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春华 文/图
开栏语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5月14日至1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中央媒体赴四川成都、绵阳、广元三地开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调研采访,川观新闻记者受邀全程参与此次采访活动。今日起,川观新闻特别推出“就业优先”报道,从就业个人故事、地方实践探索等不同角度,充分展示四川省创造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让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都能被看见、被关爱、受尊重的温暖就业实践。
这是一组普通人的就业故事。他们是小镇居民,全职宝妈、失业人员……在基层就业部门帮助下,他们有了工作,收入来源稳定,内心安稳,生活重拾阳光,未来有了希望。对他们而言,工作除了能够赚钱,还能让生活充满阳光和自信。
“摊”出新未来,残疾男子不再为工作赚钱发愁
时间:5月15日
地点:四川广元帮帮摊商贸有限公司的帮帮驿站仓库
“我今天是来拿货的。”5月15日下午,位于剑阁县的四川广元帮帮摊商贸有限公司仓库内,刘思波正在货架前选购货品。
刘思波今年56岁,是剑阁县江口镇闻江社区居民。小时候,因一场疾病右腿落下残疾。但他头脑灵活,长大后修鞋、配钥匙、养蜂、做木料加工,收入也还可观。2019年,命运再次出现波折。在一次为客户加工木料时,刘思波不幸受伤,永远失去左手两根手指。治疗过程中,家里的积蓄迅速消减。
手脚均有残疾,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用钱。如何稳定赚钱成了刘思波的心病。2023年7月,在剑阁县人社局和剑阁县残联的帮助下,刘思波接触到“帮帮摊”项目。经过销售培训后,他开启了流动摆摊之路。剑阁县境内的江口镇、木马镇等地,是他经常摆摊的地方。
如今,刘思波每天上午摆摊卖货,下午下乡收购废品,每月收入维持在四五千元左右,不再为如何工作赚钱发愁。他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当上了导游,上学的小女儿成绩优秀,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刘思波在选货品
“剑阁县是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剑阁县人社局局长李必众说,“帮帮摊”作为剑阁县联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创新打造的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通过积极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激活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活力,探出一条就业增收的新路子。项目实施以来,剑阁县已累计培育“帮帮摊”185家、“帮帮店”8家,带动300余人就业创业,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巧手”制作福槌,全职宝妈顾家工作两不误
时间:5月16日
地点:成都市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
走进成都市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二楼巧手工坊工作室,一股淡淡的中草药味道扑面而来。有两个孩子的宝妈邹雪艳正动作熟练地制作中药养生福槌。工作台面上,依序摆放着一些已经完工的福槌、香囊等。
“以前在家带娃的时候,每天觉得心里空空的。现在有了活干,有了收入,和人交流都有底气多了。”邹雪艳笑着介绍,十几年前,她在南方务工,每月收入五六千元。结婚后,她在家专心照顾孩子和老人,家庭收入由丈夫一人支撑。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大的孩子已经上高中,小女儿也快小学毕业。邹雪艳的个人时间多了起来,她尝试着出去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邹雪艳在整理自己的作品
后来,邹雪艳了解到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的巧手工坊培训,经过免费培训,她学会了中药福槌的制作,社区和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都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创业办公地,邹雪艳也经常在这些免费的地方做手工。对她而言,做手工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增收,还在于重新融入了社会。“现在,我的朋友圈都扩大了。以前,大家叫我某某妈妈。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叫我雪艳。”
成都市武侯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侯区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根据不同就业群体提供差异化就业服务。其中,晋阳街道吉福社区通过“吸引招募—赋能培育—订单陪伴—就业创业”的就业援助服务路径,为全职妈妈群体提供灵活就业场地和工作机会,已助力416名全职妈妈们再就业和创业,其中以“中药养生福槌”为代表的“中药文创巧手工坊”产品已经销售7000余个。
就业技能帮扶,助失业者编织生活新图景
时间:5月16日
地点: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就业服务小站
“我要多学习,把这种操作模式带回东北去,让更多人受益。”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就业服务小站的一间手工制作工作室内,20多名来自该社区的妇女正在钩织文创背包。随着指尖的灵活跳动,一根根绿色、黄色织线很快变成背包的一部分。
在一群妇女中间,50多岁的李永庆作为现场唯一男性,很是引人注目。“我已经在这儿学习了一年钩针技艺,现在制图也会看了,基本的技法也都会了。”李永庆来自辽宁省,十几年前来到成都。前些年,他一直在做日用百货生意,后来受市场环境影响,生意停了下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开过网约车,跑过外卖,但是因为年纪大了不适应这些工作的强度,他进入了半失业状态。
李永庆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去年,他在小区业主群里看见社区开展钩针就业帮扶项目技能培训班的消息。他便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学习钩针技艺。最开始,班里有三名男性,但最后只有他一人坚持下来。在培训班里,李永庆除了学会了钩针技能,还掌握了拼布、刺绣、编织等各种手工技能。其制作的手工作品,除了依托社区和培训班老师组织的销售渠道销售外,还经常自己带到一些手工集市上出售。
如今,李永庆正计划把学习到的技能融入手工产品中,并将这些产品与三国游学产品结合起来进行销售。如果能够成功,他还计划把这一模式带回家乡去推广,让更多社区居民通过这一模式实现就业增收。
三河社区党委书记李玉兰介绍,作为全域拆迁社区,辖区内居民在就业方面面临着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不足,信息不畅等特点。三河就业服务小站立足社区居民特点, 创新打造“指尖大爱·匠心同行”女红钩针就业帮扶项目技能培训班。目前,已开展20期培训,以巧手编织幸福生活新图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刘春华 文/图
开栏语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5月14日至1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中央媒体赴四川成都、绵阳、广元三地开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调研采访,川观新闻记者受邀全程参与此次采访活动。今日起,川观新闻特别推出“就业优先”报道,从就业个人故事、地方实践探索等不同角度,充分展示四川省创造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让每一个努力奔跑的奋斗者都能被看见、被关爱、受尊重的温暖就业实践。
这是一组普通人的就业故事。他们是小镇居民,全职宝妈、失业人员……在基层就业部门帮助下,他们有了工作,收入来源稳定,内心安稳,生活重拾阳光,未来有了希望。对他们而言,工作除了能够赚钱,还能让生活充满阳光和自信。
“摊”出新未来,残疾男子不再为工作赚钱发愁
时间:5月15日
地点:四川广元帮帮摊商贸有限公司的帮帮驿站仓库
“我今天是来拿货的。”5月15日下午,位于剑阁县的四川广元帮帮摊商贸有限公司仓库内,刘思波正在货架前选购货品。
刘思波今年56岁,是剑阁县江口镇闻江社区居民。小时候,因一场疾病右腿落下残疾。但他头脑灵活,长大后修鞋、配钥匙、养蜂、做木料加工,收入也还可观。2019年,命运再次出现波折。在一次为客户加工木料时,刘思波不幸受伤,永远失去左手两根手指。治疗过程中,家里的积蓄迅速消减。
手脚均有残疾,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用钱。如何稳定赚钱成了刘思波的心病。2023年7月,在剑阁县人社局和剑阁县残联的帮助下,刘思波接触到“帮帮摊”项目。经过销售培训后,他开启了流动摆摊之路。剑阁县境内的江口镇、木马镇等地,是他经常摆摊的地方。
如今,刘思波每天上午摆摊卖货,下午下乡收购废品,每月收入维持在四五千元左右,不再为如何工作赚钱发愁。他的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当上了导游,上学的小女儿成绩优秀,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刘思波在选货品
“剑阁县是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剑阁县人社局局长李必众说,“帮帮摊”作为剑阁县联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创新打造的东西部劳务协作项目,通过积极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激活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活力,探出一条就业增收的新路子。项目实施以来,剑阁县已累计培育“帮帮摊”185家、“帮帮店”8家,带动300余人就业创业,实现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
“巧手”制作福槌,全职宝妈顾家工作两不误
时间:5月16日
地点:成都市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
走进成都市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二楼巧手工坊工作室,一股淡淡的中草药味道扑面而来。有两个孩子的宝妈邹雪艳正动作熟练地制作中药养生福槌。工作台面上,依序摆放着一些已经完工的福槌、香囊等。
“以前在家带娃的时候,每天觉得心里空空的。现在有了活干,有了收入,和人交流都有底气多了。”邹雪艳笑着介绍,十几年前,她在南方务工,每月收入五六千元。结婚后,她在家专心照顾孩子和老人,家庭收入由丈夫一人支撑。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大的孩子已经上高中,小女儿也快小学毕业。邹雪艳的个人时间多了起来,她尝试着出去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邹雪艳在整理自己的作品
后来,邹雪艳了解到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的巧手工坊培训,经过免费培训,她学会了中药福槌的制作,社区和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都免费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创业办公地,邹雪艳也经常在这些免费的地方做手工。对她而言,做手工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增收,还在于重新融入了社会。“现在,我的朋友圈都扩大了。以前,大家叫我某某妈妈。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叫我雪艳。”
成都市武侯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侯区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根据不同就业群体提供差异化就业服务。其中,晋阳街道吉福社区通过“吸引招募—赋能培育—订单陪伴—就业创业”的就业援助服务路径,为全职妈妈群体提供灵活就业场地和工作机会,已助力416名全职妈妈们再就业和创业,其中以“中药养生福槌”为代表的“中药文创巧手工坊”产品已经销售7000余个。
就业技能帮扶,助失业者编织生活新图景
时间:5月16日
地点: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就业服务小站
“我要多学习,把这种操作模式带回东北去,让更多人受益。”在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三河社区就业服务小站的一间手工制作工作室内,20多名来自该社区的妇女正在钩织文创背包。随着指尖的灵活跳动,一根根绿色、黄色织线很快变成背包的一部分。
在一群妇女中间,50多岁的李永庆作为现场唯一男性,很是引人注目。“我已经在这儿学习了一年钩针技艺,现在制图也会看了,基本的技法也都会了。”李永庆来自辽宁省,十几年前来到成都。前些年,他一直在做日用百货生意,后来受市场环境影响,生意停了下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开过网约车,跑过外卖,但是因为年纪大了不适应这些工作的强度,他进入了半失业状态。
李永庆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去年,他在小区业主群里看见社区开展钩针就业帮扶项目技能培训班的消息。他便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学习钩针技艺。最开始,班里有三名男性,但最后只有他一人坚持下来。在培训班里,李永庆除了学会了钩针技能,还掌握了拼布、刺绣、编织等各种手工技能。其制作的手工作品,除了依托社区和培训班老师组织的销售渠道销售外,还经常自己带到一些手工集市上出售。
如今,李永庆正计划把学习到的技能融入手工产品中,并将这些产品与三国游学产品结合起来进行销售。如果能够成功,他还计划把这一模式带回家乡去推广,让更多社区居民通过这一模式实现就业增收。
三河社区党委书记李玉兰介绍,作为全域拆迁社区,辖区内居民在就业方面面临着文化水平不高,技能不足,信息不畅等特点。三河就业服务小站立足社区居民特点, 创新打造“指尖大爱·匠心同行”女红钩针就业帮扶项目技能培训班。目前,已开展20期培训,以巧手编织幸福生活新图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