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如何赢得未来?

川观新闻

10小时前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表示,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提醒博物馆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我们四川的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与社会同频共振,不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人流如织,社教、讲座挤满观众,公益鉴宝让现场变晒宝大会……博物馆热,在今天有了更多具象表达。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如何积极满足公众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记者梳理过去一年的四川博物馆事业历程看到,丰富的展览、多元的展示、亲民的活动,让博物馆在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中,完成着自身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

金沙遗址博物馆民俗表演

大展特展不断

做好文化守护者和传播者

5月18日上午,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四川大学博物馆常设展成功获奖,四川博物院等三家单位联合推出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以及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获优胜奖。而去年同一天,三星堆博物馆的常设展获得了2023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大展特展多、爆款精品多,或许是四川博物馆近年给观众留下的最直观印象。从早年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主题特展三个月创下观众百万人次的纪录,各大博物馆紧紧围绕各自定位和主要特色策划展览,推出丰盛的文博大餐。

作为四川的龙头大馆,四川博物院近年紧紧围绕重大主题谋划展览。当考古实证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021年推出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500多件文物气势磅礴地勾勒出长江文明的绵延和璀璨。此后,围绕三苏文化和蜀道等不同主题,又分别推出苏轼主题展以及蜀道特展。每个展览无不备受好评,从侧面证明博物馆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主题特展吸睛并非一家孤例。在成都博物馆,推陈出新的主题特展一直是吸引观众的一大特色。2023年,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再次以突破130万人次的观众数量,成为全国现象级文博大展;同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同样大受好评。

今年5月16日,2024年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可以看到全省博物馆的展览无比丰盛。作为名人故居类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展继续关注历史名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则以《义薄云天——关公主题精品文物展》在刘备、诸葛亮之外讲活了关公的故事;四川两弹城博物馆的《惊世伟业 护国核盾》展览,更以丰富的史料震撼着观众。

“参评的展览都主题鲜明、各具特色。”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表示,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提醒博物馆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我们四川的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与社会同频共振,不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山人海

活动推陈出新

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多年前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一票难求,博物馆已成功让观众“走进来”。未来怎么让观众经常来,甚至让逛博物馆成为文化生活的必选项?在展览之外,越来越多博物馆运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丰富展陈方式,以包罗万象的社教活动传授知识。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的文博评选活动中特别设计了一个“文博数智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奖,旨在表彰各大博物馆在创新展陈方式上的积极探索。记者在获奖的三星堆博物馆“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现场看到,观众可以在共享虚拟场景中自由移动、探索,“亲临”三星堆考古现场,在考古专家的带领讲解下进行发掘等文物互动体验。成都博物馆的皮影科教一体化交互式体验项目,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的触控屏幕了解皮影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不仅可以看恐龙化石,去年上新的《熊猫的世界》VR大空间沉浸体验项目,复刻熊猫在不同历史时期生存的场景。观众戴上VR设备,就能第一视角沉浸式了解大熊猫的前世今生。新技术的运用,让原来展柜放文物、文图写说明的单一展陈变得更有吸引力。感受过《熊猫的世界》项目的成都观众张新文笑称,“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博物馆传授知识时不再高高在上。”

社会快速变化,博物馆在坚守初心的同时,通过展览、学术讲座、社教活动等形式坚持着博物馆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使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告诉记者,当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博物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

最新发布的川渝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两地博物馆仅2024年开展的各类社会教育就多达4万余场。5月18日,四川博物院的免费文物鉴定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一晒珍宝,也有不少观众进入书画修复室近距离看文物修复,或者在非遗大师带领下制作“冷凝香”。成都家长李萍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去了博物馆,她兴致勃勃地表示,“感觉我们能够玩足一整天。”同一天,三星堆主题列车从成都东站启程,三星堆博物馆将列车变成了古蜀文明移动的文化长廊……

国际博物馆日,三星堆主题列车启程

国际博物馆日,观众在四川博物院体验冷凝香制作

逛博物馆正在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数据显示,每年购买年票的观众多达5000余人。“在博物馆喂一喂梅花鹿,甚至就在树荫下发发呆,挺好。”年票观众张新林表示。

(图片由文中博物馆提供)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表示,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提醒博物馆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我们四川的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与社会同频共振,不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人流如织,社教、讲座挤满观众,公益鉴宝让现场变晒宝大会……博物馆热,在今天有了更多具象表达。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如何积极满足公众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记者梳理过去一年的四川博物馆事业历程看到,丰富的展览、多元的展示、亲民的活动,让博物馆在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中,完成着自身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

金沙遗址博物馆民俗表演

大展特展不断

做好文化守护者和传播者

5月18日上午,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四川大学博物馆常设展成功获奖,四川博物院等三家单位联合推出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特展以及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获优胜奖。而去年同一天,三星堆博物馆的常设展获得了2023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大展特展多、爆款精品多,或许是四川博物馆近年给观众留下的最直观印象。从早年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主题特展三个月创下观众百万人次的纪录,各大博物馆紧紧围绕各自定位和主要特色策划展览,推出丰盛的文博大餐。

作为四川的龙头大馆,四川博物院近年紧紧围绕重大主题谋划展览。当考古实证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021年推出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500多件文物气势磅礴地勾勒出长江文明的绵延和璀璨。此后,围绕三苏文化和蜀道等不同主题,又分别推出苏轼主题展以及蜀道特展。每个展览无不备受好评,从侧面证明博物馆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主题特展吸睛并非一家孤例。在成都博物馆,推陈出新的主题特展一直是吸引观众的一大特色。2023年,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再次以突破130万人次的观众数量,成为全国现象级文博大展;同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同样大受好评。

今年5月16日,2024年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揭晓,可以看到全省博物馆的展览无比丰盛。作为名人故居类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展继续关注历史名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则以《义薄云天——关公主题精品文物展》在刘备、诸葛亮之外讲活了关公的故事;四川两弹城博物馆的《惊世伟业 护国核盾》展览,更以丰富的史料震撼着观众。

“参评的展览都主题鲜明、各具特色。”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濮新表示,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提醒博物馆要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我们四川的博物馆一直在努力与社会同频共振,不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人山人海

活动推陈出新

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多年前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一票难求,博物馆已成功让观众“走进来”。未来怎么让观众经常来,甚至让逛博物馆成为文化生活的必选项?在展览之外,越来越多博物馆运用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丰富展陈方式,以包罗万象的社教活动传授知识。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四川省文物局主办的文博评选活动中特别设计了一个“文博数智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奖,旨在表彰各大博物馆在创新展陈方式上的积极探索。记者在获奖的三星堆博物馆“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现场看到,观众可以在共享虚拟场景中自由移动、探索,“亲临”三星堆考古现场,在考古专家的带领讲解下进行发掘等文物互动体验。成都博物馆的皮影科教一体化交互式体验项目,观众可以通过互动的触控屏幕了解皮影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不仅可以看恐龙化石,去年上新的《熊猫的世界》VR大空间沉浸体验项目,复刻熊猫在不同历史时期生存的场景。观众戴上VR设备,就能第一视角沉浸式了解大熊猫的前世今生。新技术的运用,让原来展柜放文物、文图写说明的单一展陈变得更有吸引力。感受过《熊猫的世界》项目的成都观众张新文笑称,“这种方式让我觉得博物馆传授知识时不再高高在上。”

社会快速变化,博物馆在坚守初心的同时,通过展览、学术讲座、社教活动等形式坚持着博物馆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使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告诉记者,当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博物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

最新发布的川渝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两地博物馆仅2024年开展的各类社会教育就多达4万余场。5月18日,四川博物院的免费文物鉴定吸引了不少收藏爱好者一晒珍宝,也有不少观众进入书画修复室近距离看文物修复,或者在非遗大师带领下制作“冷凝香”。成都家长李萍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去了博物馆,她兴致勃勃地表示,“感觉我们能够玩足一整天。”同一天,三星堆主题列车从成都东站启程,三星堆博物馆将列车变成了古蜀文明移动的文化长廊……

国际博物馆日,三星堆主题列车启程

国际博物馆日,观众在四川博物院体验冷凝香制作

逛博物馆正在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数据显示,每年购买年票的观众多达5000余人。“在博物馆喂一喂梅花鹿,甚至就在树荫下发发呆,挺好。”年票观众张新林表示。

(图片由文中博物馆提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