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重装“焕”新装丨“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

川观新闻

21小时前

重装于德阳之重,透过一组数据显而易见:2024年,德阳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7%,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 游飞 陈丽霏 兰楠  制图 王玉雅文

5月18日,周末。位于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内,青铜神树跨越数千年时光依旧不减光辉。30公里外的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车间里,一颗巨型“无花果”也正静卧待发,这台由东方电机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新型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每小时发电100万度,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居民半天的用电量。

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制的“华龙一号”首台核电汽轮机主机设备。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古蜀工匠精益求精追求青铜铸造技艺的精神,在当下德阳的重装产业制造上得以接续。

迄今,东方电机发电设备累计产量突破7亿千瓦,国内每4度电就有1度电由“德阳造”发出;宏华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1.2万米深智钻机,钩载能力能吊起两架满载的波音747客机;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机械臂挥舞间,每5.7分钟便有一台商用车下线。

重装产业是德阳的一张名片,就像动漫游戏里不断上新的“装备”一样,几十年来,重装产业也与城市上演了互相成就的精彩故事。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采访组走进德阳,看这座正全力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的重装之城,如何加速“焕”新?

服务更快

装备科“分家”

采访组在德阳发现了一个细节:在我省市州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中,唯有德阳专门设置了“装备科”。今年,这个科室还一分为二。

刘俊、孙琦分别是德阳市经信局装备产业促进一科、二科负责人。“老”科长刘俊,曾任装备产业促进科前身——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促进科的科长。今年1月下旬,“重装科”一分为二,成立了装备产业促进一科和装备产业促进二科。“分家”后两个科室工作各有侧重:一科联系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行业等“传统”强项,二科聚焦氢能装备、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

“新兴产业前景广阔,但现有体量不大。如果放在过去一个科,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实很难显现。”孙琦说,单独成科后,推进效率翻倍,“产业分工的精细化,将更有效服务行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重点任务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重装于德阳之重,透过一组数据显而易见:2024年,德阳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7%,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早在‘三线建设’期间,就有‘十万工人聚德阳’的提法。”德阳市经信局局长龚军说,德阳的装备制造产业早已融入德阳,成为城市的发展基因。

德阳现有工业大类39个,规上工业企业超1600家,面广量大。但即使是装备制造这样一个传统的大产业,其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龚军介绍,随着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越来越需要政府从服务端,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这也是科室“分家”的由来。

目标,是让优势产业更加强势。围绕“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这一核心目标,德阳明确提出,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突破5200亿元目标,并出台工业招商、提升为企服务质效、集中资金等6个实施方案。

德阳大学科技园。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活力更强

没有“大学”的大学科技园

“2008年以来,德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省前三,产业技术持续突破。”德阳市科技局局长谢武林介绍,近年来“德阳造”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中国之首”: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商用,打破了国外垄断;国机重装自主研制的8万吨模锻压机,为国产大飞机C919锻造了70%的关键结构件……今年,东方电机5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组、宏华集团山地地热自动化钻机等科技研发将取得新突破。

东方电机重跨车间是我国水电、核电等大型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核心区域,曾被誉为“中华第一跨”。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端研发能力。在德阳,一座没有“大学”的大学科技园进入采访组视野。

5月19日,记者走进德阳经开区,德阳大学科技园正加快推进建设。已建成投用的科创服务中心,形似水电涡轮的建筑外墙折射出金属光泽,格外醒目。该科技园总体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目前,9栋研发楼主体已全部完成,预计7月底竣工投用。

“这里没有‘母校’,但汇聚了全国210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制造界’名校科研团队纷至沓来。”德阳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科技园是集研发、中试、孵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聚落,这里将争取全国高校能源装备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落地,全面起势后,将带动德阳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升级换代。”

“未来德阳的装备制造企业在面临科研难题时,这里的科研团队将是他们强有力的支撑。”谢武林介绍,这就是给装备产业配备的“最强大脑”。

围绕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德阳大学科技园已与相关高校和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150多项,现已择优向园区、县(市、区)等推荐项目30多个。

除了建设大学科技园这一创新平台,德阳更注重打造与之配套的创新生态。今年27岁的河北小伙郝志杰,202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东方电机工作。“单位提供了人才公寓等福利,每天只需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上班。”郝志杰笑着说。

近年来,德阳通过实施引才引智项目资助、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等举措精准施策。2024年,仅德阳经开区就成功引进硕博人才568名,培育科技卓越人才8名。

东方风电自主研制的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链条更长

氢能源站渴望“连锁”

“加氢站建成后,德阳的氢能重卡就不用‘饿肚子’了。”5月19日,在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德阳首个加氢综合能源站。能源站建成投用后,将满足德阳现有氢能公交车、氢能重卡以及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自用需求。

但德阳并不满足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作为四川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德阳发展氢能的核心思路,在于发挥自身高端装备制造优势,打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目前,德阳正联合成都、自贡、攀枝花等地,深化”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产业协作。

在这一布局中,德阳装备制造扮演着“技术中枢”角色。通过“省级资本+德阳装备+市州资源”模式,德阳与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地携手,共同推动“水、风、光”等资源合作开发;与绵阳、遂宁合作攻关上游先进材料技术,与宜宾等市联动发展核电及储能装备,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

成德同城化,加速了氢能制造等高端能源装备全链条产业协作这一进程。目前,德阳与成都开展飞地园区结对共建,成德协同创新中心投用。目前,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已聚集上下游2800余家企业,2024年,该集群产值超3500亿元,为包括氢能制造等高端能源装备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为东方氢能等氢能装备生产企业,搭建起与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等整车生产企业、甘孜阿坝等高原高寒地区、成都平原等地协同创新的桥梁,全面推动氢能在城市交通、物流运输、高原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孙琦说。

宏华集团境外石油钻机项目。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重装于德阳之重,透过一组数据显而易见:2024年,德阳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7%,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

川观新闻记者 文铭权 游飞 陈丽霏 兰楠  制图 王玉雅文

5月18日,周末。位于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内,青铜神树跨越数千年时光依旧不减光辉。30公里外的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车间里,一颗巨型“无花果”也正静卧待发,这台由东方电机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新型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每小时发电100万度,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居民半天的用电量。

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制的“华龙一号”首台核电汽轮机主机设备。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古蜀工匠精益求精追求青铜铸造技艺的精神,在当下德阳的重装产业制造上得以接续。

迄今,东方电机发电设备累计产量突破7亿千瓦,国内每4度电就有1度电由“德阳造”发出;宏华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1.2万米深智钻机,钩载能力能吊起两架满载的波音747客机;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的数字化车间里,机械臂挥舞间,每5.7分钟便有一台商用车下线。

重装产业是德阳的一张名片,就像动漫游戏里不断上新的“装备”一样,几十年来,重装产业也与城市上演了互相成就的精彩故事。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城”势而上——“经济大省挑大梁”四川进行时》采访组走进德阳,看这座正全力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的重装之城,如何加速“焕”新?

服务更快

装备科“分家”

采访组在德阳发现了一个细节:在我省市州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中,唯有德阳专门设置了“装备科”。今年,这个科室还一分为二。

刘俊、孙琦分别是德阳市经信局装备产业促进一科、二科负责人。“老”科长刘俊,曾任装备产业促进科前身——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促进科的科长。今年1月下旬,“重装科”一分为二,成立了装备产业促进一科和装备产业促进二科。“分家”后两个科室工作各有侧重:一科联系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行业等“传统”强项,二科聚焦氢能装备、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

“新兴产业前景广阔,但现有体量不大。如果放在过去一个科,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实很难显现。”孙琦说,单独成科后,推进效率翻倍,“产业分工的精细化,将更有效服务行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重点任务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重装于德阳之重,透过一组数据显而易见:2024年,德阳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7%,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产业。“早在‘三线建设’期间,就有‘十万工人聚德阳’的提法。”德阳市经信局局长龚军说,德阳的装备制造产业早已融入德阳,成为城市的发展基因。

德阳现有工业大类39个,规上工业企业超1600家,面广量大。但即使是装备制造这样一个传统的大产业,其发展也并非一成不变。龚军介绍,随着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进程提速,越来越需要政府从服务端,提供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这也是科室“分家”的由来。

目标,是让优势产业更加强势。围绕“加快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这一核心目标,德阳明确提出,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要突破5200亿元目标,并出台工业招商、提升为企服务质效、集中资金等6个实施方案。

德阳大学科技园。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活力更强

没有“大学”的大学科技园

“2008年以来,德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全省前三,产业技术持续突破。”德阳市科技局局长谢武林介绍,近年来“德阳造”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中国之首”: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商用,打破了国外垄断;国机重装自主研制的8万吨模锻压机,为国产大飞机C919锻造了70%的关键结构件……今年,东方电机5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组、宏华集团山地地热自动化钻机等科技研发将取得新突破。

东方电机重跨车间是我国水电、核电等大型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的核心区域,曾被誉为“中华第一跨”。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端研发能力。在德阳,一座没有“大学”的大学科技园进入采访组视野。

5月19日,记者走进德阳经开区,德阳大学科技园正加快推进建设。已建成投用的科创服务中心,形似水电涡轮的建筑外墙折射出金属光泽,格外醒目。该科技园总体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目前,9栋研发楼主体已全部完成,预计7月底竣工投用。

“这里没有‘母校’,但汇聚了全国210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团队的科研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制造界’名校科研团队纷至沓来。”德阳大学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科技园是集研发、中试、孵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聚落,这里将争取全国高校能源装备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落地,全面起势后,将带动德阳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升级换代。”

“未来德阳的装备制造企业在面临科研难题时,这里的科研团队将是他们强有力的支撑。”谢武林介绍,这就是给装备产业配备的“最强大脑”。

围绕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德阳大学科技园已与相关高校和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150多项,现已择优向园区、县(市、区)等推荐项目30多个。

除了建设大学科技园这一创新平台,德阳更注重打造与之配套的创新生态。今年27岁的河北小伙郝志杰,202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东方电机工作。“单位提供了人才公寓等福利,每天只需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上班。”郝志杰笑着说。

近年来,德阳通过实施引才引智项目资助、搭建人才服务平台等举措精准施策。2024年,仅德阳经开区就成功引进硕博人才568名,培育科技卓越人才8名。

东方风电自主研制的1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链条更长

氢能源站渴望“连锁”

“加氢站建成后,德阳的氢能重卡就不用‘饿肚子’了。”5月19日,在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德阳首个加氢综合能源站。能源站建成投用后,将满足德阳现有氢能公交车、氢能重卡以及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自用需求。

但德阳并不满足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作为四川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德阳发展氢能的核心思路,在于发挥自身高端装备制造优势,打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目前,德阳正联合成都、自贡、攀枝花等地,深化”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产业协作。

在这一布局中,德阳装备制造扮演着“技术中枢”角色。通过“省级资本+德阳装备+市州资源”模式,德阳与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地携手,共同推动“水、风、光”等资源合作开发;与绵阳、遂宁合作攻关上游先进材料技术,与宜宾等市联动发展核电及储能装备,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

成德同城化,加速了氢能制造等高端能源装备全链条产业协作这一进程。目前,德阳与成都开展飞地园区结对共建,成德协同创新中心投用。目前,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已聚集上下游2800余家企业,2024年,该集群产值超3500亿元,为包括氢能制造等高端能源装备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为东方氢能等氢能装备生产企业,搭建起与一汽解放四川分公司等整车生产企业、甘孜阿坝等高原高寒地区、成都平原等地协同创新的桥梁,全面推动氢能在城市交通、物流运输、高原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孙琦说。

宏华集团境外石油钻机项目。德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