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药明系简直不要太无敌

价值事务所

12小时前

和药明康德一样,药明生物的业绩也和先前的指引几乎一致。2024全年实现营收186.8亿,同比增幅为9.6%(业绩指引为增长5%-10%),非新冠业务同比增幅为13.1%(业绩指引为 8%-14%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 47.8 亿元,同比增长1.8%(剔除新冠更高,但具体数据无法拆分)。实际业绩在业绩指引的最高档位或者略高一点点,都是惯性了,药明系对资本市场的预期管理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所以,业绩基本没啥好看的,咱们还是更多讲一下经营层面的事情。

2023、2024尤其2024是地缘因素对于CXO极不友好的一年,但药明生物的新增项目数量依然创了历史之最,新签151个项目,其中超一半都来自美国,管线里因相关原因往外转移的项目有且仅有一个,还是临床前的

图片

在此前的文章中所长讲过多次,CXO的项目越往后收益越大。仅有一个临床前项目转出,新增数量却高达151个,甚至临床3期、商业化这种极难获取、更容易受地缘影响的后期M高额订单也累计外来了13个,可见地缘因素实在算不得什么,在商言商,落到实处,各个掏钱的药企爸爸并不怎么care那些反复无常的政客喊出来的口号,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项目能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图片

如果对药明生物大家还是有些担心的话,不妨看看康龙化成怎么讲的,针对这个问题,康龙讲得更多也更实诚,“过去几年外部环境动荡,但从自身和同行情况看,地缘对大家影响不大,更多还是全球投融资变化的需求影响,中国在成本、交付质量和效率上有优势,中国CXO尤其能在一些非常复杂的分子上为客户分忧,客户愿意利用这些优势加速研发进展。从交付时间看,一个样品从欧洲寄到中国再寄回去和在当地做进行比较,时间进度能达到当地的1/2或1/3水平,公司同事勤奋,自动化投入程度高,交付效率上跟同行比处于较好水平。”

2024年,药明生物新签订单情况创造了历史之最的好成绩,药明康德在手订单有47%的增长,康龙化成、凯莱英也有20%+的增长,充分说明好东西不愁卖。另外,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行业代工厂的说法,有时候看一个行业看不清,不妨多看几个做做对比。

国内运动鞋代工厂龙头华利集团(耐克、阿迪、Deckers、VF、PUMA、UA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在此前的投资者交流中讲到,“关税其实都是由客户承担,客户会根据关税情况决策供应链产能区域的分布,然后要求相应的供应商调整产能布局。”

还是那句话,不止是我们的代工厂需要客户的订单,其实欧美大客户也离不开我们的服务

面对地缘的影响,药明也并非毫无自救措施。按照公司的话说,基于地缘政治评估会调整产能布局,将部分原计划在中国无锡的产能挪到新加坡,未来产能分布大致为中国约40% - 45%、新加坡约30%、欧美约10% - 15%。

另外,美国工厂原本设计为中等规模,现在变为中大型规模。

不过在海外等建厂人力成本等都会上去,企业的利润会不会受影响呢?还是那句话,企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动态演变的,高额的人力成本也会倒逼企业加速推动数字化升级。按照药明生物的话说,“公司的美国工厂会设计成全球最先进、最自动化的工厂,未来某些阶段可能成为无人工厂,全部由电脑和机器人操作。公司希望这个厂成为全球标杆厂,至少是药明生物内最先进的微生物工厂,也有可能成为全球生物药的标杆工厂。”

其实想来也蛮讽刺的,以某特为代表的政客之所以陆陆续续搞这么多事情,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外国商品进入美国的成本,从而让企业到美国本土投资、建厂、生产、销售,进而解决美国产业因常年外包导致的“空心化”问题,最终实现美国的产业复兴,创造高质量就业环境。

结果厂子可能回来了一些,却并没有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毕竟企业不是做慈善的,当年之所以迁出去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现如今迫不得已迁回来,但劳动力成本高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可能会带动各大企业的自动化进程,从而导致就业问题更严峻。

不过厂子回来至少能增加税收,相当于能为二次分配做一些努力。考虑到企业增长的成本最后又会回到消费者身上,那么搞出来的这些事情是否属于南辕北辙呢?这些都是后话了,而且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多变,不在我们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所长讲着讲着便多说了两句,原谅所长的话痨。

还是说回药明生物。

01
价值事务所
增长引擎不断切换

所长此前讲过,药明系最厉害的大招就是CRDMO模式,从最源头拦截一大堆分子,然后源源不断往后漏,即便外部一点新分子没有,内部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增量。

别看公司2024年从外部获取的订单很多,但内部漏下去的后期大单更多,临床三期和商业化内部漏的VS外部来的分别是11、4以及10、3,在不断从外部获取以及内部分子源源不断往下漏的情况下,2025年,药明生物的业绩增速首次要开始换挡了。

图片此前,药明生物业绩增长更多来自于早期研发,即R和D端的营收,现如今随着临床三期和商业化分子数的增加,公司自己都表示2025年营收端的增长会更多来自生产制造(M)的驱动。药明生物目前靠后的管线中,有十个大概是50亿美元级别的产品,有五个更是100亿美元级别的产品,从今年开始会有明显贡献,而后一直到2027年,可能收入的增长动力都会来自M端

对此,公司也给出了业绩指引,即2025年营收增长10%-15%,其中后期业务(M端)至少能有30%的增长。至于2026年,增速预计会比2025年更快,因为届时会有两、三个50亿美元级产品上市。2027年应该会比2026年好,因为吉利德的PD - 1会在2027上市,药明生物可以拿到最高10%的销售提成(2027大约就能拿到几千万美元),加上其他里程碑付款,2027年以后里程碑和销售收入加在一起可能有两三亿美元,同时这个大产品的M也会放量。

一直到2027,公司的增长将换成由M驱动,那2027以后呢?

又会回归到R上,但此R非彼R,之前的R只有服务费,后面的R更多是像吉利德的PD - 1一样可以拿到里程碑付款和药物销售分成

根据药明生物披露的数据,2024全年,药明生物R技术平台共赋能七个分子发现服务的全球项目,有权获得总额约为1.4亿美元的近期付款而这些项目的潜在总交易金额超过23亿美元

图片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首付款最高交易之一、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的同润生物CN201(CD3/CD19双抗)也是基于药明生物的WuXiBody™双抗平台开发的,引进方也不是什么不知名小药企,而是大名鼎鼎的默沙东,目前这款产品药明生物最高能拿到10%的销售提成。截至年报披露时,公司已赋能50余个能够收取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的项目

图片

正是基于药明生物强大的R能力延伸出来的端到端一体化平台,毫不夸张地说,药明生物算是近期国内创新药崛起最大的助力者之一。根据药明生物老陈此前的演讲,在国内近些年出海的项目中,外包CRO药明占70%,换句话说就是,咱们看到的近些年国内极速崛起的license-out10个项目中7个都是药明做的

老陈还讲到,咱们中国的项目越来越厉害了,目前药明平台上的由中国公司研发的项目中,已经看到3-5个具备100亿美元潜力的产品

别小瞧这句话,这句话其实也暗藏极其丰富的信息。一是对于创新药行业哪家强、哪个分子有潜力,CXO比所有人都更有数,二是对咱们国内的创新药行业确实应当刮目相看了。

相对应的,国内各大CXO都在下场投资。比如药明生物的兄弟企业药明康德,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大的医药投资方之一了,目前不少创新药企(药明巨诺、华领医药、北海康成以及还未上市但递交招股说明书的人工智能创新药企业英矽智能等)背后都有药明康德的影子,这块业务的贡献现如今还不明显,未来随着国内创新药的强势崛起,资本市场势必会重新评估CXO的这个能力

国内创新药崛起的速度其实真的比我们想象的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此前大家对国内创新药各种嫌弃,也就短短几年,国内创新药就换了张面孔,而最先受益的其实也是CXO。

别的远的先不说,我们就看看最直截了当的好处,药明生物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讲到,原本中国市场项目在研发阶段,药明的年收入可能为500万 - 1000万美元,而后经过license-out同海外公司合作后,研发阶段收入便可能增加5 - 10倍,达到5000万甚至1亿美元,而后M端由于是面对全球市场,更可能增加10 - 50倍

02
价值事务所
最后

创新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同创新药穿一条裤子的CXO亦是如此。药明系靠自身能力又在CXO行业建立起了极为牢固的护城河,靠技术驱动,提前预见客户需求,在R端布局相关创新技术平台,然后又在从R端到D端和M端的过程中不断引流,助推业绩不断持续加速增长。此外,还成功让自己从一家卖铲子做服务的CXO逐渐成长为既可以卖铲子赚服务费又能亲自下场参与挖矿的双轮驱动企业。

图片

当然,这里讲的药明生物如此,药明康德、药明合联等药明系企业都非常类似,在全球的创新药产业体系中,药明系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和药明康德一样,药明生物的业绩也和先前的指引几乎一致。2024全年实现营收186.8亿,同比增幅为9.6%(业绩指引为增长5%-10%),非新冠业务同比增幅为13.1%(业绩指引为 8%-14%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为 47.8 亿元,同比增长1.8%(剔除新冠更高,但具体数据无法拆分)。实际业绩在业绩指引的最高档位或者略高一点点,都是惯性了,药明系对资本市场的预期管理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所以,业绩基本没啥好看的,咱们还是更多讲一下经营层面的事情。

2023、2024尤其2024是地缘因素对于CXO极不友好的一年,但药明生物的新增项目数量依然创了历史之最,新签151个项目,其中超一半都来自美国,管线里因相关原因往外转移的项目有且仅有一个,还是临床前的

图片

在此前的文章中所长讲过多次,CXO的项目越往后收益越大。仅有一个临床前项目转出,新增数量却高达151个,甚至临床3期、商业化这种极难获取、更容易受地缘影响的后期M高额订单也累计外来了13个,可见地缘因素实在算不得什么,在商言商,落到实处,各个掏钱的药企爸爸并不怎么care那些反复无常的政客喊出来的口号,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项目能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图片

如果对药明生物大家还是有些担心的话,不妨看看康龙化成怎么讲的,针对这个问题,康龙讲得更多也更实诚,“过去几年外部环境动荡,但从自身和同行情况看,地缘对大家影响不大,更多还是全球投融资变化的需求影响,中国在成本、交付质量和效率上有优势,中国CXO尤其能在一些非常复杂的分子上为客户分忧,客户愿意利用这些优势加速研发进展。从交付时间看,一个样品从欧洲寄到中国再寄回去和在当地做进行比较,时间进度能达到当地的1/2或1/3水平,公司同事勤奋,自动化投入程度高,交付效率上跟同行比处于较好水平。”

2024年,药明生物新签订单情况创造了历史之最的好成绩,药明康德在手订单有47%的增长,康龙化成、凯莱英也有20%+的增长,充分说明好东西不愁卖。另外,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行业代工厂的说法,有时候看一个行业看不清,不妨多看几个做做对比。

国内运动鞋代工厂龙头华利集团(耐克、阿迪、Deckers、VF、PUMA、UA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供应商)在此前的投资者交流中讲到,“关税其实都是由客户承担,客户会根据关税情况决策供应链产能区域的分布,然后要求相应的供应商调整产能布局。”

还是那句话,不止是我们的代工厂需要客户的订单,其实欧美大客户也离不开我们的服务

面对地缘的影响,药明也并非毫无自救措施。按照公司的话说,基于地缘政治评估会调整产能布局,将部分原计划在中国无锡的产能挪到新加坡,未来产能分布大致为中国约40% - 45%、新加坡约30%、欧美约10% - 15%。

另外,美国工厂原本设计为中等规模,现在变为中大型规模。

不过在海外等建厂人力成本等都会上去,企业的利润会不会受影响呢?还是那句话,企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动态演变的,高额的人力成本也会倒逼企业加速推动数字化升级。按照药明生物的话说,“公司的美国工厂会设计成全球最先进、最自动化的工厂,未来某些阶段可能成为无人工厂,全部由电脑和机器人操作。公司希望这个厂成为全球标杆厂,至少是药明生物内最先进的微生物工厂,也有可能成为全球生物药的标杆工厂。”

其实想来也蛮讽刺的,以某特为代表的政客之所以陆陆续续搞这么多事情,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外国商品进入美国的成本,从而让企业到美国本土投资、建厂、生产、销售,进而解决美国产业因常年外包导致的“空心化”问题,最终实现美国的产业复兴,创造高质量就业环境。

结果厂子可能回来了一些,却并没有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毕竟企业不是做慈善的,当年之所以迁出去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现如今迫不得已迁回来,但劳动力成本高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可能会带动各大企业的自动化进程,从而导致就业问题更严峻。

不过厂子回来至少能增加税收,相当于能为二次分配做一些努力。考虑到企业增长的成本最后又会回到消费者身上,那么搞出来的这些事情是否属于南辕北辙呢?这些都是后话了,而且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多变,不在我们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所长讲着讲着便多说了两句,原谅所长的话痨。

还是说回药明生物。

01
价值事务所
增长引擎不断切换

所长此前讲过,药明系最厉害的大招就是CRDMO模式,从最源头拦截一大堆分子,然后源源不断往后漏,即便外部一点新分子没有,内部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增量。

别看公司2024年从外部获取的订单很多,但内部漏下去的后期大单更多,临床三期和商业化内部漏的VS外部来的分别是11、4以及10、3,在不断从外部获取以及内部分子源源不断往下漏的情况下,2025年,药明生物的业绩增速首次要开始换挡了。

图片此前,药明生物业绩增长更多来自于早期研发,即R和D端的营收,现如今随着临床三期和商业化分子数的增加,公司自己都表示2025年营收端的增长会更多来自生产制造(M)的驱动。药明生物目前靠后的管线中,有十个大概是50亿美元级别的产品,有五个更是100亿美元级别的产品,从今年开始会有明显贡献,而后一直到2027年,可能收入的增长动力都会来自M端

对此,公司也给出了业绩指引,即2025年营收增长10%-15%,其中后期业务(M端)至少能有30%的增长。至于2026年,增速预计会比2025年更快,因为届时会有两、三个50亿美元级产品上市。2027年应该会比2026年好,因为吉利德的PD - 1会在2027上市,药明生物可以拿到最高10%的销售提成(2027大约就能拿到几千万美元),加上其他里程碑付款,2027年以后里程碑和销售收入加在一起可能有两三亿美元,同时这个大产品的M也会放量。

一直到2027,公司的增长将换成由M驱动,那2027以后呢?

又会回归到R上,但此R非彼R,之前的R只有服务费,后面的R更多是像吉利德的PD - 1一样可以拿到里程碑付款和药物销售分成

根据药明生物披露的数据,2024全年,药明生物R技术平台共赋能七个分子发现服务的全球项目,有权获得总额约为1.4亿美元的近期付款而这些项目的潜在总交易金额超过23亿美元

图片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首付款最高交易之一、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的同润生物CN201(CD3/CD19双抗)也是基于药明生物的WuXiBody™双抗平台开发的,引进方也不是什么不知名小药企,而是大名鼎鼎的默沙东,目前这款产品药明生物最高能拿到10%的销售提成。截至年报披露时,公司已赋能50余个能够收取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的项目

图片

正是基于药明生物强大的R能力延伸出来的端到端一体化平台,毫不夸张地说,药明生物算是近期国内创新药崛起最大的助力者之一。根据药明生物老陈此前的演讲,在国内近些年出海的项目中,外包CRO药明占70%,换句话说就是,咱们看到的近些年国内极速崛起的license-out10个项目中7个都是药明做的

老陈还讲到,咱们中国的项目越来越厉害了,目前药明平台上的由中国公司研发的项目中,已经看到3-5个具备100亿美元潜力的产品

别小瞧这句话,这句话其实也暗藏极其丰富的信息。一是对于创新药行业哪家强、哪个分子有潜力,CXO比所有人都更有数,二是对咱们国内的创新药行业确实应当刮目相看了。

相对应的,国内各大CXO都在下场投资。比如药明生物的兄弟企业药明康德,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大的医药投资方之一了,目前不少创新药企(药明巨诺、华领医药、北海康成以及还未上市但递交招股说明书的人工智能创新药企业英矽智能等)背后都有药明康德的影子,这块业务的贡献现如今还不明显,未来随着国内创新药的强势崛起,资本市场势必会重新评估CXO的这个能力

国内创新药崛起的速度其实真的比我们想象的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此前大家对国内创新药各种嫌弃,也就短短几年,国内创新药就换了张面孔,而最先受益的其实也是CXO。

别的远的先不说,我们就看看最直截了当的好处,药明生物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讲到,原本中国市场项目在研发阶段,药明的年收入可能为500万 - 1000万美元,而后经过license-out同海外公司合作后,研发阶段收入便可能增加5 - 10倍,达到5000万甚至1亿美元,而后M端由于是面对全球市场,更可能增加10 - 50倍

02
价值事务所
最后

创新药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同创新药穿一条裤子的CXO亦是如此。药明系靠自身能力又在CXO行业建立起了极为牢固的护城河,靠技术驱动,提前预见客户需求,在R端布局相关创新技术平台,然后又在从R端到D端和M端的过程中不断引流,助推业绩不断持续加速增长。此外,还成功让自己从一家卖铲子做服务的CXO逐渐成长为既可以卖铲子赚服务费又能亲自下场参与挖矿的双轮驱动企业。

图片

当然,这里讲的药明生物如此,药明康德、药明合联等药明系企业都非常类似,在全球的创新药产业体系中,药明系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