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视界丨银行不妨多把麻烦留给自己

天府新视界

1天前

最近引发热议的这起个案,恰是属于这类——张女士和奶奶都属法定继承人,在没有交割清楚之前,银行很难响应其中一方的取款申请。

最近,银行频频成为热门话题的主角。5月15日,媒体报道“62岁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办业务时去世”,涉事银行承认了这起死亡事件,警方也发声介入调查。

而就在此前不久,另一个新闻,“为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将奶奶告上法庭”,一样与银行有关。为了提取、继承父亲生前银行账户内的十多万元存款,北京的张女士经历了证明“我爸是我爸”的种种波折。她耗时一个多月都无法解决,最终只好通过起诉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请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方式,才获得了父亲的遗产。此事一经曝出,迅速引发全网热议。

湖南株洲重病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门口去世 网图据极目新闻

如果说,“病重老人取款意外去世”事件还有一些疑问有待厘清、一些细节有待确认的话,那么“证明我爸是我爸”一事,事实就非常清楚了。剖析好类似标志性事件,对于更好地理解大众对银行的现实情绪,不无意义。

乍看上去,“证明我爸是我爸”,这似乎又是“证明我是我”的翻版重演,类似的戏剧性案例,此前一再成为网络热点。客观地讲,一些银行出于确保资金安全、规避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于已故亲属账户取款业务,做出一系列限制,比如说要求出具特定“证明材料”,这本身并无不妥。但很现实的问题在于,其中的某些规则细节,是不是必要?有没有优化空间?

在现有的规则体系下,对于那些情形简单的已故人银行账户取款申请,银行基本已能高效处理。比如说,登记在同一户口本上的,亲子关系确定的,继承资格明晰的,相关亲属去提取存款,虽然也要交一堆材料,但整体并不是很麻烦。与之相较,真正棘手的,是亲子关系无法直接通过户口本核验的,以及遗产存在多个法定继承人的。最近引发热议的这起个案,恰是属于这类——张女士和奶奶都属法定继承人,在没有交割清楚之前,银行很难响应其中一方的取款申请。

较为复杂的遗产继承类账户提取业务,其实天然伴随着另一种风险,那就是“争产”风波。由此,部分银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宁可牺牲“客户便利性”,也要极力避免自己卷入涉讼纠纷。

而需要厘清的是,所谓“审慎”,也可以分为“积极的审慎”和“消极的审慎”。面对难题时,银行除了要求客户要做什么,也应该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很遗憾,如今一些银行,确乎是“求稳有余,能动不足”,其更擅长的是责任转移、明哲保身,而非多想办法、优化流程。

相较于客户个体,银行显然拥有更多的资源,善用这种资源,去核实“亲子关系”之类的客观信息,并不是多难办的事情。至于说存在“多个法定继承人”的情形,银行方面其实也可以通过定制、整合公证服务,提供格式协议,一站式让多个当事人按照意思自治原则书面确认等方式,降低证明材料获取难度、提升账户提取的操作便捷度。凡此种种,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成本,只是需要服务意识与统筹安排。

已故亲属账户取款,就算波折些,到最后基本是能取出来的。某些案例中,相关银行也并非有意刁难,只是更习惯把麻烦留给客户罢了。而这,无疑是需要改变,也是可以改变的。

如今,在政务服务领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然成为惯例。银行作为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主流金融服务机构,更该尽可能地内部挖潜、倒逼进化,以业务流程的优化真正兑现客户优先的价值承诺。诸如“特殊情况上门服务”“一站式主动核验信息”等等服务,不仅要有,更要做好、做到位。

本期话题

你去银行柜台办事时,有被提无理要求吗?评论区聊一聊~

最近引发热议的这起个案,恰是属于这类——张女士和奶奶都属法定继承人,在没有交割清楚之前,银行很难响应其中一方的取款申请。

最近,银行频频成为热门话题的主角。5月15日,媒体报道“62岁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办业务时去世”,涉事银行承认了这起死亡事件,警方也发声介入调查。

而就在此前不久,另一个新闻,“为证明我爸是我爸,我将奶奶告上法庭”,一样与银行有关。为了提取、继承父亲生前银行账户内的十多万元存款,北京的张女士经历了证明“我爸是我爸”的种种波折。她耗时一个多月都无法解决,最终只好通过起诉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请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方式,才获得了父亲的遗产。此事一经曝出,迅速引发全网热议。

湖南株洲重病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在银行门口去世 网图据极目新闻

如果说,“病重老人取款意外去世”事件还有一些疑问有待厘清、一些细节有待确认的话,那么“证明我爸是我爸”一事,事实就非常清楚了。剖析好类似标志性事件,对于更好地理解大众对银行的现实情绪,不无意义。

乍看上去,“证明我爸是我爸”,这似乎又是“证明我是我”的翻版重演,类似的戏剧性案例,此前一再成为网络热点。客观地讲,一些银行出于确保资金安全、规避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于已故亲属账户取款业务,做出一系列限制,比如说要求出具特定“证明材料”,这本身并无不妥。但很现实的问题在于,其中的某些规则细节,是不是必要?有没有优化空间?

在现有的规则体系下,对于那些情形简单的已故人银行账户取款申请,银行基本已能高效处理。比如说,登记在同一户口本上的,亲子关系确定的,继承资格明晰的,相关亲属去提取存款,虽然也要交一堆材料,但整体并不是很麻烦。与之相较,真正棘手的,是亲子关系无法直接通过户口本核验的,以及遗产存在多个法定继承人的。最近引发热议的这起个案,恰是属于这类——张女士和奶奶都属法定继承人,在没有交割清楚之前,银行很难响应其中一方的取款申请。

较为复杂的遗产继承类账户提取业务,其实天然伴随着另一种风险,那就是“争产”风波。由此,部分银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宁可牺牲“客户便利性”,也要极力避免自己卷入涉讼纠纷。

而需要厘清的是,所谓“审慎”,也可以分为“积极的审慎”和“消极的审慎”。面对难题时,银行除了要求客户要做什么,也应该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很遗憾,如今一些银行,确乎是“求稳有余,能动不足”,其更擅长的是责任转移、明哲保身,而非多想办法、优化流程。

相较于客户个体,银行显然拥有更多的资源,善用这种资源,去核实“亲子关系”之类的客观信息,并不是多难办的事情。至于说存在“多个法定继承人”的情形,银行方面其实也可以通过定制、整合公证服务,提供格式协议,一站式让多个当事人按照意思自治原则书面确认等方式,降低证明材料获取难度、提升账户提取的操作便捷度。凡此种种,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成本,只是需要服务意识与统筹安排。

已故亲属账户取款,就算波折些,到最后基本是能取出来的。某些案例中,相关银行也并非有意刁难,只是更习惯把麻烦留给客户罢了。而这,无疑是需要改变,也是可以改变的。

如今,在政务服务领域,“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已然成为惯例。银行作为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主流金融服务机构,更该尽可能地内部挖潜、倒逼进化,以业务流程的优化真正兑现客户优先的价值承诺。诸如“特殊情况上门服务”“一站式主动核验信息”等等服务,不仅要有,更要做好、做到位。

本期话题

你去银行柜台办事时,有被提无理要求吗?评论区聊一聊~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