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高校师生走进报博馆 探寻“数字报业”未来

川观新闻

13小时前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教师刘畅表示,在报博馆感受到了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在传媒行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多项探索与实践。

讲座分享现场。华小峰 摄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全网热点10秒内抓取、录音实时转文字、AI辅助生成写作提纲……为何在“机器也能够写稿”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仍坚持人工审核?面对数字报业的到来,媒体人的使命应该在哪里?

5月17日,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四川报业博物馆(以下简称:报博馆)举办“数字报业・青春传承”主题教育研学活动,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莘莘学子走进报博馆,现场聆听数字报业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拥抱数字时代报业的破局与新生。

从“铅与火”到“智与云”

感受百年报业的传承力量

漫步于报博馆的展厅,参观一件件珍贵展品,体验一部部互动设备,广大学子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四川报业从“铅与火”到“智与云”的百年发展历程。

在四川报业发展主题展,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追溯中国报业、四川报业的历史起源,见证各市州党委机关报和都市报、行业报等百花齐放的盛况,四川报业从传统纸媒到现代全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演变历程令大家印象深刻。在《烟火巴蜀》主题影像展区,透过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大家一起感受巴蜀巨变、人生百态,感受新闻摄影作品穿越时空的力量。

而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题展览中,师生们则跟随讲解员的引导,穿越70余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四川日报》与时代共振、记录奋进四川的光辉历程。

“通过一件件展品、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在参观完四川报业博物馆后,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一学生张菊告诉记者,报业博物馆对新闻史的展示既具体又生动。从开启民智的报业先驱,到追寻真相的当代报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工作者对真理的坚守,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都应始终如一。”

师生在报博馆参观。华小峰 摄

从“破局”与“新生”

数字报业未来引发思考

经历了传统报业的黄金时代,数字时代的报业该何去何从?围绕“数字时代报业的破局与新生”主题,讲座分享环节,封面新闻智媒编审中心总监张菲菲以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她的故事与思考。

从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华西都市报,张菲菲回忆道:“创刊词中‘做市民的忠实公仆’这句话,至今激励着我们。”2015年,华西都市报开启媒体融合转型,孵化出封面新闻——国内首个以“智能+智慧+智库”为核心的智媒体平台。张菲菲坦言,从“铅字印刷”到“算法分发”,技术的冲击曾让她感到迷茫,但也让她意识到:“媒体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载体。”

转型中,媒体着力以年轻态内容链接新时代。张菲菲举例,摄影记者杨涛连续27年记录“熊猫村”变迁,这些作品延续了传统媒体的深度与责任感,却以短视频、交互H5等新形式呈现。“技术让好故事触达更多人。”

张菲菲还分享,北京冬奥会期间,封面新闻用3D技术拆解谷爱凌高难度动作;交互游戏《大国工程我来建》让用户“亲手”搭建超级工程。“新闻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体验与互动。”

面对数字技术驱动下“流量潮”,媒体应该如何守住公信力?张菲菲分享多个采访故事,她坦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老报人的‘笨功夫’,却是媒体公信力的根基。”她特别提到,机器能提高效率,但价值判断必须由人完成。“我们虽已实现‘机器写稿’,但仍坚持人工审核,内容安全是红线。”

主题分享引发了在场的高校师生思考。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教师刘畅表示,在报博馆感受到了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在传媒行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多项探索与实践。这些尝试不仅彰显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传媒从业者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将积极组织学生前往报博馆以及主流媒体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亲身接触更前沿的数字报业实践,从而切实提升专业能力。”

活动当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分别在报博馆挂牌“教学实践基地”。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教师刘畅表示,在报博馆感受到了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在传媒行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多项探索与实践。

讲座分享现场。华小峰 摄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全网热点10秒内抓取、录音实时转文字、AI辅助生成写作提纲……为何在“机器也能够写稿”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仍坚持人工审核?面对数字报业的到来,媒体人的使命应该在哪里?

5月17日,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四川报业博物馆(以下简称:报博馆)举办“数字报业・青春传承”主题教育研学活动,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莘莘学子走进报博馆,现场聆听数字报业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拥抱数字时代报业的破局与新生。

从“铅与火”到“智与云”

感受百年报业的传承力量

漫步于报博馆的展厅,参观一件件珍贵展品,体验一部部互动设备,广大学子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四川报业从“铅与火”到“智与云”的百年发展历程。

在四川报业发展主题展,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起追溯中国报业、四川报业的历史起源,见证各市州党委机关报和都市报、行业报等百花齐放的盛况,四川报业从传统纸媒到现代全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演变历程令大家印象深刻。在《烟火巴蜀》主题影像展区,透过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大家一起感受巴蜀巨变、人生百态,感受新闻摄影作品穿越时空的力量。

而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主题展览中,师生们则跟随讲解员的引导,穿越70余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四川日报》与时代共振、记录奋进四川的光辉历程。

“通过一件件展品、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在参观完四川报业博物馆后,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一学生张菊告诉记者,报业博物馆对新闻史的展示既具体又生动。从开启民智的报业先驱,到追寻真相的当代报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新闻工作者对真理的坚守,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都应始终如一。”

师生在报博馆参观。华小峰 摄

从“破局”与“新生”

数字报业未来引发思考

经历了传统报业的黄金时代,数字时代的报业该何去何从?围绕“数字时代报业的破局与新生”主题,讲座分享环节,封面新闻智媒编审中心总监张菲菲以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她的故事与思考。

从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华西都市报,张菲菲回忆道:“创刊词中‘做市民的忠实公仆’这句话,至今激励着我们。”2015年,华西都市报开启媒体融合转型,孵化出封面新闻——国内首个以“智能+智慧+智库”为核心的智媒体平台。张菲菲坦言,从“铅字印刷”到“算法分发”,技术的冲击曾让她感到迷茫,但也让她意识到:“媒体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载体。”

转型中,媒体着力以年轻态内容链接新时代。张菲菲举例,摄影记者杨涛连续27年记录“熊猫村”变迁,这些作品延续了传统媒体的深度与责任感,却以短视频、交互H5等新形式呈现。“技术让好故事触达更多人。”

张菲菲还分享,北京冬奥会期间,封面新闻用3D技术拆解谷爱凌高难度动作;交互游戏《大国工程我来建》让用户“亲手”搭建超级工程。“新闻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体验与互动。”

面对数字技术驱动下“流量潮”,媒体应该如何守住公信力?张菲菲分享多个采访故事,她坦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老报人的‘笨功夫’,却是媒体公信力的根基。”她特别提到,机器能提高效率,但价值判断必须由人完成。“我们虽已实现‘机器写稿’,但仍坚持人工审核,内容安全是红线。”

主题分享引发了在场的高校师生思考。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的教师刘畅表示,在报博馆感受到了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在传媒行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多项探索与实践。这些尝试不仅彰显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传媒从业者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将积极组织学生前往报博馆以及主流媒体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亲身接触更前沿的数字报业实践,从而切实提升专业能力。”

活动当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融媒学院分别在报博馆挂牌“教学实践基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