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超前布局空天计算

新华财经

12小时前

《方案》明确,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新华财经北京5月17日电 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5月17日消息,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方案》提出,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推动安全可靠底层技术攻关;建设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平台,支持中央处理器(CPU)、GPU等核心芯片研发与迭代;支持可重构及存算一体、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边缘计算等芯片和高速通信网卡研发;推动“云、边、端”融合的AI操作系统、AI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研发;支持自主全闪存储系统、AI服务器、晶上系统、智能装备等研发;推动多元化算力平台建设;支持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超算+智算+存储”融合算力平台、智算平台建设;发挥市级算力交易平台对多元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效能,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先行先试;超前布局空天计算。

培育产业新赛道。聚焦“AI+信创”领域,打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智能终端、服务器、信息安全等全链条“AI+信创”产品体系,制定软硬件协同、异质异构集成等标准规范,培育应用新生态。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应用。聚焦低空经济领域,支持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相关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赋能智慧农业、交通运输、文旅等行业发展。

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两重”“两新”项目,认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综合运用市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应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加大对人工智能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人工智能企业、产业的金融资本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推动场景建设等提供融资支持。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方案》明确,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新华财经北京5月17日电 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5月17日消息,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天津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方案》提出,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推动安全可靠底层技术攻关;建设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平台,支持中央处理器(CPU)、GPU等核心芯片研发与迭代;支持可重构及存算一体、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边缘计算等芯片和高速通信网卡研发;推动“云、边、端”融合的AI操作系统、AI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研发;支持自主全闪存储系统、AI服务器、晶上系统、智能装备等研发;推动多元化算力平台建设;支持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超算+智算+存储”融合算力平台、智算平台建设;发挥市级算力交易平台对多元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效能,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先行先试;超前布局空天计算。

培育产业新赛道。聚焦“AI+信创”领域,打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智能终端、服务器、信息安全等全链条“AI+信创”产品体系,制定软硬件协同、异质异构集成等标准规范,培育应用新生态。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应用。聚焦低空经济领域,支持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相关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赋能智慧农业、交通运输、文旅等行业发展。

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两重”“两新”项目,认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综合运用市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应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加大对人工智能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人工智能企业、产业的金融资本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推动场景建设等提供融资支持。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