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希尔哈撒韦第一季度财报披露了巴菲特对美国银行和苹果的看法

美股研究社

9小时前

5月15日公布的13F文件披露了巴菲特对银行股(特别是美国银行)的真实态度,以及他对苹果公司的最新研判。

5月15日公布的13F文件披露了巴菲特对银行股(特别是美国银行)的真实态度,以及他对苹果公司的最新研判。

  • 关于苹果的结论较为明确,我们先从此入手。


文件显示其300,000,000股的苹果持仓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这意味着他此前减持并非仅为兑现“保持苹果第一重仓股地位至年底"的承诺,而是因为苹果持仓已严重超出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比例——这纯粹是仓位调整策略。

当然,仓位调整需综合多重因素。若未来前景明朗且估值足够吸引,巴菲特或许仍会维持苹果作为伯克希尔(NYSE:BRK.A)(NYSE:BRK.B)第四大核心业务的战略定位,保持目前的持仓规模。但现实是:当前苹果估值较其建仓时已膨胀150%,这意味着初始投资60%的收益来自估值提升。这种高估值敏感性使得苹果在市场系统性下跌时将严重拖累伯克希尔整体价值。另一个关键考量是:趁企业税率仍处21%历史低位时兑现收益(未来税率很可能上调),将浮盈转化为国债储备以抵御市场风险——这显然比保留巨额税负更明智。

这并非否定苹果的优质基本面。截至3月31日一季度末,苹果仍占伯克希尔公开股票组合的26%。但考虑到其万亿市值和缺乏革命性新产品的现状,高速增长概率已大幅降低。巴菲特更可能将苹果视为“新版美国运通”(AXP)——穿越周期保持强劲现金流,通过稳定分红和温和增长创造回报(股价波动无需过分关注)。作为公开市场组合头号重仓,其持仓仍比第二名多10%,可能因其生命周期相对更早。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形成时:1)关税对苹果的全面冲击尚未显现;2)特朗普被曝施压库克或将产业链迁回美国(而非在印度扩建)。Wedbush证券首席科技分析师丹·艾维斯指出,若完全执行本土化生产,iPhone成本可能从1000美元飙升至3500美元,且美国建厂的难度和成本“高到不切实际”。这一新变量会否改变巴菲特的持仓尚不可知,但相关消息已足以引发股价震荡。想必此刻的巴菲特正陷入矛盾:既庆幸已减持部分仓位,又对剩余持仓感到些许不安。

  • 美国银行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巴菲特持续减持美国银行(BAC),伯克希尔持仓从6.8亿股降至6.315亿股,一季度抛售近5000万股。这种接近市场承受极限的减持速度,加上同步清仓花旗集团(C)和减持仓Capital One金融(COF)的操作,暗示银行股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才是根本动因——而非简单的仓位调整。

与美国银行相关的核心问题有三:
1)美国税务负担:其平均持股成本约14美元(现价40美元出头),按21%企业税率计算,当前减持需对三分之二收益纳税(且市场普遍预期未来税率将上调);
2)美国利率环境:加息既压降银行存量固收资产价值,又叠加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冲击净息差
3)美国行业困局:金融科技冲击、网点转型阵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高压等。
对美国银行的大幅减持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截至2024年底,苹果仍是伯克希尔的第一大持仓,美国银行位列第二;但经过一季度的大规模减持后,截至3月31日,美国银行的排名已从第二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美国运通(AXP)和可口可乐(KO)。

其中AXP以占伯克希尔总组合16%的比例位居第二,KO以11%位列第三,BAC则以10%退居第四。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随着可能持续的减持,美国银行越来越难以被视作像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那样的永续分红型股票。这不禁让人质疑:巴菲特是否认为像美国银行这样的银行股,还能保持适度增长和稳定提升股息的能力?可以推测,在他看来,这类股票的风险已经大到难以被视为稳定的分红来源。

上述分析大多是对巴菲特可能想法的推测,但其底层逻辑合理且可能性很高——当然,巴菲特的分析往往包含更深层次的二阶甚至三阶思维。13F文件中还有其他买卖操作,但上述两项最能够揭示巴菲特当前的整体投资思路。

5月15日公布的13F文件披露了巴菲特对银行股(特别是美国银行)的真实态度,以及他对苹果公司的最新研判。

5月15日公布的13F文件披露了巴菲特对银行股(特别是美国银行)的真实态度,以及他对苹果公司的最新研判。

  • 关于苹果的结论较为明确,我们先从此入手。


文件显示其300,000,000股的苹果持仓与2024年12月31日持平,这意味着他此前减持并非仅为兑现“保持苹果第一重仓股地位至年底"的承诺,而是因为苹果持仓已严重超出投资组合的合理配置比例——这纯粹是仓位调整策略。

当然,仓位调整需综合多重因素。若未来前景明朗且估值足够吸引,巴菲特或许仍会维持苹果作为伯克希尔(NYSE:BRK.A)(NYSE:BRK.B)第四大核心业务的战略定位,保持目前的持仓规模。但现实是:当前苹果估值较其建仓时已膨胀150%,这意味着初始投资60%的收益来自估值提升。这种高估值敏感性使得苹果在市场系统性下跌时将严重拖累伯克希尔整体价值。另一个关键考量是:趁企业税率仍处21%历史低位时兑现收益(未来税率很可能上调),将浮盈转化为国债储备以抵御市场风险——这显然比保留巨额税负更明智。

这并非否定苹果的优质基本面。截至3月31日一季度末,苹果仍占伯克希尔公开股票组合的26%。但考虑到其万亿市值和缺乏革命性新产品的现状,高速增长概率已大幅降低。巴菲特更可能将苹果视为“新版美国运通”(AXP)——穿越周期保持强劲现金流,通过稳定分红和温和增长创造回报(股价波动无需过分关注)。作为公开市场组合头号重仓,其持仓仍比第二名多10%,可能因其生命周期相对更早。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形成时:1)关税对苹果的全面冲击尚未显现;2)特朗普被曝施压库克或将产业链迁回美国(而非在印度扩建)。Wedbush证券首席科技分析师丹·艾维斯指出,若完全执行本土化生产,iPhone成本可能从1000美元飙升至3500美元,且美国建厂的难度和成本“高到不切实际”。这一新变量会否改变巴菲特的持仓尚不可知,但相关消息已足以引发股价震荡。想必此刻的巴菲特正陷入矛盾:既庆幸已减持部分仓位,又对剩余持仓感到些许不安。

  • 美国银行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巴菲特持续减持美国银行(BAC),伯克希尔持仓从6.8亿股降至6.315亿股,一季度抛售近5000万股。这种接近市场承受极限的减持速度,加上同步清仓花旗集团(C)和减持仓Capital One金融(COF)的操作,暗示银行股面临的系统性挑战才是根本动因——而非简单的仓位调整。

与美国银行相关的核心问题有三:
1)美国税务负担:其平均持股成本约14美元(现价40美元出头),按21%企业税率计算,当前减持需对三分之二收益纳税(且市场普遍预期未来税率将上调);
2)美国利率环境:加息既压降银行存量固收资产价值,又叠加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冲击净息差
3)美国行业困局:金融科技冲击、网点转型阵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高压等。
对美国银行的大幅减持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截至2024年底,苹果仍是伯克希尔的第一大持仓,美国银行位列第二;但经过一季度的大规模减持后,截至3月31日,美国银行的排名已从第二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美国运通(AXP)和可口可乐(KO)。

其中AXP以占伯克希尔总组合16%的比例位居第二,KO以11%位列第三,BAC则以10%退居第四。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在于:随着可能持续的减持,美国银行越来越难以被视作像美国运通和可口可乐那样的永续分红型股票。这不禁让人质疑:巴菲特是否认为像美国银行这样的银行股,还能保持适度增长和稳定提升股息的能力?可以推测,在他看来,这类股票的风险已经大到难以被视为稳定的分红来源。

上述分析大多是对巴菲特可能想法的推测,但其底层逻辑合理且可能性很高——当然,巴菲特的分析往往包含更深层次的二阶甚至三阶思维。13F文件中还有其他买卖操作,但上述两项最能够揭示巴菲特当前的整体投资思路。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