》《开母石阙》《天发神谶碑》等,书风趋于稳健开阔,体势也更为灵动,更有汉碑意味。他从汉碑额篆书中吸取了婉转飘动的意趣,又稍稍以隶书笔意掺入其中,用笔灵活稳健,风格飘逸舒展,又趋于粗重奔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篇气势端庄流丽,刚健婀娜。他又于汉碑中汲取到宽博与浑厚之气,突破了清代书坛王澍一派篆书的笼罩,康有为评其为“集篆之大成”。
☆以“二李”为古
邓石如的早期书法主要学习李斯和李阳冰两位。这两位的篆书风格一脉相承,其笔法以圆润为主,粗细一致,线条纯净度高。其结构纵向取势,秩序井然,继承了严整端庄的风格,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象。从邓石如39岁至49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追求“二李”铁线篆风格的历程。如乾隆四十六年所书《篆书四箴四条屏》,保留了狭长字形,结构匀称,线条硬挺,没有太大粗细变化,体现了其篆书取法铁线篆的风格。而在乾隆五十一年,邓石如尚存《峄山碑》摹本,可见他在这一时期书法风格是以“二李”为宗,以铁线篆为风尚。
☆以汉碑为变
邓石如49岁至63岁时,是其篆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他汲取百家之长,试图摆脱“二李”的笔法,开始学习《石鼓文》等碑额,形成了自身“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的独特风格。他把汉篆中极具特点的“垂露法”与自身创作融会贯通,其用笔速度与力量也产生了变化,努力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创作。在结构上,他变其布白匀称到“间距大于行距”的结构,最终摆脱了“二李”的束缚,将篆书艺术推到了高峰。如邓石如篆书作品《六朝镜铭》则为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整幅作品线条明显厚重,提按变化丰富,转折的搭接过程更为自然,用笔以铺毫为主,气势雄强,气息稳重。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超越前人,强调笔触与纸张的摩擦,创造出金石般的质感。他擅长“杀锋”技巧,赵之谦评价邓石如的书法为“清代第一”,尤其擅长隶书。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提出:“完白书法最主要地方是以隶笔为篆,感觉对于篆法来说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清代文字狱高压下,金石出土热潮与馆阁体泛滥,促使朴学兴起、篆隶书盛行。邓石如在此背景下另辟蹊径,打破了前人篆书的呆板定式,为清代篆书开创了全新局面。正是因为邓石如的开拓,加之吴熙载、包世臣、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的后继传承,才形成了当今篆书书坛百花齐放的局面。
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凭借不懈钻研与过人天赋,以极具开创性的书风,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刘熙载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邓石如的书法,正是其深厚学养、卓越才情与高远志趣的完美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浅析邓石如《六朝镜铭》艺术风格”(项目编号:2025XKT1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篆书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更迭而演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标准化政策,统一了度量衡,规范了文字和车轨宽度,为篆书发展打下基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确立小篆为官方用字,促使篆书从大篆演进为小篆。
在书法艺术中,碑学和帖学两大流派的争议长期存在。清代文人特别推崇碑学,邓石如正是清代碑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开创了清代书法对“尚质”书风的追求,对碑学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清代碑学的奠基者,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深远印记。探讨其贡献和地位,尤其是他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发端,借汉碑之力实现变革、铸就独特风格的历程,极具价值。深入研究其篆书代表作《六朝镜铭》,更能窥见他突破传统藩篱、开创全新艺术风貌的卓越成就。
本文分析了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邓石如以“二李”为发端,推行汉碑变法的历程,并对邓石如的篆书代表作品《六朝镜铭》进行艺术赏析,探寻邓石如挣脱“二李”桎梏、塑造全新篆书风貌的历程。
邓石如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邓石如(1743—1805),原名避仁宗讳,因而以字行世,改字顽伯,安徽怀宁人。他居住在皖公山下,又自号完白山人。少年时生长在偏远乡村,唯独钟情于刻石,模仿汉代印章篆刻,技艺精湛,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深悟古法神韵,尽弃时俗窠臼。他的书法对清代中后期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石如壮年游历苏皖江浙,包括安庆、徽州、南京、扬州、常州、江阴和杭州等地,结交众多文人,这对他的书法风格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小篆的发展经历来看,篆自李斯而下,胡毋敬、赵高、杨雄、曹喜、班固、崔瑗、许慎、蔡邕皆称能手,然尽守小篆而不变。晋及六朝善小篆者,盖不多见。至李阳冰而复倡,其篆之中兴乎!小篆以李斯庄正典雅的书法风格为核心,起源于秦代统一文字之时,经过汉唐时期的振兴,至李阳冰时期达到成熟。小篆以“二李”为根基,历来受到后人敬仰,是后世学习篆书的典范。《峄山碑》《三体石经》《说文解字》《千字文》都展现了小篆从繁复到规范的演变过程,自李而下,绝少概见。
清代碑学兴起,小篆书写传统延续“二李”风格,同时书家研究金石碑版,打破旧习,呈现新风貌。邓石如的篆书与时代潮流一致,创新书写方式,融合汉碑变法,使小篆写法焕然一新。
邓石如《六朝镜铭》的艺术风格分析
☆用笔:参以隶意
篆书《六朝镜铭》笔法最多的是隶书方形起收笔画。邓石如之前,“二李”之篆书风格,均体现为中锋运笔、圆润起止,转折处流畅而含蓄,展现出以阴柔之美为基调的典雅与娴静的审美特质。邓石如新篆书风格展现了一种阳刚之气,雄强浑鸷、劲挺峻拔,主要因素在于方笔的引入。包世臣《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评论邓石如“稍参隶意,杀锋以取折,故字体微方”。邓石如在篆书起收笔时,少部分是圆起圆收,大部分是方笔。对比《峄山碑》与邓石如书法作品的起笔特点,可见邓石如作品中的圆形起笔略显宽广,如“绝”字的竖画起笔、“照”字的横画起笔,以及部分竖画起笔呈现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
☆行笔:汲取汉篆
包世臣称邓石如的篆书“与秦汉瓦当额文为尤近”,其特点是邓石如在书写篆书时,始终坚持使用中锋笔法,并融入了上下起伏的笔势动作。其运笔使笔画呈现灵动的粗细变化,与《峄山碑》匀整划一的线条风格形成强烈反差,尽显独特艺术张力。邓石如这一改变的关键因素源自汉篆,形成了其篆书刚劲且柔美的风格。汉代碑额笔画更为自然,笔画间的粗细对比彰显出书写的韵律感,笔画的圆润与笔画起始和结束处的方正、转折处外方内圆的展示相协调。邓石如笔画间的起伏是在中锋运笔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侧锋也可以产生粗细对比,但中锋运笔的起伏效果更加流畅有力。
☆结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
小篆结构法则包含两个要素:对称与平衡。对称意味着在某一基准点上,左右两侧若折叠可相互吻合。平衡则要求每个字的笔画间隔一致,笔画排列规整。对称与平衡使得篆书字体构造稳固,展现出静态的高雅之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之所以独特,关键在于其结构的平衡。笔画间距离的疏密变化,给予观赏者不同的感受。
包世臣师从邓石如,深得邓石如篆书奥秘,也就是“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真谛,这令赵之谦也十分推崇。邓石如的书法作品中,篆书突破了传统以“二李”风格为主的界限,将瘦硬有力的篆书转变为以五指之力,笔锋中锋入纸,如“锥画沙、屋漏痕”般,转变为繁茂浑厚、古朴雄伟的艺术风格,为篆书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因此,研习篆书者有必要深入探究邓石如对篆书的革新。其篆书代表作《六朝镜铭》充分彰显了这些变革,是篆书入门阶段极具价值的临摹范本。
邓石如篆书对于后世的书法影响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演变
邓石如39岁至63岁时,是其篆书创作的鼎盛时期,佳作众多,成果颇丰。其篆书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中年期(39岁至49岁)以李斯和李阳冰为师,主要临摹《峄山碑》等,笔法以圆笔为主,笔画均匀,布局平衡。晚年期(51岁到63岁),以汉篆为变,取法从秦代延伸至汉代碑刻,喜好临习《石鼓文》《开母石阙》《天发神谶碑》等,书风趋于稳健开阔,体势也更为灵动,更有汉碑意味。他从汉碑额篆书中吸取了婉转飘动的意趣,又稍稍以隶书笔意掺入其中,用笔灵活稳健,风格飘逸舒展,又趋于粗重奔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篇气势端庄流丽,刚健婀娜。他又于汉碑中汲取到宽博与浑厚之气,突破了清代书坛王澍一派篆书的笼罩,康有为评其为“集篆之大成”。
☆以“二李”为古
邓石如的早期书法主要学习李斯和李阳冰两位。这两位的篆书风格一脉相承,其笔法以圆润为主,粗细一致,线条纯净度高。其结构纵向取势,秩序井然,继承了严整端庄的风格,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象。从邓石如39岁至49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追求“二李”铁线篆风格的历程。如乾隆四十六年所书《篆书四箴四条屏》,保留了狭长字形,结构匀称,线条硬挺,没有太大粗细变化,体现了其篆书取法铁线篆的风格。而在乾隆五十一年,邓石如尚存《峄山碑》摹本,可见他在这一时期书法风格是以“二李”为宗,以铁线篆为风尚。
☆以汉碑为变
邓石如49岁至63岁时,是其篆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他汲取百家之长,试图摆脱“二李”的笔法,开始学习《石鼓文》等碑额,形成了自身“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的独特风格。他把汉篆中极具特点的“垂露法”与自身创作融会贯通,其用笔速度与力量也产生了变化,努力将自己的理解加入创作。在结构上,他变其布白匀称到“间距大于行距”的结构,最终摆脱了“二李”的束缚,将篆书艺术推到了高峰。如邓石如篆书作品《六朝镜铭》则为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整幅作品线条明显厚重,提按变化丰富,转折的搭接过程更为自然,用笔以铺毫为主,气势雄强,气息稳重。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超越前人,强调笔触与纸张的摩擦,创造出金石般的质感。他擅长“杀锋”技巧,赵之谦评价邓石如的书法为“清代第一”,尤其擅长隶书。
邓石如篆书的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提出:“完白书法最主要地方是以隶笔为篆,感觉对于篆法来说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清代文字狱高压下,金石出土热潮与馆阁体泛滥,促使朴学兴起、篆隶书盛行。邓石如在此背景下另辟蹊径,打破了前人篆书的呆板定式,为清代篆书开创了全新局面。正是因为邓石如的开拓,加之吴熙载、包世臣、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的后继传承,才形成了当今篆书书坛百花齐放的局面。
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凭借不懈钻研与过人天赋,以极具开创性的书风,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刘熙载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邓石如的书法,正是其深厚学养、卓越才情与高远志趣的完美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浅析邓石如《六朝镜铭》艺术风格”(项目编号:2025XKT1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