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林凌 祖明远 徐浩煊 王培哲 摄影 李志强
“南充造”正加速上新——
靠着真空隔热技术,一款旅居舱能在高海拔地区给游客带来安心——外面最低可达零下40℃,舱内却能营造10—20℃的舒适环境;
比指甲盖小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在约1毫米内堆叠着上千层陶瓷介质膜,每层厚度仅1微米,每部手机、每台新能源汽车里都有成千上万枚;
加醇10分钟、续航600公里,吉利星际客车自主研发的首台醇氢电动公路客车在南充量产下线……
高寒旅居版“零碳舱”。受访者供图
回望历史,有着“绸都”“果城”之称的南充,曾在传统纺织、轻工食品等产业上表现卓越。
而今,新领域、新产品、新技术不断焕新,当下的南充工业发展又有什么?靠什么?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采访组在南充采访时,感受到这个川东北工业重镇正以极大的韧劲,重新在工业领域突围,一路向前。
遇折不弯
老问题寻找新解法
对于南充,化工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四川盆地“千亿方级”天然气资源新区、“百万吨级”石油采矿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资源潜力如何转化为产业活力?一场“逆风局”可说明很多问题。
5月13日上午,在采访组到来前,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生正在研究一份技改报告。受原料涨价与价格战影响,其所处的1,4-丁二醇(简称BDO)行业正处在盈亏边缘,但该公司计划今年提升3万吨产能。
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志强 摄
在下行周期逆势扩张,企业的底气来自下游产业链的期待。
原来,距离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几公里外的四川能投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精对苯二甲酸,与BDO一起,能合成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围绕可降解塑料项目,2024年6月,南充经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成立,着手完善相关招引方案,目前已经对接了不少客商。
事实上,为了建圈强链,南充组建了8个产业链专班,推动力量、政策、资源向工业领域集中。围绕产业发展所需,一批新机构陆续成立,补齐服务能力短板。不仅如此,南充还成立5个产业服务中心,包括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中心、财政金融服务中心等。“工业发展需要一整套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在机构上做完善。”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同一剂“催化剂”,产业链式“反应”随之发生。一季度,南充相关部门到化工产业实力雄厚的沿海地区推介项目,带去的是一套涵盖金融支持、原料供应、产品消纳在内的详细方案。效果正在显现,不久前,来自纺织、合成纤维等行业的企业考察团专程来南充实地考察,已收到多个合作意愿。
一季度,南充包括化工轻纺在内的“3+2”重点产业实现产值225.5亿元,同比增长15.6%,成为工业逆势而起的关键担当。
灵活多变
打造好环境催生新产业
在走访中,企业负责人南腔北调的口音在提醒记者——他们都是新来的“南充人”。
新落户的四川弘鑫云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弘鑫云创),是柔性电路板行业的领军企业,来自福建厦门;研制旅居舱的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来自于北京;熙泰科技新型显示产业项目,来自安徽芜湖……
弘鑫科技智能制造车间。李志强 摄
帮助新“南充人”扎根的,还有这项工作——近年来,南充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经营主体满意度多次获全省第一。
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南充市“企业之家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涉企政策直达快享、企业诉求便捷上传,更关键的是“有问必答”,“就像企业家们的‘12345’热线,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是‘店小二’。”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该平台年内将覆盖千余家规上工业企业。
好环境催生好产业,一批“弯道超车”的新品,相继在南充诞生。
搭乘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东风,弘鑫云创在AI国产算力卡制造、AI算力服务器部件生产等领域发力,2023年实现产值5.94亿元,2024年产值增长至10.08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下称“三环电子”)不断拓展新品,靠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陶瓷光纤插芯等拳头产品,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
依托真空技术打造高寒旅居版“零碳舱”,能生成电能光能并处理废水废物,实现零排放。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尚未正式发布,已收获200余笔订单。
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韧,是灵活多变。
抓好项目招引与工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南充发挥在外企业家、技术人才多的优势,优化发展环境,锁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两大成长性产业,加大“招引—吸收—创新”的转化力度。
一季度,南充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73亿元,同比增长48.9%。“以产业链思维看待布局,新产业发展则事半功倍。”南充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相关负责人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南充推动相关产业链向空港片区集聚,通用的厂房、物流、仓储,乃至共同技术需求,成为优化环境的“公约数”。
沉心坚持
从成本驱动到技术引领
南充是我省第二大人口大市,总人口697.7万。
采访中,三环电子总裁办总监杨根提起十多年前选址南充的关键因素:人力成本。
彼时,在广东潮州的三环车间内很多务工人员都来自南充。这让公司决策层萌生想法:与其让工人来,不如建厂到南充。
就这样,一段佳话已书写了18年。如今在三环,与投资量不断扩大成正比的是,人才与技术的牵引作用亦愈发明显。作为川东北首个民营企业产业研究院,三环研究院于2021年正式投用。此外,公司还特意修筑了人才公寓。
城市发展的韧劲,落脚在人。
将人才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南充匹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所需,打造了先进制造与真空技术产业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特色学院。
四川中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李志强 摄
在四川中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增材车间里。21岁的广安籍员工宋翔轻点键盘,屏幕中的模型中亮起一片红色、绿色的区域,“这里,还有这里,样品有0.8毫米的变化。”
作为一名3D打印工程师,宋翔的工作是把设计图纸变为现实——研究产品结构、材料性能,做工艺设计,构建模型,最后“打印”成品。“这是3D打印的核心工作,也是最具挑战的环节。”中景航天研发副总杨佳佳说。
精密制造行业很缺人。合格的3D打印工程师年薪在20万元以上,且难招到。
中景航天有300多名合格员工,这从何而来?
原来,5年前项目签约时,南充就同步启动人才培养——学习数控专业的宋翔和同学们几乎被“预定”一空。如今,中景航天绝大部分员工来自南充,其中80%从事研发,未来计划扩充到900人。
吉利商用车旗下品牌远程星享电动车装配车间。李志强 摄
同样从中壮大的,还有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去年,其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占据全国市场近十分之一的份额,产销量连续3年翻番,研发与生产两头开花,靠的同样是本土人才。
南充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正致力于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通过调整职业教育课程以适配产业所需,“南充市27所中职院校,每年可输送2万余名技能人才,如今全市技术人才已超11万名。”
结束采访时,宋翔告诉我们,他对当前的工作和待遇很满意,计划在南充安家。在每天回到宿舍的路上,他都会经过一大丛三角梅,粉色紫色争奇斗艳,开得正好。这是南充的市花,不挑环境,易于存活,花开热烈且坚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林凌 祖明远 徐浩煊 王培哲 摄影 李志强
“南充造”正加速上新——
靠着真空隔热技术,一款旅居舱能在高海拔地区给游客带来安心——外面最低可达零下40℃,舱内却能营造10—20℃的舒适环境;
比指甲盖小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在约1毫米内堆叠着上千层陶瓷介质膜,每层厚度仅1微米,每部手机、每台新能源汽车里都有成千上万枚;
加醇10分钟、续航600公里,吉利星际客车自主研发的首台醇氢电动公路客车在南充量产下线……
高寒旅居版“零碳舱”。受访者供图
回望历史,有着“绸都”“果城”之称的南充,曾在传统纺织、轻工食品等产业上表现卓越。
而今,新领域、新产品、新技术不断焕新,当下的南充工业发展又有什么?靠什么?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采访组在南充采访时,感受到这个川东北工业重镇正以极大的韧劲,重新在工业领域突围,一路向前。
遇折不弯
老问题寻找新解法
对于南充,化工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四川盆地“千亿方级”天然气资源新区、“百万吨级”石油采矿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资源潜力如何转化为产业活力?一场“逆风局”可说明很多问题。
5月13日上午,在采访组到来前,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生正在研究一份技改报告。受原料涨价与价格战影响,其所处的1,4-丁二醇(简称BDO)行业正处在盈亏边缘,但该公司计划今年提升3万吨产能。
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李志强 摄
在下行周期逆势扩张,企业的底气来自下游产业链的期待。
原来,距离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几公里外的四川能投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其生产的精对苯二甲酸,与BDO一起,能合成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围绕可降解塑料项目,2024年6月,南充经开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成立,着手完善相关招引方案,目前已经对接了不少客商。
事实上,为了建圈强链,南充组建了8个产业链专班,推动力量、政策、资源向工业领域集中。围绕产业发展所需,一批新机构陆续成立,补齐服务能力短板。不仅如此,南充还成立5个产业服务中心,包括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中心、财政金融服务中心等。“工业发展需要一整套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在机构上做完善。”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同一剂“催化剂”,产业链式“反应”随之发生。一季度,南充相关部门到化工产业实力雄厚的沿海地区推介项目,带去的是一套涵盖金融支持、原料供应、产品消纳在内的详细方案。效果正在显现,不久前,来自纺织、合成纤维等行业的企业考察团专程来南充实地考察,已收到多个合作意愿。
一季度,南充包括化工轻纺在内的“3+2”重点产业实现产值225.5亿元,同比增长15.6%,成为工业逆势而起的关键担当。
灵活多变
打造好环境催生新产业
在走访中,企业负责人南腔北调的口音在提醒记者——他们都是新来的“南充人”。
新落户的四川弘鑫云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弘鑫云创),是柔性电路板行业的领军企业,来自福建厦门;研制旅居舱的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来自于北京;熙泰科技新型显示产业项目,来自安徽芜湖……
弘鑫科技智能制造车间。李志强 摄
帮助新“南充人”扎根的,还有这项工作——近年来,南充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经营主体满意度多次获全省第一。
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南充市“企业之家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涉企政策直达快享、企业诉求便捷上传,更关键的是“有问必答”,“就像企业家们的‘12345’热线,全市各级各部门都是‘店小二’。”南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该平台年内将覆盖千余家规上工业企业。
好环境催生好产业,一批“弯道超车”的新品,相继在南充诞生。
搭乘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东风,弘鑫云创在AI国产算力卡制造、AI算力服务器部件生产等领域发力,2023年实现产值5.94亿元,2024年产值增长至10.08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下称“三环电子”)不断拓展新品,靠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陶瓷光纤插芯等拳头产品,2024年产值突破40亿元。
依托真空技术打造高寒旅居版“零碳舱”,能生成电能光能并处理废水废物,实现零排放。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产品尚未正式发布,已收获200余笔订单。
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韧,是灵活多变。
抓好项目招引与工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南充发挥在外企业家、技术人才多的优势,优化发展环境,锁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两大成长性产业,加大“招引—吸收—创新”的转化力度。
一季度,南充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40.73亿元,同比增长48.9%。“以产业链思维看待布局,新产业发展则事半功倍。”南充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相关负责人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南充推动相关产业链向空港片区集聚,通用的厂房、物流、仓储,乃至共同技术需求,成为优化环境的“公约数”。
沉心坚持
从成本驱动到技术引领
南充是我省第二大人口大市,总人口697.7万。
采访中,三环电子总裁办总监杨根提起十多年前选址南充的关键因素:人力成本。
彼时,在广东潮州的三环车间内很多务工人员都来自南充。这让公司决策层萌生想法:与其让工人来,不如建厂到南充。
就这样,一段佳话已书写了18年。如今在三环,与投资量不断扩大成正比的是,人才与技术的牵引作用亦愈发明显。作为川东北首个民营企业产业研究院,三环研究院于2021年正式投用。此外,公司还特意修筑了人才公寓。
城市发展的韧劲,落脚在人。
将人才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南充匹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所需,打造了先进制造与真空技术产业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特色学院。
四川中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李志强 摄
在四川中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增材车间里。21岁的广安籍员工宋翔轻点键盘,屏幕中的模型中亮起一片红色、绿色的区域,“这里,还有这里,样品有0.8毫米的变化。”
作为一名3D打印工程师,宋翔的工作是把设计图纸变为现实——研究产品结构、材料性能,做工艺设计,构建模型,最后“打印”成品。“这是3D打印的核心工作,也是最具挑战的环节。”中景航天研发副总杨佳佳说。
精密制造行业很缺人。合格的3D打印工程师年薪在20万元以上,且难招到。
中景航天有300多名合格员工,这从何而来?
原来,5年前项目签约时,南充就同步启动人才培养——学习数控专业的宋翔和同学们几乎被“预定”一空。如今,中景航天绝大部分员工来自南充,其中80%从事研发,未来计划扩充到900人。
吉利商用车旗下品牌远程星享电动车装配车间。李志强 摄
同样从中壮大的,还有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去年,其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占据全国市场近十分之一的份额,产销量连续3年翻番,研发与生产两头开花,靠的同样是本土人才。
南充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正致力于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通过调整职业教育课程以适配产业所需,“南充市27所中职院校,每年可输送2万余名技能人才,如今全市技术人才已超11万名。”
结束采访时,宋翔告诉我们,他对当前的工作和待遇很满意,计划在南充安家。在每天回到宿舍的路上,他都会经过一大丛三角梅,粉色紫色争奇斗艳,开得正好。这是南充的市花,不挑环境,易于存活,花开热烈且坚韧。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