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范唯鸣
编辑/薇薇
商业的进程,在进入到2025年后,依然是话题满满。其中,街区型商业,因其更接地气、更接近消费者而成为在颠簸中行进的商业模式中的亮点。
不过,对比一线奢侈品商场、购物中心等,以街区模式经营的商业体有何特色,究竟应该如何运营,值得探讨的方面还是很多,笔者试着从建筑模式、运营密码和经营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成功的街区型商业,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一、商业建筑为何选择街区模式
商业有“盒子”,也有围合建筑(Block),更有街区。街区通常是一排建筑形态,东西或南北两侧分列,一个个商铺连接。
如果是商业项目设计之处,选择街区型作为商业的建筑模式,动机是什么?说来有点心酸。
其实,除了纯粹的商业动机外,用街区模式大部分是出于销售商铺的原因。
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商,有相当一部分是销售型开发商背景的,商业的面积其实是勾地建造住宅时“搭配”而来的,也就是“不得不”做商业的心态,纯而又纯就是为了做商业而拿地,进而选择用街区模式的,很少。
原因无非是,如果是街区模式一个个的商铺,容易出售。所以,若是这种动机,则街区式商业的商铺,在设计原点,就没有商业业态的前置条件配置考虑,如水、电、排油烟管道等;更谈不上在整个街区的长度上,如何配置不同的品牌,以及外摆等经营条件满足。
好的街区型商业项目,一定是遵循商业的基本规律,无论是设计还是运营。
回头看,这类项目的“老祖宗”也许是上海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
图源:小红书@章可
这个项目的详细内容,我有个业内的朋友,或许他来介绍更为贴切,因为他在这个项目的经营上花费了心血。这是一个以建筑为型、以经营为核的项目,兼顾历史文脉与现代功能,业态配置多功能,消费者接近无距离。
从动线看,整个商业街区呈环状,之间有多个串联点,入口处是约45度的斜切面,扩大了店铺的展示(曝光)面,另有三个广场(集合点),可以是活动和静态展示的场所。店铺往上有退台设计,既是景观也是经营场所,也有功能性(雨棚)。
总之,这个项目的设计端,你处处可以看到匠心,不是随便“搭配”而来的地块,就一条直线做到底,店铺大小一律齐,水电配套随心欲,一卖了之不关己。
在三年疫情以后,有一个说法,说今后的商业项目,建筑形态将更多地选择用街区,因为通风好,若以后再有疫情,比较不容易感染。
真是的,你那么想念那三年,还想着再来一次?
选择用街区型来做商业,其实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旧区改造,原来就是老街坊、老城区,商业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以街区的面貌呈现;
第二,新商业,区块不一定是在城市的中心,周边社区围绕居民相伴,因而以街区的形式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和品牌的入驻,建筑成本(土建和机电)更为节省,商业的二次装修成本也低,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环境。
笔者最近在欧洲商业考察(游玩),所到之处,街区型的商业是那么吸引我,特别是旧城区内的商业配置,无不体现亲邻里、亲游客、亲市场的特点。
街区转角上的外摆
斜坡街道上的商业
商家的用心(斜坡上桌子和椅子的套脚用以平衡桌面)
所以,选择用街区型的建筑来做商业,不可以是敷衍和不认真,要摆脱“卖铺思维”,而转向“空间运营和资产增值”的思维,让街区型商业成为城市生活的容器,最终收获商业价值和市场口碑。
二、街区型商业的运营密码
我们常见的商业运营形态为购物中心和百货(奥特莱斯暂时不讨论),其中购物中心可以由一个百货担当其中的主力店,去年此时热议的梅龙镇广场就是一例,其中的伊势丹百货是大约占可租赁面积近50%的主力店,因而有时记住了伊势丹百货而把梅龙镇广场晾在了一边。
购物中心可以是一个盒子,也可以是一个盒子加一个街区,百货没有街区形式的。因而讨论街区商业的运营时,通常是关注专门店的运作要素。
要想把街区型商业运作好,从以上例子可以抽象出以下要点:
第一,提炼文化符号,用以在建筑形态、业态经营模式等诸项要素中体现。
前面提到的“鸿寿坊”就是以上海当地的石库门建筑作为基本要素,以市集作为经营模式,让街区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也感受文化的熏陶,而这个符号又把商业项目渲染成了这种文化的代表、唯一的存在,与情绪、松弛、回味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需求分层,用以配置不同的业态和形成消费目的。
基础层,这是刚需,比例偏高,40-50%,以高频消费业态为主;
增值层,这是体验,比例适中,20-30%,以延长逗留时间为主;
引流层,这是导流,比例略低,10%左右,以引起话题和传播为主。
第三,主理人特色把握。
因为是街区型商业,大型连锁品牌不合适,而品牌快闪和具特色主理人店是亮点。
上海南京西路末端有一段只有300米长的路,叫永源路,今年3月7日由阿迪达斯在此做了一场“贝壳头”限时主题街区快闪。年轻人来到永源路,在“贝壳头大楼”前拍照,打卡“阿迪达斯博物馆”,体验滑板、街舞、篮球等运动,欣赏街头表演和大秀,抢购阿迪达斯限量商品、首发商品,以及参与阿迪达斯与街区周边商户联动的商业活动。
图源:上海静安官微
上海还有另外一条出名的小马路叫巨鹿路,十分有文化气息和商品特质,今年1月,路易威登联合艺术家村上隆在巨鹿路开出三家快闪店——限时空间、咖啡花园、迷你电影院,满是村上隆的经典设计太阳花与路易威登的品牌Logo元素。年轻人被吸引而来,在巨鹿路上排起了长队,打卡、拍照,给巨鹿路带来了一大波流量。
图源:上海静安官微
所有这些,加上平日里累积的主理人品牌的效应,使得这里的街区自然成片,消费与文化互动频繁、相得益彰。
三、街区型商业的经营策略
街区型商业的运营,理想的状态是,能聚气,即聚人气、聚商品气、聚(接)地气。
第一,聚人气。好的商业项目,必定是消费者甚至是慕名而来的观光者纷至沓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想起一句话,伟大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在业态、经营模式上,不要一味追求统一、格调。有时,经营的形态就是在不经意间自然形成而为大家所接受,就变成了一副混然天成的模样了。
我们来看两张图片作对比。这是笔者在一个街区商业拍摄的。
这些商铺在一个街区型商业的主动线上,可以看出这是管理公司精心设计、规划的,店铺排列整齐,装修精美,但好像人不多。
这张是在同一个街区型商业的次动线上。因为不是主动线,所以猜想管理公司没有太上心,就让它自然生长吧,两边是沿街商铺的窄窄的外摆,品类看得出是“主理人”的商品的售卖,业态也是自然形成,结果人潮汹涌。
这是另一家店铺,是售卖海产品的。没有刻意的装饰,泡沫箱垫着厚厚的一层冰,上面用食品级塑料袋覆盖,上有价格牌。
其实,好的街区型商业,不是一种刻意的所谓业态组合,而是符合周边社群、慕名而来的客群的需求自然形成。
首先,要“填补空白”。日常生活有基本的物质需求,附近的街区商业自然是首选之地。但如果一切按“设计”的去做,不是市调可能的偏差导致“货不对板”,没有合理的需求满足,就是导入的业态不具可持续性,火了不久,就“网红变不红”了。如果是自然形成,那么在需求的基因里,就会生长出合适的货源和舒适的售卖方式。
其次,要激发需求。市场和消费者都需要适当引导。经营模式、商品摆放、是否要外摆,是否要注重颜色、搭个遮阳棚,这些都不要阻拦,而要“容错”。相信这些街区型商业的主理人更会做生意,他们一定以一种为消费者接受的模式来经营。而经营者会不断从实践中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引导他们朝着既满足需求又提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第二,聚产品气。无论是商业街还是其他的经营形态,产品是什么都是关键。
首先,如何选择产品。举例,星巴克咖啡,蜚声海外,哪里都是咖啡界中神一样的存在。不过在这里是这样的:
这是在欧洲一个国家里笔者唯一一次看到的星巴克,在一个超市的货架上,国内称为“预制品”的那种。而这个国家,所到之处,咖啡店是最多的,Espresso就是每天的续命药。
到处可见的咖啡机,而且是现磨的那种。
因而,产品是需要选择的,不要迷信“大牌”、“连锁”,而是符合本地、本地域的消费习惯。
其次,如何售卖。
这是某一家售卖饮料和巧克力的店,没见服务员,当中有个柜子,上写“Free Tasting”,请随意品尝。若你觉得好,打铃,服务员马上响应。
在这里,街区型商业的售卖方式中,自由品尝是激发需求的方法之一,你去到任意一家店,哪里都是服务员“要求”消费者来尝一尝的友善,你都不好意思不“白吃”,当然,试了以后消费就是一种理所当然了。笔者也没有逃脱这种“诱惑”,也消费了不少。
这个街区商业还特意组织了社区活动。笔者在参访时留意到这样一张告示牌:
这是举办一个烹饪班,教大家如何做菜,告示牌上有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想必此类活动内容不止于烹饪,其他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也会不断安排。这样的商业周边的居民怎么会不喜欢?
最后,注重细节。
因为街区型商业有相当部分的营业区域在户外,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冬天或者除夏季以外的早上和傍晚,店家很用心地照顾到消费者的这种感受,特意安装了这个局部取暖器。既照顾到消费者喜欢户外的宽阔和自然,又体察消费者需要的温暖。
第三,聚(接)地气。街区型商业因其位于居民区,所以与周边的接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过这不够,因为光凭周边的消费,其频次不足以支撑全天的营业,因而需要拓展需求,而这种拓展,是需要内容和口碑的。
现在城市“微度假”盛行,但对于街区型商业而言,体量和自然资源,一般不足以形成“微度假”的条件,那么,就来个“微场景”的造就,也就是创造了近悦远来的条件和土壤。
这里,如何打造“微场景”成为关键,也就是市场推广的手法,使得远近皆知。
“鸿寿坊”的市集已是远近闻名的了。笔者在欧洲之行中,还看到了这么一幕:
这个商业在笔者到达的这一天正好举办了mini copper展,相信这是mini copper俱乐部与商场管理公司联手的一次推广活动,笔者数了一下编号,居然有100辆mini copper斜放在街区的一侧,不是售卖,而全部是mini copper的拥有者驾驶而来的展览,场面十分壮观。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车辆的品牌展示,你也因此会记住这个街区商业的名字,因为他日又举办了类似的活动,而慕名而来的人群如下图所示:
国内也有类似的商业,如重庆十八梯。
图源:小红书@南阳叶导
这个街区型项目的自然条件相当好,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当代的风光,不过,管理公司是十分用心地把地理、人文做成了风光,商业不留痕迹但处处有心机,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寻根、文化浸润和当今潮流的圣地。人气的聚集就是一件功到自然成的结果了。
因而,街区型的商业在品牌选择、日常运作和文脉梳理中,有自己特有的气质,需要仔细打理,方有成效。
写在最后
街区型商业,在目前大家对于消费着力使其增长的当口,有相较之盒子型商业更容易与消费者接近的天然优势,但在运营上还是需要努力。要通过构建“文化-业态-用户”三维循环,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商业建筑体和运营氛围,即使缺乏地理优势,没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仍可通过精准定位、动态调改与社群深耕实现可持续增长。
街区型商业的未来之路是畅通的,就看你怎么走了。
登录 | 注册
街区商业新物种“欢肆”,打造烟火气的城市新消费中心
银泰百货抢摘杭州「大莲花」,首次涉足街区商业
上海龙华会9月26日开业,超200家品牌入驻
南京银城商管王子剑:从江阴忠义街,看街区商业新亮点
街区商业来袭 新华·红星国际广场构筑上海之眼风情街
1-4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范唯鸣
编辑/薇薇
商业的进程,在进入到2025年后,依然是话题满满。其中,街区型商业,因其更接地气、更接近消费者而成为在颠簸中行进的商业模式中的亮点。
不过,对比一线奢侈品商场、购物中心等,以街区模式经营的商业体有何特色,究竟应该如何运营,值得探讨的方面还是很多,笔者试着从建筑模式、运营密码和经营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成功的街区型商业,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一、商业建筑为何选择街区模式
商业有“盒子”,也有围合建筑(Block),更有街区。街区通常是一排建筑形态,东西或南北两侧分列,一个个商铺连接。
如果是商业项目设计之处,选择街区型作为商业的建筑模式,动机是什么?说来有点心酸。
其实,除了纯粹的商业动机外,用街区模式大部分是出于销售商铺的原因。
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商,有相当一部分是销售型开发商背景的,商业的面积其实是勾地建造住宅时“搭配”而来的,也就是“不得不”做商业的心态,纯而又纯就是为了做商业而拿地,进而选择用街区模式的,很少。
原因无非是,如果是街区模式一个个的商铺,容易出售。所以,若是这种动机,则街区式商业的商铺,在设计原点,就没有商业业态的前置条件配置考虑,如水、电、排油烟管道等;更谈不上在整个街区的长度上,如何配置不同的品牌,以及外摆等经营条件满足。
好的街区型商业项目,一定是遵循商业的基本规律,无论是设计还是运营。
回头看,这类项目的“老祖宗”也许是上海的“大宁国际商业广场”。
图源:小红书@章可
这个项目的详细内容,我有个业内的朋友,或许他来介绍更为贴切,因为他在这个项目的经营上花费了心血。这是一个以建筑为型、以经营为核的项目,兼顾历史文脉与现代功能,业态配置多功能,消费者接近无距离。
从动线看,整个商业街区呈环状,之间有多个串联点,入口处是约45度的斜切面,扩大了店铺的展示(曝光)面,另有三个广场(集合点),可以是活动和静态展示的场所。店铺往上有退台设计,既是景观也是经营场所,也有功能性(雨棚)。
总之,这个项目的设计端,你处处可以看到匠心,不是随便“搭配”而来的地块,就一条直线做到底,店铺大小一律齐,水电配套随心欲,一卖了之不关己。
在三年疫情以后,有一个说法,说今后的商业项目,建筑形态将更多地选择用街区,因为通风好,若以后再有疫情,比较不容易感染。
真是的,你那么想念那三年,还想着再来一次?
选择用街区型来做商业,其实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旧区改造,原来就是老街坊、老城区,商业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以街区的面貌呈现;
第二,新商业,区块不一定是在城市的中心,周边社区围绕居民相伴,因而以街区的形式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和品牌的入驻,建筑成本(土建和机电)更为节省,商业的二次装修成本也低,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环境。
笔者最近在欧洲商业考察(游玩),所到之处,街区型的商业是那么吸引我,特别是旧城区内的商业配置,无不体现亲邻里、亲游客、亲市场的特点。
街区转角上的外摆
斜坡街道上的商业
商家的用心(斜坡上桌子和椅子的套脚用以平衡桌面)
所以,选择用街区型的建筑来做商业,不可以是敷衍和不认真,要摆脱“卖铺思维”,而转向“空间运营和资产增值”的思维,让街区型商业成为城市生活的容器,最终收获商业价值和市场口碑。
二、街区型商业的运营密码
我们常见的商业运营形态为购物中心和百货(奥特莱斯暂时不讨论),其中购物中心可以由一个百货担当其中的主力店,去年此时热议的梅龙镇广场就是一例,其中的伊势丹百货是大约占可租赁面积近50%的主力店,因而有时记住了伊势丹百货而把梅龙镇广场晾在了一边。
购物中心可以是一个盒子,也可以是一个盒子加一个街区,百货没有街区形式的。因而讨论街区商业的运营时,通常是关注专门店的运作要素。
要想把街区型商业运作好,从以上例子可以抽象出以下要点:
第一,提炼文化符号,用以在建筑形态、业态经营模式等诸项要素中体现。
前面提到的“鸿寿坊”就是以上海当地的石库门建筑作为基本要素,以市集作为经营模式,让街区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也感受文化的熏陶,而这个符号又把商业项目渲染成了这种文化的代表、唯一的存在,与情绪、松弛、回味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需求分层,用以配置不同的业态和形成消费目的。
基础层,这是刚需,比例偏高,40-50%,以高频消费业态为主;
增值层,这是体验,比例适中,20-30%,以延长逗留时间为主;
引流层,这是导流,比例略低,10%左右,以引起话题和传播为主。
第三,主理人特色把握。
因为是街区型商业,大型连锁品牌不合适,而品牌快闪和具特色主理人店是亮点。
上海南京西路末端有一段只有300米长的路,叫永源路,今年3月7日由阿迪达斯在此做了一场“贝壳头”限时主题街区快闪。年轻人来到永源路,在“贝壳头大楼”前拍照,打卡“阿迪达斯博物馆”,体验滑板、街舞、篮球等运动,欣赏街头表演和大秀,抢购阿迪达斯限量商品、首发商品,以及参与阿迪达斯与街区周边商户联动的商业活动。
图源:上海静安官微
上海还有另外一条出名的小马路叫巨鹿路,十分有文化气息和商品特质,今年1月,路易威登联合艺术家村上隆在巨鹿路开出三家快闪店——限时空间、咖啡花园、迷你电影院,满是村上隆的经典设计太阳花与路易威登的品牌Logo元素。年轻人被吸引而来,在巨鹿路上排起了长队,打卡、拍照,给巨鹿路带来了一大波流量。
图源:上海静安官微
所有这些,加上平日里累积的主理人品牌的效应,使得这里的街区自然成片,消费与文化互动频繁、相得益彰。
三、街区型商业的经营策略
街区型商业的运营,理想的状态是,能聚气,即聚人气、聚商品气、聚(接)地气。
第一,聚人气。好的商业项目,必定是消费者甚至是慕名而来的观光者纷至沓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想起一句话,伟大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在业态、经营模式上,不要一味追求统一、格调。有时,经营的形态就是在不经意间自然形成而为大家所接受,就变成了一副混然天成的模样了。
我们来看两张图片作对比。这是笔者在一个街区商业拍摄的。
这些商铺在一个街区型商业的主动线上,可以看出这是管理公司精心设计、规划的,店铺排列整齐,装修精美,但好像人不多。
这张是在同一个街区型商业的次动线上。因为不是主动线,所以猜想管理公司没有太上心,就让它自然生长吧,两边是沿街商铺的窄窄的外摆,品类看得出是“主理人”的商品的售卖,业态也是自然形成,结果人潮汹涌。
这是另一家店铺,是售卖海产品的。没有刻意的装饰,泡沫箱垫着厚厚的一层冰,上面用食品级塑料袋覆盖,上有价格牌。
其实,好的街区型商业,不是一种刻意的所谓业态组合,而是符合周边社群、慕名而来的客群的需求自然形成。
首先,要“填补空白”。日常生活有基本的物质需求,附近的街区商业自然是首选之地。但如果一切按“设计”的去做,不是市调可能的偏差导致“货不对板”,没有合理的需求满足,就是导入的业态不具可持续性,火了不久,就“网红变不红”了。如果是自然形成,那么在需求的基因里,就会生长出合适的货源和舒适的售卖方式。
其次,要激发需求。市场和消费者都需要适当引导。经营模式、商品摆放、是否要外摆,是否要注重颜色、搭个遮阳棚,这些都不要阻拦,而要“容错”。相信这些街区型商业的主理人更会做生意,他们一定以一种为消费者接受的模式来经营。而经营者会不断从实践中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引导他们朝着既满足需求又提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第二,聚产品气。无论是商业街还是其他的经营形态,产品是什么都是关键。
首先,如何选择产品。举例,星巴克咖啡,蜚声海外,哪里都是咖啡界中神一样的存在。不过在这里是这样的:
这是在欧洲一个国家里笔者唯一一次看到的星巴克,在一个超市的货架上,国内称为“预制品”的那种。而这个国家,所到之处,咖啡店是最多的,Espresso就是每天的续命药。
到处可见的咖啡机,而且是现磨的那种。
因而,产品是需要选择的,不要迷信“大牌”、“连锁”,而是符合本地、本地域的消费习惯。
其次,如何售卖。
这是某一家售卖饮料和巧克力的店,没见服务员,当中有个柜子,上写“Free Tasting”,请随意品尝。若你觉得好,打铃,服务员马上响应。
在这里,街区型商业的售卖方式中,自由品尝是激发需求的方法之一,你去到任意一家店,哪里都是服务员“要求”消费者来尝一尝的友善,你都不好意思不“白吃”,当然,试了以后消费就是一种理所当然了。笔者也没有逃脱这种“诱惑”,也消费了不少。
这个街区商业还特意组织了社区活动。笔者在参访时留意到这样一张告示牌:
这是举办一个烹饪班,教大家如何做菜,告示牌上有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想必此类活动内容不止于烹饪,其他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也会不断安排。这样的商业周边的居民怎么会不喜欢?
最后,注重细节。
因为街区型商业有相当部分的营业区域在户外,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冬天或者除夏季以外的早上和傍晚,店家很用心地照顾到消费者的这种感受,特意安装了这个局部取暖器。既照顾到消费者喜欢户外的宽阔和自然,又体察消费者需要的温暖。
第三,聚(接)地气。街区型商业因其位于居民区,所以与周边的接触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过这不够,因为光凭周边的消费,其频次不足以支撑全天的营业,因而需要拓展需求,而这种拓展,是需要内容和口碑的。
现在城市“微度假”盛行,但对于街区型商业而言,体量和自然资源,一般不足以形成“微度假”的条件,那么,就来个“微场景”的造就,也就是创造了近悦远来的条件和土壤。
这里,如何打造“微场景”成为关键,也就是市场推广的手法,使得远近皆知。
“鸿寿坊”的市集已是远近闻名的了。笔者在欧洲之行中,还看到了这么一幕:
这个商业在笔者到达的这一天正好举办了mini copper展,相信这是mini copper俱乐部与商场管理公司联手的一次推广活动,笔者数了一下编号,居然有100辆mini copper斜放在街区的一侧,不是售卖,而全部是mini copper的拥有者驾驶而来的展览,场面十分壮观。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车辆的品牌展示,你也因此会记住这个街区商业的名字,因为他日又举办了类似的活动,而慕名而来的人群如下图所示:
国内也有类似的商业,如重庆十八梯。
图源:小红书@南阳叶导
这个街区型项目的自然条件相当好,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当代的风光,不过,管理公司是十分用心地把地理、人文做成了风光,商业不留痕迹但处处有心机,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寻根、文化浸润和当今潮流的圣地。人气的聚集就是一件功到自然成的结果了。
因而,街区型的商业在品牌选择、日常运作和文脉梳理中,有自己特有的气质,需要仔细打理,方有成效。
写在最后
街区型商业,在目前大家对于消费着力使其增长的当口,有相较之盒子型商业更容易与消费者接近的天然优势,但在运营上还是需要努力。要通过构建“文化-业态-用户”三维循环,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商业建筑体和运营氛围,即使缺乏地理优势,没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仍可通过精准定位、动态调改与社群深耕实现可持续增长。
街区型商业的未来之路是畅通的,就看你怎么走了。
登录 | 注册
街区商业新物种“欢肆”,打造烟火气的城市新消费中心
银泰百货抢摘杭州「大莲花」,首次涉足街区商业
上海龙华会9月26日开业,超200家品牌入驻
南京银城商管王子剑:从江阴忠义街,看街区商业新亮点
街区商业来袭 新华·红星国际广场构筑上海之眼风情街
1-4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