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近日,川企东方妍美(成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令人关注的是,这家聚焦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的企业在招股书中直言“可能永远无法盈利”。不禁让人疑惑,既然风险如此大,为何还要冲刺港股?在医美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又折射出怎样的行业特点?投资者如何看待?
困局:
技术变现漫长,企业连年“烧钱”
成立于2016年的东方妍美,专注再生医学医疗器械与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目前,公司手握两大产品线:13款第三类医疗器械级注射剂候选产品,以及医用敷料及补片系列。其中,核心产品XH301、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XH321已进入注册审评阶段;另有7款医用敷料及补片产品,已获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批准。
看似前景广阔的业务,却让公司深陷亏损泥潭。东方妍美在其招股书中直言:“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亏损,未来也可能永远无法盈利。”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困境:2023年,公司净亏损6350.1万元;2024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6938.3万元。而这两年间,研发投入合计超9000万元,占总运营开支近七成。
这一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创新型医美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共同难题。高昂的技术门槛是首要挑战:以XH301为例,其微球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改性、无菌生产等复杂工艺,仅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就需历经5年以上临床前研究、试验及审批流程,资金与时间成本极高。
在特医食品赛道,同样充满不确定性。东方妍美表示,特医食品的国内市场起步较晚,公众对产品在疾病治疗及康复中的作用认知度较低,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缺乏系统性培训,市场渗透率较低。且特医食品的注册流程周期需要18—36个月的临床试验,东方妍美直言,临床开发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或阶段均可能发生失败。
竞争压力更不容小觑。再生医美市场的百亿规模预期吸引了众多厂商进场布局。2021年,长春圣博玛、北京爱美客及华东医药引进的“童颜针”“少女针”等产品相继获批,市场份额被占据。而东方妍美13款候选产品中仅2款进入审评阶段,商业化进度明显滞后。
求生
押注港股规则,借力资本突围
在持续亏损的重压下,东方妍美毅然选择奔赴港股上市,看似冒险的决策背后,藏着企业对资本与市场的“押注”。
“港股对生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是东方妍美做出选择的关键因素。”券商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雨告诉川观新闻记者,港股18A章节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以鼓励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东方妍美正是抓住了这一规则的红利。
融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招股书显示,不计算上市募资的情况下,公司现有资金仅能维持16个月运营。港股不仅是上市平台,也是企业的“输血站”。王雨分析说,企业上市后可通过配售、可转债等多种方式持续融资,有效缓解研发与生产的资金压力。招股书显示,东方妍美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核心产品XH301的开发注册、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推进,新生产线建设等关键项目。目前公司多项业务处于推进期,急需大量资金注入。
此外,港股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重要枢纽,能为东方妍美打开国际化窗口。招股书中,公司表示计划以XH301的欧盟CE认证为起点,逐步开拓东南亚、欧洲市场。目前,公司已与香港上市药企、新氧科技等达成合作。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港股之征,不仅是东方妍美的资本突围战,也是其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
考验
技术、市场与资本的“三道槛”
押注港股,东方妍美也并非毫无胜算。从行业背景来看,数据显示,中国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亿元猛增至2023年的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6.6%,预计2032年将达185亿元。政策层面也不断释放利好,《“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将再生医学列为前沿重点发展领域,特医食品领域也出台新规,对罕见病类产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投研人士指出,东方妍美仍需跨越几道槛。技术转化是首要风险。资料显示,东方妍美的创办人张新明,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在制药行业拥有近30年经验。但经验优势转化为商业化产品仍需跨越“死亡谷”。13款候选产品中,多数仍处于临床前或早期研发阶段,存在研发失败可能。
商业化能力同样待验证。公司现有收入主要来自7款二类医疗器械敷料及2款特医食品,2024年合计收入仅1452万元,且70%依赖经销商渠道。在医美机构主导的市场中,如何建立品牌认知、搭建医院渠道,将是生存关键。
资本耐心也面临着严峻考验。若成功上市后股价破发或后续融资遇冷,公司可能依然面临资金压力。正如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所言:“无法盈利的企业,凭什么支撑高估值?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张翠霞举例,曾被称为“医美茅”的爱美客最高市值达到过1774亿元,如今5月20日收盘时,创业板市值仅为536亿元。
也有观点认为,市场中不排除投机因素,部分专业投资者可能看好其技术方向。
至于“可能永远无法盈利”的风险提示和表态,华创证券四川分公司投资顾问部总监徐胤认为,是公司对于现阶段核心产品的商业化以及竞争力,包括后续研发都存在疑虑,信心不足的体现。
那么,这场“明知亏损却仍勇闯资本市场”的冒险结果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近日,川企东方妍美(成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令人关注的是,这家聚焦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及特医食品的企业在招股书中直言“可能永远无法盈利”。不禁让人疑惑,既然风险如此大,为何还要冲刺港股?在医美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又折射出怎样的行业特点?投资者如何看待?
困局:
技术变现漫长,企业连年“烧钱”
成立于2016年的东方妍美,专注再生医学医疗器械与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领域。目前,公司手握两大产品线:13款第三类医疗器械级注射剂候选产品,以及医用敷料及补片系列。其中,核心产品XH301、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XH321已进入注册审评阶段;另有7款医用敷料及补片产品,已获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批准。
看似前景广阔的业务,却让公司深陷亏损泥潭。东方妍美在其招股书中直言:“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亏损,未来也可能永远无法盈利。”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困境:2023年,公司净亏损6350.1万元;2024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6938.3万元。而这两年间,研发投入合计超9000万元,占总运营开支近七成。
这一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创新型医美科技企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共同难题。高昂的技术门槛是首要挑战:以XH301为例,其微球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改性、无菌生产等复杂工艺,仅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就需历经5年以上临床前研究、试验及审批流程,资金与时间成本极高。
在特医食品赛道,同样充满不确定性。东方妍美表示,特医食品的国内市场起步较晚,公众对产品在疾病治疗及康复中的作用认知度较低,医生、营养师等专业人士缺乏系统性培训,市场渗透率较低。且特医食品的注册流程周期需要18—36个月的临床试验,东方妍美直言,临床开发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或阶段均可能发生失败。
竞争压力更不容小觑。再生医美市场的百亿规模预期吸引了众多厂商进场布局。2021年,长春圣博玛、北京爱美客及华东医药引进的“童颜针”“少女针”等产品相继获批,市场份额被占据。而东方妍美13款候选产品中仅2款进入审评阶段,商业化进度明显滞后。
求生
押注港股规则,借力资本突围
在持续亏损的重压下,东方妍美毅然选择奔赴港股上市,看似冒险的决策背后,藏着企业对资本与市场的“押注”。
“港股对生物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是东方妍美做出选择的关键因素。”券商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雨告诉川观新闻记者,港股18A章节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以鼓励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东方妍美正是抓住了这一规则的红利。
融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招股书显示,不计算上市募资的情况下,公司现有资金仅能维持16个月运营。港股不仅是上市平台,也是企业的“输血站”。王雨分析说,企业上市后可通过配售、可转债等多种方式持续融资,有效缓解研发与生产的资金压力。招股书显示,东方妍美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核心产品XH301的开发注册、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推进,新生产线建设等关键项目。目前公司多项业务处于推进期,急需大量资金注入。
此外,港股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重要枢纽,能为东方妍美打开国际化窗口。招股书中,公司表示计划以XH301的欧盟CE认证为起点,逐步开拓东南亚、欧洲市场。目前,公司已与香港上市药企、新氧科技等达成合作。业内人士看来,这场港股之征,不仅是东方妍美的资本突围战,也是其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
考验
技术、市场与资本的“三道槛”
押注港股,东方妍美也并非毫无胜算。从行业背景来看,数据显示,中国再生医学材料注射剂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亿元猛增至2023年的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6.6%,预计2032年将达185亿元。政策层面也不断释放利好,《“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将再生医学列为前沿重点发展领域,特医食品领域也出台新规,对罕见病类产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投研人士指出,东方妍美仍需跨越几道槛。技术转化是首要风险。资料显示,东方妍美的创办人张新明,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在制药行业拥有近30年经验。但经验优势转化为商业化产品仍需跨越“死亡谷”。13款候选产品中,多数仍处于临床前或早期研发阶段,存在研发失败可能。
商业化能力同样待验证。公司现有收入主要来自7款二类医疗器械敷料及2款特医食品,2024年合计收入仅1452万元,且70%依赖经销商渠道。在医美机构主导的市场中,如何建立品牌认知、搭建医院渠道,将是生存关键。
资本耐心也面临着严峻考验。若成功上市后股价破发或后续融资遇冷,公司可能依然面临资金压力。正如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所言:“无法盈利的企业,凭什么支撑高估值?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博弈。”张翠霞举例,曾被称为“医美茅”的爱美客最高市值达到过1774亿元,如今5月20日收盘时,创业板市值仅为536亿元。
也有观点认为,市场中不排除投机因素,部分专业投资者可能看好其技术方向。
至于“可能永远无法盈利”的风险提示和表态,华创证券四川分公司投资顾问部总监徐胤认为,是公司对于现阶段核心产品的商业化以及竞争力,包括后续研发都存在疑虑,信心不足的体现。
那么,这场“明知亏损却仍勇闯资本市场”的冒险结果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