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的降息:越是降利率,越是提前还房贷?

吴晓波频道

20小时前

“存款利率下滑过快,人们甚至会加快提前还贷的步伐。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每年都在提前还贷款,凑够五万就去还,多则十来万。”

 

“春节刚过,单位发了年终奖,准备提前还款,直到4月初才还款成功。”

 

最近这段时间,在小巴周围,一度沉寂的“提前还贷”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从去年年中开始,随着国家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新旧利差不断缩小。于是,当提前还贷的“套利空间”被压缩,股市又变得有利可图时,年初“提前还房贷的人后悔了吗”的话题冲上热搜。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结合最新的经济数据和降息政策,简单谈谈提前还款和楼市、银行之间的关系。

还贷变多,贷款变少?

 

先从前两天一组较为意外的数据说起。

 

央行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住户贷款增加51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01元。但是,前三个月住户新增贷款是1.04万亿元,也就是说,4月的住户新增贷款是-52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4019亿元和1231亿元。

 

住户短期贷款一般是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这一数据的减少很好理解,因为此前“千行大战消费贷”过于魔幻,国家出手遏制了。而中长期贷款指的是房贷,上一次负增长要追溯到2024年4月。

 

房贷金额为负,这道算术题不难解:还款金额大于贷款金额。

 

以前出现这个数据的时候,往往是信贷还在增长的情况下,更猛的提前还贷潮来了。

 

所以,大家的提前还贷就不是嘴上说说了,而是落到了4月份的数据上。

 

图片

市民在银行提前还贷窗口前办理业务


不过,能否判断为新一轮还贷潮导致新增房贷变负,由于一些更直观的数据没有公布,下结论尚早。所以,另一种可能是,假设在还款总量小幅变动的情况下,贷款总量在快速萎缩。

 

换言之,4月加杠杆买房的人变少了。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基本可以印证——4月,新房销售同3月比,跌了40%,前4个月的跌幅比一季度扩大1.1个百分点。北上广深杭蓉个楼市最火热的城市,二手房交易量环比大跌,其中杭州、上海、北京分别下跌25%、23%、19%。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样是七年来最低。

 

可见,房地产数据并不理想。

 

4月数据能否说明楼市“止跌回稳”的方针失效了,颓势会继续蔓延呢?恐怕也未必。

 

从历年来看,4月通常是上半年销售较差的月份。因为上一年的四季度会出一些政策,利好氛围会扩散到第二年的一季度,老百姓会比较乐观,所以前3个月是买房高峰期。但到了4月,随着一季度宏观数据公布(叠加今年特殊的贸易战),人们会观望政策,买房也会犹豫起来,比如去年4月楼市表现不佳,但5月份就出台了“5·17”新政。

 

所以按此规律,5月必会有一波政策提振一下楼市。


图片

个人贷款中心工作人员办理贷款业务

 


银行对冲,赌气式还款?

 

果不其然,5月的利好政策说来就来。

 

先是5月7日三大部门宣布金融端一揽子的“十大政策”,涉及降准0.5个百分点,7天OMO下调10个基点(将带动LPR下调10个基点),以及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至2.6%等。

 

而随着各项经济数据出炉,5月20日,央行又宣布降息10个基点(LPR-10BP)。以全国平均3.1%的房贷利率来看,下调后的利率将变成3%。如果此前购房者向银行申请LPR重新调价期是3个月的话,存量房贷利率最早会在7月1日下调10个基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的严跃进算了笔账:100万本金,等额本金贷款30年,可减少1.9万元总还款额,相当于每月少还整整54

 

尽管省下来的54块钱只够下一顿馆子,稍微刺激下消费,但这次降息仍是老百姓期待已久的,毕竟今年以来还没有过降息,甚至在贸易战中政策端也表现得较为克制。

 

然而,利率差的进一步缩窄,提前还贷的势头就会被遏制住吗?这就不得不提本次降息中的一个主角——银行。

 

就在降息前几天,广州因“房贷利率上涨”的事情被广泛报道。据记者多方证实,当时广州的银行上调了贷款利率10个点,从3.0%上调至3.1%,主要来“对冲”即将到来的降息,从而让新房贷款利率保持在广州市规定的最低3%的水平。

 

此前,杭州、武汉、苏州等多个城市都对加点进行收窄。而广州在降息前夕调整,难免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担心其他城市会调整LPR后面的加减点,使得新房贷款利率下调低于预期,甚至怀疑哪一天连存量房贷利率都涨了。

 

图片

广州,购房者在售楼中心看房


银行自然也有苦衷。净息差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2025年一季度,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进一步下滑至1.33%,不仅低于1.8%的警戒线,还是15年以来(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再低下去就会影响金融稳定。

 

由于净息差长期低空滑行,房贷作为非常优质的底层资产,银行当然希望能留在金融系统中。

 

反映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近两个月以来不少人发现提前还贷时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有人打算提前还50万房贷,结果被告知每年只能还2次,每次只能还20万。有人则发现银行App已经不支持提前还款,必须线下预约。

 

而在本轮降息中,“对冲”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降幅”。利率公布后,几家国有银行宣布降低各类产品的存款利率,如1年、5年期定存利率分别下调15、25个基点,基本高于同期10个基点的LPR降幅——这算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现象。

 

图片

市民咨询银行存款业务


银行或许还是考虑到了中国未来将长期处于宽松通道中,降低存款利率,是为了给下次降息预留足够空间。

 

尽管这些“对冲”都属无奈之举,但老百姓的心态总是很朴素的,情绪也容易被舆论利用:一来会滋生“你涨,我不买”的逆反情绪二来,存款利率下滑得过快,人们会觉得,与其拿出钱去资本市场冒险,还不如加快还贷的步伐。

 


杠杆越高,越要还贷?

 

但有人可能会问,从银行出来的存款明明可以拿来消费,现在国家补贴后商品多便宜,刺激一下消费不行吗,为什么总想着提前还贷

 

谁都想享受生活,但恐怕下跌的房价不会允许。4月楼市除了销量下滑,价格也仍在下滑。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12%,二手房环比下跌0.41%;同比来看,新房下降4.55%,二手房下跌6.76%。尽管跌幅收窄,但房价还是在跌,即便跌幅收窄至3%,购房者也不消如此跌势。

 

而房价下行会产生严重的“负资产效应”——它是“财富效应”的反面,指一旦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资产持有人财富减少,进而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当你的房去年跌20万,今年再跌20万,明年又跌10万,就会天然地进行防御性储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一线城市和强二线的房基数更大,资产价值更高,流动性更强,同样的降幅数值下降更多,对消费的挤压也更为明显。

 

今年一季度和3月份的社零数据显示,全国社零保持5%以上的增长,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高线城市,社零数据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北京和上海一直以来被视为消费和经济复苏的风向标,所以长期负增长的社零数据比较反常。原因有很多,例如非户籍劳动者的临时流出,例如消费补贴容易在一线城市出现边际钝化乃至失效,也可以解读为北京人和上海人倾向买新房或炒股,促进新房价格和股市的平稳,当然,也有可能是居民为了降杠杆而做了不少防御。

 

图片

在售楼处看房的购房者


在房价下跌的过程中,高杠杆对消费的挤压效应会更为明显,人们的心理压力会加重。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居民杠杆率为64.2%,甚至有机构测算已达到夸张的75%——这几乎能算是一个家庭部门的承受极限了。相对应的是,花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中国家庭账户定期存款占比创历史新高。

 

所以,如果叠加本次银行利率“对冲”,这笔释放出来的资金又会去哪里?在资本市场受外部环境影响更为波动的背景下,是买更多像黄金、债券等避险性资产,抑或是为了降低杠杆而提前还贷?



提前还贷,不要跟风

 

提前还贷现象的回暖,其实背后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老百姓的信心不足。但提前还贷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铁律是,越是风高浪急的时候,越要相信“现金为王”,避免家庭陷入流动性危机。

 

从另一层面来说,保楼市就是保消费,而提前还贷同样会抑制消费,它并非是一个绝对理性的行为。所以对国家而言,在坚持稳楼市的方针下,政策端更要精准滴灌,不仅仅是金融端、消费端和产业端,更需持续发力民生领域,比如就业及职业保障等方面,或打击社会不公平和特权现象,从而一点一点地呵护老百姓的信心,也期待接下来能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扎堆而来。

“存款利率下滑过快,人们甚至会加快提前还贷的步伐。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每年都在提前还贷款,凑够五万就去还,多则十来万。”

 

“春节刚过,单位发了年终奖,准备提前还款,直到4月初才还款成功。”

 

最近这段时间,在小巴周围,一度沉寂的“提前还贷”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从去年年中开始,随着国家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新旧利差不断缩小。于是,当提前还贷的“套利空间”被压缩,股市又变得有利可图时,年初“提前还房贷的人后悔了吗”的话题冲上热搜。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们结合最新的经济数据和降息政策,简单谈谈提前还款和楼市、银行之间的关系。

还贷变多,贷款变少?

 

先从前两天一组较为意外的数据说起。

 

央行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住户贷款增加51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01元。但是,前三个月住户新增贷款是1.04万亿元,也就是说,4月的住户新增贷款是-52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减少4019亿元和1231亿元。

 

住户短期贷款一般是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这一数据的减少很好理解,因为此前“千行大战消费贷”过于魔幻,国家出手遏制了。而中长期贷款指的是房贷,上一次负增长要追溯到2024年4月。

 

房贷金额为负,这道算术题不难解:还款金额大于贷款金额。

 

以前出现这个数据的时候,往往是信贷还在增长的情况下,更猛的提前还贷潮来了。

 

所以,大家的提前还贷就不是嘴上说说了,而是落到了4月份的数据上。

 

图片

市民在银行提前还贷窗口前办理业务


不过,能否判断为新一轮还贷潮导致新增房贷变负,由于一些更直观的数据没有公布,下结论尚早。所以,另一种可能是,假设在还款总量小幅变动的情况下,贷款总量在快速萎缩。

 

换言之,4月加杠杆买房的人变少了。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基本可以印证——4月,新房销售同3月比,跌了40%,前4个月的跌幅比一季度扩大1.1个百分点。北上广深杭蓉个楼市最火热的城市,二手房交易量环比大跌,其中杭州、上海、北京分别下跌25%、23%、19%。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样是七年来最低。

 

可见,房地产数据并不理想。

 

4月数据能否说明楼市“止跌回稳”的方针失效了,颓势会继续蔓延呢?恐怕也未必。

 

从历年来看,4月通常是上半年销售较差的月份。因为上一年的四季度会出一些政策,利好氛围会扩散到第二年的一季度,老百姓会比较乐观,所以前3个月是买房高峰期。但到了4月,随着一季度宏观数据公布(叠加今年特殊的贸易战),人们会观望政策,买房也会犹豫起来,比如去年4月楼市表现不佳,但5月份就出台了“5·17”新政。

 

所以按此规律,5月必会有一波政策提振一下楼市。


图片

个人贷款中心工作人员办理贷款业务

 


银行对冲,赌气式还款?

 

果不其然,5月的利好政策说来就来。

 

先是5月7日三大部门宣布金融端一揽子的“十大政策”,涉及降准0.5个百分点,7天OMO下调10个基点(将带动LPR下调10个基点),以及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至2.6%等。

 

而随着各项经济数据出炉,5月20日,央行又宣布降息10个基点(LPR-10BP)。以全国平均3.1%的房贷利率来看,下调后的利率将变成3%。如果此前购房者向银行申请LPR重新调价期是3个月的话,存量房贷利率最早会在7月1日下调10个基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的严跃进算了笔账:100万本金,等额本金贷款30年,可减少1.9万元总还款额,相当于每月少还整整54

 

尽管省下来的54块钱只够下一顿馆子,稍微刺激下消费,但这次降息仍是老百姓期待已久的,毕竟今年以来还没有过降息,甚至在贸易战中政策端也表现得较为克制。

 

然而,利率差的进一步缩窄,提前还贷的势头就会被遏制住吗?这就不得不提本次降息中的一个主角——银行。

 

就在降息前几天,广州因“房贷利率上涨”的事情被广泛报道。据记者多方证实,当时广州的银行上调了贷款利率10个点,从3.0%上调至3.1%,主要来“对冲”即将到来的降息,从而让新房贷款利率保持在广州市规定的最低3%的水平。

 

此前,杭州、武汉、苏州等多个城市都对加点进行收窄。而广州在降息前夕调整,难免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担心其他城市会调整LPR后面的加减点,使得新房贷款利率下调低于预期,甚至怀疑哪一天连存量房贷利率都涨了。

 

图片

广州,购房者在售楼中心看房


银行自然也有苦衷。净息差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2025年一季度,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进一步下滑至1.33%,不仅低于1.8%的警戒线,还是15年以来(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再低下去就会影响金融稳定。

 

由于净息差长期低空滑行,房贷作为非常优质的底层资产,银行当然希望能留在金融系统中。

 

反映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近两个月以来不少人发现提前还贷时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有人打算提前还50万房贷,结果被告知每年只能还2次,每次只能还20万。有人则发现银行App已经不支持提前还款,必须线下预约。

 

而在本轮降息中,“对冲”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降幅”。利率公布后,几家国有银行宣布降低各类产品的存款利率,如1年、5年期定存利率分别下调15、25个基点,基本高于同期10个基点的LPR降幅——这算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现象。

 

图片

市民咨询银行存款业务


银行或许还是考虑到了中国未来将长期处于宽松通道中,降低存款利率,是为了给下次降息预留足够空间。

 

尽管这些“对冲”都属无奈之举,但老百姓的心态总是很朴素的,情绪也容易被舆论利用:一来会滋生“你涨,我不买”的逆反情绪二来,存款利率下滑得过快,人们会觉得,与其拿出钱去资本市场冒险,还不如加快还贷的步伐。

 


杠杆越高,越要还贷?

 

但有人可能会问,从银行出来的存款明明可以拿来消费,现在国家补贴后商品多便宜,刺激一下消费不行吗,为什么总想着提前还贷

 

谁都想享受生活,但恐怕下跌的房价不会允许。4月楼市除了销量下滑,价格也仍在下滑。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12%,二手房环比下跌0.41%;同比来看,新房下降4.55%,二手房下跌6.76%。尽管跌幅收窄,但房价还是在跌,即便跌幅收窄至3%,购房者也不消如此跌势。

 

而房价下行会产生严重的“负资产效应”——它是“财富效应”的反面,指一旦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资产持有人财富减少,进而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当你的房去年跌20万,今年再跌20万,明年又跌10万,就会天然地进行防御性储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一线城市和强二线的房基数更大,资产价值更高,流动性更强,同样的降幅数值下降更多,对消费的挤压也更为明显。

 

今年一季度和3月份的社零数据显示,全国社零保持5%以上的增长,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高线城市,社零数据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北京和上海一直以来被视为消费和经济复苏的风向标,所以长期负增长的社零数据比较反常。原因有很多,例如非户籍劳动者的临时流出,例如消费补贴容易在一线城市出现边际钝化乃至失效,也可以解读为北京人和上海人倾向买新房或炒股,促进新房价格和股市的平稳,当然,也有可能是居民为了降杠杆而做了不少防御。

 

图片

在售楼处看房的购房者


在房价下跌的过程中,高杠杆对消费的挤压效应会更为明显,人们的心理压力会加重。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居民杠杆率为64.2%,甚至有机构测算已达到夸张的75%——这几乎能算是一个家庭部门的承受极限了。相对应的是,花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4月中国家庭账户定期存款占比创历史新高。

 

所以,如果叠加本次银行利率“对冲”,这笔释放出来的资金又会去哪里?在资本市场受外部环境影响更为波动的背景下,是买更多像黄金、债券等避险性资产,抑或是为了降低杠杆而提前还贷?



提前还贷,不要跟风

 

提前还贷现象的回暖,其实背后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老百姓的信心不足。但提前还贷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铁律是,越是风高浪急的时候,越要相信“现金为王”,避免家庭陷入流动性危机。

 

从另一层面来说,保楼市就是保消费,而提前还贷同样会抑制消费,它并非是一个绝对理性的行为。所以对国家而言,在坚持稳楼市的方针下,政策端更要精准滴灌,不仅仅是金融端、消费端和产业端,更需持续发力民生领域,比如就业及职业保障等方面,或打击社会不公平和特权现象,从而一点一点地呵护老百姓的信心,也期待接下来能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扎堆而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